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雯
(武漢設計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0)
在人類的藝術文化史上,沒有一種文化樣式像編織藝術這樣源遠流長。它的歷史甚至超過了繪畫和文字。遠古時期人們結繩記事,即用一根長繩,打一個繩結來記錄時間或記錄發(fā)生的事件。這種繩結應該說是人類對柔性纖維材料維系結構的最早嘗試和實際生活運用。
而在如今數字語境全球化的時代中,材料的更新帶來了人類生存空間的創(chuàng)新,也推動了纖維藝術的發(fā)展。纖維編織品作為古老的藝術媒介與空間相結合,在空間中充當著分割、重組、遮光、保暖等實用功能。同時纖維編織藝術作為諸多工藝中獨具特色的一個類別在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表現出獨特的視角和藝術語境。本文就纖維織物在不同地域的發(fā)展特征和材質特性,從三個方面闡述纖維藝術材質的演變發(fā)展及工藝應用。
我國的紡織業(yè)從嫘祖養(yǎng)蠶冶絲的神話開始,編織的歷史可謂是源遠流長,詩經《小雅·斯干》有詩云:“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褐,載弄之瓦?!惫湃松臃Q之為弄瓦之喜就是出自于此,“瓦”是指紡錘,可見紡紗是女孩子從小必須學習的工藝技能。根據出土實物和文獻記載,我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絲織物出現,位于浙江湖州南郊的錢三漾新石器遺址中出土的絹片被確定為距今4700年前的良渚文化,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的最早的織物現成品。從夏朝至戰(zhàn)國,出現了繅車、紡車、腳踏織機等手工機器,織品也較之前精美多樣。商代已有平素紋織和挑出菱形圖案的絲織物,周代時已掌握了提花技術。周代的絲綢織物主要有三大類型:一是絹類織物,是一種平紋織品。二是綺類,是單層經絲,質地輕薄,一色素地,依靠織紋顯花的提花織紋。三是錦類,是以彩色絲線織成的有花紋的織物,彩紋并茂,華麗多姿,是絲綢中最為精巧復雜的品種。漢代時期的銅器、畫像石、漢代遺址和詩賦中就有圖形和文字記載的織機出現了,其形式有腰機、斜織機和提花機等。唐代有不少描寫紡織的詩詞出現,如白居易在《紅線毯》中寫道:“紅線毯,擇繭繅絲清水煮,揀絲揀線紅染藍。染為紅線紅于藍,織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廣十余丈,紅線織成可殿鋪?!边@些詩句不僅描寫了取繭繅絲染線織毯的工藝流程,還描寫到紅線毯的精美絕倫,“憂蠶桑之費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代絲織品達到驚人的水平。到了宋代,所有現今我們知道的主要天然織物就都已經出現了。直到如今,蠶絲紡織品以及桑蠶絲刺繡纖維藝術品在世界都具有相當高的收藏價值以及民眾認可度,并且代表著我國絲綢之路曾經輝煌的歷史。所以說,纖維織品作為日常生活中的必須品對于人類生存所起的實際意義以及從這個意義中升華出來的社會意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文明史的進步和眾多訊息,反映出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前進。
在中國,蠶桑從神話時代開始就世代被人們培植養(yǎng)育,取繭繅絲的歷史也同樣久遠,千年來,古老的絲線早就和人類的生存密不可分。和絲線一樣久遠并且同樣千年來深受世人喜愛的還有棉線、麻線、毛線等,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天然纖維都伴隨著人類的文明而承襲至今。絲綢被世界知曉以后更是促進了地域之間的文化交流。絲綢之路古商道由絲綢的貿易而興起,促進了中西方各種商品的交換,同時也促進了東西方多地區(qū)之間文化的交融與整合。
纖維藝術與其它藝術門類一樣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其制作工藝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進程,同樣也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程。纖維紡織品作為日常生活用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背負著留存記錄和傳播文化的藝術職能,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承載著每一個時期人們對美的追求,也紀錄了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特有的文化。起源于歐洲的掛毯藝術在早期不僅擁有龐大的規(guī)模和恢宏的氣勢,其表現的主題內容與題材故事多為宗教、神話傳說、寓言歷史故事等,表達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及對善惡情仇的態(tài)度。