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媛媛+顏研
摘 ? ?要: 目前,我國的英語教育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的問題,致使英語專業(yè)的學生缺少思想和邏輯,無法充分運用自己的英語知識,在社會中競爭力不足。面對這一問題,提升英語教學的思辨性迫在眉睫。英國議會制辯論作為目前使用最廣泛的英語辯論賽制,與思辨能力密切相關,且其涉及的范圍國際化,內容新穎現(xiàn)代。將這種英語辯論融入英語教學,是一個有效可行的方法。
關鍵詞: 英國議會制辯論 ? ?英語教學 ? ?思辨 ? ?思辨能力層級理論模型
一、英語教學中的思辨性
(一)思辨性簡介
思辨性即critical thinking,也可譯為“批判性思維”,簡單來說,就是以批判的眼光,有邏輯、有主次地客觀地分析問題。Richard Paul和Linda Elder將其定義為“為了決定某事物的真實價值,采用恰當?shù)脑u價標準進行有意識的思考,做出正確的判斷”,并提出了思辨能力理論模型。此外,國外的德爾斐雙錐模型和三元結構模型也是頗具影響力的思辨性理論模型。目前國內最被普遍接受認同的是文秋芳提出的“思辨能力層級理論模型”。在“思辨能力層級理論模型”中,元思辨能力為第一層次,思辨能力為第二層次,本文將主要基于這一理論模型來進行研究。
1.元思辨能力。元思辨能力即自我調控能力,是對位于第二層次的思辨能力的監(jiān)管和控制,在思辨過程中起著思辨者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它體現(xiàn)在對自己整個思辨計劃(包括思辨目的、過程、內容、品質等)的評估、掌控和調節(jié)。
2.思辨能力。位于第二層的思辨能力是思辨過程中所需的具體能力品質,可分為認知和情感兩部分。相較于其他思辨模型中,文秋芳的“思辨能力層級理論模型”將核心的認知能力更為細化,將抽象的情感精簡具體化,從而更便于在實踐中操作運用。其具體分類和內涵參見下圖:
(二)英語教學中的“思辨缺席”
1998年,黃源深發(fā)表了《思辨缺席》一文,首次提出了“思辨缺席”這一概念來概括當今英語教學缺乏思辨性、學生思辨能力弱的現(xiàn)狀,在英語教學中最直白的表現(xiàn)就是學生在常常需要論述或提問時感到腦子一片空白無話可說,或是朦朦朧朧地有些想法卻不知該如何表達出來。如今,英語教學中的“思辨缺席”問題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但問題仍未得以解決。黃源深更是在2010年發(fā)表文章《英語專業(yè)課程必須徹底改革》來再談這一現(xiàn)狀,在文中,他直言“‘思辨缺席的重疾不除,外語學生難有出頭之日”,并反復強調英語教學改革的迫切性。面對這一問題,將英國議會制辯論賽融入課堂或許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方法。
二、英國議會制(BP)辯論賽簡介
(一)比賽流程
英國議會制辯論賽(British department debate)簡稱BP辯論賽,每場比賽有四支參賽隊伍,每隊兩人:正方,即政府方,由兩組隊伍組成,分別代表政府上議院和下議院;反方,即反對黨,由兩組隊伍組成,分別代表反對黨上議院和下議院。每位辯手按如下規(guī)定順序陳詞,每人每次發(fā)言不能超過7分鐘:
1.正方政府上院(首相)發(fā)言
2.反方反對黨上院(領袖)發(fā)言
3.正方政府上院(副首相)發(fā)言
4.反方反對黨上院(副領袖)發(fā)言
5.正方政府下院(內閣成員)發(fā)言
6.反方反對黨下院(反對黨成員)發(fā)言
7.正方政府下院(內閣黨鞭)發(fā)言
8.反方反對黨下院(反對黨黨鞭)發(fā)言
每位辯手發(fā)言時間中的第一分鐘和最后一分鐘為保護時間,在其余時間,另外一方的辯手可以申請?zhí)岢鲑|詢。正在發(fā)言的辯手有權利選擇接受或者拒絕該質詢,只有當發(fā)言者選擇接受時,質詢者才可以提出反駁,而正在發(fā)言的辯手必須立即對質詢作出回應。辯手不得采取除質詢外的任何方法來打斷或干擾辯手的發(fā)言。
(二)英國議會制辯論賽的角色分工
(三)英國議會制辯論賽的辯題種類
英國議會制辯論的辯題通常為“本院宣布……為……”或“本院認為……”的句式,主要辯題種類涉及政治、法律、教育、民生,以及涉及價值觀的討論等。以下列舉部分辯題:
政治類:如本院認為日本政府應該就侵華向中國政府道歉。
法律類:如本院將為特大城市人口遷入設定更高的門檻。
教育類:如本院宣布將增長義務教育年限。
民生類:如本院將宣布某市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城市。
價值觀類:如本院更加向往一個沒有婚姻的世界。
三、運用BP辯論提升思辨性
由于辯論和思辨能力有著密切聯(lián)系,運用辯論來提高教學的思辨能力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方法。由于我們目前主要探討的是英語學生思辨能力不足的問題,此處將主要采用最普遍的英語辯論賽制——英國議會制辯論賽。由于這種賽制每人都需要進行長達七分鐘的獨立發(fā)言,可以使所有學生充分得到鍛煉,不會像華語辯論賽制那樣出現(xiàn)一些辯手發(fā)言積極,而另一些辯手沉默寡言的現(xiàn)象。同時BP賽制辯論賽的辯題更加國際化,涵蓋了許多當今的熱門話題,符合英語專業(yè)學生就業(yè)需要面向國際的特點,更有利于其發(fā)展。接下來,筆者將基于“思辨能力層級理論模型”來具體論述BP辯論與提升思辨性的具體關系。
