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穎
(黑龍江工程學(xué)院,哈爾濱 150001)
黑龍江民俗翻譯的策略與方法研究
于佳穎
(黑龍江工程學(xué)院,哈爾濱 150001)
對黑龍江民俗跨文化傳播進(jìn)行研究,旨在更好地?fù)尵?、保護(hù)、傳承及跨文化傳播黑龍江民俗文化遺產(chǎn)。這對加強黑龍江民俗文化的對外宣傳,提高黑龍江知名度、樹立黑龍江民俗文化品牌意識、促進(jìn)黑龍江民俗文化資源的利用和民俗文化遺存的保護(hù)都具有重要意義。
黑龍江;民俗翻譯;翻譯技巧
課題項目:省哲社項目“黑龍江民俗跨文化傳播研究”(13B048)
直譯是在基本保持原文的語言形式(詞語,句子結(jié)構(gòu),修辭手法等)的同時,又要保持原文內(nèi)容,完整而準(zhǔn)確地把意思表達(dá)出來,且譯文流利曉暢。直譯也叫逐字翻譯,就是以詞為單位,力求目的語中的每個詞都能與原語中的每個詞對等。例:黑龍江人的脾氣是來得容易,去得快。這里的“來得容易,去得快”可以直譯為“easy come,easy go”,這種譯法朗朗上口,既保持了原文的語言形式,又保持原文的內(nèi)容。但是,直譯具有局限性。如果一味地追求直譯,可能會造成譯文冗長啰唆,晦澀難懂或是不能正確傳達(dá)原文的意思而造成誤譯。直譯常常很難翻譯出符合目的語讀者語言習(xí)慣的句子,可能會給他們造成困擾,不明白譯句的意思。因此,意譯的翻譯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意譯是指為了完整而準(zhǔn)確地把譯文的意思表達(dá)出來,拋棄原文的表達(dá)方法,對原作句子的結(jié)構(gòu)進(jìn)行較大的變化和調(diào)整,按譯入語的習(xí)慣重新遣詞造句。意譯更注重于意思的翻譯,而不是拘泥于表面文字。例:大米是黑龍江的拳頭產(chǎn)品。如果把“拳頭產(chǎn)品”譯為“fist product”會讓英語讀者不知所云,所以應(yīng)把它意譯為“competitive product”,簡單明了地把意思表達(dá)出來。然而意譯也有其局限性,因與原著完全不同的表達(dá)方式,包括語法、時態(tài)、句型、用詞及其他修辭手段,所以不能很好地保持原作的風(fēng)格,不利于引進(jìn)一些新鮮的表達(dá)。因此在翻譯界通用的方法是將“直譯”與“意譯”相互結(jié)合。
翻譯中文化因素的轉(zhuǎn)換有兩種基本策略,即歸化和異化。歸化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盡可能地用目的語文化的傳統(tǒng)方式表達(dá)源語文化,從而達(dá)到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文化對等”,是一種以目的語讀者為中心的翻譯策略。例:哈爾濱的啤酒店如雨后春筍般林立而起。其中“雨后春筍” 被譯為“spring up like mushrooms”。這是因為中國地處東南亞,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差別相當(dāng)大,于是漢語中用“雨后春筍”來比喻新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現(xiàn)出來。而在不列顛島西北山區(qū)潮濕多雨,氣候?qū)贊駶櫺?,在樹林里適合生長蘑菇。所以把“雨后春筍”譯為“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可以讓目的語讀者產(chǎn)生與原語讀者一樣的共鳴。但是歸化也有不足之處,它用目的語的語言規(guī)范來迎合目的語讀者,歪曲原語文化,是一種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殖民統(tǒng)治。歸化不利于文化交流,無法讓目的語讀者感受到文化的多元化。
而異化主張在譯文中以源語文化為中心,是在翻譯過程中盡可能地保留原語文化的表達(dá)方式而故意打破目的語常規(guī)的翻譯策略,以豐富目的語文化。例:錫伯族同胞之間的感情血濃于水,難以用語言表達(dá)?!把獫庥谒北蛔g為“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保留了原語文化和語言的差異,豐富了目的語文化和表達(dá)方式。但是異化也有其局限性,因為英漢語言和文化的巨大差異,如果一味地追求異域性,就會使譯文變得晦澀難懂,讓讀者失去閱讀興趣。
由此可見,成功的譯作既離不開歸化也離不開異化。直譯意譯與歸化異化始終是譯者不可回避的問題,如何在翻譯實踐中作出合理的選擇是翻譯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
由于英漢文化存在著諸多差異,因此英語中某些文化詞語根本就無法在漢語中找到對等詞。對于這些文化空缺詞,直譯法雖然簡單明了,但卻往往使讀者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完全理解其文化內(nèi)涵。在這種情況下,加注法可以補充諸如詞語起源、背景材料等相關(guān)信息來彌補詞義上的空缺,便于讀者理解。例:哈爾濱啤酒廣為人知,以“哈爾濱”和“新三星”尤為著名。Harbin beer is widely known. The main beer brands “Harbin” and “Three stars” is especially famous. 適當(dāng)?shù)淖⒔獠艜屛鞣阶x者明白“哈爾濱”和“新三星”是哈爾濱特有的啤酒“品牌”。這種譯法既巧妙地保留了源語中的文化差異和異域特色,又能使讀者理解其含義。
某些文化內(nèi)涵詞在英語中根本就無法找到對應(yīng)詞,而英語中某些文化內(nèi)涵詞也無法在漢語中找到對等詞,這種情況可以采用音譯法,體現(xiàn)原滋原味的異域文化。例:探秘冰城胡同往事。