如法國現代壁掛藝術之父讓·呂爾薩的作品《時間壁掛》就科學地揭示了一年中的12個月份以及月亮盈缺的自然規(guī)律,以及四季更替時日月星辰的位置,藝術地展示了自然科學知識,這幅羊毛編織纖維藝術壁掛既是一副裝飾意味濃厚的藝術品,又同時兼具著科普大眾的職能。而讓·呂爾薩的另一幅作品,《酒的國度》羊毛編織大型壁毯清楚的描繪了葡萄酒之國法國制作葡萄酒的過程,包括葡萄的生長成熟時間、采摘時間,制作葡萄酒的工藝都可以在壁毯上清楚的了解,既記錄了特色的地方文明以及傳統的工藝手段,又傳播了獨特的地域文化,讓全世界了解葡萄酒及其制作工藝。纖維掛毯的材料工藝多采用羊毛和絲線織作,華麗昂貴的掛毯甚至嵌入金絲銀線,運用經緯編織方法制作而成。直到現今歐洲古老掛毯藝術的編織工藝都被現代纖維藝術廣泛的應用。還值得一提的是起源于比利時的蕾絲纖維編織工藝,自14世紀以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在幾百年前的歐洲宮廷和教會,蕾絲纖維編織被廣泛用于各種男、女式服裝和各種儀式與活動服飾之中,成為了個人社會地位的一種象征。蕾絲編織復雜的制作程序與工藝無疑是一種優(yōu)雅的藝術。工業(yè)革命的到來將蕾絲編織的手工生產方式推向規(guī)?;瘷C械化生產方式后,蕾絲編織藝術才得以走進平民百姓的生活之中,而純手工編織的蕾絲仍然是非常昂貴的奢侈品。而在地球的另一端,美洲的原住民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紡織文化。在很多知名博物館的民俗展館中都記載著瑪雅人曾經與紡織品相關的生活痕跡,瑪雅人曾經使用過的紡錘和原始腰部掛帶式織機等物件的原形在很多歷史壁畫和浮雕中都有所表現。墨西哥的很多壁畫還清晰形象地描繪了勞動人民種植、采摘棉花到紡線織布的全過程。又由于受到織機寬度的限制,印第安文化中的服飾多由三塊條狀的織花布料拼接而成。聰慧的印第安婦女甚至琢磨出一套將代表勇敢與榮譽的羽毛織進布料的方法。濃郁的色彩、典型的民族特色讓印第安紡織文化在世界紡織文化大舞臺上成為風格獨特的一部分。纖維紡織品不僅成為人類精神的承載體也是人類物質生活的必須品,纖維藝術則將物質與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既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又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
纖維藝術是一種歷史悠久又新興獨立的藝術類別,獨特的特性使得它和其它藝術種類的藝術品截然不同。豐富的創(chuàng)作材料開拓了藝術家廣闊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制作的可能性,由于材料獨特的親和力使得纖維織物藝術所具備的實用功能也高于其它藝術品。幾千年來,御寒、保暖、遮蓋等基礎屬性決定了紡織品作為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并由其升華而形成的藝術品類不同于其它的藝術種類。纖維藝術品較其它種類的藝術品而言有更高的實用價值;蠶筑繭、蛛織網、鳥筑巢都體現了自然界生物編織的本能,而人類作為生物界集大成者更是將編織的本能體現得淋漓盡致,纖維編織物作為這一本能的產物自然而然地便具備了其它藝術品所不具備的天然親和力。
纖維藝術中所運用到的柔性纖維材料可謂是多種多樣,我們大致上可以把它們分為常規(guī)纖維材料和非常規(guī)纖維材料兩個類型;常規(guī)纖維材料即為目前市場上比較常見的運用于紡織品中的材料,其又可分為天然纖維材料和化學纖維材料兩個類型。天然材料如:棉線、麻線、羊毛、絲綢、葛纖維等,這類材料源于自然,和人的天然親和力最高,柔軟舒適度好,其色彩柔和,貼近自然,深受人們的喜愛;化學纖維中的纖維材料如氯綸(聚氯乙烯)、棉綸(聚酰胺)、丙綸(聚丙烯)、滌綸(聚酯)、腈綸(聚丙烯腈)、氨綸(聚氨酯彈性體纖維)等材料都是以石油化工為原料制作而成,稱其為合成纖維。莫代爾、天絲、銅氨絲、粘膠人造絲、醋酯人造絲、蛋白質人造纖維等這些材料都是以天然纖維材料為原料熔融紡絲,紡紗制造而成的,稱其為人造纖維。人造纖維在化學成分上同棉紗纖維基本相同,因此人造纖維的特征和天然纖維基本相同,甚至更為優(yōu)化。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統稱化學纖維,化學纖維材料中的合成纖維相比天然材料會有更好的韌性,結實耐磨,部分材料可以利用回收的廢物進行再生產,具有清潔環(huán)保,成本低廉等優(yōu)點,所以也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大家口中所說的“化纖”材料通常是指的化學纖維中的合成纖維。而無論是天然纖維還是化學纖維,外觀上看起來相似程度極高。以上種種被歸類為常規(guī)纖維材料。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纖維藝術作為時尚追求的一部分已經越來越不滿足于常規(guī)纖維材料的使用,更多的藝術家和設計師開始研發(fā)各種各樣可以運用于編織技術的非常規(guī)材料。