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祥
中國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紀檢監(jiān)察辦公室,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
淺析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
李 祥
中國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紀檢監(jiān)察辦公室,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公民法制意識的增強,公民對其人格權的保護日益重視,另一方面隨著新媒體技術等的發(fā)展新聞事業(yè)蓬勃發(fā)展,新聞自由與人格權的沖突更加激烈。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旨在使新聞自由與公民人格權達到平衡,但我國目前對于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未有完善的法律規(guī)定,大多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據。因新聞行業(yè)的特殊性,其抗辯事由無法列舉窮盡,故從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的構成要件出發(fā),辨明本質,更有利于規(guī)范和適用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
新聞侵權;抗辯事由;構成要件
在西方國家,特別是英國、美國將新聞媒體視為公共利益的發(fā)言人,新聞行業(yè)具有廣闊的空間。英國和美國主要通過判例確立新聞侵權及其抗辯事由,如公眾人物、事實基本真實、特許權抗辯等。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在新聞侵權及其抗辯事由的確立主要是通過立法形式,有些采取專門立法、有些是在民法等其他法律中直接予以規(guī)定。
我國早在1986年就開始研究和醞釀起草一部專門的新聞法,但至今沒有立法,1987年我國頒布了《民法通則》,但未將新聞侵權作為特殊侵權行為予以專章規(guī)定,而我國法院審理新聞侵權的主要依據是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和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但是這兩部司法解釋并未明確規(guī)定新聞侵權。
新聞侵權是根據“新聞官司”這個概念發(fā)展而來,該概念涉及新聞學和法學,對新聞侵權的定義并未有定論,魏永征先生認為:在新聞信息傳播的過程中,由于新聞傳播的內容使得他人的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就是新聞侵權行為[1]王利明先生主編的《新聞侵權法律詞典》定義為:通過新聞傳播的工具,如廣播、報紙等由新聞媒體及其工作人員實施的,降低他人社會評價的行為構成新聞侵權行為。[2]通過上述定義筆者認為,新聞侵權新聞傳播的活動侵害他人人格權,較一般侵權行為具有較廣泛的影響;新聞侵權的一方主體是特定的,是新聞媒體及其從業(yè)人員。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三章為“不承擔責任和減輕責任的情形”,從章節(jié)命名上看,是直接從法律效果對該章的內容進行了概括。但是此章內容,從理論研究到司法實踐都因有模糊性存在爭議。首先對于抗辯事由和免責事由的界定,侵權法上仍然存在問題。各國在“對于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事由”的法律規(guī)定與理論上也沒有達成一致的結論,如英美法系國家主要使用“抗辯”,歐洲債權法小組起草的《歐洲侵權法基本原則(草案)》明確提出“抗辯事由”,《法國民法典債法改革草案》第1349條至1351條使用“免責事由”,這些概念的界定不統(tǒng)一,我國也是如此。德國學者為抗辯事由的界定做出了貢獻,定義為:抗辯事由是與請求權相對應的,目的就是提出一些事實向對方提出的請求權發(fā)起挑戰(zhàn),使其不能夠成立或者不能夠完全成立。[3]
根據我國學者的觀點,抗辯事由與免責事由在效果上具有相似之處,但兩者的內在邏輯并不一致。通說認為首先免責事由的范圍是比較狹窄的,前者只能說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的具體情形,但后者不僅包括了法律規(guī)定的免責事由,也包括當事人約定的抗辯事由、構成要件不滿足的抗辯事由,以及當事人約定的免責條款。第二,是否有法律明確規(guī)定。法律不能將抗辯事由列舉窮盡,尤其是當事人之間達成的關于責任減免的約定是抗辯事由,不能認為在法律上規(guī)定了免責事由后,就因此認為加害人只能以這種免責事由進行抗辯而忽略了其他抗辯事由;第三,根據免責事由的命名邏輯上來看,存在一個前提,必須先有一定的責任存在,才會涉及責任如何承擔或者處理,但是抗辯事由不同,學者迪特爾·施瓦布指出“阻礙請求權成立的構成要件要素被稱為抗辯事由?!盵4]結合德國法規(guī)定,其是對抗請求權的,可能根本還未產生責任,根據法律規(guī)定,我國研究的侵權后的責任的問題,抗辯事由在責任的構成階段就開始發(fā)揮作用,所以會出現(xiàn)責任形成階段的對抗,從而不產生責任。[5]
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旨在阻卻責任的構成,目前根據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新聞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適用于一般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通常情況下,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是針對新聞媒體無過錯,或新聞報道行為與損害結果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進行對抗對方的請求權,從而消滅責任的構成要件。如事實基本真實、公證評論等,其主要是為證明不存在過錯這一構成要件。
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體系是新聞侵權責任制度基本成熟的標志,這也是新聞侵權責任與新聞媒體權利保護的司法界限的關鍵。[6]對于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有學者主張采用列舉的方式進行明確,故存在六元說、四元說,但是新聞媒體的發(fā)展速度日新月異,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不可能列舉窮盡,故要明確新聞侵權抗辯事由的構成要件,依此判斷能否構成抗辯事由。
目前就立法層面來看,我國無專門的新聞法,我國司法實踐中,新聞侵權參照一般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但是由于新聞侵權特點,我國的《憲法》及其他相關的法律及司法解釋等形成了一些新聞侵權抗辯事由。通過我國《憲法》第35條、41條的規(guī)定,明確了新聞媒體對公權力的監(jiān)督,給予新聞媒體保障新聞自由以憲法依據。我國最高院1993年制定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8、9條規(guī)定及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6、7、9條規(guī)定了具體的抗辯事由,如事實基本真實、公共利益抗辯、公證評論、新聞價值性、特許權抗辯等。司法解釋外,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也形成了個別抗辯事由,如2002年我國法院開庭審理范某起訴的名譽權侵權案件中,法院在判決中提出了“公眾人物”這個概念。
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是為了對抗對方的侵權請求權,就我國來說是為了對抗責任的構成要件,從而不構成責任,如果新聞媒體提出的事由對于原告的請求不具有對抗性,不足以破壞新聞侵權請求權的構成,僅是能證明自己的行為可以被諒解,則當然不能成為抗辯事由;新聞報道主要是為了傳播客觀事實,要對抗責任構成,新聞媒體要證明其對報道的客觀真實性盡到了最大限度的努力,以客觀性證實其真實性,具體來說,可通過具體的實地采訪、調查,以及客觀的數(shù)據來說明客觀性;新聞媒體需要健康的發(fā)展空間,只有正當?shù)氖掠刹拍艹蔀槠鋵关熑蔚氖掠?,新聞媒體具有輿論監(jiān)督作用,只有新聞內在的價值判斷符合社會的公序良俗,符合最基本的公平正義的價值標準,才是正當?shù)谋O(jiān)督,公信力才存在。故凡是要構成新聞侵權的抗辯事由則須具備對抗性、客觀性和正當性。
[1]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22.
[2]王利明主編.新聞侵權法律詞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257.
[3]王利明,楊立新.侵權行為法[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05.
[4][德]迪特爾·施瓦布.民法導論[M].鄭沖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63.
[5]王利明.侵權行為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549.
[6]楊立新.媒體侵權和媒體權利保護的司法界限——探討私域軟規(guī)范的感念和司法實踐功能[J].法律適用,2014(9):46.
李祥(1992-),女,新疆尼勒克人,法學碩士,就職于中國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紀檢監(jiān)察辦公室,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D
A
2095-4379-(2017)15-01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