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回望“來時路”:中師優(yōu)良傳統(tǒng)面面觀

      2017-01-27 04:27:03秦克鑄
      淄博師專論叢 2017年3期
      關鍵詞:中師來時路師生

      秦克鑄

      (淄博師范高等??茖W校,山東 淄博 255130)

      回望“來時路”:中師優(yōu)良傳統(tǒng)面面觀

      秦克鑄

      (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淄博 255130)

      中師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許多優(yōu)良傳統(tǒng):辦學層面的主要有堅定不移的辦學方向、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濃郁醇厚的中師文化、堪稱典范的精英式教育、精嚴細實的中師管理;教學層面的主要有全科綜合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全面系統(tǒng)的課程設置、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貫穿全程的校外實踐、管用實用的技能訓練;教育層面的主要有持之以恒的養(yǎng)成教育、卓有成效的自我管理、入腦入心的專業(yè)思想教育。憑著這些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師培養(yǎng)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教得好的農村基礎教育師資,為中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隨著中師快速退出歷史舞臺,許多中師優(yōu)良傳統(tǒng)正在快速逝去,成了“與洗澡水一起潑出去的孩子”,令人扼腕。

      中師;優(yōu)良傳統(tǒng);培養(yǎng)模式;教學技能;專業(yè)思想

      Abstract:In the long practice of secondary normal schools,many fine traditions have been formed.At the level of school running, they have unswerving direction, quality education with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rich mellow culture of secondary normalschool, classic elite education, and strict management.At the teaching level,they have comprehensive talent training model,systematic curriculum provision,a variety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full-course after school practice,practical skill training.At the education level,they have perseverant formative education,fruitful self-management, and in-depth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education.With these fine traditions,the secondary normal schools have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willing, unswerving, practical, qualified teachers for rural basic education, an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With the rapid exit of secondary normal schools, many fine traditions are passing away like“ the child poured out with the bathing water”,which is a great pity.

      Key words:secondary normal school;fine tradition;training model;teaching skill;professional thought

      引言

      上世紀末,教育部發(fā)出了《關于印發(fā)〈關于師范院校布局結構調整的幾點意見〉的通知》(教師[1999]1號),以文件形式提出了“由三級師范(高師本科、高師???、中等師范)向二級師范(高師本科、高師專科)過渡”的目標。與此同時,師范院校實行招生并軌,所有師范生上學不再享受“免費”、畢業(yè)不再包“分配”。在這樣的政策引導下,中等師范學校出現了“雪崩式”的“大潰敗”:除極少量“涅槃”為“新型師?!薄⑸倭坎⑷敫邘熢盒M?,絕大多數并入職業(yè)院校、改為教師培訓機構或轉為其他中等學校。曾經為中國基礎教育師資培養(yǎng)做出卓越貢獻、廣為社會稱道的中師,一夜之間損失殆盡?!捌ぶ淮?,毛將焉附”。隨著中師快速退出歷史舞臺,許多中師優(yōu)良傳統(tǒng)亦正在快速逝去,成了“與洗澡水一起潑出去的孩子”。其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小學教師培養(yǎng)質量嚴重下滑、小學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不升反降。這樣的改革結果,令許多教育專家包括當初極力推動“改革”的專家扼腕嘆息,頻頻在各種媒體發(fā)聲,呼吁盡快在今后的小學教師培養(yǎng)培訓中恢復、堅守這些優(yōu)良傳統(tǒng)。[1]

      近幾年,筆者連續(xù)深入山東淄博、德州、臨沂等地區(qū)20余個區(qū)縣的鄉(xiāng)村小學,看望“實習支教”的學生,調研有關區(qū)縣用人單位對筆者所在學校畢業(yè)生的適應性與滿意度。筆者發(fā)現,目前仍然堅守在農村小學教學管理骨干崗位上的中老年教師,基本上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師畢業(yè)生。每每與他們談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師和中師畢業(yè)生,都感慨萬千且不約而同地回憶起那時中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及那時畢業(yè)的中師生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優(yōu)良品質?,F結合調研情況,借鑒、參考已有研究成果,將“中師優(yōu)良傳統(tǒng)”歸納為辦學、教學、教育三個維度十三個側面進行闡述,不當之處敬請各位方家指正。

