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慧
(太原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降E大調(diào)第三“英雄”交響曲》音樂學解讀
王潔慧
(太原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降E大調(diào)第三“英雄”交響曲》作為貝多芬轉型時期的重要作品,不但確立了他的個人音樂風格,且為交響曲這一體裁的革新做出了突出貢獻。它寫于歐洲動蕩的政治革命時期,貝多芬將其題獻給革命中的“英雄人物”,使此曲具有了先鋒政治意義。音樂結構的革新為即將來臨的19世紀音樂創(chuàng)作起到了引導作用,而其本身的音樂內(nèi)容所蘊含的積極的革命性和深刻的哲理性,無論在藝術界還是文學界,亦或群眾心中都產(chǎn)生了正面的社會效應,也使這首交響曲立于世紀之交,成為了承前啟后的頂峰之作。
《第三“英雄”交響曲》;貝多芬;音樂特征
古典主義時期到貝多芬這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這是貝多芬創(chuàng)造的。相比較同時期的海頓和莫扎特,他的音樂在規(guī)模、結構、手法上都做出了很大的突破,甚至有些曲目的結構可以用龐大來形容。《第三“英雄”交響曲》的創(chuàng)作,標志著貝多芬個人音樂風格的完全成熟,這部交響曲所具有的恢弘的氣勢是之前任何一部作品所不能及的,它將交響曲這個18世紀的傳統(tǒng)題材大大充實并發(fā)展。
(一)交響曲的音樂結構特點
“貝三”為雙管制管弦樂隊,全曲總共四個樂章,貝多芬在利用傳統(tǒng)曲式結構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分別對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革新。
第一樂章為快板奏鳴曲式,它的特點在于規(guī)模之大遠遠超出了同時代的其他作品。規(guī)模大是“貝三”最為顯著的特點之一,主題動機在整個樂章中持續(xù)貫穿和展開。展開部與尾聲被擴大,展開部中運用了新材料進行和聲與結構的組織,調(diào)性始終進行嚴密的轉換,避免在主調(diào)出現(xiàn),營造出緊張激烈的戲劇性;尾聲的長度相當于“第二展開部”,這里是貝多芬對交響曲中傳統(tǒng)奏鳴曲式的革新,尾聲雖然長大,但是它的基本結構并沒有脫離樂曲,材料全部來自之前的音樂片段并將其變化發(fā)展,最終以輝煌的情緒收尾。
由于調(diào)性為c小調(diào),整個樂章彌漫著一種嚴肅、悲壯的氣息,此樂章有兩個部分與主題有關,最具特點的是主題再現(xiàn)的時候,貝多芬運用了海頓和莫扎特的交響樂中都較為少用的“賦格式寫法”來擴展樂章的主題,雙重賦格用弦樂組來演繹第一、第二主題,木管組答題形成了此樂章極富特點的賦格結構。
第三樂章是活潑的快板樂章,體裁是“諧謔曲”, 此樂章的結構也是由主題與三聲中部構成,主題一開始就已進入,并且始終以和弦的姿態(tài)呈現(xiàn),這里已然出現(xiàn)“諧謔”的特質。最具有特點的地方出現(xiàn)在第三部分的主題再現(xiàn),這時主題再次出現(xiàn)并且為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現(xiàn),貝多芬在此處并沒有將主題擴充或發(fā)展,而是完整再現(xiàn)了它最初的模樣,始終圍繞主題這一單一樂思進行發(fā)展,由此更加確定了第三樂章“諧謔”的風格。
第四樂章是很快的快板,是一首雙主題變奏曲,這是一首由主題和10組變奏構成的交響曲,而這10組根據(jù)其材料又可劃分為ABA的結構形式。作為“第三交響曲”的終曲,貝多芬在其結構上下了諸多心思,他將奏鳴曲式的呈示和展開與這10組變奏所融合,并用復調(diào)手法發(fā)展了主題的材料。有條不紊的變奏使主題旋律環(huán)環(huán)相扣,突出的強調(diào)了主題的“英雄”特質,并且這一樂章的情緒為整首樂曲的高潮之所在,它代表了英雄的勝利,具有舞曲性質的變奏曲展現(xiàn)出人們慶祝英雄凱旋而歸的場面。
(二)交響曲的音樂元素特征
“貝三”的創(chuàng)作成為了確立貝多芬個人風格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所運用到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其后的作品中也都有顯現(xiàn)。
