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夜鶯頌》中的“消極感受力”思想及詩歌意象

      2017-02-24 05:23:22劉紅霞李雋譯
      關鍵詞:濟慈感受力夜鶯

      劉紅霞,李雋譯

      《夜鶯頌》中的“消極感受力”思想及詩歌意象

      劉紅霞1,李雋譯2

      (1.河北工程大學 文法學院,河北 邯鄲 056038;2.中國海洋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約翰·濟慈是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歌領域的杰出代表,“消極感受力”是他提出的獨特美學思想,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影響頗大,具有巨大的闡釋空間。文章主要論述了“消極感受力”思想產生的背景和成因,并以《夜鶯頌》中的意象運用為范例,分析和探討了“消極感受力”思想在本詩中的體現。

      約翰·濟慈;《夜鶯頌》;消極感受力;意象

      約翰·濟慈是19世紀英國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憑借出眾的創(chuàng)作才華和驚人的想象力,濟慈在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獨樹一幟,其詩作被認為是西方浪漫主義詩歌的完美體現。他的詩歌傳遞著詩人對于“美與真統一”的藝術追求,在其華美的語言下蘊含著無盡的美學張力和哲學意味。他強調詩人要具備一種“消極的感受力”,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要摒除個性,與自然相融合,利用想象力和美感而非主觀思想來傳遞詩歌的主旨?!兑国L頌》將濟慈所提倡的“消極感受力”體現的淋漓盡致。本文著重分析濟慈在《夜鶯頌》中如何借助意象來展示其“消極感受力”的美學思想,以探求詩人對于“真”與“美”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消極感受力”思想的成因與內涵

      “消極感受力”的概念是濟慈在1817年寫給其弟喬治和湯姆的書信中首次提出的:“有好幾樣東西在我思想里忽然合攏了,使我立刻感到是什么品質能使人有所成就,特別是在文學上,莎士比亞多的就是這種品質。我指的是反面(消極)感受力,即有能力經得起不安、迷惘、懷疑而不是煩躁地要去弄清事實,找出道理。對于一個大詩人來說,美感超過其他一切考慮,或者說消滅了其他一切考慮?!盵1](P314)濟慈所說的消極感受力”不是所謂“積極”的對立面,而是一種建立在“客觀感知”而非“主動”地對客觀事物刨根問底的思維上的感受,提倡的是一種“無我”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即詩人要充分融入到客觀事物中,以感受和想象的方式傳遞美感,使主觀與客觀相統一,而不是依靠邏輯思維對客觀事物進行再加工。因此,濟慈所強調的“消極感受力”思想反對理智分析手法的運用,主張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點在于感受和體驗。

      (一)“消極感受力”思想形成的外在因素

      在濟慈的創(chuàng)作道路上,莎士比亞的影響起了基石的作用。莎士比亞的作品在人物的刻畫,情節(jié)的把控以及語言的運用方面真實生動,妙筆生花,給讀者極其強烈的感染力。莎翁的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是,把自己放在一個體驗者的位置上,將事物原原本本地描述給讀者,從而引起讀者共鳴。把濟慈的“消極感受力”思想內涵與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理念加以對照,不難看出兩者如出一轍。

      此外,濟慈出生在英國浪漫主義思潮蓬勃發(fā)展的時期,受到老一代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自然將“情感”的抒發(fā)作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目標。華茲華斯認為,優(yōu)秀的詩歌都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他的這種創(chuàng)作思想引領了浪漫主義運動的主旋律,影響了濟慈的創(chuàng)作思想。濟慈的“消極感受力”思想以“情感”而非“理性”為基礎,與華茲華斯提出的“感情自然流露”不謀而合。

      與同時期其他浪漫主義詩人截然不同的是,濟慈的文學觀似乎更加純粹。他沒有像雪萊和拜倫那樣尖刻地反映社會現實,也沒有像柯勒律治那樣追求一種古老的,近乎于神秘主義的美感,或是像華茲華斯那樣向往過去,留戀中世紀。濟慈是熱愛當下生活的,他善于借助想象力從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提煉出一種永恒的美。在他短暫的一生中,他用盡自己全部力量去追求這種永恒,卻因為永遠追逐不到而變得更為優(yōu)美。因此,濟慈的美學展示了一種獨特的美,其中透露著哀傷,但卻始終向著光明。

