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偉 蘇紹會
摘 要: 羽毛球高遠球技術是羽毛球運動的重要技術之一,也是中學生羽毛球教學中很難解決的難題。本文采用實驗法、數理統(tǒng)計法對羽毛球正手擊后場高遠球進行教學實驗研究,研究顯示“重拍訓練法”比傳統(tǒng)力量訓練法更快速提高學生羽毛球專項力量,從而提高正手擊高遠球的質量,旨在探析快速提高中學生擊球力量和羽毛球運動水平的方法。
關鍵詞: 正手 高遠球 重拍訓練法
正手擊高遠球指將飛往本方后場區(qū)的球用正手握拍擊球的方式將球擊到對方后場端線附近的擊球技術。這種球的飛行弧線既高又遠,主要戰(zhàn)術作用是迫使對方遠離中心位置退到端線附近擊球,從而拉遠場上的移動距離,從而使本方隊員在比賽中占據主動,是中學羽毛球課教學中要解決的重要難題。北京體育大學羽毛球教練吉亞光認為,高遠球是羽毛球的基礎,也是核心[1]。但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發(fā)現大多數學生的絕對力量雖然可以滿足高遠球擊球的需要,但其專項力量較差導致擊球效果很不理想[2]。因此,加強力量素質練習對全面提高初中生的身體素質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因為整體素質提高有賴于力量素質的提高[3]。文獻研究發(fā)現,美國對中學生擊高遠球的訓練方法最初是讓學生前臂綁上幾斤重沙袋,然后讓他們空拍揮拍并取得很好的效果[5]。本研究利用網球拍代替羽毛球拍的“重拍訓練法”提高中學生的專項擊球力量,并取得較好的效果。
1.研究目的
通過實驗檢驗重拍訓練法對增強中學生正手擊高遠球的效果。
2.實驗的地點、時間、內容
2.1實驗地點
學校羽毛球館。
2.2實驗時間
2015年10月20日至12月20日,授課8周,每周4次課,共64課時。
2.3實驗內容
實驗教學共32次課,每次課40分鐘,每節(jié)課利用30分鐘做實驗,實驗前對這42名學生進行統(tǒng)一標準的正手擊高遠球測試,要求指定一人固定在同一位置發(fā)高遠球,被測試者站在雙打后發(fā)球線上,每人擊球10次,正手直線和正手斜線各5次,看球的落點,對羽毛球場地區(qū)域進行劃分,距離羽毛球場地底線每40厘米劃分一個區(qū)域,劃分5個區(qū)域,球落離底線最近的區(qū)域得分最高,記5分,以此遞減,離底線最遠的區(qū)域得1分,球落在線上記靠近底線的區(qū)域分數。再由兩名校羽毛球教師對他們的高遠球質量進行技評打分,然后對這42名學生的高遠球水平進行分組,一組為實驗組,一組為對照組,每組21人,然后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羽毛球揮拍動作練習實驗,實驗結束后再利用實驗前的測試方法進行測試,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研究對象
以本校初二年級全體學生為研究對象,從中隨機選取一個羽毛球公選班學生為實驗對象(共42名學生)。
4.研究的內容
4.1使用網球拍代替羽毛球揮拍動作練習對正手擊高遠球影響,包括對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的技術動作的影響,以及對正手擊高遠球出拍擊球的速度。
4.2使用網球拍進行羽毛球揮拍動作,研究重拍訓練法對比普通羽毛球拍訓練法對正手擊高遠球的影響,體現在正手擊高遠球的質量,包括落點及技評。
5.研究的意義
正手擊高遠球是羽毛球比賽中經常涉及的一項動作技術,是羽毛球基本技術之一;采用“重拍訓練法”能快速提高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及專項能力;加大訓練者腕、肩、臂、腰部等力量訓練強度,提高正手擊高遠球后收拍動作的難度,提高控制正手擊高遠球力度的水平,直接使用重拍在場上訓練,消除單純力量訓練的枯燥,激發(fā)學生的練習興趣,為初中生提供一種有效的訓練方法。
6.研究方法
6.1文獻資料法
以重拍法、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在羽毛球教學中為關鍵詞在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庫等檢索與之相關的文獻資料,并對檢索后的資料篩選后研讀。對與之相關的文獻進行歸納和總結,為實驗的順利開展提供依據。
6.2數理統(tǒng)計法
對教學實驗前后測試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對實驗結果進行量化,保證實驗結果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對實驗數據運用spss20.0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得出結果。
6.3實驗法
實驗前進行測試分組,一組為對照組,一組為實驗組,對照組學生用傳統(tǒng)羽毛球拍利用空拍進行揮拍,每節(jié)課利用30分鐘進行揮拍練習,分兩次揮拍,中間休息5分鐘。實驗組的學生利用網球拍進行空拍訓練,訓練實驗與對照組學生的時間一致,保證時間的統(tǒng)一性。對照組的學生和實驗組的學生訓練時間要保持一致性,訓練者態(tài)度要認真,相互監(jiān)督指正。
7.實驗結果與分析
7.1實驗前高遠球成績
對這42名學生的高遠球進行測試,分別對他們每人擊10個高遠球的落點進行打分,以及2名羽毛球教練對他們的高遠球質量給出技評打分,總分共100分,落點成績和高遠球成績各占一半。為了檢測本次實驗操作的可行性,使結果具有比較的意義,實驗前對這42名羽毛球公選學生進行實驗測試并且合理分組,并經統(tǒng)計檢驗,結果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正手擊高遠球的成績沒有差異(P>0.05),樣本來源于同一總體,且是合理有效的(表1)。
