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基地 劉書善 陳秀珍 王美臻
在中小學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科技素養(yǎng),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一步增強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但是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德育工作的現狀與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德育的“首要地位”得不到落實,變成了“軟任務”;德育沒有像智育那樣形成一套科學化、系統化、規(guī)范化、相對穩(wěn)定的傳授體系,并不同程度地存在脫離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知識水平和社會生活實際的現象。因此,探索適應新形勢和學生實際的中小學德育模式,是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務。
我們知道,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使他們一方面充滿生機,風華正茂,另一方面又極易變化、不穩(wěn)定,對各種事物和觀點缺乏識別。在這個時期對青少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懂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樹立正確的愛憎觀,真正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憎恨一切腐朽沒落的東西;樹立正確的苦樂觀,使他們挑戰(zhàn)困難和挫折;樹立正確的義利觀,自覺履行應盡義務,學會行使權利。江澤民同志曾指出“抓好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工作,直接關系到我們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能否取得成效,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否取得成功”。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般!
青州市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活動基地是市政府重點建設的國辦青少年學生校外實踐活動場所,它集青少年思想教育、軍事國防教育、勞動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生存磨練教育、突發(fā)事件應急教育為一體,是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教育的良好場所?;噩F已建有汽車模擬駕駛室、微機室、射擊室、攝影室、電子技術室、手工制作室、美術創(chuàng)作室、生活實習室、衛(wèi)生保健室、服裝制作室、機械實踐室等實踐活動場所,開展軍訓、社會公德教育、勞動技術教育等三十多項活動,能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活動場所和精神食糧。通過活動的開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團結協作精神、吃苦耐勞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提高了學生的勞動意識、環(huán)保意識、科技意識、安全意識、生活生存意識、民族團結意識和探究意識,全面提高了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力推動了全市素質教育的健康有序發(fā)展,進一步增強了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
每期學員培訓開始,我們首先為學生統一著裝,并集中進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宿舍管理規(guī)定、餐廳就餐須知等校規(guī)校紀的學習。其次,對全體學員進行一天軍訓,主要內容是隊列隊形練習。通過活動開展,使學生在養(yǎng)成教育方面,尤其是組織紀律觀念上有一個大的提高,這就為下一步各項培訓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紀律保證。
通過開展健康保健,模擬駕駛,體質測試等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自身體質狀況,了解溺水、觸電、煤氣中毒等常見突發(fā)事件的反應與表現,了解道路交通警示標志,了解心肺復蘇術的急救原理,掌握正確測量血壓、體溫及心肺復蘇術的正確徒手操作方法,學會生活自救,增強自我安全保護意識。
通過開展衛(wèi)生評優(yōu)活動,增強學生自覺講究個人衛(wèi)生和維護公共衛(wèi)生的好習慣,同時充分利用餐廳文化及農場實習基地現有設施,教育引導學生真正理解:“一絲一縷當思來之不易”“粒粒皆辛苦”,樹立勞動光榮觀念,崇尚節(jié)儉意識。
通過開展內務整理,生活實習等實踐活動,使學生自己能洗衣做飯、炒菜、收拾床鋪,克服嬌寵習氣,增強生活自理意識和生存能力。
射擊課中,使學生了解槍的發(fā)展歷程,了解當前主要發(fā)達國家的軍事實力,了解當前國際形勢,明確我們面臨的任務,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時代責任感。德育課中,使學生了解青州的人文歷史及風土人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愛國先愛家,使愛國主義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通過開展機械維修、生物探究、電子技術、攝影、駕駛、電腦常識、文體、手工制作、美術創(chuàng)作、服裝設計、機器人等實踐活動,學生分組練習,按要求合作完成一件作品,比如,拆裝一輛自行車、聯接一個簡單照明電路、制作一個洋蔥切片、創(chuàng)作一幅卡通畫、編制一個中國結、調試機器人走正方形、制作一幅電腦動畫、設計一套服裝并現場表演等。使學生學會在學習中合作,在合作中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
禮儀教育課中,幫助學生掌握應遵守的家庭禮儀、學校禮儀和語言禮儀規(guī)范,學習日常生活中的禮節(jié)禮貌及常用手勢和動作的使用,學會與人交往,正確待人接物,使學生既能感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禮儀文明,又能直面現代人生,學會感恩,學會關愛,學會生存,學會溝通,在參與中感悟人生,在練習中完善自我。
學生每期一周的培訓轉眼結束了,但就是在這短短的七天中,學生學會了炒土豆絲,包水餃,熬稀飯;學會了洗衣服,收拾家務;學會了聯接簡單的照明電路;學會了觀察生物標本;學會了上網、發(fā)郵件;學會了編制中國結;學會了在接受奉獻的同時,也時刻把力量傳遞給他人;學會了開放自我,熱情交往;學會了團結協作,互助共進……。有的學生在日記中發(fā)出這樣的心聲“這種體驗不曾有過,這種日子從未度過,這種感情從未忘掉,這段時間沒有白過?!蔽蚁?,這又何嘗不是我們的心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