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迅先生在對中國傳統(tǒng)神話傳說的改編中另辟蹊徑,將古希臘神話精神融入《故事新編》,完成了中國傳統(tǒng)神話與古希臘神話、東方與西方、古代與現(xiàn)代的時空對話,使作品具有了特殊意義。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人與環(huán)境的沖突、人與命運的抗爭、無法擺脫的孤獨等極具古希臘神話悲劇意識。其中既有對生命及人類生存問題的思考,也表現(xiàn)了作者作為啟蒙知識分子的深刻反思,以及他對廣大民眾的啟蒙與鼓舞,還有對全人類普遍生存問題的思考,作品因而也具有了超越時空的經(jīng)典性。
關(guān)鍵詞:《故事新編》 神話 悲劇意識 復仇觀 啟蒙
作為留洋知識分子,魯迅先生較早接觸到西方文學。在日本留學時,他就對古代西方文學精粹——古希臘神話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對其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魯迅時常能從古希臘神話的經(jīng)典形象中挖掘出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精神內(nèi)涵,以完成對國民性的重塑?!豆适滦戮帯返陌似≌f隱約透出的古希臘神話的精神元素,使古老的神話故事具有了鮮活的現(xiàn)實意義。古希臘神話精神素來以理性文明著稱,而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正需要以這種精神文明為助力,因此在魯迅作品形成的過程中,希臘神話的某些精神品質(zhì)也被融入其中,既為古老的神話傳說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元素,也是一種對文學的大膽變革與嘗試。
一、人與環(huán)境的沖突
古希臘神話中,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十分險惡,或是怪獸盤踞一地威脅人類生存,或是江河湖海兇險無比,抑或是神■降災懲處人類,稍有不慎便有可能面臨滅頂之災,英雄們時常要同兇險的自然環(huán)境做斗爭。阿耳戈英雄為取得金羊毛跋山涉水,歷經(jīng)種種磨難,他們在海上遭遇暴風雨的襲擊,與外鄉(xiāng)人做最殘忍的搏斗,驅(qū)趕美人鳥,穿越歐克賽諾斯海峽中駭人聽聞的撞巖,與斯廷法利得斯怪鳥作戰(zhàn),雖然最后駕馭神牛并打敗毒龍的子孫,但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許多英勇的希臘戰(zhàn)士在涉險與戰(zhàn)斗中死去。古代西方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險惡,希臘神話的悲劇意識則突出表現(xiàn)了這種原始的生命對抗;另一方面,這種沖突還表現(xiàn)在社會環(huán)境中。在古希臘有《人類的世紀》這樣一篇神話傳說,“古代詩人赫西俄德說到人類世紀的傳說,他以這樣的慨嘆結(jié)尾:‘啊,假使我不生在現(xiàn)在的人類的第五紀,讓我死得更早,或出生的更晚吧!因為現(xiàn)在正是黑鐵的世紀”,從中不難看出這是對社會現(xiàn)狀的文學概括,它表現(xiàn)了社會人際關(guān)系的緊張與復雜,它早已搖搖欲墜、行將就木。希臘神話將無數(shù)的英雄與主人公首先置于這種環(huán)境下,這是造就悲劇的前提,也是悲劇意識的具體體現(xiàn)。魯迅先生在《故事新編》中表現(xiàn)了主人公面臨的險惡環(huán)境。《補天》一篇中,“在這天崩地塌的聲音中,女媧猛然醒來……但伊又覺得水和沙石都從背后向伊頭上和身邊滾潑過去了,略一回頭,便灌了一口和兩耳朵的水,伊趕緊低了頭,又只見地面不住的動搖……伊正向海上看,只見幾座山奔流過來,一面又在波浪堆里打旋子”{1}。女神要做的,就是重整天地萬物的混沌,補回天之裂縫。在與惡劣環(huán)境的斗爭中,連女神也漸漸失去了力氣,“伊的以自己用盡了自己一切的軀殼,便在這中間躺倒,而且不再呼吸了”。作品對自然環(huán)境的藝術(shù)處理顯然是在悲劇意識的指導下進行的?!