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陳歷
(集美大學 誠毅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建構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生活化”范式
楊英,陳歷
(集美大學 誠毅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當前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存在脫離大學生生活實踐的現象。思政教育者需要從厘清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概念維度入手,需要從教改理念、實施方式、內涵建設和統(tǒng)合機制四個方面著手突破,需要從五個結合的路徑策略著力打磨,建構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生活化”范式 。實踐證明,這種模式能夠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生活化”范式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边@一論斷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方法論。其中“事、時、勢”可以理解為是人外在的生活世界。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改革要立足于生活世界,創(chuàng)新性地“因事而教、因時而教、因勢而教”,凸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實現思政教育教學的立德樹人使命。
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存在著一些問題,如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脫離,導教育教學無法打動學生,而學生在思政課程方面的獲得感偏低。解決這些問題,要從以下四個維度整體性認識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首先,從實踐維度看,實踐性應該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第一屬性和根本屬性。陶行知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盵1]“行”即是實踐,包括社會調研、志愿服務、參觀訪問等多種形式。從“行”中親身得來知識,其次,從價值維度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思政理論課的實踐教學,不是其他課程的實踐教學,兼具政治性、思想性和價值導向性,要以立德樹人為課程立身之本。再次,從主體維度看,實踐教學過程要發(fā)揮師生之間的主體間性作用,做到以教師為主導,同時以學生為主體。教學要凸顯教師的主導性、創(chuàng)造性,學生的自主性、可塑性和發(fā)展性。第四,從生活維度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要與社會生活緊密連接,在“潤物無聲”中達到與日常生活“絲雨交融”的境界。
(一)教改理念上,積極建構一種生活化的實踐教學范式
人總是存在于形形色色的社會生活中,而全部的社會生活從本質上看來都是實踐的。教育教學實踐,本身也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而教育家陶行知則直接強調,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否則就是死教育[4]。通過把社會生活范式引入實踐教學活動,積極構建一種生活化的實踐教學范式,統(tǒng)合思政教育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貫通知識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隔閡。建構一種生活化的實踐教學范式,實現價值觀教育真正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真正使得大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之、領悟之和踐行之。
(二)實施方式上,依托實踐教學模塊統(tǒng)領生活化的實踐項目
思政教育要直接面向生活的主體,面向人們的實際生活過程,最終引導人們過上一種有尊嚴的,有意義的生活。教師團隊圍繞四門思政理論課的核心內容,結合教師的研究專長,借力地域資源,聚焦學生的日常生活,設計出與時俱進的富具有生活內涵的實踐教學模塊。在教學中,教學模塊的統(tǒng)領教師指導學生論證的實踐項目的可行性和價值性。筆者所在的學校,通過“95后與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相遇”模塊,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豐富的育人資源、既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智慧,也有“天下為公”的政治抱負;通過“紅色文化行青春中國夢”模塊,依托廈門紅色文化資源,讓學生親身切身體悟紅色文化增強對紅色文化的自覺自信,開展各種創(chuàng)新公益活動把紅色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的普通生活。
(三)內涵建設上,以價值引領貫穿生活化的實踐全過程
思政理論課具有自己的特殊屬性,即價值導向性,以此奠定學生一生的思想基礎。首先,思政理論實踐課的教學內容要始終牢記思政課價值引領的初心,要把價值引領融入、貫通于教學全過程,形成有利于時時刻刻培養(yǎng)價值觀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氛圍。唯有如此,才能使得教學內容實現知識性和價值性的統(tǒng)一,政治性和日常性的統(tǒng)一。其次,思政理論實踐課的教學形式要鼓勵大學生走出大學課堂,走進真實的、沸騰的社會生活,在學習體驗中積極推進從知識傳授到價值認同的“內化于心”,從價值認同到行為模式轉化的“外化于行”,實現立德樹人使命。最后,思政理論實踐課的教師親和力是實現價值引領的關鍵保障。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既可以課堂教學為中介展現教師的理論魅力,又可通過真情融入日常生活的所有實踐教環(huán)節(jié)與學生有針對性地互動,展現教師的人格魅力。
