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控制及其揚棄: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邏輯新探

      2017-03-09 08:12:48熊治東
      關鍵詞:私有制資本主義馬克思

      熊治東

      控制及其揚棄: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邏輯新探

      熊治東1,2

      (1.華中科技大學 哲學系,湖北 武漢430074;2.華中科技大學 國家治理研究院,湖北 武漢430074)

      人的解放是馬克思哲學的核心理論命題。在以私有制為主導的資本主義社會權力關系結構中,人受物質、資本和符號的多重控制,人的自由和發(fā)展受到限制,人格和精神飽受摧殘,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變得冷漠無情,社會結構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實現(xiàn)人的真正解放,必須揚棄人受社會權力關系控制這一基本事實,將人從權力控制中解放出來。首先,要揚棄物質對人的控制,解放人的自然生命;其次,要揚棄資本對人的控制,解放人的社會生命;再次,要揚棄符號對人的控制,解放人的精神生命。

      馬克思;控制;揚棄;人的解放;符號;理論邏輯

      人的解放是馬克思哲學關注的終極性問題,也是研究人及其相關論題不可忽略的視閾。在馬克思理論中,究竟人的解放是如何實現(xiàn)的?其中又蘊含怎樣的邏輯理路?目前,關于馬克思人的解放邏輯理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以馬克思實踐觀為基本線索來探討人的解放及其實現(xiàn),強調社會實踐是實現(xiàn)人的解放的根本途徑;其二,從異化勞動及其揚棄的視角出發(fā),剖析了人在異化處境中的受操控的事實,解放人首先應對異化勞動進行揚棄,實現(xiàn)人的本質復歸;其三,立足于社會生產關系視角,認為要實現(xiàn)人的解放,必須消滅剝削和壓迫人的私有制,建立有助于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公有制。也有部分論者從依賴力量、物質基礎和現(xiàn)實路徑等維度對人的解放進行了探討。上述研究雖為我們全面理解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提供了有益借鑒,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大多停留在外部社會關系的分析框架層面,缺乏對阻礙人解放的內部權力機制的探究。正是基于此種認識,筆者從控制及其揚棄的角度對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邏輯進行剖析。

      一、控制的根源及其表現(xiàn)

      與以往思想家們側重于人的意志自由和思想解放不同,馬克思獨辟蹊徑從政治經濟學視角考察人的解放問題,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運行機理分析,揭示了阻礙人的解放的社會權力控制根源。在異化勞動境遇中,人被物質、資本和符號等因素全方位控制,人的生產活動及其生活行為都成為控制的對象,人失去了自由,變?yōu)椤笆芸卣摺?成為被操控的存在。

      (一)控制形成的原因分析

      從根源上來看,控制即為控制主體對被控制者的操控過程,其實質在于社會內部權力的交換與互動。被控制者按控制主體的意圖和目的行事是控制的基本模式?!榜R克思所理解的是,這樣一個行為者被迫把他自己的行為看成截然不同于他所操縱的那些人的行為。因為被操縱者的行為是按照他的意向、目標和理由而被設計的,他把這些意向、目標和理由看作是擺脫了那些控制著被操縱者的行為的規(guī)律,至少當他從事這類操縱時是這樣”[1]。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下,擁有財富意味著掌握權力,資本家受貪欲刺激,情感變得扭曲,瘋狂追逐資本?!柏澯柏澯咧g的戰(zhàn)爭即競爭”[2]50-51。資本家為了增加自己的財富,相互之間進行激烈競爭,一方面不斷侵蝕競爭對象的既有財富,另一方面通過加大對勞動者的剝削力度,以“計件”和“計時”的方式壓榨勞動者的剩余價值,僅提供維持他們生命活動和種的繁衍所需的基本物質生活資料,使得勞動者完全成為資本所有者的控制對象,而勞動者在資本所有者的控制下又無力擺脫這一處境,這樣他們就在這種財富占有不均衡的社會權力結構中淪為受控者。人與生俱來的嫉妒心和平均主義欲望也加劇了資本主義社會大生產中的競爭激烈程度。“這種嫉妒心和平均主義欲望甚至構成競爭的本質”[2]79。在馬克思看來,生產資料私有制下,勞動者為了生存必然陷進資本主義循環(huán)往復的惡性競爭怪圈之中,將自身降格為受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擺布的對象。在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中,商品/金錢與人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顛倒,它們充當著一種社會權力結構控制的手段,屬于勞動者的本質權力顯得蒼白無力。資本所有者對勞動者的這種控制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無形壓在人們頭上的磐石。