7.2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正手擊高遠球成績結果
從表2可以看出,正手擊后場高遠球成績,無論是技術評定成績還是落點成績,實驗組的學生成績都明顯高原對照組的學生,P<0.05,說明差異性顯著。說明正手擊場高遠球教學中采用“重拍訓練法”可以提高學生正手擊高遠球的水平,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7.3實驗成績分析
7.3.1實驗前后對照組正手擊高遠球成績對比
從實驗前后對照組正手擊高遠球的成績可以從表1和表2中清楚地看到,長時間的羽毛球拍揮拍練習可以很好地提高正手擊高遠球的質量,不管技評和落點成績都有很好的提高,說明進行空拍揮拍練習對正手擊高遠球這個動作結構一致性有一定的幫助。空拍練習可以很好地掌握正手擊高遠球動作的熟練程度,以至于在擊正手高遠球時快速地做動作,加快出拍的速度,掌握正手擊高遠球的主動性。
7.3.2實驗前后實驗組正手擊高遠球成績對比
實驗前后實驗組正手擊高遠球的成績可以從表1和表2中對比看出,實驗前后成績的巨大變化,說明重拍訓練法對提高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的質量有很大的成效,重拍訓練法可以很好地提高肌肉力量的敏感性,加大擊球的力量,消除以往學生擊高遠球費力的情況,在有足夠力量的情況下擊球就會感受到羽毛球擊高遠球的技巧,從而更好地提高擊球的穩(wěn)定性。
7.3.3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正手擊高遠球成績對比
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組不管技評和落點成績都要好于對照組成績,充分說明重拍訓練法比傳統(tǒng)羽毛球訓練方法對提高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的成績有明顯的成效。
7.3.3實驗結果討論
“重拍訓練法”是一種可以達到羽毛球所需的力量及技巧的訓練方法,不同于力量訓練,它是一種針對一項技術的專項力量訓練,可以直接與訓練相結合,提高機體能力,快速掌握動作,可以提升羽毛球運動員需要的專項力量,主要來源于動作速度和力量,在力量練習時,如果結合專項動作特點好,對發(fā)展專項活動需要的力量針對性強,就能更好地發(fā)展該項所需的力量。我們采用“重拍訓練法”就是盡量將動作的結構接近于專項動作的特點,收到的效果會更好,高遠球技術的高低直接影響吊球和殺球,因為吊球和殺球是在高遠球的基礎上掌握的,吊球、殺球和高遠球同樣要求側身、繞環(huán)、擊最高點的特點,正手擊高遠球的提高對吊球和殺球有很好的帶動作用。尤其對殺球的作用最明顯,殺球要求快速繞環(huán)出拍的動作和肌肉的快速力量。
正手擊高遠球可以延伸到公體女生擊高遠球的質量上練習,因為女生本身的身體素質比較差,身單力薄,從剛接觸羽毛球到一段時間后,大部分女生的高遠球從遠度上來說不是很好,只能從自己的半場位置把球打到對方的場地的半場,很少有女生能從自己半場位置把球打到對方后場,更不要提從自己后場打到對方的后場,從重拍訓練法角度來說,可以刺激她們的肌肉力量,從一開始就接觸用網球拍的重量揮拍的話,通過一段時間練習揮拍,然后讓她們感受用羽毛球拍擊球的話,會感覺非常輕松,用適應網球拍的力量擊球的話,是很輕松的。
8.結論與建議
8.1結論
8.1.1“重拍訓練法”可以提高羽毛球專項生學習羽毛球技術的濃厚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動力,消除單純力量訓練的枯燥。
8.1.2“重拍訓練法”可以提高羽毛球專選生專項身體素質,從而提高正手擊高遠球的質量。
8.1.3“重拍訓練法”在提高正手擊高遠球水平的同時,對吊球及殺球有很好的帶動作用。
8.1.4“重拍訓練法”可以延伸到公體女生正手擊高遠球,采用“重拍訓練法”提高她們擊高遠球的遠度。
8.2建議
高遠球是羽毛球的基礎,從剛接觸到羽毛球的第一天就是學習羽毛球正手揮拍的動作,可以說它是羽毛球水平的一個核心,因為高遠球涉及羽毛球其他動作技術基礎,包括殺球、吊球、網球小球等細膩的技術。所以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是提高羽毛球技術的起點,然而練習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的教學方法有很多,科學的訓練方法對提高正手擊高遠球具有很大的作用,只有科學的教學方法和訓練手段才可以快速提高羽毛球技術水平?!爸嘏挠柧毞ā笔蔷毩暩哌h球的基礎對基礎階段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它可以很快速又不復雜地快速掌握羽毛球技術,實驗證明對提高基礎階段學生正手擊高遠球技術有顯著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永生.試談羽毛球運動員的力量訓練[J].陜西工學院學報,1996.9(4):90-94.
[2]徐敏.多球訓練法在羽毛球中的作用及運用[J].浙江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7(5):34-38.
[3]羅亮.談羽毛球運動中的專項力量訓練[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8(6):63-74.
[4]王學農.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技術和教學方法[J].隕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7(5):66-67.
[5]李詳.學校體育學[M].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