独硭返墓适卤尘皠t為肆虐的大洪水,僅在“文化山”上還留有人煙。百姓和治水官員終日生活在這樣的絕境中。實際上,《理水》不僅反映了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還表現(xiàn)了社會環(huán)境的荒唐腐朽。先是各方學者在文化山上等待救援時一段關(guān)于禹的荒唐爭論,最后“‘禹究竟是一條蟲,還是一個人呢,卻仍然是一個大疑問”。接著,大員考察一段又道盡其中的腐朽不堪,一方面是考察官員的排場講究、官僚作風,“每只船上,有二十名官兵打槳,三十名官兵持矛,前后都是旗幟;剛靠山頂,紳士們和學者們已在岸上列隊恭迎”,“第二天,說是因為路上勞頓,不辦公,也不見客;第三天是學者們公請在最高峰上賞偃蓋古松,下半天又同往山背后釣黃鱔,一直玩到黃昏。第四天,說是因為考察勞頓了,不辦公,也不見客”;另一方面,是學者與下民的卑躬屈膝、奴顏媚骨,“災情倒并不算重,糧食也還可敷衍”,一位學者們的代表,苗民言語學專家說。另一位研究《神農(nóng)本草》的學者搶著說,“榆葉里面是含有維他命W的;海苔里有碘質(zhì),可醫(yī)瘰疬病,兩樣都極合于衛(wèi)生”。下民在受到大員接見后則“又恐懼又高興地退了出來,摸一摸疙瘩疤,立刻把大人的吩咐傳給岸上、樹上和排上的居民,并且大聲叮囑道:‘這是送到上頭去的呵!要做得干凈,細致,體面呀!……”最后則是官員群像粉墨登場,大擺筵席、酒肉穿腸后還不忘品評幾口民食,以慰與下民共患難之情。在這樣污濁的社會環(huán)境中,禹帶領(lǐng)的“一群乞丐似的大漢”實是眾愚人中獨醒的一縷清流,可雖出淤泥而不染,卻終究只落得在夾縫中與腐朽共存、退讓妥協(xié)的下場,“終于太平到連百獸都會跳舞,鳳凰也飛來湊熱鬧了”。腐朽敗壞的社會環(huán)境在作者諷刺的筆法下越顯扭曲。作品的悲劇意識使人物與環(huán)境間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沖突更加夸張醒目地表現(xiàn)出來,發(fā)人深省。
中國傳統(tǒng)神話是關(guān)于神仙或古代英雄的故事,是遠古人民對自然現(xiàn)象的文化解釋與想象。作為《故事新編》的原型,女媧煉石補天的內(nèi)容人們耳熟能詳。在《淮南子·覽冥訓》中,表現(xiàn)重點并不在于人物與環(huán)境的沖突,讀者能穎悟的只是女媧這樣一個光輝的大神形象。與所有的傳統(tǒng)神話一樣,它表現(xiàn)的只是神的無所不能創(chuàng)造了非凡的功績,疏遠了人與神之間的距離,使人對遙不可及的神充滿敬畏。但是,魯迅先生的《故事新編》卻走出了傳統(tǒng)神話的藩籬。英勇的大神創(chuàng)造偉大的功績,但卻得來不易,作品將女媧放置在與環(huán)境的對抗中,并多遭磨難,甚至付出生命。悲劇的實質(zhì)就在這種人物與外部環(huán)境的沖突對立中表現(xiàn)出來。這種“英雄遭難”的情節(jié)設(shè)置不僅以其震撼的魅力引起讀者的憐憫之情,還引發(fā)讀者對自身存在的反省與思考。其實,人與神不僅是對立的,還是統(tǒng)一的,神話中的水深火熱正是人類所共同生存的大環(huán)境。人類的生存問題,尤其是在20世紀風云驟變的中國,人面對著環(huán)境與社會帶來的雙重壓力,承擔著內(nèi)部與外部的尖銳矛盾,在夾縫中求生。這些都是《故事新編》的悲劇意識帶給我們的現(xiàn)實啟示。
二、人與命運的抗爭
古希臘人有著十分深重的命運觀念。命運是一種神秘的控制力,它的力量不可抗拒。人們越是想要改變命運,就越會受到命運嚴酷的懲罰。這種矛盾沖突實際上是一種必然與自由的悲劇沖突,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深層次的矛盾沖突。希臘神話的悲劇意識對命運的力量做出了深刻的詮釋,俄狄浦斯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寫照。為了逃避命運,忒拜國王拉伊俄斯將兒子俄狄浦斯遺棄在喀泰戎山地。俄狄浦斯知道弒父娶母的預言后也主動離開了養(yǎng)父母。然而,主人公為反抗命運所做的努力正一步步將自己推向命運的陷阱。離開科任托斯的俄狄浦斯路遇老者并錯手殺死了他,卻不知這暴躁的老者正是他的生身父親。在忒拜城他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謎,獲得王位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忒為妻,也不知這婦人正是自己的親生母親。