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末科舉制度廢除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2017-02-24 03:43:39菲,
      關鍵詞:科舉制度新式士人

      謝 菲, 張 帥

      (福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州 350116)

      清末科舉制度廢除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謝 菲, 張 帥

      (福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州 350116)

      科舉制度的廢除因其對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而備受學界關注,研究重點主要集中于科舉廢除的緣起、影響和對科舉廢除的評價等方面。文章在回顧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今后的研究應進一步比較最高統(tǒng)治者、朝臣和社會大眾在漸??婆e與立??婆e這兩個時期的反應差異;在探討科舉廢除的影響時,避免推論方法上的簡化論傾向;區(qū)分對科舉廢除評價的“歷史意見”與“時代意見”,更多地還原“歷史意見”。

      科舉制度廢除;回顧;思考

      1905年9月2日,清廷宣布廢除科舉制度。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巨大變革,時人嚴復曾對其評價道:“此事乃吾國數(shù)千年莫大之舉動,言其重要,直無異古者之廢封建,開阡陌?!盵1]由此足見科舉制度的廢除對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

      一、研究現(xiàn)狀回顧

      作為近代中國的重大事件,科舉制度的廢除理所當然地成為學界長期以來的研究重點,相關論著碩果累累。以科舉廢除為專題或與之相關的論文數(shù)量甚多,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科舉的廢除進行了研究。專門探討科舉廢除的專著數(shù)量不多,就筆者目力所及,主要有楊齊福的《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人民出版社 2016年版)、劉紹春的《晚清科舉制的廢除與新教育的興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5年版)、關曉紅的《科舉停廢與近代中國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3年版)、張亞群的《科舉革廢與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轉(zhuǎn)型》(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等。這些著作就科舉廢除的緣由、影響展開了比較深入的分析。此外,還有一些與科舉有關的通論性著作也對科舉廢除有所論及,主要有何懷宏的《選舉社會》(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年版)、劉海峰的《科舉學導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劉海峰和李兵的《中國科舉史》(東方出版中心 2004年版)、王德昭的《清代科舉制度研究》(中華書局 1984年版)等。

      梳理學界的相關研究成果,不難發(fā)現(xiàn),對科舉制度廢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科舉廢除的緣起、影響和對科舉廢除的評價等方面。

      1.科舉制度廢除的緣起

      清廷于1905年驟然廢除科舉是其在復雜時局下的綜合反應。一般認為,科舉制度廢除的緣由主要有二:

      第一,科舉制度弊端凸顯、積重難返,無法滿足時代要求。科舉考試以儒學經(jīng)典為主要考察內(nèi)容,私塾教育也以此為教學內(nèi)容。此外,八股文在明清時期成為科舉考試的固定文體。因此,無論從考試范圍還是考試形式來看,科舉業(yè)已嚴重束縛考生的思想。通過這種方式選拔出的官員,在晚清“西學東漸”的浪潮下,往往顯得循規(guī)蹈矩、墨守成規(guī),難以滿足時代的經(jīng)濟社會變革需要。

      第二,科舉制度的存在阻礙了新式學堂的發(fā)展。晚清以降,清廷通過興辦新式學堂來培養(yǎng)各行各業(yè)所需人才,援以彌補傳統(tǒng)教育之不足。但科舉入仕對士人的吸引力遠勝于進入新式學堂接受新學。士人對科舉的狂熱已經(jīng)嚴重掣肘新式學堂的順利發(fā)展。為徹底割斷士人對科舉的迷戀,鋪平新式學堂的發(fā)展道路,清廷下詔停廢科舉。

      不難看出,關于廢科緣起的傳統(tǒng)觀點主要是從科舉制度本身的弊端以及科舉制度與新式學堂之間的關系這兩個角度提出的。除此之外,還有些學者從西方勢力的影響、朝臣的主觀努力、清廷觀念的轉(zhuǎn)變等視角提出的新觀點值得關注。

