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鄭紅
(東北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9)
摘要:“問題式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在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能力等方面具有顯著效果而受到我國高校的廣泛關注。但在運用該教學方式時需要注意五個方面的問題,即問題的提出解決及反思、以小組為依托的合作學習、對學生學業(yè)的評價重視過程評價、教師的促進者和引導者角色,以及課程設置調(diào)整和硬件設施的安排等。
關鍵詞:問題式學習;教學方式;小組合作;教師角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50-0167-02
“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以問題為基礎來展開學習和教學過程的一種教學方式,PBL強調(diào)把學習放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生解決現(xiàn)實世界中的問題,來探究問題背后隱含的概念和原理,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按照PBL的倡導者Barrows(1993)提出的教學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五個環(huán)節(jié):形成一個新的小組;啟動一項新問題;執(zhí)行問題解決;展示成果;在解決問題之后進行反思。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確立,許多高校紛紛進行了新一輪的教學改革,這些改革既包括課程設置體系的調(diào)整,也包括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改變。PBL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在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能力等方面具有顯著效果而受到許多高校教師的廣泛關注,并把PBL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但是,PBL畢竟與傳統(tǒng)的講演式教學方式不同,在教學理念、教學思路、教學的切入點以及教師和學生扮演的角色等方面都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因此,為了提高PBL教學方式的實施效果,必須重視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解決及問題的反思
問題式學習的教學方式開始于問題、結束于問題,即所有教學活動都是圍繞問題的解決而展開,問題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在運用PBL教學方式時,教師要根據(jù)所授課程的教學目標提出“問題”,這個問題必須能夠覆蓋此課程的全部內(nèi)容或主要內(nèi)容,也就是說,通過對“問題”的學習,能夠達到學習此課程或此課程某些內(nèi)容的目的。同時,這個“問題”還需要具備以下特征,即“真實性”、“非良構性”和“開放性”。也就是說,“問題”應該是學生將來職業(yè)生活中可能面對的情境,而且是雜亂和復雜的,沒有足夠的現(xiàn)成信息,它需要學生自己去查詢、收集、詢問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問題”的解決容許多個合理的解決方案或?qū)σ粋€方案有多種解決的途徑。在解決問題時,學生和教師要對“問題”解決的目標形成共同的理解,而且學生要確定對解決問題而言很重要,而他們又不太理解、需要進一步學習的概念,即學習要點(learning issue),這是學生們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重點問題。問題解決后,學生們要有意識地反思“問題”解決的過程,要考慮這個問題與以前所遇到的問題的共同點與不同點,這可以幫助他們概括和理解新知識的應用情境。而且,在學生們評價自己以及他人的表現(xiàn)時,也在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反思,這對于高級思維技能的發(fā)展來說是很有意義的。特別要強調(diào)的是,PBL不只是讓學生解決問題,而且要讓他們理解問題背后的關系和機制。在問題式學習中,“問題”要能夠保證學生有機會對相關的重要概念進行不斷的訪問與運用,促使學生在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同時構建靈活的、能夠遷移的學科知識基礎。
二、以小組為依托的合作學習
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對“問題”的探究活動是PBL教學方式的重要特征。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有助于降低小組成員的認知負擔,小組成員之間的討論和爭論有利于高級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并促進知識的建構與再建構,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團隊工作的精神和能力,形成人際交流和交往的技能,增進學習動機,形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學習風格。對于小組的規(guī)模與人員構成,按巴羅斯和泰姆萊恩的觀點,較為理想的小組人數(shù)為6—8人。人數(shù)太少或太少,都不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激發(fā)與相互交流。同時,要對小組成員進行分工,使責權分明,每個人都清楚自己應當做的事情。一般情況下,小組成員應該包括:組長、記錄員和成果展示員等。組長負責全組的協(xié)調(diào)工作;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的思維過程和工作過程;成果展示員負責對小組的最終成果進行對外展示等。
三、對學生學業(yè)的評價重視過程評價
在傳統(tǒng)的講演式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學業(yè)評價采用“結果評價”,即通過考試成績來進行,即平時的課堂測驗成績、期中與期末的考試成績,這些測驗和考試只能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程度。PBL教學方式側(cè)重于通過“問題”的解決來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采用傳統(tǒng)的“考試結果”評價“問題式學習”顯然是不合適的,相反,采用全方位的“過程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全方位的“過程評價”包括三項內(nèi)容,即小組成員的自評、小組之間的互評和指導教師對小組成員及小組的綜合評價。小組成員自評可以采取向指導教師提交個人報告的形式,報告應包括學習過程、自己所承擔的任務完成情況、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及對學習效果的反思等內(nèi)容。小組之間的互評是指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后,要形成小組成果并要展示成果,接受其他小組的評價;指導教師在小組成員自評及小組的互評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價。
四、教師的促進者和引導者角色
PBL教學方式特別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從教學活動中逐漸退去,恰恰相反,教師的作用比傳統(tǒng)的講演式的傳授知識的角色更重要。按照Barrows對基于問題的學習的教師應具備的能力素質(zhì)的描述:理想的指導者應該既是一個學科專家,又是一個指導專家;如果達不到這個要求,則退求其次,即不是一個學科專家,但至少應該擅長指導。在運用PBL教學方式時,教師要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發(fā)揮其指導作用。首先,為學生呈現(xiàn)學習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營造和諧的學習小組,并不斷地激勵小組全體成員積極參與“頭腦激蕩”式的小組討論;再次,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不僅使學生明確已有知識與新學習知識之間的差異,而且使學生能夠?qū)W習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最終實現(xiàn)PBL的教學目標。
五、課程設置調(diào)整和硬件設施的安排
為了滿足PBL教學活動的要求,必須對課程設置的目標、教學大綱、每門課程的學時安排和分配等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以適應“問題式學習”教學活動的開展。比如課程設置的目標應側(cè)重于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合作、交流、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不僅僅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對于教學大綱的編排要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按照提出問題、學生理解問題、查閱資料、討論、匯報學習成果及反思學習過程等環(huán)節(jié)開展教學活動。由于“問題式學習”的教學活動主要采取小組討論、收集資料、教師指導的方式,因此對教學資源、教學設施有與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不同的要求。比如對教學實施的空間要求,既要有空間較大的、桌椅的位置能夠移動的教室,也需要一些空間較小并配備黑板的討論室。另外,對教學信息資源的要求,如問題資源、圖書資料和網(wǎng)絡資源等。
參考文獻:
[1]Barrow,H.S.&Myers,A.C.(1993).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secondary schools.Springfield,IL:Problem-based learning Institute,Lanphier High School,and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2]連蓮.國外問題式學習教學模式述評[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
[3]湯豐林,申繼亮.論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師觀——兼論我國新課程實施中教師角色的變化[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