      (二)控制產生的具體表現(xiàn)

      馬克思認為,社會生產實踐活動是實現(xiàn)人的本質力量的基本手段,也是促使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主要途徑。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下,勞動的本質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不但阻礙了人的解放進程,而且還加速了人陷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泥沼。因此,在人類還未從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桎梏中擺脫出來的時候,人注定是受控制的對象,并且人受控制的程度與私有制對人的壓迫剝削程度和人自身異化的程度呈正相關。

      首先,物質對人的控制。作為鮮活的生命體,人的存在首先是自然的生命存在?!叭咳祟悮v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3]67。個體有機生命的活動需提供一定的物質資料,這既是人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最初動力,同時也隱含著人受物質控制的基本事實。人為了生存必須依賴于物,在這里,物不僅是滿足人生存之物,而且還是權力之物。在資本主義社會物質生產中,人的對象化和外化的結果成為凌駕于人之上的異己的存在,表面上人生產的物品種類繁多、數(shù)量龐大,實際上這都與他們自身無關。人與物品之間的主客關系被顛倒,人讓位于物,成為受物控制的對象。物質間的社會關系取代了原有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物質的豐富性取代了個人的豐富性。個人在商品交換中,被化約為商品的消費奴隸,受商品拜物教的操縱,自覺不自覺地受商品擺布。人的活動首先表現(xiàn)為勞動生產,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的產品越多,自身就越貧窮,受產品控制的程度就越深。物對人的控制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的普遍現(xiàn)象。

      其次,資本對人的控制。資本為何?它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魔力?馬克思指出:“資本是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權力”[2]21。資本所有者是資本的掌控者,他們擁有的不是資本本身,而是資本體現(xiàn)出來的令人難以抗拒的市場購買力。掌握資本的購買力就意味著能夠對物質資料進行使用和調配,也就意味著資本所有者能夠對勞動者進行使喚。在這個過程中,勞動者一方面為了維持生計獲取物質生活資料,不得不服從資本的召喚,聽從資本的指揮;另一方面又使他自身淪為受資本所有者操縱的商品,資本家購買勞動力的過程就是勞動者商品化的過程,勞動者從人變?yōu)樯唐?受資本所有者任意調遣。就此而言,資本主義不僅生產了物質產品,而且也生產了控制與被控制的社會權力結構關系。并且,更為嚴重的是在這種社會權力結構關系中,勞動者往往自覺自愿地跟隨和服從資本所有者的控制步伐,對資本所有者產生依賴,變得麻木不仁,這就是資本邏輯對人進行控制的內部秘密。馬克思指出“資本不是一種個人力量,而是一種社會力量”[3]287。資本對人的控制超越了物質對人的控制,變得更加隱蔽和難以捉摸。

      再次,符號對人的控制。馬克思指出“物的貨幣形式是物本身以外的東西,它只是隱藏在物后面的人的關系的表現(xiàn)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商品都是一個符號”[4]110。在商品的交換流通過程中,物及其貨幣形式以符號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當人們普遍追逐金錢的時候,并不是在向往物本身,而是在追求物所表征出來的象征符號。相比物質和資本,符號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嵌入人的內部結構中,影響人對物的認知與判斷,成為控制人的又一重要形式。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機器大生產帶來的物質資料的極大豐富,可替代和可選擇的商品與日俱增。讓·鮑德里亞認為,隨著現(xiàn)代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傳統(tǒng)意義上的生產已經終結了,勞動被機器取代,價值的結構規(guī)律摧毀了價值的商品規(guī)律,商品實現(xiàn)了由功能向結構的轉化,“符號形式征服了勞動”[5]。這使得權力結構形式發(fā)生了極大變化,由原來的生產控制和資本控制變?yōu)榉柨刂?。符號權力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中對人進行控制的新模式,人成了符號的奴隸。商品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轉變?yōu)榉柊菸锝?人沉淪于符號控制中迷失自我,權力對人的操縱形式也發(fā)生了變種,控制的程度和深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控制帶來的現(xiàn)實困境