      一、中師辦學層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一)堅定不移的辦學方向

      在我國,中師從誕生那天起,就堅持面向小學、面向農村、面向基層。解放后,中師普遍把面向小學、研究小學、服務小學作為自己堅定不移的辦學方向。這既是國家的號召,也是中師自身的選擇。為了保證辦學方向不走偏,各中師普遍采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之一便是大興調研之風。通過調研了解基層小學的需求,及時改進教育教學,努力做到“基層小學需要什么樣的教師,中師就培養(yǎng)什么樣的教師?!痹S多中師堅持派各學科教師輪流到小學上課,一次至少一學期,帶著問題去,捧著答案回,既增強了各學科教師的“雙師素質”,又為學科教學改革提供了依據。各校還經常借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教育調查,借教育見實習的機會組織師生深入小學進行調研,緊密結合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學生見實習中發(fā)現的問題以及畢業(yè)生跟蹤調查的結果,不斷調整中師的課程設置和教育教學活動安排,促使中師生的綜合素養(yǎng)更加符合基層小學教育教學活動實際的需求。上世紀八十年代,文革剛剛結束,基層小學尤其是鄉(xiāng)村小學大多都是民辦教師,文化素質普遍偏低,不適應新時期基礎教育發(fā)展的要求。針對這種情況,剛剛恢復辦學的中師便大力加強文化課教學,并開始著手探索學生的基本功訓練模式。到了九十年代,根據基層小學對中師畢業(yè)生的意見反饋,各中師又在不消弱文化課教學的同時,大力加強學生的教學基本功訓練,各省市、各學校相繼出臺了一批教學基本功訓練、考核的文件,各學校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比賽、展示、考核熱火朝天。不少學生因為某些項目的教學基本功不達標而沒有按時畢業(yè),有的甚至是參加工作一段時間后再回到學校參加教學基本功考核。以上這些,都是適應基層小學教育教學改革要求的結果。只有“根深”,才能“葉茂”。正是由于中師將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深深植根于基層小學生動的教育教學實踐,其培養(yǎng)的學生才能夠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中師也才能夠一度成長為中國教育史上最枝繁葉茂的大樹。

      (二)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為了糾正中小學教育出現的片面追求升學率即應試教育的傾向,有教育專家提出了中小學要堅決實施素質教育、貫徹全面發(fā)展教育方針的課題。但素質教育應該怎么實施,是困擾教育界人士的一大難題。此時的中師教育教學活動,沒有功利性的教育行為,不受應試教育的干擾,是教育界少有的“凈土”,理所當然地成為各級各類學校中最先開始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陣地。及至后來,甚至有專家認為,中師辦學,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努力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那時的中師,始終以學生的發(fā)展、基層的需要、培養(yǎng)合格的小學教師為教育教學活動的價值追求。由于沒有考試指揮棒影響,教師的教學更重視學生愛好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更多地靠學校想方設法激發(fā)其內動力。在中師,積極的專業(yè)思想引導,濃厚的興趣愛好,自覺的成長追求,嚴格規(guī)范的教學要求,使學生在學習上爭先恐后。中師生的眼里,各門學科同等重要,無主副之分,哪個學科的教師教得好、要求嚴,學生就偏重哪個學科。其學習的差異性,更多地是來自于教師的教學、引導、要求和學生自身的興趣。在教師眼里,所有的學生都是平等的,即使對那些比較調皮的學生,教師大多也會自覺用學過的教育理論去嘗試改變學生。所以,中師的教育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中師的學生是全面發(fā)展的。國家現在倡導的“工匠精神”,在那時的中師教育教學中已得到了淋漓盡致地體現。比如,在學校層面,全校上下心無旁騖、全心全意聚焦小學教師培養(yǎng);在教師層面,崇尚學高為師、行為世范,教育教學講究師范性、示范性,教師都一心一意搞教學和教學研究;在學生層面,自入學始,就專心致志、學做小學教師,正所謂“明日教師,今日做起”,“勤奮博學、多能一?!背蔀閷W生共同的追求。可以說,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共同的價值追求,成就了中師,也成就了中師生,為中師生參加工作以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人對當代有影響的教育人物的履歷進行研究,發(fā)現其中不少人的原始學歷就是中師,這種現象的出現恐怕與他們在中師接受的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不無關系。

      (三)濃郁醇厚的中師文化

      有人曾用“泡菜水”理論[2]、“老湯”理論形容中師文化對學生成長的影響??梢哉f,那時的中師就是一壇“泡菜水”、一鍋“老湯”,只要學生在這“泡菜水”“老湯”里“浸泡”三年,其一生都會帶著濃郁醇厚的中師文化味道。說起中師文化,人們自然就會想起那幾句著名的校園格言。比如,陶行知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還有“為學生想一生,為社會想百年”“明日教師,今日做起”“講普通話,寫規(guī)范字”等。中師的物質文化是井然有序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一草一木皆傳情、一磚一石都是愛,校園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展室文化、宿舍文化、餐廳文化,甚至還有“廁所文化”,到處都是圍繞如何做優(yōu)秀小學教師的名人警句、勵志格言、名家肖像、名師雕塑。中師的制度文化異常的精細、規(guī)范,特別強調從細微處入手,在落細、落實、落小上見長。[3]中師的精神文化注重示范、引領,注重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注重培育積極健康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情趣。中師的德育活動,強調“三代師表(退離休教職員工、在職教職員工、中師生)一起抓”,把立德樹人、德育為先擺在育人的首位。中師文化做到了“師范無小事,事事為教育”“師范無長物,物物寓教育”“師范無閑人,人人在育人”“教師無小節(jié),處處為楷?!薄P@內的黑板報、手抄報、油印小報、校園廣播站,宣傳的都是滿滿的正能量,不僅是學生業(yè)余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還是鍛煉學生技能、展示學生才華的重要陣地。濃郁的中師文化氛圍,各具特色的學校精神以及“校訓”“三風”(校風、學風、教風)“校歌”甚至“校服”“?;铡睂W生都是無聲的教育,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陶冶熏陶、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正是造就合格小學教師的“泡菜水”“老湯”。

