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主旨探究是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重要內容。但是有的教師對文本本身缺乏深刻解讀,導致這個環(huán)節(jié)形同虛設,簡單粗略地用“口號式”“模式化”的語句給文本的主旨扣一個帽子,單一、片面、膚淺;或者讓學生漫無邊際地聯想,對學生歪解文本現象也不制止反而大加鼓勵,造成文本主旨解讀泛化、模糊,曲解甚至誤解了作者的本意。
【關鍵詞】文學;主旨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一、借語言品鑒,深入探究主旨
示例:《我與地壇》
傳統(tǒng)的主旨呈現:表達了史鐵生樂觀堅強的品質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是蘇教版必修二“珍愛生命”模塊中第一課,它反映了史鐵生在殘廢雙腳之后復雜的心路歷程,從沮喪絕望到參透人生,給讀者強烈的震撼。如果在分析主旨時,教師不引導學生做出深入的思考,那么這篇偉大的作品只能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概念化的印象,用一句“表現了史鐵生的堅強樂觀和對生命的重視”消解了史鐵生對人生百態(tài)的觀察和對苦難命運的感悟。所以《我與地壇》的主旨分析一定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教師的直接傳述,而應當從語言的品鑒中走進作者內心。
筆者在教授本課時注意課文的第三段在描寫地壇的景象之后有一句話“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這是史鐵生的結論。緊接著的一段又提到“像是上帝苦心的安排”?毫無疑問,史鐵生不斷地給讀者強調:地壇的荒蕪和自己的殘廢,冥冥之中似乎機緣巧合,而這機緣巧合的背后又有著無限深意。
“四百多年里,它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p>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發(fā)現作者運用的修飾詞帶著強烈的褒貶色彩。那曾經不可一世的古殿檐頭絢爛的琉璃在史鐵生眼中是浮夸的,象征著身份地位的門壁上的朱紅也僅僅是形式上的驕傲炫耀。相反,沉默安靜的老柏樹歷經世事滄桑歲月變遷積淀的力量依舊如故,甚至那些不知名的生命煥發(fā)著勃發(fā)的生機,自由自在。這段擬人化描寫的背后是作者結合自身經歷和對生命思考的呈現。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本當被繁華繽紛的生活吸引,但是被殘廢襲擊過后,史鐵生不再汲汲于喧騰熱鬧的世界,而轉向于內心的審視和生命真諦的思索。就這點而言,地壇和作者的經歷有著驚人的相似,相似的命運讓史鐵生在苦難中尋找到一個出口,而只有在重大的變故之后,人才會擯除浮華轉而探求心靈最本真的東西。
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細細品味語言文字,準確把握文章主旨,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
二、借學生疑點,深入探究主旨
示例:《最后的常春藤葉》
傳統(tǒng)的主旨呈現:歌頌無私之愛
《最后的常春藤葉》是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品。小說的高潮和精彩部分在結尾,多數教師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都會用“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為概括,并引導學生思考結局的哪一點是“出人意料”的,而教師預設的答案也是“那片常春藤葉”是老貝爾曼的作品。筆者也設計這個問題,但是學生認為“老貝爾曼的死去”是最出人意料的地方。因此就不能按著預設的環(huán)節(jié)順利推進課堂教學的進行,而需要解決學生的這個疑點。課堂實錄如下:
師:作者為什么要安排老貝爾曼死去呢?老貝爾曼可以不死嗎?
生:如果老貝爾曼不死的話,小說就沒有這樣的震撼力。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師:“愛”這個字眼在現代社會被濫用,它顯得矯情和廉價,但是歐亨利這里卻顯得可貴……
生:因為它是以老貝爾曼的生命為代價的。
師:說得太好了!那能不能依據我們剛剛的分析來推斷一下歐亨利為什么設置老貝爾曼死去這一情節(jié)和結局呢?
生:老貝爾曼為了瓊珊舍棄了自己的生命……
師:一生潦倒的畫家貝爾曼在窗戶上畫出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葉給瓊珊帶去希望和生存的勇氣,但是卻搭上了自己的生命,我們可以想見,作者歐亨利想告訴讀者什么?
生:愛并不是簡單的話,而是有犧牲的行為。
師:對的,多數人認為這篇小說的出人意料在于常春藤葉是老貝爾曼畫上去的,但是我們的同學有自己的閱讀體驗,認為老貝爾曼的死去才是最大的意外。我們一起結合主旨分析作者的設置意圖,卻另辟蹊徑,讀到了更深的含義:愛是犧牲,愛是付出,有時候甚至是以生命為代價。這樣一來,我們就挖掘了文章的深度。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活動不在教師的預設之中,但是學生的疑點恰恰啟發(fā)了老師對歐亨利設置老貝爾曼死去這一情節(jié)的用意,如果老貝爾曼不犧牲自己的生命,或許就無法在讀者心中產生這樣深遠的影響。這應該也是歐亨利的本意:付出和犧牲能彰顯愛的價值和偉大。借著學生的質疑將文本的主旨含義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只有深度解讀才具有深度魅力、深度價值和深度效應——尤其對于經典。如果我們對文本的閱讀理解只是浮光掠影,那么留在學生腦子里的便只能是一些概念化的東西,而不可能有鮮活的形象,最終會造成優(yōu)秀文本的資源浪費。我們要做的就是教師自己深入文本,探究主旨,從而引導學生走向深層的思考。
作者簡介:梁樺,女,1981年生,浙江衢州人,中學一級教師。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