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斌(永新縣教體局教研室,江西永新 343400)
走出迷茫需要擔當和智慧
李成斌(永新縣教體局教研室,江西永新 343400)
在成長的路上難免會產生迷茫,甚至可以說越有追求的人往往迷茫越多。迷茫之于成長猶如黎明前的“黑暗”,走過“黑暗”就是光明。走出迷茫就是挑戰(zhàn)自我、戰(zhàn)勝自我、提升自我。能不能走出迷茫取決于自我的擔當和智慧,這是我從教近40年的觀察所得,也是我研讀《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思品課標》)的最深切體會。
在我成長的路上遇到的最大的、連環(huán)般的迷茫是解讀新修訂的初中《思品課標》(2011年版,下同),這種迷茫不僅有認知上的原因,更有承受質疑權威的壓力的心理迷茫。解讀新修訂的初中《思品課標》,原以為新版《課標》已修改舊版《課標》的三維目標,誰知仍然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知識”三個部分,還是既不同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分類,又有別于其他學科《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一連串的疑惑涌上心頭:是新版《思品課標》三維目標的分法更具科學性,還是這樣表述更合理地體現(xiàn)了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科特色?難道我原來的疑惑錯了,抑或是專家制訂課標失誤?我很迷茫,我不敢往下想,因為不想再讓人說我“狗拿耗子多管閑事”,更不想在專家面前碰得焦頭爛額。我謹小慎微,繞開和回避,但與一線教師的對話繞不開、更回避不了一線教師的疑惑,“這樣的三維目標教育教學利于學生成長嗎”的迷茫也隨著教學實踐的深入與日俱增。
教研員的職責時而在心底呼喚:與其閃爍其詞與老師對話,不如有擔當?shù)刭|疑權威、叩問課標。然而質疑權威要讓權威認可,讓他人信服必須要有足夠的理論依據(jù),充分的實踐證據(jù),何其難!這不僅需要智慧,而且還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很大的可能是吃苦不討好。從何處下手?如何解開迷茫?我反復思索,決定“對癥下藥“、從迷茫處切入,理出了下列幾個問題。一是《思品課標》三維目標為何不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分類表述?哪個更科學?二是《思品課標》三維目標是否更利于突出新課程改革理念?三是知識與能力是否可以代替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目標又是否可以隨意拆開?四是思想品德課程有沒有“過程與方法”的內容需要學生掌握?僅僅理出了思路還遠遠不夠,必須要有走出迷茫的路徑和方法,因此我把它梳理成國家級課題進行申報研究。這樣既可以借助團隊力量來研究論證和實踐,又可以得到上層專家指導,并與之對話交流。
通過研讀教育部指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以及諸多新課程改革論著,我反復對比、反思新修訂的《思品課標》,這幾點疑惑一一解開,逐漸走出迷茫。我將所得整理成《對〈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三維目標的反思性異議及構想——〈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學習與思考札記》,全文共分五大部分。文章通過“為何不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分類表述”的反思,指出《思品課標》的三維目標“不利于突出新課程改革理念”,進而舉例說明“《思品課標》的三維目標內容存在邏輯及導向問題”;在第四部分“思想品德課程有沒有‘過程與方法’的內容需要學生掌握”中詳細論證知識與能力不能代替過程與方法,指出思想品德教育中有需要學生掌握的“過程與方法”知識;最后在第五部分大膽地對思想品德課程三維目標進行構想。
走出認知迷茫又遇心理上的迷茫,投不投稿也很糾結,投稿是對權威專家的“叫板”,不投稿不利于其他有迷茫的教師走出迷茫,尤其是不利于思想品德教育。內在的責任感促使我將拙文投向了國家級核心期刊《中學政治教學參考》,同時尋找向課標專家反饋的路徑。沒想到文章很快見刊,編輯給予了很高評價;而且2014年6月在貴陽參加研討會時與課標組專家進行了反饋性對話,對話使我感覺到了課標專家的胸懷和豁達,原有的擔心是那么的幼稚。接著,作為課題研究成果投向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創(chuàng)辦的《教育成果要報》,得到了通報表揚,成果匯編《點點燭火聚成光》也在“第六屆江西省教育科學優(yōu)秀成果”評選中獲獎。
有迷茫不是成長的不幸,不幸的是不敢在迷茫中堅持行走和不能走出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