      (四)堪稱典范的精英式教育

      說中師教育堪稱典范的精英式教育,首先體現在學生的選拔上。中師生是通過筆試、面試從幾百上千的報考者中精挑細選出來的、潛質優(yōu)良的初中畢業(yè)生。在招生面試中,學校注意全面考察學生作為小學教師的潛質。比如,四肢有無殘缺、心理是否健康、語言是否流暢、唱歌是否五音不全、動作是否協調、咬字發(fā)音是否清晰、是不是色盲等等,這就保證了讓最適合做小學教師的初中生讀中師。各地中師招生都是以地區(qū)劃片,按需培養(yǎng),教育免費,畢業(yè)包分配。所以,中師的辦學規(guī)模一般都不大,多的也就一千多人,每年招生幾百人,班額嚴格控制四十人。中師的教學采取班級授課制,早晚自習與課外活動時間留給教師個別輔導和學生開展自主活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完成學業(yè),還能形成某一方面的專長。中師的整個教育過程做到了精雕細刻,猶如最初的“女媧造人”——完全是“照著水里自己的樣子”在精雕細琢,而不像“高等教育大眾化”后這樣“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保?]中師的學業(yè)考核異常嚴格,不合格就是不合格,不合格就不能按時拿到畢業(yè)證。為了統(tǒng)一學業(yè)標準,除了使用全國統(tǒng)一的教學方案、教材、大綱外,各省還根據本省實際,提出了統(tǒng)一的教材處理意見,組織全省統(tǒng)一命題的結業(yè)考試。若非結業(yè)考試,各校則普遍實行規(guī)范命題、教考分離、多校聯考等。各中師都非常關注對學生品行的矯正與鑒定,學生身上有點小毛病會及時得到矯正,屢教不改的堅決“清退”或“開除”,絕不姑息,絕不給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留下隱患。那時的中師十分珍惜自己的社會影響,猶如鳥兒愛惜自己的羽毛,絕不允許因為學生不合格而影響學校的社會聲譽?!熬⑹浇逃?,保證了中師畢業(yè)的學生都能夠成為小學的棟梁之才,今天支撐國家最基層小學教育的正是那些年的中師畢業(yè)生。

      (五)精嚴細實的中師管理

      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全國中等師范學校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座談會上的講話》(1993年10月)中曾說,教育現代化“從中師抓起有有利條件,我看目前中師這個層次是各級各類學校里最好的一個層次。說它是最好的一個層次,第一辦學條件改善比較快;第二管理水平比較高,比其它學校管理的更好;第三中師的師生精神面貌都比較好,愉快,樂觀向上,生動活潑;第四中師生源也比較好?!保?]這些話是對中師最好的注腳。中師的管理可謂“精嚴細實”,既有對教師教育教學的常規(guī)要求,也有對學生一日常規(guī)、行為規(guī)范的檢查制度,還有完善的考評體系,完全做到了管理上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形成了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嚴格的管理,首先表現在健全的規(guī)章制度。這些規(guī)章制度中,國家頒布的有《中等師范學校規(guī)程》《中等師范學校教學方案》《中等師范學校各科教學大綱》《中師德育大綱》《中師生行為規(guī)范》等,各省頒布的有《中等師范學校教學常規(guī)》《中等師范學校學科基本功訓練與考核辦法》《各科教材處理意見》《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等,各校頒布的有《教學規(guī)范求》《學業(yè)考核規(guī)范》《特長生審定辦法》《中師生一日常規(guī)》等。最典型的莫過于教師教學的“六必查”(含教學計劃、備課、課堂教學、作業(yè)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聽課記錄),學生一日常規(guī)、行為規(guī)范的“每日必查”,以及班主任的“六到崗”(含早操、早讀、早自習、課間操、晚自習、晚作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那時候中師校園內所有的衛(wèi)生都是學生自己打掃的,包括廁所衛(wèi)生也是學生自己負責,完全沒有引進什么“社會服務”“志愿服務”“勤工助學”。當然,教學辦公區(qū)的衛(wèi)生也是領導帶頭,教師自己打掃。上級領導到校檢查工作,看學校的管理水平,必去的地方是“公共廁所”和“學生宿舍”,其它地方自然沒有可挑剔之處。中師的管理雖然精嚴細實,但并沒有“管死”,否則師生就不會“精神面貌都比較好,愉快,樂觀向上,生動活潑”??梢哉f,嚴格而又人性化的管理是中師落實培養(yǎng)計劃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師人才培養(yǎng)的鮮明特色。

      二、中師教學層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一)全科綜合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