      (二)“消極感受力”思想形成的內在因素

      濟慈短暫的一生充滿坎坷,貧苦,疾病的折磨,家人的早逝,愛情的夭折,創(chuàng)作的受挫,反動文人的諷刺和攻擊。這些不幸讓一個只有二十六年生命的詩人遭受了沉重打擊。在逆境和悲苦命運的捉弄下,濟慈選擇了淡然接受,安之若素。他認為一味的反抗并不能帶來任何改變,不如心存希望,懷抱對美的追求,盡聽上天安排。這種經歷也錘煉了濟慈的性格,成就了他獨特的文學思想和審美品味。于是濟慈才說出一個人“有能力經得起不安、迷惘、懷疑而不是煩躁地要去弄清事實,找出道理。對于一個大詩人說來,對美感超過其他一切考慮,或者消滅了其他一切考慮”[1](P314)。濟慈提出的“消極感受力”美學思想不僅是其文學觀的濃縮,也是他人生觀的體現。

      “消極感受力”的思想也來源于情感。濟慈一生命運多舛,但幸運的是一直有人與其同行。濟慈是家中的長子,備受長輩的關愛,與弟弟妹妹感情甚好。炙熱的親情造就了濟慈細膩豐富的情感。濟慈也享受到濃厚的友情。他的才學得到了著名的評論家李·亨特的賞識,他的第一首詩作《哦,孤獨》便刊登在李·亨特主辦的《觀察家》報刊上。雪萊和拜倫與濟慈之間的情誼更是深厚,他們給予濟慈無私的幫助。濃厚的友情和親情給濟慈帶來創(chuàng)作的動力,同行之間的交流也給予濟慈文學創(chuàng)作諸多指導和靈感。濟慈一生渴望純潔的愛情。他戀上鄰家女孩范妮·布朗小姐,兩人之間純潔的愛情帶給他無限的精神安慰和力量,但濟慈的貧困和疾病使他們無法結合,令他的愛情故事畫上了悲愴的句號。濟慈終其一生從未停止過對于永恒愛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他對于愛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滲透在他的作品中,尤其體現在他的杰作《夜鶯頌》中。

      二、《夜鶯頌》中意象的巧妙運用與“消極感受力”的體現

      濟慈提出的“消極感受力”思想強調,詩人在進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要注重體驗和感受,達到忘我的境界;要保持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客體通過想象力獲得自由,想象力與美感要融合。詩人要經受住不安,迷惘和疑惑的考驗,對美的感覺要壓倒其他一切考慮。這些觀點均在詩人的杰作《夜鶯頌》中得到完美體現。這首詩歌不僅表現了詩人的價值觀及人生感悟,更是濃縮了濟慈“消極感受力”的所有特點。

      《夜鶯頌》創(chuàng)作于1819年5月,當時濟慈正經受疾病的痛苦,母親和弟弟相繼病逝帶來的哀傷,報界反動文人對其詩歌進行惡毒攻擊。這首頌詩反映了作者面對人生痛苦時的復雜心理,表達了他渴望借助夜鶯的美妙歌聲進入一個永恒歡樂的理想世界,以擺脫現實中痛苦的折磨?!兑国L頌》所描繪的美好世界以及殘酷現實主要通過意象的巧妙運用來表現,傳遞出一種美感和詩意,實則絕妙。

      (一)視覺意象的對比

      濟慈運用視覺意象將理想與現實進行對照,突現了理想的美好和現實的丑惡。在第一詩節(jié)中,詩人運用視覺意象,把夜鶯的世界描繪的充滿生氣、歡樂和自由。夜鶯生活“在山毛櫸的綠葉與樹蔭當中”,是“羽翼翩翩的樹精”。在第二節(jié)中,詩人表達了渴望借用酒的力量讓自己乘上想象的翅膀,到夜鶯的歡樂世界中遨游。在一杯“珍珠的泡沫在杯沿浮動,能把嘴唇染得緋紅”的美酒中陶醉,他看到了“蔥綠的酒鄉(xiāng)”和“殷紅的靈泉”。這些視覺意象由色彩詞語構成,詩人運用“綠色”、“緋紅”、“殷紅”等明亮的色彩來勾畫夜鶯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生氣勃勃的歡樂世界,那是一個與現實生活不同的五彩斑斕的完美世界。而在詩歌的第三節(jié),詩人筆下的色彩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綠色”變成了“蒼白”,“紅色”變成了“灰色”,“羽翼翩翩”變成了“癱瘓,瘦削,死亡”。濟慈運用“蒼白”,“白發(fā)”,“瘦削,癱瘓,死亡”等視覺意象描繪出人類的悲哀現實,與前兩節(jié)所勾畫的美好理想畫面的視覺意象形成鮮明對比。