(四)統(tǒng)合機制上,以整合多方資源營造生活化的實踐大環(huán)境
列寧指出,學習、教育等如果脫離沸騰的實際生活,是不值得信賴的[2]。實踐教學一定要走出校園,通過整合多方資源營造生活化的實踐大環(huán)境。一是要整合課程資源。將特色校本文化資源、優(yōu)秀地域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社區(qū)育人資源以及公益組織類資源等有效轉化為實踐課程資源。同時,利用新媒體平臺實現教學在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協(xié)同。二是要整合教師資源。三是要整合實踐資源。在校外,學校根據自身特色,通過與具備特色共享資源平臺的合作單位簽署共建協(xié)議,設立一批校外的實踐教學基地,與之形成教育共同體。教育共同體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有效合作體系,實現對學生成長的多重保證和多重熏陶。以上資源整合都有利于實現思政教學過程在時間、空間無限拓展,豐富思政課的內涵和提升教學質量。總之,構筑“大思政”工作機制,才能真正實現實踐教學的協(xié)同育人、實踐育人功能。
(一)采用依托理論精品課程和專設思政理論實踐課相結合的方法
實踐教學改革首先要立足于理論精品課程,夯實主渠道作用。在探索理論精品課專題教學、問題教學、案例教學等方法改革的同時,進一步總結經驗,整合論證,開始嘗試專設《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課》的探索實踐。筆者所在學校將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單列為一門課程,突出獨立和重要地位。該課程設置1個學分,專門安排18個學時的課堂實踐教學,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完成實踐項目。
(二)采用專題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法
“群眾不是從理論上,而是根據實際來看問題的。”[3],所以對青年學生的思政教育也不能單從理論著手,更要挖掘思政課教材中的核心專題,聚焦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實現教育在理論與實際雙維度的擴展,既體思政教育的思想性和知識性,又體現其社會性和實踐性。課上教師通過聚焦問題,精講專題,幫助學生解決“怎么看”的問題,提升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課下通過實踐教學,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了解社情國情、分析社會問題,幫助學生解決“怎么辦”的問題,提升大學生“知行合一”的能力。采用專題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相貫通的方法,才能真正撥動學生的心弦,引動學生的自省,最終是要把思政教育的知識體系轉化為認知體系,進而轉變?yōu)檎J同體系和行為模式。
(三)采用教師專長與學生興趣相結合的方法
實踐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聚焦一個個價值傾向、知識結構和興趣偏好存在差異的生命個體,實施個性化的實踐教學模式,進而促進差異化個體生命的自由全面成長發(fā)展。在規(guī)范教學體系的基礎上,依據"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中心,依據教師的研究專長"博采眾長"設計出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的實踐模塊。學生根據個人興趣,以網絡選課方式在教師指導下選擇不同實踐模塊。在組建實踐團隊后,學生還可以結合模塊內容設計、論證選題,最后由教師審核確定。這樣既保證選題的思想性和主題性,又契合學生的興趣與關注。采用教師專長與學生興趣相結合的方法,既促進教師教與學生學的融合,也促進了教師自身科研與教學相長。
(四)采用項目管理和任務驅動相結合的方法
筆者所在學校每學期根據教學計劃設置10個左右的實踐教學模塊,1:1對應設置教學班級。全院所有專業(yè)的學生均可根據個人興趣以網絡選課方式加入自己喜歡的教學班級。在教學班級內自由組建6-8人的項目實踐團隊,在教師引導下進行自主管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和協(xié)作性,在實踐模塊引領下設計各具特色團隊的實踐項目。
學生團隊需要完成網絡選課、選題論證、實地實踐、中期檢查、報告撰寫、成果展示、復賽決賽等一系列教學任務目標。學生完成實踐教學的任務成果主要有:1.團隊撰寫一篇不少于2500字的《思政理論實踐成果報告書》,內容包括介紹活動背景、活動過程、活動成效等;2.個人撰寫不少于500字的個人心得體會,談談自己的實踐收獲與個人感悟;3.團隊結合PPT和視頻展示團隊實踐成果,班級最優(yōu)秀團隊晉級學期復賽和學年決賽;4.優(yōu)秀課程論文和實踐成果報告匯編成冊作為課程資源。
(五)采用精細化管理和可操作考核相結合的方法
實踐教學實施了精細化的過程管理:優(yōu)化教學設計,驗證確定實踐教學模塊,最終進入教學選課系統(tǒng),設定每個模塊班級可有150名同學選課;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專業(yè)優(yōu)勢進行網絡選課,跨專業(yè)跨班級組成教學班級,組成的班級對應不同的教學模塊;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學生自行組建項目團隊,研究確定實踐項目主題,進行聯合攻關;團隊通過中期展示發(fā)現問題總結經驗,在教師指下糾偏研究方法、實踐方式;期末時通過撰寫實踐成果報告書,制作展示PPT視頻等,現在教學班級內容進行成果展示。班級遴選出的優(yōu)秀實踐成果在進入學院復賽和學年決賽。
實踐教學制定了可操作的考核方式,細化要求,建立標準。注重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從考察學生社會責任感、實踐意義、實踐深度和方法創(chuàng)新等方面,對學生的實踐成果進行考核評價??己嗽u價有教師、學生根據實踐教學成果報告書、最終成果展示,以及其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綜合評定。