      中師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全科培養(yǎng)、綜合培養(yǎng)、貫通培養(yǎng)、定向培養(yǎng)。全科培養(yǎng)就是各門學科都學,使中師生能夠勝任小學的多學科教育教學工作。原來的中師生所以能夠做到“全能全會”“圍著桌子轉一圈”或“圍著鍋臺轉一圈”,還能勝任鄉(xiāng)村小學的“復試教學”“包班授課”,正是中師全科培養(yǎng)的結果。那時,全國中小學普遍反映“師范的學生比師專的學生受歡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中師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全科培養(yǎng)”,而師專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分科培養(yǎng)”。綜合培養(yǎng)的“綜合”,可以是學科拼盤式的綜合,也可以是學科融合式的綜合,這里主要是指學科知識的融合。兒童眼里的世界是綜合的、而不是分科的,兒童對世界的認識也是綜合的、也不是分科的,所以小學的教育教學活動多以綜合課程的課程形式出現,即使按分科設置的課程如語文、數學等綜合性也很強。只有綜合培養(yǎng)的師范生才具有多學科融合的知識結構,才能勝任小學的綜合課程、“全課程”或“主題式”教學。貫通培養(yǎng),是說不管學生在校學習幾年,都是作為一個完整的學程來設計,其學習的課程總是統(tǒng)籌考慮的,這樣可以保證學生在合適的時機學習合適的課程。比如,知識類的課程可以集中安排,而技能性的課程可以長線安排,這樣才能保證教學與學習的質量。定向培養(yǎng),是學??梢詮膶W生入學始,就按照小學教師的要求去培養(yǎng)。因為有了較長時間的保證,學生專業(yè)思想的形成、專業(yè)意識的喚醒、專業(yè)角色的確定、專業(yè)精神的培養(yǎng)、專業(yè)道德的修養(yǎng)、專業(yè)行為的養(yǎng)成、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專業(yè)技能的習得才成為可能。[6]進入21世紀以來,教育界出現了一種“只要學好了學科知識就能勝任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的片面認識,對小學教師的培養(yǎng),對小學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對小學教育事業(yè)的改革,都是十分有害的。

      (二)全面系統(tǒng)的課程設置

      為使學生具有扎實寬廣的文化知識、實用適用的教學技能、全面系統(tǒng)的教育專業(yè)理論,全面提高師范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在課程設置上,中師堅持不分學科、不分專業(yè)、不設方向,以保證學生全面發(fā)展、畢業(yè)生素養(yǎng)更加全面。以1989年5月原國家教委頒發(fā)的《三年制中等師范學校教學方案(試行)》為例,該教學方案規(guī)定,三年制中師要開設思想政治、語文(包括小學語文教材教法)、數學(包括小學數學教材教法)、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包括少年兒童生理衛(wèi)生)、歷史、地理、小學心理學、小學教育學、體育、音樂、美術、勞動技術等14門必修課程,同時開設文化知識、小學各科教材教法、藝術、體育以及適應本地經濟發(fā)展需要的職業(yè)技術教育等五大類選修課程,要求每個學生每類選修課程至少選修一門。這樣的課程設置,使中師教學可以主動適應當地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需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發(fā)展學生廣泛的興趣和特長,培養(yǎng)學生從事小學教育教學實際工作的能力,特別是勝任多學科教育教學的能力。中師課程設置的全面系統(tǒng),體現在教學內容涵蓋政治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藝術素養(yǎng)、身心素養(yǎng)等各個方面。同時,中師特別注重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藝術素養(yǎng)的提升,這使畢業(yè)生適應小學教育教學的能力更加突出。比如,考慮到中師生的心理、年齡特點以及小學教師的工作性質、工作對象,中師的課程設置特別加強了對中師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專門頒布了《中等師范學校德育大綱》,對中師生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原則、德育實施途徑、學生思想品德評定、德育工作領導與隊伍建設做出了明確要求。這些規(guī)定對提高中師生的政治素養(yǎng)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再如,中師課程設置中,音、體、美必修課程都是連開三年,每周保證兩課時,還有多種藝術類選修課供學生選修,文學藝術方面的社團、興趣小組也是提高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重要渠道。正是基于以上各渠道的培養(yǎng)和訓練,中師生的藝術素養(yǎng)普遍比較高。