1.新穎的配器運用
貝多芬的交響曲創(chuàng)作,從“貝三”開始,音響效果開始變得飽滿充沛,此首為標準的雙管制樂隊,但整首作品的相比較海頓與莫扎特的作品音響效果明顯厚實許多。貝多芬在其創(chuàng)作過程中,時常將強(f)力度作為情感高潮的表現(xiàn),甚至時常用超強(fff)、突強(sf)的力度記號,每到此處往往伴隨著樂隊合奏,而貝多芬的獨到之處在于,常常將之前較少重用的圓號與定音鼓作為表現(xiàn)樂曲情感力量的核心,例如第一樂章的主題旋律,出現(xiàn)時由大提演奏,之后換到木管組,隨即推向高潮時主題旋律由音響厚實的圓號吹奏,緊跟著的副部主題由音響相對較弱的木管組呈現(xiàn)。
還有一件樂器在此曲中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那就是定音鼓。在貝多芬的交響曲中定音鼓一方面起到了強化音響效果的作用,另一方面使樂曲的感情更為強烈,整首樂曲定音鼓頻頻出現(xiàn),演奏方面大量用了“滾奏”用以加強樂曲動力性。對于鼓槌貝多芬也多了悉心的選擇,第二樂章的色彩整體傾向悲情主義,所以此樂章貝多芬將鼓槌設定成海綿包裹的鼓槌,來表現(xiàn)柔和的音色。
2.大量的賦格創(chuàng)作
吳鐵成根據(jù)蔣介石的意見,馬上到參政會賠了禮,道了歉。黃炎培覺得,吳鐵成的“賠禮道歉”系官方所為,戴笠本人對此也應有個態(tài)度,更應到他家認錯,以取得他和家人諒解。他將自己的意見告訴了吳鐵成。
貝多芬在賦格形式上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可謂是集大成者,作為以主調(diào)創(chuàng)作發(fā)展樂曲的他來說,復調(diào)手法的運用使樂曲結構變得更為豐富,樂思發(fā)展更加充實。賦格是復調(diào)音樂的一種重要體裁,同時也是主要的復調(diào)曲式,交響曲中有多處運用到賦格形式創(chuàng)作,最典型的段落當屬第二樂章主題再現(xiàn)中第一部分出現(xiàn)的雙主題賦格。這個段落大量的運用了模仿手法用以主題的展開或重復,在這里貝多芬將主、復調(diào)織體融合的天衣無縫,兩條主題旋律在聲部間切換自如,且使用了固定對題。相比較傳統(tǒng)賦格創(chuàng)作,貝多芬的賦格使主題的發(fā)展更加具有動力性,在借鑒前人賦格寫作的同時,給予賦格創(chuàng)作更多個性的表現(xiàn)力,成為貝多芬用以動機展開不可或缺的手法之一,在古典主義時期的賦格創(chuàng)作中具有典型意義。
3.穩(wěn)固的旋律貫穿
貝多芬對于旋律的處理手法,有其非常獨到的地方,一條看似平常的旋律,在他手里卻能夠得到千變?nèi)f化的處理,貝多芬的旋律往往能在不經(jīng)意的地方出乎意料的出現(xiàn),這些旋律大都充滿激情,表達著貝多芬內(nèi)心的理想與向往?!柏惾钡牡谌龢氛拢@首諧謔曲的主題旋律的演繹始終伴隨著和聲織體進行,微微跳動著的音符由弱到強,再由強轉弱,這一旋律始終貫穿在此樂章中,盡管其后的旋律有或多或少的變化,但仍保持著主題旋律的特點,且此處的特征預示了樂曲在第三部分會再現(xiàn)。整首樂章的樂思與交響曲結合天衣無縫,凸顯了樂曲結構緊密的特點。
4.飽滿的變奏技巧
“貝三”第四樂章是運用變奏創(chuàng)作而成的,這里變奏成為描繪主題的主要手段,主題出現(xiàn)之前引子由一段急速的下行旋律構成,主題是弦樂組撥弦奏出。第一次變奏與第二小提琴所奏主題相對的有一條對位的旋律由第一小提琴與大提琴奏出,形成了整個樂章雙主題變奏的基本旋律。
第四樂章總共有10組變奏,第二次變奏第一主題抬高八度,將第二主題以3對1的形式進行變奏。變奏3為了使高潮呼之欲出,貝多芬另外加進一條新旋律,新旋律的出現(xiàn)在變奏6中也有體現(xiàn),期間貝多芬還利用對位手法、音色的變化用以作為豐富變奏技巧的手段。飽滿的變奏使整個樂曲的情感逐漸趨于有力,作為交響樂的終曲,在最后形成了強烈的高潮。
(三)交響曲的音樂內(nèi)容特性
《第三交響曲》可看作是當時較為少有的帶“標題”的作品,貝多芬一貫的哲理性用標題敘述而出,不僅明確了情感的走向,還涵蓋大量的音樂內(nèi)容。
1.單樂章的情感遞進性