命運早有安排,弒父娶母的神諭最終完全應驗。主人公對命運的抗爭在命運面前顯得軟弱無力,因他正是在自己理智的引導下走向了毀滅的結(jié)局。最終天降瘟疫懲罰忒拜,弒父娶母的真相大白,這位曾經(jīng)萬人敬仰的大英雄俄狄浦斯變成了罪人,刺瞎雙眼,自我流放。俄狄浦斯的悲劇之處正在于自我在不斷地奮斗與進取中走向深淵的命運,厄運不會因努力而改變,命運之力不可抗拒。與此相似,《故事新編》也表現(xiàn)出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力之感?!芭畫z倒抽了一口冷氣,同時也仰了臉去看天。天上一條大裂紋,非常深,也非常闊。伊站起來,用指甲去一彈,一點不清脆,竟和破碗的聲音相差無幾了……伊已經(jīng)打定了‘修補起來再說的主意了?!迸駨拇吮闳杖找挂苟烟J柴,尋青石,直累得眼花耳響??煽v使這樣努力施救,天地間也“毫沒有一些可以賞心悅目的東西了?!崩錾缴系纳执蠡疬€沒有熄滅,女神先前造出的小人也來指責她“禽獸行”,完成修補的女神終于累得停止了呼吸,可廝殺的禁軍卻在她的尸體上安營扎寨。從造人到補天,女媧始終以拯救者的姿態(tài)為人類排憂解難,直至付出生命。但世界的混亂倒錯,人類的苦難,卻并沒有因她不辭勞苦的奔走救助而回歸正軌。連女神自己也難保性命,更無法使人類恢復和諧的秩序,使天地萬物重趨平衡。面對命運的安排,即使是高貴而無所不能的女神也無法逆轉(zhuǎn)。
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對命運的闡釋則相對單純,最初掌控人命運的往往是神。各種神話傳說的流傳以及部落中特有的圖騰崇拜正說明了這一點。后來,儒家先賢提出了“人定勝天”說,則將人作為自身命運的直接支配者。《故事新編》以悲劇基調(diào)表現(xiàn)出的命運觀顯然與我國傳統(tǒng)不符。一方面,女媧作為遠古大神,既不能使世間萬物走上穩(wěn)定和諧的軌道,也不能拯救自己的命運,這就與神掌控命運的傳統(tǒng)觀念相背離;另一方面,《故事新編》中的女媧補天其實又可以看作是遠古時期人類求生存的一種表現(xiàn),但這種對抗也以失敗告終,可以看出“人”又并不是一定能勝“天”的。《故事新編》表現(xiàn)出的命運觀念實際已經(jīng)跳出了傳統(tǒng)的禁錮,而與希臘神話中的悲劇意識殊途同歸了。
三、無法擺脫的精神孤獨
孤獨是一種狀態(tài),它使思想遠離羈絆而自由,也使人直面自我、直面人生,人類的一切思想都源于此處。因而真正的孤獨是高貴的,孤獨者都是思想者。生命的孤獨感是對人生冷靜透徹的思考,也是西方文學中一個永恒的話題。西方文明重個人而輕集體,個人地位需要被尊重,這就使人與人之間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具有一種疏離感,個體生命的孤獨感也由此而生。直到今天,人們還能從西方不少優(yōu)秀的作品中讀出個體生命的獨立思考?!豆啡R特》中孤獨的復仇王子,獨自求索的浮士德博士,《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中唯一清醒著的尤索林……其實,早在希臘神話中,對人物的孤獨之苦就有突出表現(xiàn)。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得天火,卻受到天父宙斯的懲罰,被鎖在高加索山的絕壁上每天忍受鷲鷹的啄食。“這囚徒的苦痛被判定是永久的,或者至少有三萬年?!眥2}普羅米修斯被鎖在山巖上是孤獨的,數(shù)萬年間每日只與寒風烈日為伴,獨自忍受肉體的折磨。他的精神也是孤獨的,天上人間諸神與英雄不計其數(shù),他所創(chuàng)造的偉業(yè)卻無人理解;眾神之父宙斯把他當成仇敵施以嚴懲,這苦難也只有他一人獨自品嘗。希臘的大英雄赫拉克勒斯也是孤獨個體的典型。作為宙斯之子,他一出生就具有過人的能力,從最初的冒險到后來為歐律斯透斯做十二件工作,這英雄始終是獨自涉險。而精神上,赫拉克勒斯也難逃孤獨的圍城。人與人之間的不信與猜疑,使這無所不能的英雄最終死在了妻子手中。赫拉克勒斯短暫而輝煌的人生就是一場孤獨之旅,榮譽是屬于個人的,苦難也由個人承擔?!