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芝蘭
(江蘇省如皋市高新區(qū)實驗初中,江蘇南通 226500)
基于初中英語教學實踐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
張芝蘭
(江蘇省如皋市高新區(qū)實驗初中,江蘇南通 226500)
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將傳統(tǒng)英語教學的單模態(tài)拓展到多模態(tài),從而可以讓學生通過多通道的運用,去建構對英語語言的理解,具有顯著的實踐價值。教師在該理論的學習與運用中會生成個性化的樸素理解,這是專業(yè)成長的重要臺階。
初中英語;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教學實踐
初中英語教學研究高度關注教學理論或實踐經(jīng)驗的功能性,即通常所強調的“有用”。排除了這個“有用”的應試需要之后,其所體現(xiàn)出來的就是對學生構建英語知識過程,以及在促進英語教師教學理解方面的作用。顯然,這兩者更應當是關心自身專業(yè)成長的英語教師所應當重視的對象。近年來,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在英語教學研究中受到關注,而研究其實踐價值,也就成為初中英語教師教學研究的應有之義。
作為初中教學的一線教師,筆者僅在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最核心描述的基礎上關注其是否“可用”于一線教學。盡管這一問題在諸多文獻中可以尋找到答案,但一個理論在教師個體心中的內化,還是離不開實踐基礎上的思考。
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認為,包括英語在內的語言學習與研究應當建立多模態(tài)視角。因為人在運用語言的時候,往往會同時用到圖片、圖表、顏色、技術、表情、手勢、音樂等其他模態(tài)。既然在實際語言學習與運用中是多模態(tài)的,那在英語教學中也應當建立多模態(tài)視角。
在筆者看來,理解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最好的辦法還是結合初中英語教學實際。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一是在初中生英語學習過程中,有效的英語認知建構是不是多模態(tài)背景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原本就是借助于英語語言理解事物的過程,這個過程絕對不可能是純粹的語言的;二是現(xiàn)有的英語教學模式,客觀上阻礙了英語語言能力的形成,一個最根本的體現(xiàn),就是英語課堂上只有語言的教學,而忽視了其他模態(tài),這導致了學生學習英語常常感覺無趣。
以Abilities的教學為例,譯林版初中英語所提供的教學材料是多元的,本課的教學在課本上呈現(xiàn)的是英語語言及插圖(譬如Eddie與Hobo的對話),另外還有相應的教學光盤。當我們從教學手段的運用上理解并運用這些素材的時候,實際上也證實了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的可用性。
英語學習中用到多少個感官?有學者給出的答案是20多個,這超越了傳統(tǒng)的視、聽等通道。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初中學生學習英語,絕對不應當只局限于視與聽,因為處于這個心理狀態(tài)的學生,他們更希望也更能夠通過多通道來完成學習。下面來看一下Abilities一課的例子。
在該課Reading的What a brave young man的教學中,筆者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首先,讓學生閱讀文本,形成最初的認知;其次,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加深、拓寬自己的認識。這兩步都是常規(guī)動作,客觀上是以文本中的英語語言這一模態(tài)完成認知建構的。
曾經(jīng),筆者的選擇就只是這兩步,重點是通過引導學生基于文中的Lin Tao quickly ran to Mrs Sun’s bathroom./The fire burnt Lin Tao’s arms, neck and face.認識Lin Tao的勇敢,這是單模態(tài)的教學。
這一次,筆者追加了一些設計:第一,嘗試文圖轉換,除了課本上的插圖之外,讓學生根據(jù)文中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去描述或實際畫出相應的圖片,以向他人呈現(xiàn)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哪些是重點,由學生自己確定。第二,設計一個情境,去展現(xiàn)Lin Tao的活動。
