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連云港市班莊中心小學 萬招娣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生成問題的分類坐標與方法的研究
江蘇連云港市班莊中心小學 萬招娣
語文學科的特質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是進行思維碰撞與交流的工具,是培養(yǎng)情感的手段。本文在分析目前生成性課堂存在問題的基礎之上,說明語文學科特質在小學語文課堂的體現,使得課堂具備情感性、人文性,并注重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
小學語文 語文學科特質 生成性教學
語文學科特質要求語文教學過程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注重讓學生體會語文的情感,注重人文性課堂的構建,注重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而生成性語文教學則注重對學生思維和獨特體驗的培養(yǎng),這種教學方式需要教師對生成的問題及時地進行分類,然后進行合理的處理,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主動參與,促進生成性教學的完成。
在生成性語文教學中需要教師通過多媒體手段,營造出充滿人情味的情境型生成問題,帶領學生主動構建知識,讓學生憑借自己的知識經驗主動獲取知識,從而去獲取文章中所承載的情感、情味和情懷。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池上》這首古詩時,教師就可以通過視頻、圖畫以及講故事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池上這首詩內容通俗淡雅,寥寥數個文字就將兒童的天真活潑、憨厚可愛的形象表現出來,學生閱讀起來也沒有太大的壓力。而詩歌的閱讀欣賞需要注重寫作意境,要從詩的整體上進行分析。而通過視頻的方式就將詩歌中的內容以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學生對詩歌的印象不再是單純的文字,而是一幅生動的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活潑的孩童高興地跳上一艘小船,拿起船槳,逐漸向池塘的深入劃去,一邊欣賞美麗的荷花,一邊采摘幾個蓮蓬,但是卻不知道隱藏自己的行蹤,在池塘上留下了一道痕跡。學生在整體欣賞的過程,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此時學生受到視頻的啟發(fā)就能夠積極參與到活動中,而學生之間也相互互動,相互比較自己的作品,并且主動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整個課堂教學氣氛十分活躍。學生以后再進行詩歌欣賞的時候,也能夠從語文特質的角度主動進行分析,從整體上來把握古詩的含義。
小學生的本性都是詩意的,對事物表現出令人嘆服的想象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文章中說了什么,更要關注文章中沒有說什么,喚醒學生的想象力,豐富生成性教學課堂,通過空白來促進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尋隱者不遇》這首古詩時,這首詩是以問答形式來進行的,通過詩人與童子的問答呈現出一副美好的畫卷。但是在問答的過程中詩句并沒有主語,學生在剛開始閱讀的時候不知道這首詩究竟要表達怎樣的情感。此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對詩句中沒有出現的主語進行補充,提升詩句的連貫性,補充后的詩句如下:(詩人)松下問童子,(童子)言師采藥去,(童子言師父)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師父)處。經過這樣的補充,學生對文中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但是對詩句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字面上,還需要對深層的含義進行挖掘,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提出這樣的疑問“這首詩難道就僅僅是說明作者尋隱者的過程嗎?這首詩究竟有什么含義?難道僅僅是表現出作者一種惆悵之情嗎?”此時教師就帶著學生從古詩的整體含義上進行分析,給學生分析我國古代獨有的隱士文化,基于隱士文化對詩句進行分析時,學生就能理解詩句要表達的真正內涵。
文學作品的欣賞需要從細處著手,教師要注重字詞分析的過程,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在詞語分析中,教師要做好課前準備,及時給學生的生成性問題做出解答,讓學生通過詞語的分析來理解整篇文章的內涵。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游園不值》這首詩時,教師要讓學生在分析詞句含義的基礎之上了解這首詩的內涵。這首詩的前兩句是“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此時學生說在有的地方前一句又作“應嫌屐齒印蒼苔”,那么“嫌”和“憐”哪一個好呢?此時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做出表揚,學生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學生在課外查閱了許多資料,對這首詩有一定的了解。針對學生的生成性問題,教師就對學生講解:此處如果用“嫌”的話,就似乎在表現出園主人一種閉門謝客、遠離塵世的清高,但是這種清高中有一種做作之感。而如果用“憐”的話,就能夠表現出另外一種情致,表現出對游園者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的憐惜、同情?!跋印弊质菑膱@主人的情感角度進行落筆,而“憐”是從游園者的角度進行分析,再聯系后面的詩句就可以看出這首詩是基于游園者的角度進行分析的,因此此處用“憐”更加恰當。
教師教學時需要注重人文關懷的體現,帶領學生分析文章中的生命內涵,讓學生也能夠懷著善意來對待周圍的生命。而教師也需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善待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變化,增強課堂教學活力。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珍珠鳥》這篇文章時,教師先讓一個女同學進行朗讀,該女同學讀到“一會把燈繩撞得來回晃動”這句話時,一直將“燈繩”讀成“燈線”,一連讀錯了四次,此時教師就可以先讓該學生停下來,對學生進行鼓勵,“你很勇敢,敢于暴露自己的缺點,讀錯了再讀,一直在努力,相信你一定能讀對?!痹诮處煹墓膭钕拢搶W生很快就調整心態(tài),順利完成了文章的閱讀。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體現出了自己的人文性關懷,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在分析《珍珠鳥》時,教師也需要從人文性角度進行分析,讓學生了解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是信任,要學會尊重他人。總之,學習語文的過程不僅是讓學生學習具體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內心的成長,學會善待他人,尊重他人。
小學生在文化底蘊薄弱、知識積累不豐富的時候,就可能造成理解的偏頗,這會影響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這與語文特質是相違背的,因此教師要合理利用生成性資源,對學生提出的意外性問題做出正確的引導,注重正確價值觀在課堂中的體現。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濫竽充數》時,教師讓學生對南郭先生做出評價,此時許多學生都表示“南郭先生沒有真才實學,虛偽,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靠裝模作樣混日子。”但是有一個學生卻分析得出“我認為南郭先生很聰明?!贝藭r教師不要及時指出學生的問題,而是繼續(xù)追問“為什么呢?”該學生回答:“南郭先生本身不會吹竽,但是動作做得很到位,并且長時間沒有被發(fā)現,這難道不是一種聰明嗎?并且在得知齊王和其父親宣王的喜好不一樣時,能夠及時離開,避免出洋相,這難道不是一種顧全大局,不著急出風頭的聰明表現嗎?”教師聽了學生的回答,若有所思地說:“沒想到同學們還有這樣的獨特的解釋,真是讓老師耳目一新?!比缓蠼處熅托枰o學生指出這些見解的錯誤之處,讓學生了解每一篇寓言故事都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南郭先生的行為是一種不正確的行為,這不是一種聰明的表現,而是一種欺詐,如果將南郭先生的行為看作是聰明的表現這就違背了文本的意圖。因此,盡管課堂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并不是每一個學生的看法都是正確的,教師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引導,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綜上所述,什么樣的語文教學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語文教育反思。語文教育的本質是喚醒學生的精神生命,讓學生能夠基于文本的內涵進行理解。因此在生成性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教師需要有目的地滲透語文本質,促進學生語文知識和精神力量的共同提升。
[1]楊立昕.淺析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7(05):107-108.
[2]劉秋華.探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非預設生成[J].中國校外教育,2016(26):72.
[3]丁長友.培養(yǎng)學習興趣,學會學習方法——基于語文學科特點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J].中國校外教育,2016(S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