      第一,西方影響說。劉海峰強調(diào)西方列強對科舉廢除的重要影響。他認為,除了國內(nèi)影響因素外,“還有一股外來勢力為科舉革廢推波助瀾”[2]。士人對科舉的狂熱阻礙了19世紀在華傳教士對士人的傳教,因此傳教士對科舉持消極評價。這種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舉的命運?!霸谔嶙h改革科舉的同時,傳教士創(chuàng)辦的教會學校傳授西學,對中國傳統(tǒng)科舉教育也形成了沖擊和挑戰(zhàn),加速了科舉制的解體?!盵2]楊齊福同樣注意到西方傳教士與科舉廢除之間的關聯(lián),但他認為在承認傳教士對科舉廢除起推動作用的同時,也應看到其作用和影響是有限的[3]。

      第二,朝臣主觀努力說。關曉紅通過考察清末議修北京貢院與科舉停廢之間的關系,強調(diào)朝臣的主觀努力對廢科的重要性。由于清廷對北京貢院修復的討論使主張廢除科舉的朝臣感到科舉的改革或許會出現(xiàn)逆轉(zhuǎn),所以他們努力營造有利于改革的環(huán)境。在得到兩宮默許后,由袁世凱、張之洞等六督撫聯(lián)銜奏請立??婆e,終獲批準[4]。根據(jù)奏章中的有關內(nèi)容,關曉紅進而指出,清廷立??婆e的初衷“并非真正徹底廢罷科舉,而是試圖納科舉于學堂”。而清廷最終選擇罷廢科舉是因為“學堂可以吸收科舉的優(yōu)長,而科舉無法替代學校的作用”[5]。

      第三,清廷人才培養(yǎng)觀念轉(zhuǎn)變說。王瑤通過考察清季社會對科舉批判的輿論演進與廢科前后大臣的奏章,指出因?qū)婆e的批判早已有之,故廢科并非緣于科舉的積重難返,而是緣于在清廷看來,西方的強盛在于人才的強盛,而西方人才勝于中國人才的原因是西方采取學堂培養(yǎng)人才而非科舉的緣故。在此種認知的作用下,清廷才罷廢科舉,企圖通過效法西方學堂培養(yǎng)人才以達強國之目的[6]。

      2.科舉制度廢除的影響

      關于科舉制度廢除的影響研究是學者們投入筆墨較多的部分,其研究多從社會史、思想文化史、教育史的視角入手,且往往與政治史相結(jié)合。

      (1) 從社會史、社會史與政治史相結(jié)合的視角對廢科影響的探討是學界研究得相對充分的領域 這類研究往往利用士紳社會理論去考察廢科的影響。在士紳社會理論的指導下,學者們不只局限于宏觀敘事,在中觀和微觀層面的研究也做得比較充分?;谠撘暯堑难芯恐饕邢率鋈齻€方面:

      第一,士人階層的分流與瓦解。長期以來,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只停留在縣一級,鄉(xiāng)村秩序主要由當?shù)氐氖咳藖砭S持,他們在鄉(xiāng)村扮演著秩序維持者的角色。士人能夠獲得這一角色是因為他們可以通過科舉成為官吏??婆e的廢除切斷了士人入仕的路徑,由此,他們也就不再擔當鄉(xiāng)村秩序的維持者,而是被迫分流至各行各業(yè)。于是,士人階層日趨消亡。羅志田從社會結(jié)構變遷的角度出發(fā),指出科舉的廢除阻塞了士人通往上層社會的途徑,終致士人階層不復存在[7]。徐祖瀾認為科舉的廢除雖導致了士人的流變,但他們依舊活躍于清末民初的鄉(xiāng)村社會,“充當著國家與社會之間的調(diào)解器”[8]。張昭軍從制度變遷對社會結(jié)構的影響入手,認為“由于科舉制度的改革與廢除,士人階層在清末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分流”,他們“分流到新式政治、經(jīng)濟、軍事、教育部門。士人通過身份轉(zhuǎn)變,擔當起中國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過渡的中介”[9]。