      詩人厭惡人世間的丑惡,愿與夜鶯一同飛去,消失在莽莽的自然界里。在詩歌的第四節(jié)和第五節(jié)中,詩人憑借想象力,讓自己融入到了客體當中,與夜鶯合二為一,去感受那里如此溫柔的夜。那里皎潔的月光,明亮的群星與昏暗的人間又形成對照。

      (二)聽覺意象的妙用

      濟慈對于聽覺意象的運用同樣出神入化。在第一節(jié)中,夜鶯“在那歌聲悠揚的地方,舒展著歌喉,歌唱著夏天?!薄坝茡P的歌聲”,“舒展著歌喉”,這些聽覺意象生動逼真,拉近了讀者與詩中畫面的距離,仿佛這清脆的歌聲就蕩漾在讀者耳邊。夏季是陽光明媚、萬物生長、生機勃發(fā)的季節(jié)。夜鶯“歌唱著夏天”,這一意象表達了夜鶯生活的世界與人類世界大不相同,那里充滿了歡樂,那里生機勃勃,那里沒有疾病的折磨,那里沒有疲憊痛苦的生活。而在第三節(jié)中,詩人運用聽覺意象向我們傳遞了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人們坐著“長吁短嘆”,稍一思想就充滿悲傷。這顯然指的是人類生活的現實?,F實中痛苦的畫面與理想世界中幸福的畫面借助聽覺意象也形成鮮明對照,有力地回答了詩人為何不遺余力地追求美好生活這一問題。而在第六節(jié)中,詩人想到了死亡,認為死亡可以令人擺脫痛苦,享受安寧。但是夜鶯永恒的歌聲卻始終回響在詩人耳邊,令詩人流連忘返。塵世間的一切稍縱即逝,可象征美的夜鶯卻是永恒的,它的歌聲將永不止息。美的永恒在第七節(jié)中通過借用歷史傳說和圣經故事進一步得到強化,濟慈把聽覺意象與借喻手法融合在一起,歌頌了美的永恒存在和力量,也贊揚了人類從古至今對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在詩的最后一節(jié),夜鶯漸漸飛走,歌聲越飄越遠,詩人如夢初醒。隨著整首詩中聽覺意象的貫穿運用,縈繞在我們耳邊的美妙歌聲也隨著詩句的進展慢慢遠去。當歌聲逐漸消失,我們也跟隨著詩人回歸到了現實,“這是個幻覺,還是夢寐?那歌聲去了——我是睡,是醒?”[2](P74)《夜鶯頌》中,聽覺意象的妙用使得整首詩變得活潑靈動,極大地強化了作品的感染力。

      (三)味覺和嗅覺意象的強化作用

      濟慈是感官敏感的詩人,他充分利用人體感官來感受和體驗客觀世界。在《夜鶯頌》中,濟慈不僅巧妙地運用了視覺和聽覺意象,也使用了嗅覺和味覺意象,并借此來表達一種在夢幻世界中陶醉和享受的精神狀態(tài),抒發(fā)對現實痛苦厭惡的心情。《夜鶯頌》的開篇一節(jié)寫道,“我的心在痛,困盹和麻木刺進了感官,有如飲過毒鴆,又像是剛剛把鴉片吞服”。[2](P70)”“毒鴆”和“鴉片”的味道肯定是苦不堪言。這一意象暗示了詩人靈和肉痛苦的狀態(tài)。而夜鶯悠揚的歌聲使他忘記了痛苦,獲得了高度的平靜和快樂。味覺和聽覺意象在這里被聯合運用,使現實生活的痛苦和理想生活的歡樂躍然紙上。第二詩節(jié)中,詩人再次使用了味覺意象并用它歌頌飲酒帶來的快樂,并將這種快樂蔓延到視覺和聽覺中?!鞍ィ怯幸豢诰?!那冷藏在底下多年的清醇飲料,一嘗就令人想起綠色之幫,想起花神,戀歌,陽光和舞蹈!”[2](P70)把許多感官意象與味覺意象交融在一起,使讀者與詩人一起墜入香醇美酒帶來的陶醉狀態(tài),感受夜鶯歌聲喚來的仙境之美。