      (三)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是中師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發(fā)展個性和培養(yǎng)能力,特別是對提高學生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中師的課外活動通常是通過舉辦講座、組織社團和興趣小組等形式開展學科、科技、文體以及社會調查等活動。按照要求,課外活動必須全員覆蓋、全員參與,而且都要制定活動計劃,安排教師輔導,以保證活動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進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自主參加課外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形成“多能一?!钡闹R、技能結構奠定了基礎。活躍在校園的朗誦社、文學社、書法社、書畫社、藝術團、合唱團、鼓號隊、民樂隊、舞蹈隊等各類文學藝術社團,為拓展學生的文學藝術素養(yǎng)搭建了堅實的平臺?;钴S在操場上的籃球隊、足球隊、排球隊、乒乓球隊、田徑隊、體操隊、健美操隊,不僅使學生形成了終身體育愛好、強健了體魄,提高了《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通過率,也使學生具備了指導兒童開展體育活動的能力,同時豐富、活躍了他們的業(yè)余文化生活。深受學生喜愛的烹飪、縫紉、種植等社團,接地氣、易學習,提高了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每到課外,歌詠比賽、演講比賽、詩文朗誦比賽,三周一歌、書畫展覽,藝術節(jié)、文化節(jié)、科技節(jié),文藝晚餐、周末大舞臺,各類活動高潮迭起、精彩紛呈、目不暇接。各類活動的廣泛開展,真正形成了中師“課內打基礎,課外出人才”,“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可喜局面。許多學生都是通過課外活動發(fā)展了自己的業(yè)余專長,不少中師生畢業(yè)后在書法、寫作、聲樂、播音主持等領域都有所建樹,大多得益于他們在校期間參加的課外活動。課外活動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增長了學生的才干,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了選擇,學會了自我成長設計。這些對學生參加工作以后的自我管理、自我設計、自我成長都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四)貫穿全程的校外實踐

      中師的校外實踐包括社會實踐和教育實踐。社會實踐通常安排在寒暑假進行,形式多樣,以養(yǎng)成習慣、提高素質、磨練意志、鍛煉能力、培養(yǎng)職業(yè)認同感、進行熱愛家鄉(xiāng)教育為主要目的。大多數中師都有固定的“文明共建單位”和“校外實踐基地”,由當地英雄模范人物、教育名人、知名校友等擔任“校外指導教師或政治輔導員”,也常常結合“三下鄉(xiāng)”開展“科技、文化、教育志愿服務活動”。社會實踐最大的特點在于它的“開放性”,無論其內容還是其形式都是開放的,各中師可以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盡顯自己的特色。通過社會實踐,可以實現中師生學習的“三結合”(課內課外結合,校內校外結合,理論實踐結合)“四學會”(學會做人,學會與人共同生活,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fā)展)。教育實踐是中等師范學校思想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理論的綜合實踐,是小學教師職前教育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對中師生了解小學教育、熟悉小學學生、鞏固專業(yè)思想、培養(yǎng)實際能力、初步掌握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實踐包括參觀小學、教育調查、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按照規(guī)定,教育實踐的安排須盡可能與教育專業(yè)課、文化課的教學進度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并貫穿于三年教學活動的始終。根據原國家教委頒布的《中等師范學校教育實習大綱》,大多數中師的做法是一年級安排參觀,二年級安排教育調查、教育見習,三年級安排教育實習。不少中師在高年級學生中,安排“拜師活動”,拜本校有經驗的教師、當地有影響的小學教師為師,每周拿出一定時間參與指導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接受“二對一”指導,類似現在的“雙導師制”或“現代學徒制”。大多數中師,三年級的教育實習采取“城區(qū)與鄉(xiāng)村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上下學期各安排一次的辦法,上學期到城區(qū)小學集中實習,下學期回當地鄉(xiāng)村小學分散實習。這樣的安排,可以使學生先在城區(qū)小學接受高水平指導教師的指導,通過教育實習發(fā)現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促使學生回校后繼續(xù)認真學習。在畢業(yè)前分散回到當地鄉(xiāng)村小學實習,則使學生能夠將在城區(qū)小學學到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帶到鄉(xiāng)村小學,同時增強學生從事鄉(xiāng)村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的信心,激發(fā)學生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報效家鄉(xiāng)的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研究表明,學生從認知向行為轉化必須通過實踐。中師畢業(yè)生專業(yè)思想牢固、職業(yè)認同度高、熱愛家鄉(xiāng)、志愿服務家鄉(xiāng),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活動。