      學者們對士人階層動向的整體考察令我們對其在廢科后的境況與命運有了宏觀和中觀層面的認知;而對士人階層微觀層面的細致描繪,則更為具體地呈現(xiàn)出廢科前后士人的生活境況、心路歷程和命運走向。關曉紅通過對清末士人劉大鵬和朱峙三日記的比較研究,指出科舉在其廢前就對士人的吸引力已有所減弱;科舉廢后,總的來說,“在當時各個社會階層并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除了有像劉大鵬一樣視科舉為唯一正途的一類士子難以轉(zhuǎn)變觀念,堪憂前途外,還有像朱峙三這類的士子,他們努力調(diào)適自身,另謀他路[10]。徐佳貴通過對士人林駿日記的考察,描繪了其在科舉考試內(nèi)容多次調(diào)整過程中的復雜心態(tài)和多重活動,進而指出在林駿一類士子的心中,科舉的終結(jié)似乎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他們對此已有心理準備,正積極尋求其他謀生途徑[11]。

      第二,鄉(xiāng)村權力結(jié)構發(fā)生改變??婆e的停廢在瓦解士人階層的同時,也松動了鄉(xiāng)村社會的秩序結(jié)構,進而致使鄉(xiāng)村的權力結(jié)構發(fā)生改變。侯艷興指出,科舉廢后,士人階層遠離政務,鄉(xiāng)村政權出現(xiàn)“權力真空”。這部分“權力真空”一部分由擁有從政經(jīng)驗的吏胥和地保填補,一部分被從士紳分化出的劣紳竊取[12]。沈潔將視角集中于廢科后各派勢力對鄉(xiāng)村學務權的爭奪,指出在廢科后學務權于地方行政系統(tǒng)的重要性日漸提升的背景下,地方官吏與鄉(xiāng)村精英及其內(nèi)部各派積極重新劃分與整合地方權力資源,這改變了鄉(xiāng)村社會的權力結(jié)構[13]。

      第三,鄉(xiāng)村衰敗。傳統(tǒng)中國社會擁有城鄉(xiāng)一體的文化因子,城市與鄉(xiāng)村長期處于和諧共生的平衡狀態(tài)。科舉廢除所致的士人大量流出鄉(xiāng)村的結(jié)局逐步打破了這一平衡狀態(tài),鄉(xiāng)村日趨衰敗。羅志田認為,廢科“造成鄉(xiāng)村辦學主體由私向公轉(zhuǎn)變,減弱了民間辦學和就學的積極性”[14]。新學制排斥貧寒子弟,導致了鄉(xiāng)村讀書人數(shù)量下降。接受新式教育的學生因未受重視而走向城市謀求發(fā)展。此外,士人也厭棄鄉(xiāng)村生活,流向城市。這一切都致使鄉(xiāng)村走向衰敗[14]。蕭功秦認為,一方面,科舉的廢除沖擊了士人在鄉(xiāng)村的社會地位,由此,“中國農(nóng)村中不再存在一個穩(wěn)定的士紳階級來充任農(nóng)村文化生活與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組織者與調(diào)節(jié)者”;另一方面,因為學堂主要遍布在城市,故而士人多從鄉(xiāng)村涌入城市,又“由于農(nóng)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機制,農(nóng)村文化生態(tài)從而持續(xù)退化與空洞化”。于是,鄉(xiāng)村日益衰敗[15]。

      (2) 從思想文化史、思想文化史與政治史相結(jié)合的視角出發(fā) 學者們普遍認為科舉的廢除嚴重沖擊了儒學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地位。以儒學經(jīng)典為主要考試內(nèi)容的科舉制度將統(tǒng)治者、士人和儒學三者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聯(lián)系起著鞏固儒學居于傳統(tǒng)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信仰之地位的作用。然而,科舉制度的廢除使三者的聯(lián)系不復留存,隨之,儒學的地位日臻下降。楊齊福認為,“科舉制度的廢除使專制政權失去了維系儒家價值體系作為封建意識形態(tài)核心的根本手段,儒學上千年來的獨尊地位頓時被打破”。此外,“科舉制度的廢除使得原有的儒學傳播體系崩潰。這加速了儒學的解體步伐,造成了儒學在現(xiàn)代中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日趨降低,最終使儒家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體”[16]。劉佰合指出,科舉的廢除導致維系社會政治運作的儒學體系逐漸瓦解,社會信仰走向崩潰,國人的價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發(fā)展[17]。