第一個設計促進了學生的精加工,他們自己到文中選擇自己認為的重點,并在畫圖時通過圖片、顏色、人物的表情、動作等,來展現(xiàn)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這顯然讓課文理解進入了多模態(tài)的意境;而第二個設計則是將多模態(tài)拓展到具體的情境當中,扮演Lin Tao的學生要通過實實在在的語言、動作、表情等展現(xiàn)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而其他學生則通過視覺、聽覺、感覺通道來加工該角色的扮演效果,尤其是在其他學生提出建議或者自己到前面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自然地將課文中陳述的語言轉換成了自己(Lin Tao)的語言,如Lin Tao quickly ran to Mrs Sun’s bathroom變成了Bad, fire,Mrs Sun may still be at home, I have to hurry to see.還有學生增加了先撥打火警電話,然后再去救人的情節(jié),客觀上也是對文本的拓展與對brave深層理解。
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讓筆者產(chǎn)生一個強烈的感覺,那就是初中英語教學不同于其他文化學科的教學,作為對他國語言的學習,目前很多教師其實都自覺不自覺地處于應試這個極其狹隘的范圍里。這使得教師自己對于英語教學的理解,已經(jīng)高度窄化了,認為英語教學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試能力,而且有一個典型的悖論就是,當英語教師在批評應試教育,批評“啞巴英語”的時候,自身的英語交流能力其實都是不太理想的。
這是筆者反思的結果,而基于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筆者反思的重點之一,就是在教學中如何基于該理念,去更多地尋找或開發(fā)學生建構英語知識的學習通道。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筆者已經(jīng)意識到這個思路的實現(xiàn),肯定也離不開系統(tǒng)論,也就是多模態(tài)應當同時發(fā)揮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
例如: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中曾經(jīng)提到“社會符號學”,意圖通過語調、音樂、視覺圖像、雕塑、繪畫、建筑等的研究,來促進語言的學習。從初中英語教學來看,這些模態(tài)的開發(fā)與利用并非完全不可能,因為語調、音樂、視覺圖像、繪畫等原本就是英語學習中高度相關的模態(tài),而雕塑、建筑這種可以給學生造成立體視覺沖擊的素材,在英語教學中也可能以教學手段的方式出現(xiàn)。譬如在What a brave young man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后來反思,其實還可以在現(xiàn)有基礎上再升華一下的。比如說讓學生通過以英語語言運用為核心的敘事方式,讓學生動腦思考如何有效地刺激同學的注意力,根據(jù)初中學生的特點,其一定可以想到在聽覺、視覺上做文章,而具體的措施則有可能就是抑揚的語調、豐富的表情、夸張的動作,而對于喜歡繪畫的學生,想到繪畫、雕塑的可能也不是沒有。
有了這樣的反思,實際上就是為后面的教學拓寬了多模態(tài)的思路。
在學習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的過程中,盡管遇到了一些一下子難以理解的論述,但筆者另一個收獲卻是有益的,那就是結合該理論的闡述與自身的教學實踐,可以形成許多屬于自己的認識。這些認識可能不登大雅之堂,可能不是真正的教學理論,但確實能夠讓自己深化對英語教學的理解。
如該理論的基礎之一就是“語言即社會符號”,那筆者拓展之后就認識到“社會符號不只有語言,還有很多,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如果更多地用到這些符號,那他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可能就會更立體,就不需要通過死記硬背去完成對英語語言的記憶與理解了”。這樣的認識還有很多,雖然樸素了些,但確實讓筆者在理論與實踐之間形成了可靠的聯(lián)系,因此總認為教師個體的樸素理論,其實常常是專業(yè)成長的重要臺階,實際教學中不能忽視,而應當多做總結。
當然,多模態(tài)更多的是從“外圍”來刺激學生的英語學習的,實踐中要防止喧賓奪主的情形發(fā)生,要防止膚淺的熱鬧。這一點實際上在課程改革中已有前車之鑒,相信同行們不至于有后車之覆。
[1]張兆利.論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2]蔡珊珊.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J].校園英語旬刊,2016(11):172.
張芝蘭,1973年8月生,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主要從事初中英語教學與研究,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