豆适滦戮帯穼οED神話中悲劇意識的借鑒與運用使作品中主人公的孤獨感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理水》是一篇諷刺性極強的小說,它改編自中國古代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在這篇小說中,魯迅共刻畫了四類人。第一類是平民,他們生活困窘,是水災最直接的受害者。但他們大都愚昧無知,麻木不仁,勢利而又市儈,對官僚集團有抵觸有敬畏,但卻極盡巴結(jié),盡顯奴顏媚骨的丑態(tài)。然而,他們對于為民眾四方奔走,救民于水火的英雄禹卻無半分了解與關(guān)切,即使學者將禹是蟲的考據(jù)寫下,人們?nèi)允欠灿锌臻e便湊去看熱鬧。這樣的一群人是禹極盡所能要救助的對象,然而下民的無知愚昧只能造成與主人公的不解與隔閡;第二類是“文化山”上的清閑學者。他們虛偽浮夸,好賣弄學術(shù),終日無所事事卻好做荒唐爭論。他們對待平民的遭遇沒有同情與憐憫,但對待官員卻卑躬屈膝。他們并不像下民那般無知,但在精神境界上,英雄的高尚節(jié)操與他們的卑微無法溝通,這就形成了他們對禹不解與抵觸的態(tài)度;第三類是考察官員。他們奢華成風,工作敷衍了事,只一味貪圖享樂,視下民如草芥,思想封建守舊。這類人在藝術(shù)形象上可以看成是禹的對立面。他們身上的污點為禹所不齒,而禹身上的閃光點又為這些官僚集團所不容。二者有著尖銳的對立與矛盾,他們正是禹行事中種種阻礙的來源;第四類就是以禹為代表的治水英雄,也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們勤儉樸實,默默無聞,勤懇做事,憐憫平民,富于創(chuàng)造精神,“一群乞丐似的大漢”就是這群人的真實寫照。治水英雄在救濟社會的路上行得太快太遠,比常人超出太多,因而無論是平民、學者還是官僚集團,都無法理解英雄心底的執(zhí)著,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理想與情懷使他們在這世上雖身處人聲鼎沸、車水馬龍中,卻難覓知音。
《故事新編》的誕生在當時產(chǎn)生過巨大的反響,而后,它又同魯迅的其他作品一樣,戰(zhàn)斗在革命的最前線,對無數(shù)人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日,無論把這樣的經(jīng)典文本何時翻出重讀,仍舊能感覺到它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不僅因為它將希臘神話精神這杯新酒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神話傳說這個老壇中,還因為它將遠古社會的產(chǎn)物還以新魂,道出了貼近時代的最強音。這樣超越時間與空間限制,融合古今中西的文學藝術(shù)品值得每一代人去細心研讀,慢慢品味。
① 魯迅:《故事新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5頁。(文中有關(guān)該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② 古斯塔夫·斯威布著、楚圖南譯:《希臘神話和傳說》,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7頁。
參考文獻:
[1] 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詩學[M].郝久新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3] 王瑤.王瑤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 許廣平.魯迅的寫作和生活:許廣平憶魯迅精編[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作 者:李言實,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太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中西戲劇比較、比較文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