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式微
有些地方,人們對它的情感會莫名其妙的堅持,哪怕曾經(jīng)同游的人都己各自天涯,但回憶還在,關(guān)于那座城市的心情也就從未被時間稀釋。遇見昆明,從一種放慢的節(jié)奏開始,享受風(fēng)景與歡樂的心情,盡興而持久。慢樂,更像是在行走中讓幸福浸透身體,將片刻的歡愉變得悠遠綿長。
昆明水里的慵懶時光·翠湖
好似每次出行都要遇到下雨,在昆明也不例外。記得汪曾祺老先生曾寫過一段想念昆明雨季的話,他說:“昆明人家常于門頭掛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懸空倒掛,尚能存活開花。由此可見仙人掌生命之頑強,亦可見昆明雨季空氣之濕潤?!倍矏鄞浜?,也是從下雨開始的。
從金馬碧雞坊到翠湖公園,乘133路公交大約需8分鐘。昆明的秋天透著暖意,樹木還綠著,卻不是盛夏要將綠色滴下的樣子。朋友一直說要去翠湖轉(zhuǎn)轉(zhuǎn),說是昆明最不可錯過的地方。但我最開始覺得一個大園子,不過有水有鳥在城中,有什么看頭呢?
說起翠湖的看頭,總是離不開人。乘船游湖,臨岸喂魚,坐在草地上曬太陽,昆明人總是慢悠悠的,一點兒也不著急。他們或多或少都有些溫吞,做事情的節(jié)奏上也要慢半拍,不過這倒不是壞事,生活本該是用來享受的。
翠湖在城中,每天路過的人比專門來游園的人還多,清早匆匆地穿湖而過,賞著景,靜著心,行色漸緩。日暮晚歸,回家的路要經(jīng)過這座公園,垂柳、秋水、卡通船,人們在湖中漫步或在堤邊淺草駐足休息一會兒,輕緩的節(jié)奏充滿昆明人的生活。
剛在翠湖走一會,雨“噼里啪啦”地砸在身上,怪不得說昆明雨是個急性子。躲在公園中心的屋檐下,雨幕隔斷世界,將周遭染上灰白色,磚墻也慢慢潮濕。旁邊的昆明人也不心急,這雨跟他們親近,鎮(zhèn)定自若的,該做什么做什么。雨也不啰嗦,雨點打完招呼,就從傾盆大雨轉(zhuǎn)成淅淅瀝瀝的小雨走了,不過十幾分鐘的工夫,雨過天晴了。
在翠湖邊上的喝茶人也是看頭,不過年輕人來得少。翠湖周圍的茶館打眼便是,大的有冼馬河茶館,小的也有說不上名字的門臉。像冼馬河茶館這樣的老字號,舊日歷上不知道曾有多少紳士賢達、販夫走卒穿梭在廳堂間呢。四四方方的茶桌,上一壺清茶和幾碟花生、瓜子,然后圍桌而坐,侃侃而談。走進茶館,嗅著茶香,似乎還能看見那些穿著青衣長衫、坐在桌前讀書聊天的民國學(xué)者。
茶水帶著魔力,一口暖茶下肚,吞吐呼吸里就摻著茶香了,聊些家長里短,三五句對話融合了喝茶人的酸甜苦辣。昆明人吃茶的習(xí)慣混雜著這兒的市井生活,坐在茶館里的人,舉手投足間都是神態(tài)坦然、隨遇而安的模樣。我想他們在這樣簡單的交談里,尋得了快樂和歸屬感。
昆明的水滋養(yǎng)著昆明的人,溫溫潤潤的,不孤高,不焦躁,也不淡漠。
天下第一奇觀·路南石林
從翠湖去石林風(fēng)景區(qū),走汕昆高速到石林景區(qū)大約要2個小時。石林集奇石、瀑布、湖泊、溶洞、峰叢和丘陵于一身,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由于石灰?guī)r的作用,石柱彼此分離,又經(jīng)風(fēng)雨侵蝕,形成無數(shù)石峰、石柱、石筍、石芽。