Exploring the past of hutong in Haerbin.有人曾把“胡同”翻譯成alley或者lane,根本無法體現(xiàn)“胡同”一詞所包含的豐富的民俗風(fēng)情內(nèi)涵。而直接把它音譯過來可以讓目的語讀者感受到原滋原味的異域文化。有時還可以采用音譯加范疇詞的方法,如把“大秧歌”翻譯成“Yangko Dance”,既可以保留原語文化,又可以讓讀者理解其含義。
盡管各國文化不盡相同,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卻有著相似的生活經(jīng)歷,所以他們常用不同的文化術(shù)語來表達(dá)同一事物。“替代法”是用同義詞或近義詞來實現(xiàn)詞語的代替,或以推演法譯出詞義以適應(yīng)行文或表意的需要。這種譯詞法也叫作“易詞而譯”,是翻譯中的一種變通手段。例:赫哲族的漁人每次打魚只打足夠一家人吃的,從不“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One eye on the dish and the other on the sauce pan.在中國,人們?nèi)粘J褂谩巴牒湾仭?,而西方人卻使用“碟子和帶長柄和蓋且較深的燉鍋”,這里使用替代法可以生動,順暢地讓目的語讀者讀譯句時和原語讀者讀原句時產(chǎn)生相同的感受。
釋義法是指舍棄原文中的具體形象,直接解釋出原文意思的翻譯方法。它既可使譯文簡潔明了,又可清楚地向目的語讀者傳達(dá)原文的信息。例:表演結(jié)束后,民間藝人在鄂倫春族居住場所里烤火。After performance, folk artists warm themselves by a fire in the living place of the Oroqen nationality, living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這句話中“烤火”如果從字面意思譯為“bake the fire”,會讓缺乏中國文化背景的讀者誤解句子的意思。所以應(yīng)該用釋義法把它解釋為“warm themselves by a fire”,簡潔明了,表意清晰。
英漢語中的某些文化內(nèi)涵詞在其各自的目標(biāo)語中能找到意義上和用法上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的對應(yīng)詞, 可以借用相同或相近的對應(yīng)詞來翻譯。如“二人轉(zhuǎn)是黑龍江民間特色藝術(shù),不懂得欣賞的人不要班門弄斧”?!鞍嚅T弄斧”屬于文化空缺詞,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借譯指示意義相近的對應(yīng)詞“teach fish to swim”,這樣翻譯既省去了冗長的解釋,又可以讓目的語讀者對這個文化內(nèi)涵詞的含義一目了然。
從涉及語言層面上的直譯和意譯的翻譯方法與不僅涉及語言問題,還涉及文化問題的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入手,總結(jié)出適度使用直譯意譯、歸化異化的翻譯技巧,以期對黑龍江民俗翻譯起到指導(dǎo)作用。
[1] 冉光健.《簡·愛》(節(jié)選)翻譯的問題分析[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xué),2013.
[2] 曲曉慧.ESP視角下提高大學(xué)英語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策略[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6,(05):86-87.
[3] 王占宏.從“紛紛議論”到“議論紛紛”的傳播學(xué)思考[J].南方電視學(xué)刊,2016,(08):60-61.
StrategiesandmethodsoffolklorecustomtranslationinHeilongjiangprovince
YU Jia-ying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The research on the folk-custom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Heilongjiang aims to save, protect, inherit and cross-culturally spread the folk cultural heritage of Heilongjiang.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ing the publicity of Heilongjiang folk culture, raising the visibility of Heilongjiang, establishing the awareness of Heilongjiang folk culture brand, promoting the utilization of folk culture resources and protecting the folk culture heritage in Heilongjiang.
Heilongjiang; Folklor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kills
H315.9
A
1674-8646(2017)24-0152-02
2017-10-19
于佳穎(1980-),女,講師,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