      (五)管用實用的技能訓練

      在中師,談到技能大都是指教學技能,也叫教學基本功,泛指從事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必備的技能。全國各地,不同中師教學基本功的內容大同小異,比如“三字”,大多數指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也有指軟筆字(毛筆字)、硬筆字(鋼筆字、粉筆字)、美術字;大多數中師提“一話”(普通話),也有提“一話(普通話)一畫(簡筆畫)”;“兩表達”沒有異議,都是指口語表達、書面表達,只是在開設英語課程以后增加了“英語口語”;美術方面的基本功包括簡筆畫、圖案、手工等,音樂方面的基本功包括兒童歌曲彈唱、兒童舞蹈編排,體育方面的基本功包括口令(包括隊列口令、廣播操口令)、兒童體操、兒童游戲編排。大多數中師提“十項基本功”,也有的提“十二項基本功”,甚至有的提“三十項基本功”,不一而足。同一所中師,不同時期,教學基本功的內容略有差別。比如,九十年代以前,有的要求中師生“一?!保▽I(yè)思想牢固)“兩懂”(普通話、當地方言)“三好”(毛筆字、粉筆字、美術字)“四會”(口算、珠算、實驗、領操)“五能”(能歌、能舞、能彈、能畫、能制作教具);九十年代以后,則提“十項或十二基本功”。隨著形勢發(fā)展,除了上述“一般教學基本功”外,又增加了“專業(yè)或學科基本功”,比如,各科的備課、說課、講課、實驗操作、演示、繪圖、作業(yè)批改、命題考試、“三板”(板書、板圖、板畫)等。再后來,又增加了所謂的“現代教學基本功”,比如引入“微格教學”后增加了微格教學訓練,引入電化教學后增加了電教器材使用,引入計算機輔助教學后增加了ppt制作、課件制作等。各個中師通過經常性的基本功展演、比賽活動,營造了濃郁的基本功訓練氛圍,每日必練的“三字一話”,教學區(qū)常年展示的粉筆字、簡筆畫小黑板,每逢節(jié)日必舉辦的書畫作品展、歌詠比賽、詩文朗誦,每逢大型檢查必有的“基本功展演”,成為中師獨具魅力的風景。教學技能方面的課內嚴格教學、課外嚴格訓練、結業(yè)嚴格考核,不僅提高了中師生的教育教學能力,也在無形中強化了中師生的專業(yè)思想,“能說會道、能歌善舞、能寫會畫、能彈會唱”成為那時中師生的“金字招牌”,“樣樣拿得起”的中師生自然也成為了那時鄉(xiāng)村業(yè)余文化生活的“先生”,成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使者”。

      三、中師教育層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一)持之以恒的養(yǎng)成教育

      合格的小學教師,不僅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格、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還應該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國家對中師生日常生活、學習和行為的基本要求,集中體現在國家頒發(fā)的《中等師范學校規(guī)程》《中師生守則》《中等師范學校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和《中等師范學校學籍管理暫行規(guī)定》。中師生是在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經選拔考試后來到中等師范學校的,年齡在15—16歲,他們已形成了一些道德觀念和日常行為習慣,但這些已經形成的觀念和行為習慣距離國家對小學教師職業(yè)行為習慣的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7]為了規(guī)范中師生的行為習慣,各中師學校都在國家有關規(guī)定基礎上制定了更加詳細、操作性也更強的《中師生一日常規(guī)》《文明班級評比條例》《文明宿舍評比條例》等規(guī)章制度,持之以恒地開展對中師生的養(yǎng)成教育。養(yǎng)成教育貴在抓常、抓細、抓長,只有細處入手、持之以恒,才能養(yǎng)成習慣,形成作風。那時的中師生從早上睜眼到晚上就寢,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坐、立、行、走都有規(guī)范統(tǒng)一的要求。這些統(tǒng)一的規(guī)范,通過學校教職員工,特別是班主任和學生干部的監(jiān)督、檢查,配合以嚴格的考核和獎懲,逐步成為學生的行為習慣,并通過不斷強化使學生的行為習慣成為自然。為使中師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摜,各中師在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學生認識的同時,普遍重視校園環(huán)境的建設和管理,努力通過優(yōu)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影響學生,以達到環(huán)境育人的目的。中師生良好日常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需要長期的反復的行為練習。中師的養(yǎng)成教育,強調通過長期的、持之以恒的、多種形式的正負強化方式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使其逐步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穩(wěn)定的品質。中師的養(yǎng)成教育,重視學生的教師職業(yè)意識和教師行為規(guī)范的訓練,體現了師范的特征和職業(yè)的要求??梢哉f,小學對教師有什么樣的要求,中師就努力將這些要求細化為行為規(guī)范,通過持之以恒的養(yǎng)成教育使之成為中師生的行為習慣,并通過開展各種主題教育活動、教育見習實習等強化學生的教師角色心理?!吧斫讨赜谘越獭?,中師教師的示范作用,在學生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中也是至關重要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不僅是對中師生的要求,更是中師教師的自覺追求。持之以恒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對鍛煉學生的意志力、自我控制力、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自理自立能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卓有成效的自我管理

