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起龍+辛紅軍+楊東東
摘要:現實生活中,刑事犯罪對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造成了這樣那樣、或輕或重的破壞,如何修復具有社會危害性行為的所引起的現實危害結果,是至關重要的。如今的社會發(fā)展主題即構建和諧社會,法治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將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結果降到最低,最大限度的修復被破壞的社會秩序與社會關系關乎到法治公平正義的實現。這是對刑事司法功能的重新定位,即刑事司法的功能不僅僅是懲罰犯罪分子,打擊犯罪和預防犯罪,更重要的是修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對于危害結果的消減后所到達的狀態(tài),一直存在爭議,其能否被完全消滅還是削弱,將做一番論證。
關鍵詞:危害結果;社會關系;侵害
中圖分類號:D925.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2-0214-02
一、危害結果的內涵
危害結果為犯罪人實施的犯罪行為所引起的各種各樣危害社會的損害事實。危害結果是犯罪行為造成的直接客體的損害事實,由刑事法律規(guī)范規(guī)定。例如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為境外的機構、組織、人員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或者情報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情節(jié)較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該犯罪中犯罪主體的的危害行為所引起的危害結果為國際秘密或情報的泄露,嚴重危害到國家安全利益,犯罪情節(jié)較輕還是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衡量標準一即是危害結果。
二、危害結果修復的內涵
刑事犯罪社會危害結果修復的內涵是極其豐富的,涉及到很多層面。從理念的層面來說,它指的是將被犯罪行為破壞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危害結果降到最小;再從具體的方面來說,它是指通過各種合法的手段或方式將危害結果降到最低,使犯罪人員得到相應的懲罰,使被害人得到相應的撫慰,同時使公平正義在全社會得以彰顯。除此之外,從物質方面講,刑事犯罪的社會危害結果,是可以通過一系列的物質利益來減輕的,可稱之為物質修復;從精神方面講,社會危害結果還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措施降低被害人及全社會的精神壓力,可稱之為精神修復此二者必須結合,缺一不可。
三、刑事犯罪危害結果修復的特點
第一,刑事犯罪危害結果的形式是復雜多樣的,有物質上的損害事實,如刑法中的故意毀壞財物罪;亦有精神心理上的損害事實,如刑法中的侮辱罪,則是對受害人的精神帶來傷害。所以減輕危害結果就不能采取單一的方法,例如某人構成了侮辱罪的構成要件,情節(jié)比較嚴重,為了減輕危害結果,法院就會判處被告人刑罰、賠償,賠禮道歉等。
第二,危害結果修復的方式有私力修復的方式和公力修復的方式。例如某人構成故意傷害罪的犯罪構成要件,如果受害一方和加害人經過協(xié)商,達成刑事諒解書,則是以私力的方式減輕危害結果。例如法院判處構成故意傷害罪的被告人1年有期徒刑,則是以公力的方式減輕危害結果。
第三,危害結果修復過程是復雜的、曲折的,是朝著減輕的方向前進的。例如某人構成了貪污罪,為了懲治犯罪,減輕危害結果,可能就會在一審后,再次重審,隨后再經歷二審,審判監(jiān)督程序,這體現了削減危害結果的復雜性。盡管一系列的審理程序,經歷過原審,可能還要再審,最終才能減輕危害結果,這體現了危害結果修復的方向是前進的。
四、危害結果不能恢復到侵害前的狀態(tài)
任何危害結果是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危害結果的內在是被規(guī)定的,同時一個危害結果又規(guī)定別的將要發(fā)生的事實。在哲學意義上,危害結果中具體損害事實的被規(guī)定,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任何損害事實的規(guī)定是其它的相關事實可以影響的,但是不可能徹底恢復到最初的狀態(tài)?;谶@樣的情況,一個修復危害結果的事實就是消極的推動存在按照一定的邏輯修復危害結果。無論是哲學意義上還是實際生活的意義上,沒有事實,就沒有一切。認為是危害結果的邏輯離開了損害事實的支撐,也是空中樓閣,站不住腳的。同樣損害事實與別的事實之間也存在“先規(guī)定,后存在”的相關關系。所以世界才能夠成為統(tǒng)一的,聯系的系統(tǒng)。事實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消極的,只有施加外力才能減輕損害事實的影響,比如法院判處被告人刑罰。筆者探討到這里,肯定有許多人不明白,為何說這些?對危害結果的損害事實進行哲學上的探討,是為了理清危害結果,即各種損害事實,與其它事實(減輕危害結果的措施)之間的關系,以及其它事實對危害結果的影響。簡言之因為“先規(guī)定,后存在”事實的前因后果之間是一致的。修復危害結果的修復事實只是對危害結果施加影響,對危害結果的修復是受到很多條件限制的,修復能力是有限的。例如,一名為未婚女子被某男子強奸,社會危害性極大,對該女子身心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人民法院一審判處被告7年有期徒刑,對該女子進行賠禮道歉和賠償。判決的生效,意味著被損壞的社會關系修復好了。社會關系恢復到原有的,未受到侵害前的狀態(tài),危害結果能徹底消除嗎?其結果是肯定的,女子未受到性侵前,女子是處女,侵害后集成為了非處女,無論采取何種消除危害結果的措施,都不能視為該結果徹底消除。為什么說危害結果不能徹底消除,原因在于危害結果是客觀存在的損害事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只能由其它的修復事實施加以影響,使危害結果的危害性降低,而不是出現一個新的事實將前一個與之相關的事實消滅,即后來的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修復事實的力量超過先前的損害事實的力量,從而占據了主導地位。例如某男子實施了強奸行為,引起了損害事實,構成刑法意義上的危害結果,法院判決該男子有期徒刑。法院判決的事實具有國家強制力,對危害結果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它不僅修復了被破壞的社會關系,而且極大的消減了危害結果。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日益復雜,利益關系亦復雜,伴隨而來的危害結果亦是多種多樣,如何正確化解社會中的不和諧狀況迫在眉睫。為了緩和這一狀況,就必須將危害結果修復的原理理清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加切實的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實現其訴求;確保加害人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最大化實現公平正義。如果不能正確的認識,就會影響到刑罰功能的發(fā)揮,從而不能達到刑罰的目的,公平與正義就無從談起了。所以,法律人要始終對這一觀點保持清醒的認識,將刑事危害結果修復論作為解決問題的一個依據,切實保障各方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喬生彪.疑難案件裁判思路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9).
[2]既判力相對性原則:根據例外與制度化[J].法學研究,2015(1).
[3]陳光良.社會危害性理論:進一步的挑戰(zhàn)性清理[J].中國法學,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