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麗琴
(北京聯(lián)合大學,北京 100000)
切實加強高校藝術德育學科建設
詹麗琴
(北京聯(lián)合大學,北京 100000)
學科建設是高校各項工作的根本和核心工作。搞好學科建設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系統(tǒng)工程。各高校越來越重視綜合性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建設。切實加強藝術德育的學科建設,必須立足創(chuàng)新本校條件和特色開展主流學科的發(fā)展,進入21世紀,許多高校努力向國內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突出特色、依托德育學科的平臺,不斷探索和融入交叉學科的優(yōu)勢,在實施藝術教育的基礎上達到德育教育的功效,培養(yǎng)出素質高、綜合能力強、全新型世界型的人才。本文論述了普通高校藝術德育學科建設的現(xiàn)狀并對藝術德育學科建設提出了一些構想。
高等學校;藝術德育;學科建設
學科建設,是以學科為基礎構建起來的學術組織。所以,學科建設是大學的基礎性建設,根據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和學科發(fā)展的規(guī)律,結合自身的實際條件,促進學科發(fā)展和學術水平提高的建設活動。學科建設的基本內容包括五個方面:學科方向、學科項目、學科梯隊、學科基地、學科環(huán)境。藝術德育學科建設,也可理解為是一門交叉學科建設。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和發(fā)展,“又紅又?!钡娜瞬乓呀洕M足不了社會的需求,進入這個多元化社會,就必須培養(yǎng)綜合性、多元化的人才。芝加哥大學前校長金伯頓曾說過:“任何形式的學術結構都不可能長久地滿足我校的夢想與期望”,一所學校的學科要隨時代的發(fā)展而進行適當地調整,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世界一流大學所有社會重大問題的解決和重大科學研究成果的取得幾乎也都是多學科共同協(xié)作的結果。所以,學科的發(fā)展也由單一學科的研究逐漸轉向多學科的融匯貫通。藝術德育這門學科是與其它學科相輔相成的一門學科。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的根本的目的是陶冶大學生的情操,提高大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將德育、智育、美育有機地統(tǒng)一在教育活動中。選擇適合的音樂賞析素材來實現(xiàn)其功能性,德育作為高校的一門基礎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政治性和理論性。所以,在藝術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在德育實踐活動中體現(xiàn)藝術的美,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道德教育是目標,藝術教育是途徑。筆者認為,藝術德育的學科建設內容較其它學科更為豐富,除了包括學科建設的五個基本內容外,還包括專業(yè)建設、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等。
高校是育人的搖籃,加強學科建設的目的是培養(yǎng)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藝術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目標和宗旨是一致的,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音樂教育有許多功能,德育是其中之一,如何將音樂教育和德育結合起來,成為一門音樂素質教育學科?不能為單純的傳播音樂知識而去鑒賞音樂,若單純的從德育教育入手,勢必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從藝術教育中更多的擇取德育因素的優(yōu)秀作品進行賞析和評價,充分利用音樂教育的資源,讓學生在富有情感和鮮明生動的意境中享受音樂美感的同時洗禮心靈,陶冶情操,最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對真善美的正確追求。目前,普通高校的素質教育工作具有多樣性,除了行政職能部門和學生工作部門之外,還要通過教學部門全校師生通力合作,積極探究藝術德育學科建設,進而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但藝術德育的學科建設尚存在許多不足,筆者主要從五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重“智育”輕“德育”
雖然各高校普遍認可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德育為先,但是,還是把大部分的精力和資金都投放在主干學科的建設上,因為主干學科的建設能給學校和學生帶來實時性的效益,而藝術德育教育是基礎性的人文教育,不可能立竿見影地看到時效。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努力向國內一流大學的目標邁進,但是,比拼的也就是一、二門本校的主流學科,所以,重“智育”而輕“德育”的學科建設現(xiàn)象比較嚴重,再加上學校沒有專門負責學科建設的職能部門,在素質教育的課程設置上也只是簡單地開設音樂欣賞課和大學生思修課,沒有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的有利資源,未能將多學科的知識整理成理論體系,不利于使學科建設更具多樣性、實用性、挑戰(zhàn)性和特色性。
(二)硬件設施配備不足
藝術德育是一門新興學科,它有別于其它學科的教學環(huán)境,集藝術與德育教學為一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有較強的藝術技能又具備較深的德育知識功底,采用藝術教學手段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所以,對教學設備要求具有特殊性,比如,專用的音樂教室、鋼琴、音響設備、圖片幻燈機設備等,然而普通高校在這些硬件的設施配備方面嚴重匱乏。
(三)學科方向建設不明確
在學科建設中,必須要設立明確的學科研究方向,尤其是交叉學科的研究方向,既要有本學科的主體部分,又要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保留至少一個明確方向,不能單純地針對藝術教學研究,或者德育教學研究。目前,國內對音樂藝術領域的研究比較透徹,對德育教育的研究也比比皆是,所以,我們應當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切入點或者找到兩者的匯集點,形成一個特色學科,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四)師資力量缺乏