天藍得透亮,像吮吸了大海的顏色。我平生第一回這樣親近地靠近石林,廣角鏡頭膜拜了路南石林里的悠然巍峨,我被石頭千奇百怪的造型震撼,驚奇于它復(fù)雜多變的美。踏進石頭森林就像踏入一個宏大的巨石陣,浮光掠影地描述總是顯得不誠懇,但穿行其間,望著突兀崢嶸的怪石,忍不住自言自語地說幾句“好神奇”,似乎不驚嘆都會覺得不好意思。
大自然扮演著工匠的角色,用雨水和流水將高聳龐大的石塊雕刻成樹。好些石頭樹矗立在山野和水泊中,大自然又把草地鋪展成地毯,將光潔的湖泊做成鏡子。自然啊,用不可捉摸的力量,不斷地切割和侵蝕巖體,然后微笑著讓人類欣賞它的杰作。
游石林要跟著昆明人慢慢走,才能發(fā)掘石林的獨特魅力。第一眼看見石林,腦海里最先閃現(xiàn)的詞語是光怪陸離?;疑拇笫^孤獨挺拔,在平緩的地面上突兀地豎立著,一排排,一個個,像一片大大的仙人掌。朝前走,更是五步一景,十步一重天。有的石縫里長了植物,配上石頭上風(fēng)雨侵蝕出的“眼睛和鼻子”(一些石頭上的凹凸處),猛地看上去很像長頭發(fā)的小怪獸。石林里有的石頭特別高大。穿行其間,遮天蔽日,路時常不夠通暢,古怪幽深,走得雙腿發(fā)酸才發(fā)覺前頭是一面石壁,只得原路返回。
走著走著我不禁想,昆明輕緩的節(jié)奏興許和石林也有些關(guān)聯(lián)。時間在石林這兒是沒有存在感的,成千上萬年的風(fēng)化侵蝕才造就了它的千姿百態(tài)。昆明人見證了這里的變化,沾染著它的靜默,被漸漸地潛移默化。
秋天的石林,植物已經(jīng)開始變色,或紅或綠,摻雜在灰白色的石頭森林里,色調(diào)溫暖且深沉。不管是近處的水泊還是遠處的“巨石猛犸象”,都被金色的陽光包裹,恍然間變得莊重又踏實。我不得不歡喜于石林的景色不像我原本想象的單調(diào),在錯落的奇異石頭世界里,有云朵,有花朵,有唱歌的鳥兒,有低頭覓食的山羊,如一幅幅不停變動的沙畫,而你的想象力是這些畫作的創(chuàng)作者。
石林有什么值得看的呢?你聽聽這些美麗的名字,“蓮花峰”“劍池峰”“鳳凰梳翅”,還有小石林景區(qū)的“阿詩瑪”,這些清雅動聽的名字都來自一座座俊逸疏朗的石峰,若錯過了真有些可惜。
于我而言,漫走昆明能夠找尋到一份生活的樂趣,輕緩地走并不是行動上的落后,反而是一種更得閑趣的體驗方式。將眼睛放遠,心也放緩,恰好發(fā)現(xiàn)更微末細致的景色。
漫游地下天宮·九鄉(xiāng)溶洞
昆明當(dāng)?shù)赜芯淅显?,“地上賞石林,地下游九鄉(xiāng)”,這九鄉(xiāng)溶洞也是獨特的喀斯特立體景觀。洞穴總與“神秘”這樣的詞語相連,粗狂、空闊、幽深、蒼茫,在這樣的背景里醞釀出故事,再合適不過了。九鄉(xiāng)溶洞的獨特魅力在電影里便可窺見一二,房祖名主演的《花都大戰(zhàn)》和成龍擔(dān)綱的《神話》都在這里取過景,想必父子倆聊起這兒的時候會有些共同話題。
關(guān)于溶洞的由來,還有個美麗的傳說。相傳當(dāng)年王母娘娘千秋大壽,宴邀眾仙在瑤池品賞美酒佳肴。玉帝精心準備了賀禮,是一條由108顆珍珠做的項鏈,光彩奪目。眾仙家手里一一傳看,誰知不小心金線一斷,顆顆珍珠散落凡塵,一下變成了凝聚天地靈氣的九鄉(xiāng)溶洞。
陽光穿過峽谷縫隙,照在蔭翠峽的水面上,粼粼波光隨小船蕩漾。兩岸常有彝族情侶對唱山歌,明亮熱烈的歌聲傳達出小兒女柔軟的新生,歌聲揉進谷水,“情人谷”的曼妙由此可見。峽谷兩旁的巖壁上長著野生樹,枝纏葉繞,從巖縫鉆出又趴在巖壁生長,退無可退,不經(jīng)意間已被打動。