從整首曲目的情感布局來看,第一樂章好比英雄人物的出場,整個場面宏偉而壯觀主題旋律所表達的情感,就像是對英雄人物的朝拜,具有崇高的意味,鋪墊了堅定的英雄氣質。第二樂章整體情緒十分壓力,在葬禮進行曲的基調(diào)中,人們仿佛能夠看到昔日英雄辭世的場面,人們抬著他的棺木、邁著沉重的步伐,在低音提琴的渲染下,營造出了悲哀的情緒。第三樂章貝多芬選擇用諧謔的方式來表現(xiàn)“英雄性”,反復出現(xiàn)的主題旋律就像對英雄事跡的不斷贊揚,特別是中間出現(xiàn)的一段高昂的軍號合奏,強勁而有力,更加凸顯了前進的動力。終曲的旋律破帶有舞曲性質,這一主題來自于貝多芬在1795年寫成的一首鄉(xiāng)村舞曲,他曾在芭蕾舞劇《普羅米修斯的生命》(op.43)與《鋼琴變奏曲》(op.35)中使用過。終曲的情感基調(diào)較為輕松活潑,木管與弦樂交織出一幅歡騰的場面,表現(xiàn)了慶祝英雄凱旋與人民狂歡的場景。
2.樂章間的內(nèi)容敘事性
“貝三”的創(chuàng)作不僅僅處在貝多芬風格轉型期,更是他人生的轉折期,在歐洲政治革命的影響與之他奮力與病魔抗爭的情緒下,“貝三”自然而然的帶有了超于音樂本身以外感情,且使音樂內(nèi)容的銜接上也具有了一定的敘事性。第一樂章歌頌了英雄在戰(zhàn)場上的赫赫功績,聯(lián)系貝多芬生平的經(jīng)歷,他這位音樂英雄華光初現(xiàn)便轟動了歐洲樂壇,少年就得到藝術節(jié)前輩的累累贊許,這里未嘗不是他對于自我人生的一種看待。如果說第一樂章是英雄的顯現(xiàn),那么第二樂章描述的一定是英雄逝去,眾所周知,這一時期的貝多芬備受耳聾折磨,在他看來這是扼殺他所有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病魔。在貝多芬心里,始終堅持的信念就是一定要戰(zhàn)勝痛苦,而此后的樂章未嘗不是對于自我的一種激勵與鼓舞,三樂章諧謔的表達了自己對于戰(zhàn)勝痛苦堅定不移的信念,第四樂章才是真正的實現(xiàn)了他內(nèi)心愿望,迎接凱旋勝利的樂章。
貝多芬把《第三交響曲》稱為《英雄交響曲》,此曲以其史無前例的長度與復雜性,被認為是貝多芬交響曲寫作的一個轉折期,又因它所涵蓋的豐富內(nèi)容,被看作貝多芬哲理性創(chuàng)作的發(fā)端。
(一)交響曲傳遞的貝式信仰
貝多芬曾將拿破侖視為為人類解放而斗爭的英雄,但拿破侖稱帝使貝多芬所崇拜的英雄本質破滅,加之耳聾所帶來的痛苦,貝多芬更多的思索定格在如何將生命中的痛苦經(jīng)歷,其升華為藝術的永恒信仰。他的童年是艱苦的,母親早逝,父親酗酒,他過早的承擔起家庭的重任。而當他的藝術生涯即將迎來高潮的時候,耳聾又開始襲擾貝多芬,從這時起,疾病一直纏繞著這位音樂大師,慢慢吞噬著他的生命。他在極力的克服困難、忍受焦慮、面對痛苦、戰(zhàn)爭挫折的過程中,也煉就了貝多芬強于一般人的堅強意志力?!队⑿劢豁懬氛窃谒麖娏业乃囆g追求,對于生命執(zhí)著的意志力下綻放的信仰之花。
(二)交響曲闡揚的“英雄性”
“貝三”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純音樂的表達,它始終圍繞一個主題就是“英雄”,貝多芬心中始終住著一位“英雄”,他不是具體的某一個人,而是貝多芬所向往的一種英雄的品質,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為他們在克服命運困難與完成理想的過程中撞擊的結果,并最終能夠為人類帶來意義深遠的精神與物質文明。貝多芬在抗爭命運的過程中,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夠忍受的疼痛,歷經(jīng)了常人所不曾歷經(jīng)的坎坷與艱難,生活盡管不停的在摧殘他的身體,但卻磨練了他的意志,與疾病抗爭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堅強品格,是他勇敢的與命運斗爭,挑戰(zhàn)命運的精神。他對于任何事物永遠都保持著他獨到的、先鋒的看法,他愛戴、贊美英雄,英雄的品質也激勵啟發(fā)了他?!柏惾痹谏涎莩跗?,并不為人們所理解,但貝多芬艱苦奮斗的歷程,抱以堅定希望的力量和終身為自己理想與信念斗爭的精神,都是貝多芬想要闡揚的“英雄性”,他以自己堅強的意志力完成了對音樂藝術的禮贊!
J624
A
王潔慧,女,山西太原,太原師范學院音樂系,講師,學士,鋼琴及外國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