      資本家通過物質控制、資本控制和符號控制等形式對勞動者進行操控,使得勞動者與勞動對象疏離,成為與之對立的力量,他們從生產活動的“主人”變?yōu)橘Y本所有者的附庸。物質、資本和符號的多重控制導致勞動者失去自由和發(fā)展的可能,人格出現(xiàn)異化,精神發(fā)生分裂,社會結構也隨之劇變。

      (一)自由與發(fā)展的交互迷離

      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生命體,自由意志是人猿相揖別的根本標志。馬克思指出“自由確實是人的本質”[6],自由具有屬人的特性,盡管動植物界也有“自由生長”“自由活動”之說,但這種“自由”只是自然界賦予的基本能力,并不是人類社會中的自由。人不光具備自然界賦予的基本自由能力,而且還能自覺意識到自己的自由及其行為,但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人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他們只有進行生產的自由,沒有可以支配自己產品的自由,更沒有選擇自己命運的自由,自由對他們來說不是解脫,也不是人的基本生活方式,而是一種折磨。自由本來是人的一項最基本的權利,囿于生產資料私有制,它對人來說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品。馬克思繼承了斯賓諾莎和黑格爾的自由觀,認為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世界的改造,他十分強調自由的實踐維度,指出只有經過實踐充分發(fā)展和檢驗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在實踐活動中,人的自由不僅得到了充分表現(xiàn)的機會,而且人的活動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延展。然而這一切都在私有制生產中化為泡影,人的實踐活動并不是他自身生命力的自然表征,而是受社會內部權力機制的控制,他們的社會實踐活動被限定在特定的范圍,他們的自由在壓迫和剝削中殘缺不全。

      自由的缺失對人的最大影響是制約了人的發(fā)展。自由是發(fā)展的前提,人的自由與人的發(fā)展之間是相互交織、互相促進的關系。人的自由受到限制,人就不可能得到全面發(fā)展,相反,人的全面發(fā)展,會帶來人的解放,推動人的自由的實現(xiàn),從而不斷豐富自由的內容。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發(fā)展受物質、資本和符號等因素的控制,因而是片面的發(fā)展。物對人的控制及人屈服于物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真實寫照。資本所有者利用手中的物權力控制著勞動者,同時也對社會秩序進行操縱。資本所有者通過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規(guī)則和要求對其他人進行限制,使整個社會秩序表現(xiàn)出“利己”而不是“利他”格局。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發(fā)展是單向度的發(fā)展,與他們相對的勞動者在社會生產中不斷地將自身的生命對象轉化到控制他們的物化秩序中,自然而然地處于社會關系鏈的末端,受物化秩序的統(tǒng)治成為受控制的“奴隸”。這種扭曲的社會關系使得社會本身的發(fā)展也更加不健全,不是以更好地實現(xiàn)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為價值目標,而是為了滿足資本所有者對物的無限貪欲,過度強調物而忽視人,從這種意義上來看,資本主義世界是物的世界,而不是人的世界。

      (二)人格與精神的雙重缺失

      在資本主義社會權力結構中,人不僅在物質生活方面受到控制,而且在精神世界也被物的結構秩序表象控制。資本主義對人的控制不僅發(fā)生在生產過程中,而且還發(fā)生在交換過程中。前資本主義階段,物品較為稀缺,只有剩余產品用于交換。在資本主義社會大生產時期,物質資料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商品的使用價值被交換價值替代,人們在商品交易中購買的是商品所代表的符號象征價值,崇拜物的符號價值。符號意味著所有者的社會身份和地位,符號內化到人的社會意識之中,使人產生一種符號信仰,符號的價值在這時前所未有地展現(xiàn)。恩斯特·卡西爾指出“我們應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而不是理性的動物”[7]。受符號邏輯的影響,人自覺不自覺地服從符號秩序,對符號表現(xiàn)出癡迷和狂熱,普遍以擁有符號為榮。實際上,符號只不過是物的外顯形式,它表征的是與物相區(qū)分的代碼,根本而言,符號的存在要以物為依托。在符號的操控秩序中,個體人格出現(xiàn)異化,他們將自身的價值和信仰建立在符號之上,視符號為“上帝”,以符號為追求。價值和信仰體系紊亂帶來的直接后果便是人格缺失,人不為自己而活,而是為符號而活。人不再是真正意義上完整的人,人格在符號秩序之中逐步消解。