      (3) 從教育史、教育史與政治史相結(jié)合的視角出發(fā) 學者們大多認為科舉的廢除推動了新式教育的發(fā)展,促進了新式學堂的興辦與新式知識分子群體的興起,而新式知識分子群體的興起又與近代中國革命的爆發(fā)密切相關。盡管新式教育在科舉廢除之前就已出現(xiàn),但其發(fā)展始終因難以掙脫科舉的羈絆而步履蹣跚。劉紹春認為,科舉廢后,新式教育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如學堂數(shù)量和學生數(shù)量迅速增加,教育制度建立并不斷完善,近代女子教育迅速興起,留學教育成為新時代的潮流等[18]。楊齊福在肯定新式教育取得較大發(fā)展的同時,也指出了其中的主要問題,諸如新式教育在各地的發(fā)展不平衡、新式教育出現(xiàn)貴族化傾向、新式教育未脫離科舉陋習的侵蝕、人文教育缺乏等[19]。

      科舉的廢除推動了新式學堂的發(fā)展。在王笛看來,科舉的廢除促進了新式學堂的興辦,新式學堂的興辦又促進了紳士向新式知識分子的轉(zhuǎn)化,提高了資產(chǎn)階級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推動了西學的傳播,此外,青年知識分子的思想也日漸轉(zhuǎn)向民主與革命。但是,新式學堂的發(fā)展也不可避免地帶有某些局限性,如辦學宗旨依舊含有封建色彩、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發(fā)展程度有限等[20]。

      伴隨著新式教育的發(fā)展與新式學堂的興辦,新式知識分子群體也開始崛起。新式知識分子一部分由士人階層轉(zhuǎn)化而來,一部分由進入新式學堂接受新式教育的學生組成,此外還包括清末歸國留學生等。新式知識分子不再篤守傳統(tǒng),而是熱衷西學;他們不再視入朝做官為己任,而是廣泛從事各行各業(yè)。新式知識分子在近代中國革命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徐輝指出,科舉的廢除促進了新式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與壯大。他們既批判舊文化,又力行和創(chuàng)造新文化。他們是中國近代社會轉(zhuǎn)型的強大動力?!爸袊鴰浊甑膶V仆鯔?,最終就是葬送在這些新式知識分子為領袖和骨干的政治革命之下?!盵21]桑兵認為,新式學堂的學生群體改變了傳統(tǒng)的社會結(jié)構,“改變了近代化進程中民主化的相對滯后狀態(tài),……強化了社會變革所必需的動蕩氛圍”,在晚清社會政治變革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2]。

      3.關于科舉制度廢除的評價

      古老的科舉制度,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演化,由最初的選拔功能引申出諸多功能?!熬兔髑宥?,實際上至少具有六種功能:(1)選拔統(tǒng)治者所需的做官人才;(2)推動建立以科舉為導向,儒家經(jīng)典為學習內(nèi)容、個人自學為主要形式的各級各類傳統(tǒng)教育模式;(3)應試士子可以舉業(yè)為職業(yè)生存方式;(4)價值規(guī)范與價值判斷單一化與標準化;(5)道德教化;(6)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盵23]這些功能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參差不齊。至清末時期,科舉制度已經(jīng)百弊叢生,但不可否認其中有些功能卻依舊富有生機。正因為如此,今天的學者才會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對科舉廢除進行評價,乃至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劉海峰所著的《科舉學導論》比較全面地收集和整理了近代以來的學者對科舉制度廢除的評價[24]。

