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培玉
摘 要:山水畫皴法是中國山水畫重要的語言之一,經過一代又一代畫家的繼承和發(fā)展,山水畫的皴法不斷的成熟和完善,成為山水畫一個完備的繪畫語言體系。為更好的繼承和發(fā)展山水畫藝術,系統(tǒng)掌握山水畫語言,通過對山水畫皴法的產生和發(fā)展進行調理歸納,以達到“引而仲之,觸類而長之”的目的。使我們在皴法中能入能出,能承能變,不斷發(fā)展和豐富中國山水畫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創(chuàng)造出具有當代藝術精神的中國山水畫作品。
關鍵詞:山水畫;皴法;繼承;創(chuàng)新
一、皴法的定義
1.皴法的概括。我們要想研究中國山水畫皴法,那就要先了解一下中國山水畫皴法的起源。皴法是歷代山水畫家在“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實踐中提煉出來的藝術語言形式,并在不斷發(fā)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從而具有了獨特的價值地位。所謂中國山水畫的皴法:就是中國古代畫家將對山石紋理的觀察剖析研究和綜合整理后,用筆墨把感受的意象巧妙的表達出來的一種技法。畫家把山石的紋理感受,經由毛筆巧妙的傳達出來,使觀者亦起共鳴的藝術過程,是山石紋理與筆墨的一種結合。
2.皴法形成的歷史背。魏晉之際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文化的多樣性發(fā)展都奠定了中國山水畫的誕生,當然,提到中國的山水畫肯定要跟中國獨有的玄學扯上關系,玄學所推崇的思想精神使畫家崇尚個性自由和向往大自然,為以后中國山水畫科目的獨立提供了條件。繪畫技法的誕生和發(fā)展給畫種的演進和創(chuàng)新帶來了巨大的動力?!皬娬{一些說,皴法可以當作山水畫藝術中的一種生命看?!庇捎诙鼗偷陌l(fā)現和考古的發(fā)掘,唐代可以說是人物畫的天下,山水畫一點也沒成熟,只能給人物畫裝點些背景用之,在這種情況下談不上什么皴法,據推測大概是在五代北宋之際,紀元后第十世紀這短時間內,北宋時代的兩幅山水巨作: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和燕文貴的《溪山樓觀圖》,這兩幅畫上的雨點皴發(fā)十分成熟,已為山水畫的皴法發(fā)生指定了最晚的時代下限。那就是說,不得早于唐,不得晚于北宋,從中國的歷史上說,皴法之發(fā)生,當在所謂的五代時期。從隋唐以前山水畫中所表現的“空勾無皴”到五代時期山水畫的“皴染具備”,皴法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進,成為與中國山水畫同步發(fā)展的重要標志。五代、兩宋是山水畫發(fā)展的高峰時期,也是皴法定型和發(fā)展的頂峰時期。從荊浩的“斧劈皴”、董源的“披麻皴”,到范寬的“雨點皴”、郭熙的“卷云皴”、李唐的“斧劈皴”。馬遠和夏圭的“大斧劈皴”等,這些皴法成為了中國山水畫史中一筆寶貴的財富。
二、皴法的繼承和發(fā)展
1.師承關系。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自古至今,它始終沿著一條不斷繼承、不斷創(chuàng)新的道路發(fā)展著。繼承是中國畫得意存在和發(fā)展的首要條件,是保持中國畫的源流百代延續(xù)的基礎,而創(chuàng)新則是中國畫存在與發(fā)展的動力,它使這一存在更加蓬勃,同時也更具有生命力,它將這一源流匯成了波濤滾滾的江河。從長遠看來,文化的發(fā)展對一個民族來說是很重要的,離開中國山水畫的傳統(tǒng),中國畫就失去了發(fā)展的基礎,如果拋棄傳統(tǒng),中國畫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早期的一些山水畫山石無皴。如展子虔的《游春圖》,只有線條勾勒輪廓,然后著色。五代時期代表畫家荊浩、關仝、董源、巨然。他們的畫面中已經出現了很具體的山石的皴法,用皴法來體現不同地域山水的特色,他們的山水畫也標志著中國山水畫逐漸走向成熟。到了宋代,皴法基本完善,元代皴法又有了新的發(fā)展。北宋山水畫壇的代表畫家是李成、范寬、郭熙、米友仁。他們的這一時期的皴法更加的豐富,有線皴(披麻、卷云、荷葉、解索、牛毛、折帶皴等),面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點皴(如雨點皴、豆瓣皴、釘頭皴、米點皴)等三大類。到了元代主要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發(fā)展更具有特色的皴法。
2.地域環(huán)境影響。我國地域遼闊,在中國山水繪畫上面主要分南方和北方。北方自然景色主要呈雄壯巍峨為主的表現形式;南方的自然風光主要是以柔美秀麗為主,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對畫家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五代南方山水的代表人物是董源和巨然,董源開創(chuàng)的江南畫派,傳世代表作《瀟湘圖》、《夏山圖》。董源的山石畫法是短披麻皴,多用于表現江南的土山。
三、縱觀中國山水畫皴法發(fā)展的歷程
中國山水畫的皴法,是歷代山水畫家外師造化,摹寫真山實水提煉并創(chuàng)造出來的語言形式,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中國山水畫的皴法,是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的技法之一。千百年來,皴法經歷代山水畫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體系并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從理論到實踐為中國山水畫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皴法的程式化,既是藝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總結,也是為表現主題服務的,同時也是不斷在變化和發(fā)展的。中國山水畫藝術呈現出了藝術風格的紛繁多樣性,藝術家通過大膽探索創(chuàng)新,拓展了現代中國山水畫的審美領域,極大豐富了現代中國山水畫的藝術表現語言,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現代中國山水畫的審美觀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fā)展的,它反映著特定時代人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意識。因此,深入探索山水畫皴法的內在價值對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史教研室.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3]郭熙.林泉高致[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