      人受物和符號的控制帶來的另外一個后果是人的精神分裂。單個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長期受到壓迫和操控,其又很難擺脫這種處境,使他們對現(xiàn)實感到壓抑,對生活產生絕望。勞動者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屬于他自身,直接導致他們對自身價值產生懷疑,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甚至還會出現(xiàn)焦慮、苦惱、煩悶和不安等情緒。他們的生產和生活都處于控制之中,因而他們的自我價值也很難得到社會的認可,同時也缺乏價值實現(xiàn)和表達渠道,這對他們的精神帶來了極大的沖擊,長久的人性壓抑加速了他們的精神分裂。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癡呆”[2]54。人在異化勞動中感受到的不是勞動的快樂和幸福,而是被勞動折磨的痛苦和摧殘。勞動不僅沒有給人帶來智慧,而且還給人帶來了愚昧。人的物質生活的匱乏必然導致精神生活的缺失,加上受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操縱,人的精神變得麻木和空虛。在馬克思看來,除了夜以繼日的勞作之外,工人沒有屬于自己的生活空間,更不用說精神生活的豐富和充實,他們被資本所有者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和手段進行壓榨,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失去的不僅是剩余價值,而且還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社會關系與結構的變遷

      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取代。社會關系的主體不是人,而是冷冰冰的物。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盵4]89這種轉換使得物與物的關系成為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的支配性力量,也就是說,它是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的意識,并且對人的社會行為進行支配。馬克思認為這種以物為基礎的社會關系將會存在很長一段時間。隨著物對人的控制程度的加深,社會關系也隨之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淡漠。與人際關系冷淡相伴隨的是人情味的消失,人們只在意物,而不在乎物之外的人。人徹底成為了受物控制的對象,而不是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在這個過程中,人的社會性情感逐漸消解,變成彼此隔離的原子式存在,物成為人與人之間相互發(fā)生關系的中介,離開了物人們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少,以人為主的社會關系被物的關系取代,這正是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真實反映。

      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中,社會關系的種種變化必然導致社會結構的變遷。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xiàn)代的工人,即無產者”[3]278。無產階級是從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生產中產生的,在歷史上他們與資產階級幾乎同時誕生。隨著資產階級的出現(xiàn),社會結構也發(fā)生了變化,階級對立成為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資本所有者為了攫取更多的資本和利潤,對無產階級進行多種控制。隨著無產階級階級意識的日益覺醒,他們逐漸意識到私有制是阻礙人的解放的最大障礙、是控制他們的現(xiàn)實根源,這勢必會引起無產階級的不滿和反抗,并逐步走向聯(lián)合。社會結構在這時也會發(fā)生相應的改變。由原來的資產階級的單向度控制變?yōu)橘Y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相互斗爭。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不僅要擺脫資產階級的壓迫和剝削,而且更要從私有制的控制中解放出來,打破資產階級占據(jù)主導地位的社會結構,成為不受資產階級剝削和控制的社會存在。

      三、控制揚棄與人的解放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私有制對人的操控是阻礙和影響人的解放的真正根源。實現(xiàn)人的解放,必須將人從這種操控中解脫出來,祛除私有制對人的種種限制和束縛。私有制對人的控制是多方面的,擺脫私有制的控制需要從不同的層面進行揚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發(fā)展。

      (一)揚棄物質控制實現(xiàn)人的自然生命解放

      物質是維系人的生存的必要前提,是人的有機生命運轉的根本保障。馬克思從未否認資本主義社會機器大生產帶來的豐厚物質對人類社會的巨大影響,而是對此大加贊揚。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盵3]277與生產力進步相伴隨的是社會的發(fā)展和提升,然而,生產力的進步并不意味著生產關系的合理、社會關系的和諧以及社會結構的良性。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機制考察,發(fā)現(xiàn)隱藏其中的對人進行剝削和控制的秘密。資本家借助人對物的自然依賴特性,利用手中掌握的物質資料對人進行控制,影響人的行為和選擇,實現(xiàn)操控人服從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目的,因此,馬克思強調的揚棄物質對人的控制,并不是揚棄物質本身,而是揚棄物質背后的不合理的所有制形式及其社會生產關系。人的社會本質決定了人不可能離開社會而生存。馬克思指出:“每個個人的生產,依賴于其他一切人的生產;同樣,他的產品轉化為他本人的生活資料,也要依賴于其他一切人的消費?!盵8]在個體與外界雙向互動過程中,人很難甚至不可能不與外界進行交換,這樣就很容易陷進資本主義物權力體系中,成為物控制的對象。人要擺脫這種物化的生活處境,就必須打破物的統(tǒng)治秩序和物對人的控制,將人從物的操控中解放出來。