      對科舉廢除持肯定態(tài)度的學者多從社會轉(zhuǎn)型與發(fā)展的視角看待問題。比如,徐輝認為,“中國社會進入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型時期,科舉制恰恰成了新舊經(jīng)濟、政治、文化三對矛盾的焦點,因而成了社會轉(zhuǎn)型的一個綜合性障礙”[21],而科舉廢除正好解決了這個綜合性障礙,加速了社會轉(zhuǎn)型。因此,“用社會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廢除科舉制在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意義是重要的,其積極性遠大于消極性;影響是深遠的,其正面性遠大于負面性”[21]。楊齊福認為,科舉的廢除使專制統(tǒng)治的精神支柱遭受震蕩,國人思想獲得解放,社會結(jié)構發(fā)生變動,新式教育逐漸普及,這促進了社會的轉(zhuǎn)型[25]。

      然而,還有些學者認為不應忽視科舉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合理性,他們對完全肯定科舉廢除的觀點提出質(zhì)疑。比如,劉海峰認為,科舉并非因為考試選才制度不好才被廢除,它的廢除是特定時代的結(jié)果?!翱婆e制在清末被時代和歷史潮流所否定,并不意味著這一制度應該永遠被否定”,對其評價還需更加客觀[26]。李志茗認為,科舉制度作為一種以文取人的公平選拔制度,體現(xiàn)了平等競爭的精神,打破了貴族對權力的壟斷,為廣大庶民提供了出仕的機會。此外,科舉制度將學校、考試和授職三者聯(lián)系起來,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fā)展。因此,科舉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內(nèi)核[27]。

      二、問題與思考

      科舉制度的廢除是清末瞬息萬變時局下的重大變革,距今已有百余年。作為存在一千余年的科舉制度,它的廢除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值得不斷研究。今后對科舉廢除的研究,應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1.關于漸??婆e與立??婆e的問題

      近十幾年來,學者們對停廢科舉原因的研究除了宏觀層面的探討外,越來越傾向于微觀層面的鉆研。其中,對科舉由漸停到立停的研究更是引人注目。清末時期,清廷對科舉的態(tài)度歷經(jīng)從調(diào)適科舉到漸??婆e,再到立??婆e這一過程。清廷首先接受張之洞與劉坤一提出的改試策論等建議,變革科舉考試的科目和形式。隨著廢科輿論的沸騰,清廷又采納張之洞十年內(nèi)逐步廢科的主張,決定漸停科舉。1905年,張之洞、袁世凱等督撫奏請立即停廢科舉,受其影響,清廷最終下詔停罷科舉。清廷對科舉由調(diào)適到立停的轉(zhuǎn)變,實際上是其對科舉改革的價值取向從對漸進式改革的認同轉(zhuǎn)變?yōu)閷みM式改革的肯定。這種價值嬗變值得研精致思。

      研究歷史需要關照現(xiàn)實。清末的最高統(tǒng)治者、朝臣和社會大眾分別在漸進變革科舉和激進停廢科舉這兩個時期的不同反應有待深入地比較研究。這種比較研究能夠為當下中國社會改革的價值取向提供前車之鑒。

      2.關于個案研究與群體研究的問題

      學者們對停廢科舉產(chǎn)生的社會影響的研究在主觀上多以得出描述群體特征的結(jié)論為主,所得出的結(jié)論也往往被默認為是對群體特征的描述,然而,支撐這些結(jié)論的史料又常常是為數(shù)不多的描述個案或區(qū)域情況的史料。這種利用少量描述個案或區(qū)域情況的史料就得出描述整個群體特征的結(jié)論的推論方法,未免有簡化論*簡化論是指用個體層次的材料來推論宏觀層次的現(xiàn)象。雖然這樣的推論偶爾符合實際,但這種推論方法完全錯誤。之嫌。

      按照這樣的理路,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某些相左的結(jié)論。譬如,在社會對科舉廢除的反應這一問題上,一般認為,科舉的廢除在鄉(xiāng)村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但有些學者通過對廢科前后士人日記的研究,發(fā)現(xiàn)并非完全如此。如關曉紅通過考察士子日記,發(fā)現(xiàn)科舉的廢除在“當時各個社會階層并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10],由于不同地區(qū)信息暢通程度的差異,那些事先對廢科有所耳聞的士子已有心理準備,故情緒未有大幅波瀾;而居信息閉塞地區(qū)的士子聞科舉停廢后,則情緒異常激動[10]。