進入溶洞先是被色彩驚艷的。這是梵高的筆觸,色盤被打翻,落在天然的畫布上,綠色、黃色、紅色,濃烈而明亮。創(chuàng)作走的是野路子,也不拘泥于構(gòu)圖和光影,這兒涂一處溶柱,那兒畫一片溶筍,毫無章法卻不得不稱贊它好看,鬼斧神工,讓平凡人望其項背。
神田為人驚嘆,層疊的石湖群(神田的科學(xué)稱謂)鋪展而下,線條流暢而舒展,一直延伸到盡頭。最上面的巖壁上刻畫著人物耕作畫像,男人彎著腰,像是在插秧,女人也站在一旁幫忙。繼續(xù)朝前走,憑欄而望,下面的神田碧水窩在田坳里,田埂微微隆起,起伏的邊石壩散發(fā)出巖石的硬朗,是這層次鮮明的梯田獨有的味道。
我會想,若真生活在昆明會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且不說美景多,空氣如此清新,單單昆明人溫潤的性格也讓人覺得安心。
這石湖群讓我想起長滿油菜花的龍脊梯田,想起那里世世代代辛勤勞作的男男女女。不論地形多崎嶇,土壤多稀薄,他們總是勤懇地耕耘土地,然后在秋天收獲糧食,這是對生命最誠摯深沉的敬意。他們將內(nèi)心的自強不息,播種成作物的勃勃生機。石湖群也許是感知了勞動者的韌性,所以不吝千年,打磨出一片神仙田園。
游過昆明,才懂得它的鮮活與怡然,知道它的斑斕與獨特。其實,昆明的特質(zhì)是給人以踏實感,輕緩的節(jié)奏,濕潤的氣候,溫吞的昆明人。景色美妙奇特,但絲毫不張揚,令人不得不留戀。
昆明美食攻略
在飲食上,昆明人也帶著溫吞的性子。米線定要細細地做,泡米、磨面、制粑、壓線、回生,他們絲毫不嫌步驟繁瑣。還有稀豆粉這樣的小吃,也是要磨成粉末,一碗一碗地做出來。
相比主食小吃的精細,他們做菜也與北方的爆炒不同。就壘做雞肉來講,北方人吃雞肉,比較愛用熱油炒。油鍋熱了,放上辣椒、花椒等佐料,然后將剁好的雞肉一股腦兒倒進鍋里,油花四濺,滿室飄香。而昆明人做雞肉愛用汽鍋蒸,慢慢將雞肉烹制出來。他們選雞肉也十分講究,要肥瘦適宜,肥了蒸出來的湯油脂太多,不夠鮮美,瘦了湯汁又失了色澤。雞肉洗凈后再砍成小塊,和姜、鹽、蔥、草果一起放進汽鍋內(nèi)蓋好,汽鍋放在一個裝滿水的湯鍋上面,再用火煮著。湯鍋的水開后,蒸汽就通過汽鍋中間的汽嘴將雞慢慢地蒸熟了(一般需3~4小時)。
吃著昆明的美食,你是不是嘗出了這里生活的鮮活滋味呢?
米線
在昆明吃過橋米線,恐怕人人都會想到橋香園。米線白白的,湯非常鮮美,配菜貨真價實,味道令人難忘。趁熱吃的時候,再放上一大勺辣椒,那叫一個爽!文化街店地理位置好,還常常有表演,吃的人很多,就餐時間不易找到位子。
汽鍋雞
云南具有獨特風(fēng)味的滋補名菜,因用汽鍋蒸制而得名。由于湯汁是蒸汽凝成,雞肉的鮮味在蒸的過程中喪失較少,所以很好地保持了雞的原汁原味。雞塊肉質(zhì)鮮嫩,色澤金黃,湯汁甘甜醇香,鮮美無比,有補虛養(yǎng)身、補血、健脾開胃的功效。
稀豆粉
稀豆粉是豌豆磨細成面粉狀后加入生姜等作料熬制而成??谖痘聪憷?,價廉物美。稀豆粉煮好了要馬上吃,吃時可以拌米線、卷粉,或把燒餌塊、油條撕成塊放進稀豆粉里,撒上少許蔥花、辣椒面、花椒面等,喝一口,咂咂嘴,真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