      揚棄物質對人的控制,使人成為自由自在和自由自覺的生命體,是人的解放的最初階段。人不再受物的支配,人與物之間顛倒的關系被倒轉過來,回歸人與物的正常關系,人在與物的交換中占據(jù)主導地位。擺脫物質對人的控制,首先需要打破物背后隱藏的不合理的社會秩序,即資本主義私有制,徹底摒棄物的社會權力屬性,向物的自然屬性皈依。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是揚棄了的私有財產的積極表現(xiàn)”[2]78。揚棄私有財產意味著對私有制的超越,擺脫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物對人的控制。人從物質的控制中解放出來,成為自由的活動主體,按照自身的意愿和需要從事社會生產活動,勞動成為自覺自愿的行為,而不是受控制的被迫行為。揚棄物質對人的控制,也不意味著人可以完全從物質中脫身出來,不再從事物質生產活動,而是主動地投身到生產實踐中,將自身的本質力量外化為對象性存在,在勞動中實現(xiàn)人的本質。勞動對人來說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不像私有制中勞動者對勞動“趨之若鶩”。人在勞動中的舒暢心情能夠激發(fā)人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推動物質生產的不斷進步,將人從物的控制中解脫出來成為真正的物的所有者,使人的自然生命超越物質控制的窠臼。

      (二)揚棄資本控制實現(xiàn)人的社會生命解放

      馬克思認為資本是從物中抽離出來的以貨幣符號為表征的社會關系的反映,它是商品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資本最初以貨幣的形式出現(xiàn)在商品流通中,貨幣極大地方便了商品的交換,實現(xiàn)了人們之間互通有無共享經濟發(fā)展的目的。從這種意義上看,資本具有積極的一面,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以“慘無人道”的方式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和摧殘,所以,馬克思認為“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4]871。資本對人的控制比物質對人的控制更加不易察覺。馬克思肯定了資本對社會發(fā)展的積極影響,批判了私有制社會制度下資本家為了自身的私利罔顧勞動者的死活。資本主義社會依托資本增殖的邏輯建立起了以資本為核心參照的社會結構關系,人的主體地位和價值被消解,社會關系圍繞著資本的流通展開。在資本的控制下,社會關系的主客體發(fā)生顛倒,人喪失了在社會關系中的主體地位,變?yōu)槭苜Y本控制和奴役的對象。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發(fā)展受資本的控制,固而呈現(xiàn)畸形的片面發(fā)展。

      揚棄資本對人的控制實質就是揚棄資本所體現(xiàn)的社會結構關系,將人從資本的社會關系中解放出來,實現(xiàn)人的本性的復歸。馬克思強調“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60。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是異化的存在,人的本質在資本主導的社會關系中日益扭曲,由此導致的直接后果是社會關系的反常?;謴腿苏5纳鐣P系狀態(tài),必須揚棄資本對人的控制,實現(xiàn)人的社會生命的解放。在馬克思看來,人的解放及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而社會實踐活動的本質是不同關系主體之間的交織與互動,因此人的解放與社會關系的揚棄密不可分。人的解放和發(fā)展是在實踐中逐漸生成的,追逐人的自我價值實現(xiàn)需要不斷揚棄社會關系。良好和諧的社會關系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保障,揚棄資本對人的控制,發(fā)揮資本在社會中的積極作用,不僅是社會關系走向健康的表現(xiàn),而且還是人的解放得以實現(xiàn)的基礎。實現(xiàn)對資本控制的僭越,擺脫資本無處不在的控制,摒除資本的消極作用,使資本成為構建良好社會秩序的助推器,促進人的社會生命健康發(fā)展。