      卓有成效的學生自我管理是在學校相關部門和班主任的指導下開展工作的。目標體系是可操作性的細化的有關國家、省市和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學生自我管理的組織機構非常完善、工作效能很高,充分發(fā)揮了學校管理人員和班主任的指導作用、學校和班級學生干部的主導作用,以及學生在自我管理方面的主體作用。比如,學校有學生處、團委。學生處側重學生管理,負責指導學生會開展工作,學生會設主席、副主席,下設學習部、勞衛(wèi)部、生活部、文藝部、體育部,各部設部長、副部長、委員若干,負責指導、檢查、督促、考評各班日常工作。[8]各班還設班委會,班委會設班長、副班長、學習委員、勞衛(wèi)委員、生活委員、文藝委員、體育委員,負責按照學生處、學生會、班主任的要求,部署、檢查、督促、完成各項工作。團委側重學生教育,主要載體是陣地建設、文化建設、實踐活動,團委設書記、副書記若干,下設宣傳部、組織部、文體部,各部設部長、副部長、委員若干,負責指導、檢查、督促、考評各班團的工作。各班設團支部,團支部設書記、副書記、宣傳委員、組織委員、文體委員,負責按照團委、班主任的要求部署、檢查、督促、完成各項團的工作。學生干部既是指揮員,又是戰(zhàn)斗員,在各項工作中必須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班干部實行輪流制,使每個學生都有鍛煉的機會。學生會、團委各部,每天一檢查一通報(在學校設立的公告欄黑板上公布,通常以分數或什么“率”的形式出現排名),每周一匯總一評比(“流動紅旗”),每月一總結一講評,每學期一總結一表彰(“紅旗團支部”“文明班級”“文明宿舍”、優(yōu)秀學生干部、優(yōu)秀班主任等)。另外,表現突出的學生可以推薦為“升旗手”“護旗手”,可以在周一的升旗儀式上做“國旗下講話”。在學生自我管理下,所有學生從早晨起床到晚上就寢形成了一套自動化、程式化的生活節(jié)奏:起床后整理內務、早操、基本功晨練,早飯后打掃衛(wèi)生責任區(qū),每周一要舉行升旗儀式,其它時間設早讀。然后,開始一天的學習生活。課間操要跑操或做廣播體操,午飯后是午休,下午第一節(jié)課前開展歌曲傳唱,然后才是上課,課外活動是社團、興趣小組活動時間,晚自習前有政習、讀報時間、團日活動、文藝晚餐、主題班隊會,晚自習結束開始打掃衛(wèi)生、洗涮、就寢。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學生會干部、班級干部進行檢查督促和考核。這樣的校園生活既有檢查評價,也有反饋總結,真是疏密有致、井然有序。此外,學生之間的自我教育作用也有很好的發(fā)揮,如學生干部的“傳幫帶”作用,高年級學生對低年級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具體且實際的指導與幫助,特別是高年級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展示豐富的學習成果或者實踐才能,會對低年級學生產生巨大的激勵作用,以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卓有成效的自我管理,意義不僅僅在于保證了教育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提高了教育教學工作的效能,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使學生有機會參與學校管理,與學校教育目標達成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而對小學教師來說,組織管理能力比學習知識、技能本身更有價值。

      (三)入腦入心的專業(yè)思想教育

      中師的專業(yè)思想教育貫穿于學生從入學到畢業(yè)的始終,力求使學生經過三年的教育,達到人人愿當、愛當、會當,并立志當好小學老師的目標。專業(yè)思想教育,要做到入腦入心,必須遵循規(guī)律、循序漸進,必須堅持“教學做合一”,必須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按照一年級對學生進行專業(yè)思想“定向教育”的思路,從學生進校的第一天起,學校會認真布置迎新環(huán)境,做好迎新接待,召開家長會,開好迎新晚會,然后集中幾天的時間從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規(guī)格、校風校紀、一日常規(guī)、行為規(guī)范、校史傳統(tǒng)等各個方面搞好入學教育。這樣的做法,使新生及其家長初步了解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以及為實現培養(yǎng)目標所要采取的教育、教學、管理措施,初步了解學校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使新生能盡快適應中師環(huán)境和學習生活,并在此基礎上轉入常規(guī)性教育,讓他們在思想上明確奮斗目標,在情感上體驗到為師的光榮與自豪,愿意當小學教師。一句話,新生入學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學生高度的職業(yè)認同感。進入二年級,對學生進行專業(yè)思想教育的重點是“志向教育”,也就是教育學生畢業(yè)后一定要做一個優(yōu)秀的、卓越的小學教師,要不甘平庸、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為此,學校會結合職業(yè)道德教育——師德教育,著力于立志、勤奮、博學、實踐、成才,開展尊師重教、教育調查、教育見習、到小學“拜師”等活動,積極為他們創(chuàng)造施展才華的條件和機會,培養(yǎng)他們多能一專、全面發(fā)展,使他們愛小學、愛兒童、愛師范、愛小學教師這一職業(yè),并為之勤學苦練、奮發(fā)向上。三年級面臨畢業(yè),著重于“去向教育”,核心是引導學生畢業(yè)后志愿回到家鄉(xiāng),為家鄉(xiāng)的基礎教育服務,為改變家鄉(xiāng)的基礎教育落后面貌貢獻自己的才華和力量。根據這樣的設計,學校會邀請區(qū)縣教育局和有關小學的領導來校,與學生面對面座談討論,介紹小學教改現狀,邀請知名校友來校現身說法,暢談經驗體會,并結合畢業(yè)實習、分配教育,與他們談工作、談學習。到畢業(yè)前,著重進行走向社會的準備教育,從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入手,到如何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如何向社會學習,怎樣看待某些社會陰暗面,如何處理婚戀問題等,幫他們做好思想準備,以使他們盡快地、較好地完成由學校到社會、由學生到教師、由做人到育人的轉變。同時,教育學生要終身學習,做好人生規(guī)劃,設計好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做鄉(xiāng)村的“文明使者”。不可否認,那時的中師生所以能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教得好”,很大程度上應該是得益于他們在學校接受的入腦入心的專業(yè)思想教育。

