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現(xiàn)實與應然的矛盾及其解答
      ——基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文本分析

      2017-03-10 01:33:10
      關鍵詞:對象化手稿異化

      董 彪

      現(xiàn)實與應然的矛盾及其解答
      ——基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文本分析

      董 彪

      (北京大學 哲學系,北京 100875)

      思想如何關照現(xiàn)實和人的存在方式是哲學的必然使命。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將人本主義價值觀注入政治經濟學和歷史研究之中,發(fā)現(xiàn)了社會現(xiàn)實應有的屬人性以及實際的非人性,并提出了通過人本主義哲學揚棄這種現(xiàn)實的共產主義道路。但抽象的哲學揚棄并不能真正解決異化勞動和社會矛盾,解答歷史之謎必須進入現(xiàn)實和歷史深處。對此,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辯證法和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考察了對象化勞動和工業(yè)實踐在推動人的生成和社會發(fā)展中的意義。正是理論與現(xiàn)實、哲學與政治經濟學之間的邏輯互動,馬克思才得以真正面向歷史,在現(xiàn)實與應然的矛盾中逐漸找到了通往人類解放的科學道路。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現(xiàn)實;異化勞動;對象化勞動;共產主義

      馬克思哲學新形態(tài)的誕生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復雜的經驗實踐和思想實驗的結果。在思想探索的過程中,馬克思總是以哲學的方式關照世界,以學科對話的方式增加理論的思想容量,同時又通過對現(xiàn)實世界和社會歷史實踐的考察來驗證理論的合理性。這不僅推動了理論認知范式的深刻轉換,同時也使理論不斷走向現(xiàn)實和歷史的深處,成為全面、深刻地把握現(xiàn)實和改變世界的思想武器。當然,對于理論與現(xiàn)實的這種深層互動,我們不能從一般的角度進行抽象討論,而要從不同社會條件、歷史環(huán)境、思想理路的角度進行細致考察。很顯然,《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就是馬克思深入現(xiàn)實把握歷史,從而實現(xiàn)對國民經濟學的理論超越的典范之作。

      一、《手稿》的寫作背景

      要真正還原《手稿》寫作的原貌,就必須考察促使馬克思思想演變的時代背景,研究馬克思創(chuàng)造理論的過程。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資本主義工業(yè)生產已經成為形塑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關系、推動歷史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對馬克思而言,哲學要切入現(xiàn)實、理解世界,并從其中找到現(xiàn)實直接自我否定、自我揚棄、自我超越的力量,就必須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深刻考察,關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交往關系的實際狀況和歷史演替,理解和分析政治經濟學和各種社會新思潮。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開始關注現(xiàn)實的物質利益和經濟問題,并開始由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在《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法哲學和國家哲學的批判,已經達到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認識。隨著研究的深入,馬克思逐步認識到,要真正深刻把握現(xiàn)實,還必須對政治經濟學進行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這一方面是由于1843年恩格斯《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的發(fā)表,該書從人道主義的角度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批判直接促使馬克思通過政治經濟學去解剖市民社會。另一方面是由于在法國的一系列經歷為馬克思研究法國革命、歷史和唯物主義哲學提供了直接的材料,這些對他的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另外,法國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思想的萌發(fā),則為馬克思關于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思想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財富。

      1843年10月,馬克思到達巴黎后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問題。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馬克思閱讀了大量的政治經濟學材料,并做了相應的摘錄、批注和評論,這些筆記被稱為“巴黎筆記”。1844年6月和8月期間,馬克思在做筆記的過程中寫了三個本子的自己的想法,它們被插入“巴黎筆記”之中。這些手稿最初被命名為“《神圣家族》的準備材料”,直到1932年,這些手稿才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為名發(fā)表。

      從《手稿》的思想內容來看,馬克思分析了勞動-工資、資本-利潤、土地-地租等問題,研究了異化勞動、私有財產、共產主義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還對黑格爾的辯證法乃至整個哲學進行了批判和清理。通過這些內容,《手稿》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了馬克思從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哲學的“應然”角度關注和批判現(xiàn)實的努力,同時也可以看出政治經濟學研究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論內核的影響??傊?,作為馬克思第一次研究政治經濟學的重要著作,《手稿》體現(xiàn)了馬克思哲學與政治經濟學的互動和共融,正是這種互動和共融使馬克思找到了通往現(xiàn)實和歷史的道路。

      二、不同的“事實”:理論思考的現(xiàn)實切入點

      在《手稿》中,馬克思首先分析了國民經濟學中三個重要的問題——這是國民經濟學家的所謂基本現(xiàn)實。一是“勞動-工資”問題。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資本與勞動的分離,工人處于弱勢地位,因此無論社會財富增長、減少還是保持不變,工人都只能處于一種貧困狀態(tài)——只不過這種貧困的程度不同而已。二是“資本-利潤”問題。馬克思認為,資本不僅僅意味著實物,同時也是積蓄的勞動,更是能夠對別人的勞動及其產品進行支配的權力。三是“土地-地租”問題。馬克思指出,土地所有者的權利來源于掠奪。影響地租高低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經濟因素,前者包括土壤肥力和地理位置,后者包括租地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間的競爭以及不同土地所有者之間的競爭。后者最終導致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間的差別消失,社會只剩下了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對立。

