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莉
(河北科技大學(xué),河北石家莊050000)
《茶經(jīng)》中修辭手段翻譯研究
董莉
(河北科技大學(xué),河北石家莊050000)
本文首先介紹了中英文修辭手段之間的異同,其次提出了修辭手段的翻譯與補償方法,接著研究了《茶經(jīng)》中的修辭手段及翻譯方法,最后提出了《茶經(jīng)》中難以翻譯的修辭手段和處理措施。
《茶經(jīng)》;修辭手段;翻譯;研究
《茶經(jīng)》屬于我國的茶典籍,其翻譯具有一定難度,屬于極為重要的翻譯項目,也是我國對外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國內(nèi)外許多翻譯人員早就開始進行中國古代典籍著作的翻譯工作,然而《茶經(jīng)》的英文翻譯仍然處于發(fā)展階段。修辭手段是翻譯工作的最大難點之一,修辭翻譯理論對英語翻譯而言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翻譯人員要認(rèn)真研究翻譯的修辭手段,將其合理運用于茶典籍《茶經(jīng)》翻譯過程中,以突破傳統(tǒng)翻譯的障礙,促進茶文化傳播。
有關(guān)修辭手段的研究會受到來自源語言的局限,這給中英文翻譯帶來了不少難題。中文和英文屬于兩種不同類型的語言,二者不僅在語音方面存在差異,在形態(tài)和語法方面也是如此。而事實上,中文里許多常見的修辭手段都可以在英文中找到對應(yīng)的元素,修辭手段的形成不僅包括了語言模式,還包括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社會背景。語言學(xué)家曾說:“至少有90%的語言結(jié)構(gòu)都是相似的。”通常而言,人類的許多想法都存在共性,比如人們都喜歡美而討厭丑,都喜歡成功而討厭失敗,都喜歡簡潔而討厭累贅。幾乎所有的語言都會采用比喻這一表達方式,并會用語言歌唱、作詩,以及創(chuàng)作各式各樣的文學(xué)作品等。中文和英文的修辭手段中,都充分利用了語言的韻律美,具有多樣性、平衡性、簡潔性、強調(diào)性、聯(lián)想性等特點。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英文與中文的修辭手段也具有不少類似之處。首先,在這兩種語言中,修辭的功能和結(jié)構(gòu)都要受到文化和社會背景的限制。其次,這兩種語言的修辭都需要在遣詞造句上下功夫。
然而,中文里也還有一些較為特別的修辭手段,無法在英文中找到對應(yīng)的元素,比如頂真、雙聲、疊韻、析字、藏詞等。這是由于在古漢語和古英文中,修辭手段經(jīng)歷了不同的發(fā)展歷史,步入現(xiàn)代社會后,這兩種語言也被賦予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表達方式、句法、語法、語義系統(tǒng)等方面,都有著很大不同。首先,從語音角度講,中文的諧音、疊詞、押韻等,都很難在英語中找到替代。其次,這兩類語言各自的書寫系統(tǒng)截然不同。第三,中英文句法的相關(guān)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總而言之,在漢語中,各個句子是相互并列的,而在英語中,句與句之間有著從屬關(guān)系。此外,中文崇尚的是平衡與對稱,而英文則講求邏輯性和簡潔性。所以,有關(guān)中英文之間的修辭手段翻譯,在翻譯界中仍然是一大難題。
比喻是一種極為常見的修辭手段,但若要在兩種語言之間對其進行巧妙轉(zhuǎn)換,也具有很高的難度。不同語言的矛盾性給翻譯工作造成了不少障礙,對于古漢語而言更是如此。修辭手段在文學(xué)作品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古文獻中的修辭翻譯也應(yīng)當(dāng)結(jié)合一定的文化背景,并與其目標(biāo)文本的功能保持對等。
2.1 直譯法
中文和英文之間,也存在許多共同的修辭手段,翻譯者可以找出這兩種語言之間的共同點,直接翻譯出各種類型的修辭方法。直譯能夠很好地沿襲源語言的修辭效果,還能使目標(biāo)語言更為豐富。直譯可以運用于很多修辭手段,如類比、擬人、矛盾、省略、反諷、對偶、漸進、突降、排比、反復(fù)、通感、低調(diào)陳述(僅限英文),等等。直譯通常用在翻譯中英文共有的修辭手段上,并且能夠保留源語言的修辭價值與審美價值。運用直譯法進行翻譯,可以準(zhǔn)確傳達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而不會添加或刪除任何信息。然而,如果直譯無法保留源語言的修辭效果,則可以采用意譯法或腳注、夾注等,彌補直譯的缺陷。
2.2 意譯法
還有一些中英文的修辭手段,利用了自己語言的某些特點,例如文化背景、語音、語法、語言形式等。讀者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很難理解這些修辭所表達的內(nèi)容,因此這類修辭的翻譯也十分棘手。在這種情況下,直譯法似乎是行不通的,所以必須要采用意譯法進行彌補。對于雙關(guān)、押韻、擬聲、矛盾、對偶、換喻等多種修辭手段而言,意譯法是一種極佳的選擇。然而,意譯法也可能會帶來冗長、矯飾等問題,這是由于其復(fù)制的內(nèi)容缺乏一定的形式。所以,翻譯者在使用意譯法時,必須萬分謹(jǐn)慎。
2.3 置換法