      結語

      回望中師,毫不夸張地說,原來的中師畢業(yè)生大都具有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專業(yè)思想牢固,富有童心、愛心、責任心,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小學、熱愛教育,職業(yè)認同感強、愛崗敬業(yè)、工作勤奮、樂于奉獻。他們專業(yè)知識扎實,能夠“圍著桌子轉一圈”,勝任多學科教學工作。他們專業(yè)技能過硬,能歌善舞、能寫會畫、能說會道,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功底深厚、技能全面,尤其三字一話兩表達更為社會所稱道。他們專業(yè)能力突出,尤其是在組織管理能力、繼續(xù)學習能力、自我發(fā)展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許多中師生在完成繁重的教學工作之余,持續(xù)進修學習,相繼獲得???、本科甚至研究生學歷,成為教育領域的領軍人物。中師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培養(yǎng)小學教師的經驗,形成了許多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培養(yǎng)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教得好的農村基礎教育師資,為中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提到的中師優(yōu)良傳統(tǒng),并非只包括培養(yǎng)小學教師的中等師范學校的傳統(tǒng),也包括中等幼兒師范學校、特殊教育師范學校的傳統(tǒng),所不同的是培養(yǎng)目標不同、去向不同,除此之外,其它傳統(tǒng)都是相同相通的。事實上,許多中等師范學校是同時設“普師”“幼師”“特師”的。在同一所中等師范學校里,傳統(tǒng)無疑也是共同的傳統(tǒng)。此外,說到傳統(tǒng),并不是說傳統(tǒng)都是優(yōu)良的,否則也就沒有發(fā)揚優(yōu)良的傳統(tǒng)之說。有些傳統(tǒng),在發(fā)展的一定歷史時期是先進的、科學的、有價值的,而發(fā)展到一定的歷史時期以后,這些傳統(tǒng)也有可能變成落后的、不科學的、沒有價值的,甚至成為一種“陋習”,嚴重的還可能會成為進一步發(fā)展的障礙,成為創(chuàng)新的“羈絆”?;诖?,筆者想說,本文中筆者提到的這些“中師優(yōu)良傳統(tǒng)”只是個人的認識,至于這些傳統(tǒng)是不是“優(yōu)良”的,相信讀者自會有自己的認識。

      [1]李新玲.顧明遠歷數師范教育改革犯下的錯[N].中國青年報,2015-06-29.

      [2]王建平(等).中師教育傳統(tǒng)的價值追尋與現實反思——以湖南一師為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1).

      [3]王淑芬.百年中師優(yōu)良傳統(tǒng):解析與承續(xù)[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6).

      [4]秦克鑄.“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回歸:新時期教師教育政策的重大調整 [J].當代教育科學,2007,(8).

      [5]柳斌.在全國中等師范學校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座談會上的講話[J].課程.教材.教法,1994,(2).

      [6]秦克鑄.龐云鳳.教師教育:困惑與出路[J].當代教育科學,2006,(24).

      [7]趙俊,趙彥.小議師范生的“養(yǎng)成教育”[J].教學與管理,2003,(33).

      [8]王建平.試論中師教育傳統(tǒng)的當代價值[J].教師教育研究,2016,(4).

      (責任編輯:李志紅)

      G657

      A

      (2017)03-0003-08

      2017-06-06

      秦克鑄(1960-),男,山東淄博人,教授,淄博師范高等??茖W校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曾長期從事中師教學與管理,現主要從事地理教學、教師教育和學校管理研究。

      注:本文撰寫過程中,特別是在前期材料梳理過程中,得到了原淄博師范學校優(yōu)秀校友、現淄博師專團委書記劉曉麗同志熱誠幫助,特此致謝!

      猜你喜歡
      中師來時路師生
      資興市:不忘來時路 走好前行路
      初中歷史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
      甘肅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回首來時路,白云深幾重——空間幾何專題科學備考新方向
      來時路漫漫,去途長相依
      中國三峽(2017年1期)2017-06-09 11:09:41
      淺議中師語文教學改革中的若干實踐問題
      如何走出中師音美班體育班數學教學的困境
      勿忘來時路
      麻辣師生
      在中師藝術專業(yè)班數學課教學出現的矛盾和對策
      中師英語詞匯教學探討
      抚州市| 延吉市| 庆云县| 花莲市| 新闻| 凤城市| 富川| 双鸭山市| 县级市| 天津市| 和龙市| 武义县| 库伦旗| 徐汇区| 绥化市| 岳西县| 高陵县| 利川市| 酒泉市| 黑水县| 巫山县| 松原市| 华安县| 福清市| 故城县| 昆山市| 枣阳市| 来宾市| 安义县| 株洲市| 黑山县| 云南省| 台南县| 云霄县| 白玉县| 容城县| 和林格尔县| 西盟| 渝北区| 富蕴县| 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