高校的學科劃分都比較明確,在人才引進上相對比較單一。要勝任藝術德育學科的教學工作,必須具備多方面的專業(yè)技能和教學能力。教師應具備全面的音樂知識和演唱技能、彈奏技能,要具備豐富的德育知識,以及課堂的執(zhí)教能力和管理能力。這對一個藝術教師來說要全面具備確實很難,所以,就要加強對各項技能的培訓,尤其是對德育知識的學習,多參加培訓交流,拓展視野,走出去,再引進來。加強自身的素質修養(yǎng),配備合理的學科梯隊結構,只有形成合力的師資力量,才能把學科建設搞上去。
(五)課程設置沒有形成規(guī)范體系
全國大部分高校都根據本校條件,開設了音樂賞析的選修課、必修課以及思政課的必修課。但由于缺乏對藝術德育學科項目的研究和建設,再加上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不足,教師教學各自為政,自身具備什么條件,就開展什么課程,無法根據學生的特點來安排和規(guī)范教材,導致了教學質量參差不齊,課程設置上沒有形成統(tǒng)一規(guī)范的體系,影響了教學科研的進程,阻礙了學科的發(fā)展。
針對以上的現(xiàn)狀分析,筆者對藝術德育學科建設提出了幾點構想。
(一)加強學科梯隊建設
學科建設必須依靠學科隊伍來實現(xiàn),合理的梯隊結構,高素質的學科帶頭人和精干的學術骨干是學科建設的核心,也是學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證。常言說:“火車跑的快,全憑火車頭帶”,所以,學科帶頭人在整個學科發(fā)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學科隊伍建設中,充分發(fā)揮學科帶頭人的作用,打造出一流的學術隊伍,形成合力,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取長補短,運用“短板”定律,注重團隊合作,發(fā)揮最大的潛力,使整個學科梯隊永遠走在學科發(fā)展的前沿。
(二)設立學科項目
項目是學科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學科建設的得力“抓手”。通過申報重大的科研項目,不僅可以取得有影響的學術科研成果,而且還能很好地促進學科隊伍建設,同時獲得學科發(fā)展所必需的經費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科學研究活動的開展。在申報和評審過程中,可以獲得相關學科研究方向的信息回流,擴大學術影響力,得到專家和同行學者的關注與認可。在項目的設置上,建議設置學生課外學術實踐項目和教師科研項目,以達到“以賽代練”的教學目的,促進學科項目發(fā)展不斷壯大。
(三)優(yōu)化學科課程設置
當前,我國普通高校都把音樂素質教育方面的課程設定為公選課。藝術德育課是一門綜合型學科,也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性課程,如同德育課程一樣應把它設定為必修課。在課程內容結構上,應做到傳統(tǒng)民族特色、多元文化、綜合性、實踐性內容相結合。比如:中西方音樂史、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民族音樂、民間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族民間舞蹈等等,或者借助大學人文社科教學平臺,把相關課程設置為每學期十五講不同內容板塊。從中西方的文學、哲學、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西方音樂史、中西方名曲賞析評論等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來進行開展。
(四)建設學科基地,加強社會實踐活動
基地建設是學科發(fā)展的實踐平臺。高水平、高實用性的基地建設,能為前沿性、應用性較強的課題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我國設立了許多科技產業(yè)園、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教學實驗基地等等,這些基地的建設,大大推進了相關領域的學科發(fā)展。
藝術德育的學科基地建設,本人認為,應分為兩種,一是校內的基地建設,二是校外的基地建設,校內基地主要提供學術隊伍科研、教研項目的研究,可以和其它學科基地共享場地。校外基地主要是作為學生假期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需要針對本學科的研究方向盡可能的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其一,配合學校學生工作部門組織藝術社團去社區(qū)、街道、養(yǎng)老院、中小型企事業(yè)單位進行慰問演出,把知識轉化為為社會服務的價值鏈,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受鍛煉,長才干;其二,把一些革命圣地作為學生長期的實踐教育基地。比如:走進延安,它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領導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我們通過在課堂上學習陜北民歌 《疙梁梁》、《信天游》、《鬧秧歌》、《天上不會掉鏌鏌》等優(yōu)秀曲目,帶學生走出課堂,親身去體會延安精神,感受當今幸福的生活。類似的革命基地還很多,比如:湖南韶山—革命偉人毛主席的誕生地,精選民歌《瀏陽河》、《洗菜心》等,貴州遵義—中國革命的歷史轉折點,《桂花開放幸福來》、《阿西里西》等,江西井崗山—紅色革命根據地,《十送紅軍》、《映山紅》等。加強對學科基地的建設,以環(huán)境的陶冶、真情的感染,比課堂教學效果要強百倍。所以,對實踐基地的建設必不可少,重視學科基地建設,提高基地建設水平,是實現(xiàn)學科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德國音樂家奧爾夫說:“音樂應該同其它學科一樣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音樂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想象力和個性”。蔡元培先生也曾說過,藝術教育具有“輔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導善”的作用。由此可見,藝術教育是實現(xiàn)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所以,深入研究和探討藝術德育的學科建設勢在必行,隨著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不斷深入,每一所高校都會重視“德育首位”而不再是“德育無位”的教育理念,為培養(yǎng)全新型、綜合型的人才作出應有的貢獻。
[1]中國音樂教育雜志社.全國音樂教育獲獎論文精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408
[2]劉獻軍.論高校學科建設中的幾個問題[J].高等教育研究,2005.
[3]馮效剛.音樂教育的歷史沿革和學科建設[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6(02).
G4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