這些材料大體也可分為自然植物類材料和再造合成類材料。自然植物纖維材料有稻草纖維、棕櫚纖維、香蕉纖維、蘆葦纖維、椰子纖維等;再造合成材料種類繁多,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如銅絲、鐵絲、橡膠線、魚線、緞帶、吸管、塑料袋、各種包裝紙、衛(wèi)生紙等,這些非常規(guī)的纖維材料通常都具有常規(guī)纖維材料所不具備的觸感、光澤、通透性、可塑性以及感光性等。由于非常規(guī)纖維材料可以作為編織材料用于制作,極大地豐富了纖維藝術的創(chuàng)作空間。并且非常規(guī)纖維材料擁有廣泛的生活來源,更能滿足現代人個性化表現的需求。反之創(chuàng)新的設計又可成為開發(fā)各種非常規(guī)材料的基礎,有更多的非常規(guī)、可供編織的新型材料將被發(fā)現和應用,導致多樣化的藝術效果能在纖維藝術品中得到完美的呈現。各式各樣的織物藝術有著豐富的色彩與獨特的肌理變化,形態(tài)樣式與環(huán)境及地域文化的和諧統一給人心理營造一份安逸的感觸。如棉線、毛線、絲線等天然柔軟的質地能產生視覺溫暖、柔和、自由隨意等感覺,而鐵絲、皮革、竹條、藤條等比較堅硬的纖維材質所編制而成的是結構明確、外表硬朗、棱角分明、爽朗大氣的心理感受。天然材料和非天然材料帶給人的心理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天然材料帶給人自然、古樸、平靜安寧等視覺觸感,非天然材料則相對于天然材料而言會顯現得更加時尚,并擁有現代感的特質。材料的色值越貼近天然色系給予人的視覺感受就越自然舒服,而材料的色澤越單純給予人心理的感受就會是端莊肅穆的感覺。因此在公共空間中藝術家可以充分利用材質所具備的不同特性來營造和傳遞各種特別的藝術氛圍來影響生活這個空間中的觀眾心態(tài)??梢姽部臻g中的纖維藝術品與常規(guī)展廳中的藝術品所承擔的職能是大相徑庭的。優(yōu)秀的纖維藝術品和環(huán)境空間協調統一,相互適宜,為空間增加色澤。纖維藝術家也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需求和社會的發(fā)展除舊布新,創(chuàng)作出更加優(yōu)秀的纖維藝術品。
纖維藝術是一種既古老又新興的獨立藝術門類,具有明顯不同于其他藝術的特點。纖維藝術創(chuàng)作也具備豐富的材料來源,無論是古老的棉,麻,絲,毛等自然傳統材料,還是人造纖維、皮革、木材、紙質、金屬、塑料等不同軟硬質地材料,將其結合都極大地拓展了纖維藝術的創(chuàng)作空間。加上多樣的制作工藝使纖維藝術更加具有多彩多變的表現形式。在纖維藝術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由于各種不同的制作材料通過藝術家采用了不同的制作工藝給人帶來了豐富的視覺感受,這些材質及工藝所具備的特性使得纖維藝術擁有了多變的藝術形式。當今的纖維藝術品又由于金屬、塑料等硬質材料的介入,已經不僅僅只是存在于平面上的表現了,不同于平面的壁毯和地毯,立體的再現以及依附于各種實用品上的軟裝都共同構成了纖維藝術的主要創(chuàng)作形式。
當代人們對于生活的境況和質量有著日漸提高的需要,纖維編織藝術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分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眾生活環(huán)境中的每個角落。追求時尚藝術將成為未來世界文明進程的發(fā)展潮流。軟裝藝術與纖維藝術作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精神糧食在當今冷峻的建筑格局中體貼溫暖著大眾的心,擔負著對人們居住空間再分割、再裝飾、再美化的重任。纖維藝術家為了使人們可以感受與喜愛織物藝術,讓纖維藝術走進人們生活的環(huán)境與內心所付出艱辛的勞動和難以計量的心力。縱觀歷史長河,任何藝術品之所以具備存在的價值,就是因為得到大眾的接納與喜愛。反之人們對于美化環(huán)境的期待與愿望,也將會成為藝術進步和穩(wěn)步提升的潛在動力。
從廣義而論,只要具備了愉悅觀眾視覺功能,采用編織材料和編織工藝制作而成的藝術作品都被稱為纖維藝術品。但絕大多數纖維藝術品只能生存于室內建筑空間之中,這些都因傳統纖維材料的局限性所致。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使大多數纖維材料不能承受,導致歷史上的許多纖維藝術品因材質的特性局限而不能得以完整的保存。然而在工業(yè)發(fā)達的今天,過去存在于纖維制品中的諸多問題將得到改善。由此我們在纖維編織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可以選擇使用新型材料代替常規(guī)傳統材料,達到改善傳統纖維材料不易保存等缺點的目的。對各地域不同工藝形成及淵源演變的研究不僅可以啟發(fā)藝術家與設計師在創(chuàng)作中產生更多的靈感,同時也推動了制作工藝的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