(一)建立了規(guī)范化的課程方案
《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課》面向全院大一學生開設,覆蓋所有專業(yè),真正實現了全員參與。課程還配套修訂了《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課學習與實踐手冊》,便于進行精細化、過程化、協(xié)作化管理。
(二)形成了一批科研和教學相互促進的教改成果
生活化的實踐教學改革模式以科研促教學,以教學帶科研。15人的實踐教學團隊發(fā)表了以實踐教學為主題的系列教研學術論文10余篇和省級、市廳級教改課題9項。其中,集結實踐教學階段性成果的《優(yōu)化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應用——基于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六年試點的實踐教學經驗》和《集成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的優(yōu)化》分別在2014年和2016年入選福建省2014年高校思政課“擇優(yōu)推廣計劃”培育項目和福建省第二批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試點項目。
(三)進行了實踐教學成果的交流和推廣
截至2017年7月,我院思政課的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已歷時九年,已有近16500多名學生受益于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2500多個師生共建的項目組累計完成近1400多萬字的活動報告,積累了大量的圖片、視頻、檔案等資料。學生活動報告內容豐富,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據此,分別編寫了2015級和2016級的《優(yōu)秀實踐教學成果匯編》。教師和學生對實踐教學的認可度較高。
總之,實踐教學是一種有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要“因事、因時和因勢”引領大學生價值觀發(fā)展。實踐教學回歸大學生的生活實踐,其最終目的是弘揚價值理性,助推大學生自由和全面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1]行是知之始[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6:3.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65.
[3]列寧·列寧選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5.
[4]列寧·列寧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3.
Construction of “relevant to life” mode in practical teaching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etical course
YANG Ying, CHEN Li
(Chengyi College,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A phenomenon of separation from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al life exists in current practical teaching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etical course. It requir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to make clear the concept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etical course; to break through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education reform ideology, implementation mod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mechanism;and to polish with the strategy of five combinations and construct “relevant to life” mode in practical teaching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etical cours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mod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ga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etical course; practical teaching; “relevant to life” mode
10.3969/j.issn.1673-9477.2017.03.030
D64
A
1673-9477(2017)03-097-03
[投稿日期]2017-07-12
2016年福建省第二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試點項目“集成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的優(yōu)化”
楊英(1981-),女,福建龍巖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 王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