黃又可
廣東明思律師事務所,廣東 廣州 510030
?
試論民間借貸合同對履行地無約定或約定不明時合同履行地的確定
黃又可
廣東明思律師事務所,廣東 廣州 510030
市場的不斷開拓,金融的不斷發(fā)展,資金流動的高轉和需求的增加,促成民間借貸活動的形成和不斷飛越式發(fā)展。然而民間借貸的不規(guī)范性和貸款人風險防范意識的缺乏,發(fā)生糾紛的概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在當事人向合同履行地法院起訴時,案件到底應歸何處法院管轄,理論和實踐中均存爭議。現(xiàn)本文針對合同履行地的相關理論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民間借貸合同;合同履行地;接受貨幣所在地一方
民間借貸合同是一種借款合同,是指具有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責任人能力的適格主體間簽訂的一種約定合同權利義務、貨幣轉移方式、返還借款期限等的一種實踐性借款合同。其中合同中最重要的就是關于金錢的給付和給付時間,由于該類合同是實踐性合同,該類型的合同生效的時間就是交付金錢的時間即從交付金錢的那一刻,合同即告生效,產生法律效應,約束合同雙方當事人。交付貨幣一方一般可稱之為出借人、債權人、貸款人,在簽訂合同時或者之后一定時間承擔交付貨幣的義務,在借款期限滿后其享有向借款人追要欠款的權利;而接受貨幣一方一般稱之為借款人、債務人、借用人,在合同生效時或者之后其享有取得貨幣的權利,在借款期限屆滿后其應承擔還款的義務。
在我國,根據(jù)合同主體的劃分,存在著兩種借款合同:貸款合同和民間借貸合同。兩種合同的不同之處只是依據(jù)主體的不同而作不同區(qū)分,貸款合同的主體是有國家授權或許可并取得經營許可證等的金融機構和個人、社會組織、企事業(yè)等,而在民間借貸合同中,其主體卻并非是國家授權和許可的金融機構等。[1]
但是根據(jù)主體的不同來劃分,民間借貸合同又分為兩種:個人借貸合同和非個人借貸合同。其中個人借貸合同是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借貸,非個人借貸合同是指個人與社會企事業(yè)單位等法人之間的借貸。而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個人借貸合同。
個人借貸的頻繁發(fā)生,需要研究其發(fā)生的根源,而探討其產生的來源就不得不談及其作為民間借貸合同所具有的如下特征:
(一)標的的金錢性。借款合同的簽訂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借款人籌得貨幣資金的目的,作為一種特殊種類物的貨幣,沒有特定化,合同規(guī)定的合同期限屆至后,借款人負有返還同種類相同數(shù)額的貨幣義務。
(二)貨幣所有權的可轉讓性。貨幣作為一種特定的物質,其實行的原則是誰占有即誰所有,而不問該貨幣的原始所有人為誰,這樣做更能使貨物交易或者其他交易能夠正常的運行,從而促進經濟的發(fā)展,促進社會的進步。合同簽訂后,貸款人負有給付貨幣的義務,當貸款人把錢款交付給借款人時,產生兩種法律效果,一是貨幣交付后,借款人占有該貨幣,取得該貨幣的所有權,此時貨幣的占有人是借款人而不是出借人,出借人此時喪失了對貨幣的控制;一種是貸款人交付貨幣時,該借款合同隨即產生法律效力,約束合同雙方當事人,雙方當事人需按照合同的約定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三條規(guī)定,可知合同雙方當事人因為合同糾紛而起訴至法院時,擬起訴的當事人出于方便的考慮,可以選擇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訴,也可以選擇合同履行地法院起訴。但是對于合同履行地的選擇,卻存在著爭議。根據(jù)《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十八條的規(guī)定,在合同沒有約定履行地的情況下,合同履行地應為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2]
實踐中,借款合同的起訴方大部分是貸款方,貸款方也往往為了路程的便利、費用、保全、執(zhí)行財產等因素而更愿意選擇其住所地法院為起訴法院。對于接受貨幣所在地一方的理解,由于不同的法院不同的法官可能理解不同,就會導致在有的地區(qū)立案庭的法官因為不認同該觀點而對案件不予受理。由于實踐應用中對該規(guī)則應用的千差萬別,需要深入探討對接受貨幣所在地一方的理解。對于接受貨幣所在地一方的理解,理論和實踐中存在如下幾種觀點:
(一)解釋說
有學者認為,《民間借貸規(guī)定》相對于《合同法》來說是一種司法解釋,是合同法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對實踐中產生的爭議事項進一步確定概念、內容和性質的定性闡述。該規(guī)定的頒布,是基于對合同當事人權利義務的保障,有利于依照國家政策的要求,符合當事人和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對當事人之間形成的實體權利和義務進行解讀和理解,體現(xiàn)應有的法理和情理。所以,在合同中沒有特別規(guī)定的情況下,為了更好的體現(xiàn)當事人的實體權利和義務,依照規(guī)定和條文的字面解釋,規(guī)定中的接受貨幣一方指的是借款人住所地。[3]
(二)批復說
依照最高院關于接受貨幣所在地一方的批復,其認定接受貨幣所在地一方為貸款方所在地。在該類個人借貸合同中,該合同有兩個重要的特性,一個是該類型的合同是雙務合同,一個是該合同的標的物為貨幣。而其中對于接受貨幣所在地一方的理解,最重要的還是貨幣的交付和返還的問題,根據(jù)合同的約定,合同雙方當事人,應根據(jù)合同的約定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在合同簽訂后,貸款人負有支付貨幣的義務。合同履行期滿后,借款人負有返還貨幣的義務。實踐中,借款人往往因為各種原因而不愿返還借款,貸款人往往是原告,借款人往往是被告,所以,在借款人不返還借款的情況下,接受借款人欠款的是貸款人,可知貸款人一方住所地為合同履行地,除非合同另有約定或者雙方當事人事后就此事達成了合議。