      嗅覺意象出現在第五詩節(jié)中。詩人運用它描繪了夜鶯生活的自然界中的各種花香?!翱床怀鍪悄姆N花草在腳旁,什么清香的花掛在樹上;在溫馨的幽暗里,我只能猜想這個時令該把哪種芬芳賦予這果樹,林莽,和草叢,這白枳花,覆蓋著山野的玫瑰,這綠葉堆中易謝的紫羅蘭,還有五月中旬的嬌寵,這綴滿了露酒的麝香薔薇,它成了夏夜蚊蠅飛鳴的地方”[2](P72)。嗅覺意象的運用使一個繁花似錦的芬芳世界出現在讀者眼前,使讀者仿佛也陶醉在花香之中。這樣的生活畫面必然打動讀者的心靈,引起他們強烈的共鳴。

      三、結語

      濟慈的詩歌多是基于對現實世界的不滿,以夢境的方式徜徉在理想世界中獲得精神力量,最終又如夢初醒,回歸到現實中來?!兑国L頌》這首詩歌將濟慈這種創(chuàng)作風格詮釋的淋漓盡致,詩人跟隨著夜鶯經歷了從現實到理想,又從理想回到現實的夢幻之旅。理想世界充滿自由與和諧,沒有任何束縛與羈絆。而在現實生活中,生命的短暫、貧苦,疾病的折磨,人生的煩惱等種種不幸使人苦不堪言。在《夜鶯頌》中,濟慈將兩種世界通過感官意象的運用進行了鮮明的對比,激發(fā)讀者共鳴。詩人并未逃避現實。相反,詩人在精神上享受理想生活的同時,時刻意識到現實的存在,并帶著對理想的向往重新面臨生活中的不幸。縱觀全詩,濟慈一直把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起來,把理想與現實融合在一起,使它們既鮮明對照,又互相襯托。因此,評論家認為,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上,濟慈做出了偉大的貢獻,這樣的評價絕不為過。

      [1]王佐良.英國詩史[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7.

      [2]查良錚.濟慈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The theory of negative capability and poetical imagery in Ode to a Nightingale

      LIU Hong-xia1, LI Jun-yi2
      (1.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Law,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38,China; 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Chinese Marine University, Qingdao 266100,China )

      John Keats was a remarkable representative of the 19thcentury romantic poetry in Britain. Negative capability is a unique aesthetic theory put forward by John Keats, which greatly influenced his poetical writing, and has much room for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formative factors of the theory, and then by taking John Keats’ well-known poem Ode to a Nightingale as a sample,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and the imagery, 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e embodiment of the theory in the poem.

      John Keats ; negative capability; Ode to a Nightingale ; imagery

      10.3969/j.issn.1673-9477.2017.03.022

      I106.2

      A

      1673-9477(2017)03-073 - 03

      [投稿日期]2017-05-21

      2017年河北省社科基金課題(編號:HB17WW002)

      劉紅霞(1971-),女,河北邯鄲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責任編輯 王云江]

      猜你喜歡
      濟慈感受力夜鶯
      電影《明亮的星》中女性主體芳妮與濟慈作家形象
      文化學刊(2022年1期)2022-12-06 14:44:55
      濟慈長詩《拉米婭》中的民間文學“母題”
      夜鶯
      千件羽絨服溫暖黑龍江困難退役軍人
      雷鋒(2022年2期)2022-04-12 00:08:12
      詩與感受力(創(chuàng)作談)
      詩與感受力(創(chuàng)作談)
      濟慈的死亡哲學觀
      傳媒論壇(2020年14期)2020-09-02 14:46:43
      夜鶯
      學生天地(2020年11期)2020-08-25 09:15:46
      桑塔格的“新感受力”
      小說月刊(2017年14期)2017-12-06 12:37:01
      夜鶯
      怀宁县| 收藏| 肃南| 翼城县| 柳江县| 绥棱县| 公安县| 无极县| 丹阳市| 新邵县| 白朗县| 汾阳市| 黄骅市| 松阳县| 东明县| 铜梁县| 盐津县| 麦盖提县| 霍林郭勒市| 新郑市| 河源市| 宝鸡市| 泸西县| 东乡族自治县| 曲麻莱县| 墨玉县| 凯里市| 安宁市| 合肥市| 石景山区| 正安县| 皮山县| 米林县| 沈阳市| 静宁县| 大荔县| 天柱县| 平乐县| 凤阳县| 巩义市| 栖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