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飛平
(南通市如東縣大豫鎮(zhèn)桂芝小學,江蘇南通 226422)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效課堂應運而生,它要求師生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效率,它是教師高效的“教”和學生高效的“學”的和諧統(tǒng)一。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要懂得兒童”,就是要教師盡量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用學生的大腦去思索,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這要求我們教師要與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讓學生接受你,認可你,才會對你的課感興趣,有了興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為課堂的高效奠定情感基礎。比如我會經常利用課余與孩子待一塊兒,真誠地與他們聊聊班上的情況,拉拉家常,感受他們的苦與樂,縮短師生距離,盡可能做一個孩子喜歡的、他們愿意跟我接近的老師。再如有人忘戴紅領巾,我會及時為他分憂,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懷并因此愿意和老師敞開心扉,拉進師生距離。
農村的孩子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留守兒童。到了農忙季節(jié),很多家長顧不了孩子太多,送到學校就算了事。頭發(fā)沒梳,臉沒洗干凈是常有的事,所以課間我會經常幫他們把凌亂的頭發(fā)理理通順,把掉在腦門上的發(fā)箍挪挪位,松散的辮子重新扎好,讓孩子們看著精神點、清爽點……正因為一些不經意的動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博得了孩子的歡心,他們也很愿意把一些好吃的、好玩的與我一起分享,我也樂在其中。課堂上他們也表現(xiàn)得很積極、很主動。我會經常在課堂上對孩子們說:“做對的對老師笑一笑?!笨粗粡垙埾窕▋阂粯拥男δ?,我也被他們的開心所感染,輕松、幸福。
陶行知說:“喚起興味。學生有興味,就肯定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情,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蹦敲慈绾螁l(fā)引導,使學生樂學呢?創(chuàng)設情境,把生活搬進課堂,把故事融入課堂,讓孩子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鞏固,在情境中內化,特別對于低年級孩子,這種方式能夠收到明顯效果。
如在教學《事物的搭配》一課,因知識比較抽象、枯燥,備課時我對教材稍作改動,沒有運用書上例題,而是選用孩子們都很熟悉、喜歡的動畫形象——喜羊羊引入,圍繞他要去北京旅游、衣服如何搭配展開教學,把后面的練習也串聯(lián)到情境串中,再配上多媒體的展示,調動孩子們的多種感官參與,讓他們積極地投入到課堂中來,課上孩子們思維活躍,表現(xiàn)積極。
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視“做”在教學中的作用,認為“要想教得好,學得好,就必須做得好”;“要在做上教,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課堂教學中,目標是否達成,新知學生是否掌握,取決于知識是老師給予還是孩子自己探究所得,只有讓學生親身參與,體驗感悟了,這樣跳著摘過來的知識才會掌握得牢靠,各方面的能力才會加強。
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一課時,我是這樣進行的:(《認識圖形》教學片段)
(1)出示長方形紙,(師示范指出它的邊)現(xiàn)在請小朋友拿出長方形紙,找到它的邊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覺?再數(shù)一數(shù)它分別有幾條邊?(2)它是四條邊嗎?我們一起來數(shù)一數(shù),看老師這兒,注意數(shù)的時候要按一定的順序,從什么地方開始,還要到什么地方結束。(邊說邊示范數(shù))(3)請你也用這樣的方法試著再數(shù)一數(shù)。(生數(shù)的同時師把剛才的長方形紙貼到黑板上)(4)再拿出正方形紙,像剛才一樣摸一摸、數(shù)一數(shù),它有幾條邊?(生數(shù)的同時師把剛才的正方形紙貼到黑板上)(5)現(xiàn)在你們發(fā)現(xiàn)長方形、正方形的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6)像長方形、正方形這樣由四條邊圍成的圖形,在數(shù)學上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四邊形。(板書)……
(1)看過了老朋友,接下來就來認識我們的新朋友,拿出桌底下的四個新圖形,(師把新圖形分別展示在磁性黑板上)同桌兩人合作,先數(shù)一數(shù)它們各有幾條邊,再把它們分成兩類。指定一人上來分。(2)前面的小朋友已經分好了,你能不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你為什么這樣分?(3)你們是這樣分的嗎?分別給它們取個名字吧!(生說師板書:五邊形、六邊形)師總結:像這樣由五條邊圍成的圖形叫五邊形,由六條邊圍成的圖形叫六邊形……(4)搭一搭。師:看過了生活中的五邊形和六邊形,現(xiàn)在你能用小棒來搭一個五邊形嗎?先想一想,搭一個五邊形至少需要幾根小棒?搭一個六邊形呢?同桌兩人,左邊的小朋友用小棒擺一個五邊形,右邊的小朋友擺一個六邊形。(想想做做2)同桌相互檢查……
“做”是一種過程,“做中學”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是一種方法,探究的本質是學習主體的一種親歷,是“動手”取證的過程。在孩子學習新知的過程中,讓孩子動手、動腦,能讓孩子的數(shù)學思維由技能技巧層面推進到理解層面。本環(huán)節(jié)中讓孩子摸一摸、數(shù)一數(shù)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引出四邊形的意義,再讓孩子分一分,引出五邊形、六邊形的含義,最后讓孩子搭一搭,鞏固對五邊形、六邊形的認識。整個環(huán)節(jié)孩子們都在動手動腦中親身參與,合作探究,交流匯報,體驗感悟,在獲得新知的同時掌握方法,學會學習。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實質性的改變,這樣的學習才是真學習,掌握的知識才會更牢固,課堂才會更高效。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為了普及市民教育而提出的一種教育方法的改革,其主要內涵是“孩子教孩子”“孩子教大人”,是一種即學即傳的教育方式。利用好“小先生”在當今的教學中同樣是一種重要的策略之一,一方面能很好地促進“小先生”各方面的提高,另一方面能極大地調動其他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前幾天,教學四年級下冊的《認識梯形》一課,因為內容比較簡單,我決定進行一個大膽嘗試,讓我班一個比較優(yōu)秀但有點內向的孩子試著當一回“小老師”。于是在前一天晚上我為他布置了一道特別的“作業(yè)”:回去仔細預習,可以向家長請教,也可以上網查資料。第二天,我讓他把昨晚所學先講給我聽,后在重難點方面及語言表達上進行了些許指導。正式上課了,他雖然有所拘謹,語言表達不夠流暢,但下面孩子們聽得很認真,積極性挺高,教學效果不錯。這次成功的嘗試不僅讓這個孩子獲得了滿滿的自信,同時也給其他孩子以誘惑,因為他們知道只要上課認真了,學習進步了,他們也有可能去做一回“小先生”。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好“小老師”同樣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學一年級的加減法口算時,我出示卡片讓孩子搶答,但要求把話說完整,說得既對又好的孩子就有機會充當“小老師”去出題考別的孩子。能當“小老師”是多么光榮的事啊,所以孩子們一個個小手舉得特別高,就怕喊不到他,特別是一些學困生也都表現(xiàn)得不錯。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愿在陶行知思想的指引下,與孩子們一起探索,一起成長。
[1] 羅丹.積極組織學生思維 優(yōu)化數(shù)學課堂教學[J].學周刊,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