(三)階段說
有學者認為,可以把接受貨幣所在地一方做兩個階段的解讀,一個階段是合同簽訂后,貸款人交付貨款之前;一個是合同生效且履行期限屆滿后返還貨款的期間,根據(jù)該種階段的分類,容易依據(jù)各個階段的履行情況,從而確切的確定該階段中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實踐中,往往是借款人不履行合同規(guī)定的返還合同約定的借款的義務,而很少發(fā)生貸款人沒有履行支付價款的義務。因為如果處于前一階段,貸款人不履行支付價款的義務,由于貸款人有閑散的資金和貸款人在該階段處于強勢地位,借款人一般百般折腰壓低姿態(tài),如貸款人不履行支付價款的義務,借款人出于情面和弱勢的地位,一般不會向法院起訴,要求支付違約金。但是持該種觀點的人又有兩種不同的解讀:
1.階段實踐說
有的學者認為,雖然按照兩個階段來解讀,對于確定接受貨幣所在地一方的理解很容易。但是在實踐中,往往是借款人不履行合同規(guī)定的返還合同約定的借款的義務,極少甚至沒有出現(xiàn)過貸款人不履行支付價款義務后,借款人起訴貸款人的案例。所以按照實踐的階段說的觀點來說,接受貨幣所在地一方為貸款人所在地一方。
2.階段理論說
有的學者認為,應該始終按照兩個階段來解讀,如若真的出現(xiàn)借款人起訴貸款人,要求貸款人履行合同中支付價款的義務,按照實踐的階段說的觀點來確定接受貨幣所在地一方,將出現(xiàn)一定的不確定性。有原則必有例外,法律需要囊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持該種觀點的學者認為,不能僅僅以實踐中發(fā)生的概率來定論。
上已述及對于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的理解,對于接受貨幣所在地一方的理解,有利于確定合同的履行地,從而為當事人選擇正確的管轄法院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和法律依據(jù),由于對于接受貨幣所在地一方的理解有著不同的觀點,對于不同的觀點,確定履行地的觀點也存在以下幾種:
(一)根據(jù)解釋說的觀點,其支持的學者把接受貨幣所在地一方為借款人所在地,那么合同履行地為借款人住所地。但是這種觀點在實踐當中卻存在著問題,由于受損的一方往往是貸款一方,在個人借貸合同糾紛中,絕大多數(shù)起訴者是貸款方,被告多數(shù)是借款方。而這問題就出來了,如果法律規(guī)定由借款人所在地管轄,那么和法律規(guī)定的被告一方所在地管轄不是一樣的嗎?
(二)根據(jù)批復說的觀點,可知當合同履行地沒有約定時,貸款人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此觀點雖然符合當前實踐,但是其同時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如果借款人住所地和貸款人住所地距離遠,對于借款人來說,如果貸款人在其住所地法院起訴,那么勢必對借款人不公平,路費、車費、住宿費等費用明顯增加了借款人的負擔。
(三)根據(jù)階段說的觀點可知,當合同履行地沒有約定時,合同履行地有可能是貸款人住所地,也有可能是借款人住所地。合同簽訂后,貸款人交付貨款之前,合同履行地是借款人所在地,在合同生效且履行期限屆滿后返還貨款的期間,合同履行地為貸款人所在地。而根據(jù)階段說的觀點,又存在著以下兩點分歧:
1.按照階段實踐性觀點說,合同履行地為貸款人住所地。這很顯然又和第二種觀點即批復說的觀點一致,兩者存在著重合,即該觀點應歸入批復說的觀點中去,以增強其存在的價值和說理性。
2.按照階段理論性觀點,合同履行地有可能是貸款人住所地,也有可能是借款人住所地,在是合同簽訂后,貸款人交付貨款之前,合同履行地是借款人所在地;在合同生效且履行期限屆滿后返還貨款的期間,合同履行地為貸款人所在地。
實踐中,對于合同履行地約定不明時的處理,還是采取批復說的觀點。首先對于最高院的批復,對其他法院在處理該類案件時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具有一定的法律效應;其次對于貸款人來說既可以選擇借款人住所地法院進行起訴,也可以選擇貸款人住所地法院進行起訴,兩者都有可選擇性,何必浪費時間去爭論或者研究合同履行地到底是貸款人住所地還是借款人住所地。而且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如果案件符合起訴的條件,應當予以受理,如借款人對案件的管轄存在異議,可以向法院提出管轄權異議,請求移送其他法院審理。
對于合同沒有約定合同履行地這一情況,理論和實踐上都存在著一定的爭議,各種觀點各有其優(yōu)缺點,而上述觀點當中階段理論性的觀點更切合實際,首先,該觀點考慮實踐中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合同履行地,符合實踐和理論的要求;其次即使合同履行地點在貸款人所在地和借款人所在地,無論管轄法院是貸款人所在地法院還是借款人所在地法院,都有其不公的一面,只能通過審判來體現(xiàn)法律的公平公正。
[1]姚輝.民間借貸的法律規(guī)制[J].政治與法律,2013(12).
[2]楊立新.民間借貸關系法律調整新時期的法律適用尺度<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解讀[J].法律適用,2015(11):17.
[3]王素平.應依民間借貸合同性質確定履行地[N].人民法院報,2014-9-17.
黃又可(1983-),男,漢族,四川人,學士學位,廣東明思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副主任律師,研究方向:公司法。
D
A
2095-4379-(2017)15-0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