      (三)揚棄符號控制實現(xiàn)人的精神生命解放

      在馬克思看來,符號的流通和盛行需要得到社會的公認,要以全社會的承認為前提。在社會商品交換中,以貨幣為代表的符號扮演著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職能。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商品之間的競爭逐漸演變?yōu)榉柕母偁?各種商品為了掌握競爭的主動權,借助各種渠道進行符號宣傳。符號的泛濫迷惑了人們的理性消費觀,對符號產生了宗教式的崇拜,這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必然現(xiàn)象。對符號的過度癡迷勢必導致人們價值觀的扭曲,精神生活變得空虛,盲目地崇拜充斥于社會交換中的各種符號。不可否認,符號在商品流通中具有積極的一面,但超越某種限度的符號崇拜則會帶來諸多社會問題。人的生活世界被符號世界取代,人被符號的迷霧籠罩而忽略了現(xiàn)實生活世界中的非符號景象,人的精神生活讓位于符號的統(tǒng)治秩序,隨之而來的是普遍的浮躁情緒和人文意蘊的失落,人的生活世界變得越來越不寧靜,符號沖突、符號歧視時有發(fā)生。在符號世界里,人并沒有從物的極大豐盛中解放出來,而是又陷入到對符號的無限期待之中,從一種控制轉變?yōu)榱硪环N控制,人的解放仍是未知數(shù)。馬克思強調要實現(xiàn)人的真正解放,必須將人從符號控制中解放出來,擺脫符號對人的操控。

      揚棄符號對人的控制需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活,重塑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的解放是人的真正的解放。在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中,精神解放是人的解放的終極歸宿,精神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具有內在一致性。在資本主義符號控制中,人的精神生命不受自身掌控,屬于受操控對象。人的精神生活的缺失、精神生命的失落是阻礙人解放的真正根源。精神障礙不除,人的徹底解放就會淪為空談。人成為符號的奴隸,根源在于精神世界的空虛,不能在紛繁雜亂的物質世界中追尋自我的價值和尊嚴,不能真正認清符號的本質,結果只能跟隨符號世界的統(tǒng)治而狂歡。只有重塑人的精神世界,復歸人的精神生活,不再跟隨物的泛濫迷失自我,才能真正揚棄符號對人的控制。馬克思認為,超越資本主義制度,消滅私有制帶來的危害和資本主義不合理的秩序,從物質和精神兩個維度解放被操控的人,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到這時,“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3]85。人的精神得到了高度發(fā)展,活動內容和承擔的社會角色更加豐富?!叭说乃刭|和個性隨著人的活動的多樣化、社會關系的豐富化形成、發(fā)展起來”[9]每個個體最大程度上發(fā)展了自身的才能,實現(xiàn)了對自身本質的真正占有,為人的解放和發(fā)展提供精神支撐。

      [1] 阿拉斯戴爾·麥金太爾.追尋美德:道德理論研究[M].宋繼杰,劉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107.

      [2]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 讓·鮑德里亞.象征交換與死亡[M].車槿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11.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67.

      [7] 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李化梅,譯.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36.

      [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5.

      [9] 吳向東.論馬克思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5(1):29-37.

      [責任編輯 周 莉]

      B0-0

      A

      10.3969/j.issn.1009-3699.2017.05.012

      2017-06-15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 (編號:142D002).

      熊治東,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博士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猜你喜歡
      私有制資本主義馬克思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fā)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變遷的探究
      從“消滅私有制”看私有財產的是與非
      認識和把握戰(zhàn)爭這柄達摩克利斯之劍
      山東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8:28:40
      恩格斯的專偶制思想——讀《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有感
      唐山文學(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6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fā)現(xiàn)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双柏县| 淮阳县| 肇州县| 奉贤区| 泰安市| 江达县| 绥江县| 上饶县| 明水县| 阿瓦提县| 隆回县| 昌江| 崇明县| 长葛市| 定边县| 安化县| 林口县| 新乐市| 尖扎县| 巴里| 宜春市| 长春市| 武城县| 石泉县| 星子县| 阳东县| 克拉玛依市| 扎鲁特旗| 甘泉县| 东辽县| 华安县| 阿鲁科尔沁旗| 思茅市| 宁河县| 班玛县| 淅川县| 桐柏县| 从江县| 锡林浩特市| 鸡西市| 赤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