(一)元思辨能力的提升
當辯論者初拿到一個辯題時,需要對辯題有一個大致的分析,以確定自己的主要立場和全局的大方向,這一過程中所涉及和提升的便是元思辨能力。以“本院宣布將增長義務教育年限”這一辯題為例,辯論者的第一任務就是明確這個辯題所討論的背景、適用對象、具體定義、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觀點和原因等,這些要素可以構成論證這個辯題的框架??蚣苁菍@個辯論者所持觀點的有條理和邏輯的概括,指導著辯論者整場的發(fā)揮??蚣艿闹贫ê驮急婺芰γ芮邢嚓P,英語學習者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提高元思辨能力。
(二)思辨能力的提升
1.認知技能的提升。認知技能包括分析、推理和評價。在辯論中,分析主要運用于對辯題的具體定義和闡釋,預測兩方的交鋒點和共識,確定己方的觀點并歸類,黨鞭站在己方的立場上總結全場發(fā)言等。推理則強調對信息的鑒別,對于己方要制定站得住腳的論點,并篩選有利可靠的數(shù)據(jù)來支撐自己的論點,對于對方的數(shù)據(jù)和論點,需要推敲其真實性,檢查是否存在邏輯漏洞并進行反駁。評價具體體現(xiàn)在對對手論證過程的評判,并得出合理的結論。
2.認知標準的提升。“思辨能力層級理論模型”中的認知標準和辯論中評價辯手發(fā)言質量的標準有著相通相近之處 。該理論模型中要求的清晰性和相關性在辯論中體現(xiàn)為對辯手最基礎的要求,即表述清晰易懂,闡述內容切合主題,詳略得當,不受對方辯手的干擾使論述脫離主題。而認知標準中的邏輯性、深刻性、靈活性則是辯論中對辯手較高的要求。邏輯性主要在辯論中體現(xiàn)為辯手需要有一個嚴謹?shù)倪壿嬫?,避免產生邏輯錯誤(主要包括循環(huán)論證、強加因果、以偏概全等)。深刻性則要求辯手的觀點不停留在表層,需要有內涵和深度,了解問題的本質,觀念也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得失上,還要考慮國家、社會的發(fā)展、價值倡導等。至于靈活性在辯論中的運用,則主要是由于對方辯手發(fā)言的不確定性,辯手必須靈活應對場上的各種突發(fā)狀況,適時調整自己的策略。由此可見,認知標準和辯論標準密切相關,英語學習者選擇通過BP辯論的方式來提升認知標準不失為一個直接有效的方法。
3.情感能力的提升。在BP辯論賽中,辯手需要對辯題涉及的背景知識有一定了解,加上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和搭檔明確分工,團結協(xié)作。自己發(fā)言時需要沉著自信,對手發(fā)言時則要仔細傾聽,贊同有理公正之處,質疑無理偏頗的觀點。比賽結束后辯手還需結合評委點評,改正自己的不足,以便在下一次比賽中取得進步。在這整個過程中,辯手的好奇、開放、自信等情感無疑都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四、結語
英語教學缺乏思辨性的問題如今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但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依舊是一個難點。本文主要基于文秋芳提出的“思辨能力層級理論模型”,以英國議會制辯論賽為例,探討了運用英語辯論賽來進行教學改革,提高英語教學思辨性的可行性。然而,思辨性的提升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師生的共同配合才能實現(xiàn)。筆者希望本文可以給英語專業(yè)的師生和研究者一些啟示,將英語辯論運用在教學實踐中并加以完善,以達到提高英語教學思辨性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Paul,R. W. & R. Elder. Critical Thinking: 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M].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6.
[2]黃源深.思辨缺席[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7):1,19
[3]黃源深.英語專業(yè)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席”[B].外語界,2010(1):11-16
[4]文秋芳.論外語專業(yè)研究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10):29-34
[5]張藝瓊.英語辯論與英語專業(y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A].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0(6):105-108.
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經費資助(2015105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