      這些結(jié)論之間的出入,部分是由史料選擇的差異和推論方法的錯誤造成的。由于年代久遠,我們只能通過時人的記錄得知當時社會對科舉廢除的反應。但中國各地情況差異大,有些史料僅僅反映某一地區(qū)甚至某個個案的情況,若只是選用這樣的史料就認為所得出的結(jié)論是描述全國情況的結(jié)論,那么不同學者根據(jù)不同的史料得出的結(jié)論也就難免存在差異,甚至迥然不同。正因中國各地情況差異大,所以依據(jù)記載個案或區(qū)域情況的史料所得出的結(jié)論,也就只能反映該個案或區(qū)域的情況,不能隨意認為其結(jié)論反映的是整個群體的情況。

      除了規(guī)避簡化論錯誤外,我們還應多從個案研究入手。通過考察不同地區(qū)的諸多個案,在深入知曉廢科后個案和區(qū)域反應的前提下,我們才能更加客觀、準確地描述和研究廢科對整個社會群體的影響。如此一來,我們的認識也將更趨歷史真相。

      3.關于“歷史意見”與“時代意見”的問題

      學者們對科舉廢除的評價隨評價標準和角度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徑庭。我們對清廷廢科的評價雖難以完全擺脫時代價值觀的影響,但僅從現(xiàn)代化視角或因科舉制度具有某種超時代的作用(如公正選拔人才的作用)就對科舉的廢除持肯定或反對態(tài)度,未免偏頗。

      關于如何評價歷史制度得失,錢穆先生有過深刻的見解,他說:“要講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須知道在此制度實施時期之有關各方意見之反映。這些意見,才是評判該項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憑據(jù)與真意見。此種意見,我將稱之曰歷史意見。歷史意見,指的是在那制度實施時代的人們所切身感受而發(fā)出的意見。這些意見,比較真實而客觀。待時代隔得久了,這項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人單憑后代人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和需要來批評歷史上以往的各項制度,那只能說是一種時代意見。時代意見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們不該單憑時代意見來抹殺已往的歷史意見?!盵28]錢穆先生提出的“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對我們更加客觀公正地評價科舉的廢除極具參考價值。在此啟示下,我們對廢科的評價應多以當時人的反應為依據(jù),努力還原“歷史意見”,謹慎對待時代價值觀的過多介入。當然,今人對廢科的“時代意見”也很重要,但相比之下,“歷史意見”在目前看來還有待更多地還原。

      誠然,短時間內(nèi),學界對廢科的評價難獲共識,“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將長期存在。但是,拋開固有成見,客觀地區(qū)分“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我們對廢科的評價將更加中肯。

      [1] 王栻.嚴復集: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3:166.

      [2] 劉海峰.外來勢力與科舉革廢[J].學術月刊,2005(11):67-69.

      [3] 楊齊福.西方來華傳教士與近代中國科舉制度改革[J].史學集刊,2006(2):37-43.

      [4] 關曉紅.議修京師貢院與科舉制的終結(jié)[J].近代史研究,2009(4):77-92.

      [5] 關曉紅.終結(jié)科舉制的設計與遺留問題[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9-21.

      [6] 王瑤.清末科舉制度廢除原因再探[J].史學月刊,2015(10):70-77.

      [7] 羅志田.清季科舉制改革的社會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1998(4):185-196.

      [8] 徐祖瀾.清末民初的社會轉(zhuǎn)型與鄉(xiāng)紳流變——以科舉與新學為視角[J].貴州社會科學,2014(3):139-143.

      [9] 張昭軍.科舉制度改廢與清末十年士人階層的分流[J].史學月刊,2008(1):61-69.

      [10] 關曉紅.科舉停廢與近代鄉(xiāng)村士子——以劉大鵬、朱峙三日記為視角的比較考察[J].歷史研究,2005(5):84-99.

