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平第一中學 陳碧梅
同題異構是“同一節(jié)的內容,由不同老師根據自己的實際、自己的理解、自己備課并上課;由于執(zhí)教的老師不同,所備的課的風格、教學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這就構成了同一內容用不同的風格、方法、策略進行教學的課”。同題異構這種教研活動是一種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和探討,可以整體提升教師的教學教研水平,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同題異構,可以引發(fā)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可以取長補短,明顯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筆者近期觀摩了《經濟生活》第五課第二框“新時代的勞動者”的課堂。這一框共有兩位教師先后執(zhí)教,他們風格有異,但都能點亮政治課堂。本文結合這兩節(jié)課,僅從以下幾方面對同題異構課堂做一些探究。
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課堂教學活動往往要通過情感功能才能更好地被學生接受、內化。多媒體技術集視頻信息和音頻信息為一體,其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能生動直觀地對學生心理進行“催化”,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緒。
第一位教師巧設教學情境。首先課前播放歌曲《從頭再來》渲染氛圍,煽情的旋律、深刻的寓意,讓很多學生不約而同地哼唱起來,為新課的講授做了陳設和鋪墊。接著,在導入新課時又播放了一段“最美職工”吳吉林先進事跡視頻,畫面感人,解說動情,深深打動了學生的心?!皠趧庸鈽s,勞動者最美”“敬畏勞動,尊重勞動者”等情感油然而生,學生產生共鳴,在心靈震撼中自覺接受意味深長的學科教育。適時教師用PPT展示問題:這位普通勞動者的價值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學生積極思考,很快整合出答案:一是勞動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二是勞動者是生產過程的主體,在生產力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老師則順水推舟,由此可見,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勞動最光榮,勞動屬于勞動者。
第二位教師采用“主題式教學”。首先先確定主題——“幸福在哪兒”用PPT呈現(xiàn)。然后觀看《幸福大理》的視頻。視頻的播放有助于緩解學生緊張的心情,增強課堂的美感,激發(fā)學生的快樂感,拉近師生的距離。教師自然地導入新課,確定“幸福在哪兒”主題,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容易接受,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開發(fā)者、研究者、探索者。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去探索問題,學生的理解才更為深刻。只有當冰冷、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生動活潑的情境內容,進入學生的視野,才能被賦予價值和意義。在課堂上營造生活氣息,能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同時又能將深刻的理論與生動活潑的感性體驗相結合。通過營造生活氣息,觸發(fā)和增強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從而激活學生的自我認知。
第一位教師圍繞“就業(yè)”設計了幾個環(huán)節(jié),其中在組織就業(yè)有“位”來這一環(huán)節(jié),他設計了模擬大學生職場招聘會的現(xiàn)場,讓同學們上臺演講。由于學生將來也會加入求職行列,接受挑戰(zhàn),所以他們躍躍欲試,非常興奮,并能夠在自己的立場上發(fā)表觀點,暢所欲言。通過這一模擬讓演講者感嘆“功在平時”讓旁觀者感慨“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樹立竟爭就業(yè)觀,全面提高自身素質。而老師恰到好處的精彩點評使正確就業(yè)觀得到強化,錯誤就業(yè)觀得以糾正,深化了學生對就業(yè)觀的認知。
第二位教師圍繞”就業(yè)”展開主題,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
首先讓學生看一段央視就聞視頻:一邊是工作難“找”,一邊是工廠難“招”。綜合視頻中的素材,分析我國目前的就業(yè)形勢,使學生加深對問題的思考和知識的理解,使學生明白:擇業(yè),實現(xiàn)幸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優(yōu)而勝。
素材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結合素材設計:為什么不簽勞動合同會成為最令勞動者不滿的權益問題之一?結合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設置,能夠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維權”的重要性。在一個國家,如果有法可依,如果每個勞動者帶有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我們就會成為幸福的勞動者。維權,保障幸福
素材使用歌曲欣賞《幸福在哪里》,通過優(yōu)美的歌聲老師提升整堂課的主題——中國有富國夢、百姓有幸福夢。回拓主題——幸福在幸勤的勞動里,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
思想政治課擔負“育人”重任。要課堂教學中,政治教師尤其要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xiàn),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真正意義上的好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它能向課堂之處延伸,能為學生的未來學習及終身發(fā)展做點滴的積累,而這個從課內向課外延伸的紐帶,就是課堂結尾藝術。因此,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應該重視課堂最后幾分鐘的有效利用,將小課堂與大社會相聯(lián)系,將真實的生活融于課堂教學之中,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激勵學生拓展延伸。
第一位教師,要本課小結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目標的結合,在最后的幾分鐘播放歌曲《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全體師生共同演唱歌曲結束本課教學。在動情的歌聲中,達到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預期結果,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第二次飛躍。
第二位教師的主題式教學圍繞教學主題而互動、協(xié)商、交流、合作與對話,在學習共同體中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智力資源共享。主題式教學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提出了較高的能力要求,可以彰顯師生主體生命本質,呈現(xiàn)生命力,打造更科學、更有效、更愉悅的課堂。更主要的是,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有助于實現(xiàn)學生的生態(tài)成長。
在“新時代的勞動者”一課教學中、兩位教師都不約而同地突出了熱愛勞動,勞動最光榮,尊重勞動者的重要性,同時加強了維權教育。其中第一位教師巧設教學情境點亮政治課堂,第二位教師主題式教學主題鮮明,過程充實,學生快樂、同樣也點亮政治課堂。一樣的課題彰顯不一樣的特色。讓我們發(fā)揮師者的智慧,引領學生的發(fā)展,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