語言反映文化,但從某種角度看也會受到來自文化的影響。大多數(shù)中文的修辭手段反映的是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在英語當(dāng)中亦是如此。這類修辭手段的翻譯相對來說更加困難,因為其幾乎都是通過語音、語序、語言結(jié)構(gòu)等,展示出自己的修辭效果。所以,在翻譯這些修辭內(nèi)容時,可以利用置換這一手段。例如漢語中的鑲字、歇后、訪詞、聯(lián)邊、疊字,以及英語中的回文、易位、頭韻等。翻譯者可以把漢語和英語中一些相似的結(jié)構(gòu)進行置換,從而保留文本的修辭功能。
3.1 比喻中的明喻和暗喻
在中文里,比喻這種修辭手段又包含了明喻及暗喻。這兩種比喻方法都需要具備三大元素,即本體、對象和類似物。明喻是建立在兩個概念或兩種不同的事物之間,并且這二者必須要具備至少一點相同或相似之處。明喻的主要功能就是比較,并讓讀者通過作者的描寫與想象,更深入地理解書中所表達的含義。而暗喻這一手法具有悠久的歷史,也是我國古文獻中常用的修辭手段,體現(xiàn)了人類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暗喻的功能就是利用特定的語言表達出與字面意思不同的內(nèi)容。在《茶經(jīng)》中,陸羽采用了大量明喻和暗喻,描述茶葉的形狀與特點。比如:“其樹如瓜蘆,葉如桅子,花如白薔薇?!痹摼淇煞g為:“tea plant looks like Ilex latifolia Thunb in its appearance,though a close watch will reveal that it seems to have gardenia's leaves and white rosette's flowers.”
3.2 比擬中的擬人與物化
比擬在漢語中又包含了擬人與物化。擬人屬于一種和人類有關(guān)的獨特修辭手段,主要是給動物或無生命的東西賦予人的特點,這一手法在詩歌語言和兒童文學(xué)中經(jīng)常用到?!恫杞?jīng)》是第一部具有完整性與系統(tǒng)性的茶典籍,擁有極高的文學(xué)價值,其作者陸羽對于擬人與物化的修辭手段也運用自如。比如:“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淡。”翻譯為:“Frugal is an appropriate word to describe the nature of tea.”以“節(jié)儉”描述茶,用了擬人的手法。再比如:“茶者,南方之佳木也?!笨梢苑g為:“Tea is a fmeplant indigenous to SouthChina.”該句的修辭則屬于物化,作者用“佳木”指代茶樹和自己,表述得恰到好處。
3.3 轉(zhuǎn)類中的詞性轉(zhuǎn)換
無論名詞、動詞還是形容詞,都在語篇里扮演著各自的角色。但在需要的時候,這些詞語也可以變換自己的詞性,從而起到獨特的修辭效果。轉(zhuǎn)類這一修辭手段適用于句子整潔、協(xié)調(diào)、結(jié)構(gòu)性強等情況。例如《茶經(jīng)》中:“苦茶輕身換骨?!币痪?,可以翻譯為:“Bitter tea functions effectively in refreshing one's mind and relaxing one's nerves.”作者想要說明,雖然茶有時候很苦,但可以使人一掃疲憊,精神煥發(fā)。該句中,“輕”原本屬于形容詞,但在這里卻變?yōu)榱藙釉~,應(yīng)理解成“使人一身輕松”的意思。
4.1 頂真法
頂真的含義是語句間隔反復(fù),主要是利用前句收尾的詞語作為下句的開頭,相鄰的句子首尾蟬聯(lián),可以起到強調(diào)的作用。例如,《茶經(jīng)》中“臍長則沸中,沸中則末易揚,末易揚則其味醇也?!痹摼淙粢g成英文,則很容易失去原文中頂真這一修辭的表達效果。有一種較好的翻譯是:“A long navel contributes to centripetal boiling,and centripetal boiling helps bubble up the fine tea,which makes the tea soup taste mellower.”
4.2 借代法
借代法的含義就是不明確說出所表達事物的稱謂,而是利用與其相關(guān)的另外一種事物進行替換,其中被替換的事物稱為“本體”,替換的事物稱為“借體”,且“本體”不會出現(xiàn)在文中。而中西方文化背景存在差異,借代法在翻譯時也常常遇到障礙。例如在《茶經(jīng)》中:“其飾以連葩垂蔓、曲水方文之類,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泥為之?!庇谩斑B葩垂蔓”借代了蓮花,用英文則很難表達出來。較為準(zhǔn)確的翻譯是:“As decorations,lotus,datura,flowing water and checked patterns are gray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stove.”
[1]姜怡,姜欣.從《茶經(jīng)》章節(jié)的翻譯談典籍英譯中的意形整合[J].大連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6(3):80-85.
[2]姜欣,楊德宏.《續(xù)茶經(jīng)》翻譯中的互文關(guān)照[J].遼寧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9(3):92-95.
河北省軟科學(xué)研究課題“河北省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的國際化發(fā)展問題研究”,編號1445766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