      [11] 徐佳貴.廢科舉、興學堂與晚清地方士子——以林駿《頗宜茨室日記》為例的考察[J].近代史研究,2013(4):110-125.

      [12] 侯艷興.科舉制度的廢除與鄉(xiāng)村社會變動[J].中國農(nóng)史,2006(3):39-40.

      [13] 沈潔.廢科舉后清末鄉(xiāng)村學務中的權勢轉(zhuǎn)移[J].史學月刊,2004(9):98-108.

      [14] 羅志田.科舉制廢除在鄉(xiāng)村中的社會后果[J].中國社會科學,2006(1):191-204.

      [15] 蕭功秦.從科舉制度的廢除看近代以來的文化斷裂[J].戰(zhàn)略與管理,1996(4):11-17.

      [16] 楊齊福.清末廢科舉的文化效應[J].中州學刊,2004(2):103-106.

      [17] 劉佰合,蔣保.科舉制度的廢除與社會整合的弱化[J].安徽史學,2000(3):54-57.

      [18] 劉紹春.晚清科舉制的廢除與新教育的興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133-148.

      [19] 楊齊福,吳敏霞.近代新教育在廢科舉后發(fā)展取向的偏差[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108-114.

      [20] 王笛.清末新政與近代學堂的興起[J].近代史研究,1987(3):245-270.

      [21] 徐輝.廢除科舉制與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27-34.

      [22] 桑兵.清末興學熱潮與社會變遷[J].歷史研究,1989(6):13-27.

      [23] 關曉紅.科舉停廢與近代中國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336.

      [24] 劉海峰.科舉學導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17-128.

      [25] 楊齊福.科舉制度的廢除與近代社會的轉(zhuǎn)型[J].中州學刊,2002(4):132-135.

      [26] 劉海峰.科舉停廢與文明沖突[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69-77.

      [27] 李志茗.科舉制度之廢除及其后果——兼析科舉制度的合理內(nèi)核[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55-61.

      [28]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2-3.

      (責任編輯 蔣濤涌)

      Review and Reflections on the Abolishment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Late Qing Dynasty

      XIE Fei, ZHANG Shuai

      (College of Marxism,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16, China)

      The abolishmen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ttracts much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society.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abolishmen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mainly focuses on the cause, influence and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it is pointed out that future research should deepe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ifferent responses of the monarch, minister and the public respectively both in the period of stopp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gradually and of stopping it immediately; avoid the methodological reductionism in the study of it; distinguish between historical opinion and time opinion,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historical opinion.

      abolishment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review; reflection

      2016-09-12;

      2016-12-05

      謝 菲(1977-),女,黑龍江哈爾濱人,教授,博士。

      K251

      A

      1008-3634(2017)01-0038-06

      猜你喜歡
      科舉制度新式士人
      新式汽車
      小主人報(2022年12期)2022-08-23 06:10:34
      魏晉士人的“身名俱泰”論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10
      甘露/新式婚愛珠寶《愛will》放大你身上的幸福光芒
      中國寶玉石(2018年5期)2018-11-12 09:23:04
      Cartoons
      Special Focus(2018年8期)2018-08-31 05:57:58
      論陶淵明對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隱之間的矛盾與彷徨
      科舉制度的起始與結(jié)束
      竹林七賢:中國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學生天地(2017年19期)2017-11-06 01:45:11
      質(zhì)疑是打開智慧寶庫的金鑰匙
      新式可伸縮性布朗式架的改良及應用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
      广东省| 乾安县| 大理市| 中牟县| 临泽县| 奉贤区| 高陵县| 富顺县| 凤冈县| 墨竹工卡县| 福贡县| 阳东县| 屯门区| 冷水江市| 建平县| 博湖县| 岳池县| 新宁县| 威信县| 射洪县| 洛阳市| 光泽县| 昂仁县| 上林县| 台南县| 松潘县| 铁岭市| 金沙县| 拉萨市| 营山县| 衡阳市| 遂宁市| 卢龙县| 镇江市| 衡阳市| 华阴市| 泾源县| 营口市| 石楼县| 鸡东县| 开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