      由此,馬克思通過國民經濟學家(包括斯密、李嘉圖、薩伊、舒爾茨、貝魁爾、比雷等)的著作考察了三種不同的收入分配方式,同時也展現(xiàn)了三種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凸顯了工人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幸遭遇。這一時期,馬克思雖然尚未發(fā)現(xiàn)剩余價值理論,更沒有將利潤和地租看作分割剩余價值的方式,但是,他還是以其敏銳的現(xiàn)實觀察和理論直覺發(fā)現(xiàn)了這種收入分配方式背后所包含的剝削和矛盾。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承認勞動是財富的源泉,是私有財產的“第一原則”,這無疑肯定了勞動的創(chuàng)造地位,因而具有進步意義。但是另一方面,馬克思指出國民經濟學只是“它十分片面地,因而也更加明確和徹底地發(fā)揮了關于勞動是財富的唯一本質的論點”[1]179,因為它的結論與前提相反,變成了敵視人的學說:國民經濟學在確立勞動的主體本質和合理地位、給予私有財產一切的同時,卻沒有給予勞動任何東西。對此,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國民經濟學從私有財產的事實出發(fā)。它沒有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1]155,他們在說明資本與勞動的分離、分工與交換的關系、工資與利潤的關系的時候總是虛構一種虛幻的自然狀態(tài)。

      把應當給予論證和分析的東西視為自明的合理性前提,必然導致整個思想觀點的悖謬,這樣的理論不可能在實踐和邏輯中得到檢驗從而獲得自洽性,這正是造成國民經濟學理論與現(xiàn)實矛盾的根本原因。馬克思以經驗實證并且也是最直接明白的事實觀察入手,抓住了這個矛盾。由此,他指出必須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fā),重新剖析被國民經濟學遮蔽的社會現(xiàn)實,揭開籠罩在私有財產上的層層迷霧。這樣的事實是怎樣的呢?馬克思指出:“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生產的影響和規(guī)模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chuàng)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勞動生產的不僅是商品,它還生產作為商品的勞動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產商品的比例生產的。”[1]156一句話,工人以自己的勞動生產了自己的勞動和生命的對立面;工人越是勤奮,社會財富越是增長,他們自身就越是低賤、越是貧困。

      三、異化勞動與共產主義:現(xiàn)實審視背后的人本主義哲學

      工人越勞動越貧困的事實究竟說明了什么呢?馬克思指出:“這一事實無非是表明: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勞動的產品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的、物化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勞動的現(xiàn)實化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在國民經濟的實際狀況中,勞動的這種現(xiàn)實化表現(xiàn)為工人的非現(xiàn)實化,對象化表現(xiàn)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占有表現(xiàn)為異化、外化。”[1]156-157借助“異化”“外化”“對象化”“現(xiàn)實化”“非現(xiàn)實化”等概念,馬克思分析了勞動的強制性、外在性以及對勞動者的自我奴役等特點,從而在哲學上把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推進了一步:國民經濟學造成的是一種奴役人的非人狀況。既然是現(xiàn)實的人的狀況是非人的,那么這就意味著存在著一種真正的人的狀況。假設事物的現(xiàn)實狀態(tài)為S,現(xiàn)實的理想狀態(tài)為P,那么S應當趨向P并最終變成P。根據馬克思的分析,異化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勞動產品同勞動者相異化。通過勞動,工人生產的對象越多,他能占有的對象就越少,他生產的對象越完美、越文明、越有價值,工人自身就越畸形、越野蠻、越低賤。因此,工人生產的對象化世界反而成為奴役和統(tǒng)治他的異己性的力量。第二,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在勞動活動和行為中,勞動不再是屬于自己的活動,而是否定自己、使自己的肉體和精神遭受不幸和摧殘的強制性活動。第三,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在馬克思看來,“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1]162,也就是說,在異化勞動的資本主義社會,勞動下降到了不自由的動物層次,成為非人(類)的活動。第四,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異化。從工人那里異化和外化出去的東西必然屬于另外一個與自己疏離、對立的存在者,也就是工人之外的他人、他者。對于這個他人、他者而言,工人也是一個異己的、疏離的存在者。

      通過異化的、外化的勞動,工人生產出與之對立和疏離的人及其勞動產品,即資本家和私有財產。在馬克思看來,盡管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結果,但是私有財產同時也是造成勞動異化的原因,私有財產一產生,它就與異化勞動處于一種相互作用的關系之中。這樣,馬克思就對國民經濟學應當說明而沒有說明的“事實”進行了哲學性的說明:私有財產并非自明的、無需論證的經濟學前提,抽象的勞動、主體性的勞動也不能真正說明私有財產(財富)的本質,而只有異化勞動才能真正揭示私有財產的真正本質。換句話說,異化勞動及其與之密切聯(lián)系的私有財產才是真正的“事實”、現(xiàn)實,因而才是我們理論探討的出發(fā)點。

      找到“事實”和切入現(xiàn)實的方式只是馬克思理論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他要提出超越現(xiàn)實并且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方案。正如馬克思所說,問題的提出就包含著對問題的解答。他利用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的類本質哲學審視現(xiàn)實,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社會中工人生活及其勞動活動的非人性,那么就必然提出一種與之截然相反的社會形態(tài)來取代這種現(xiàn)實:現(xiàn)實的“是”須與理想的“應當”相符合。在費爾巴哈那里,作為類存在物的人的真正生活是類生活。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們將自己的本質視為上帝的本質,將人與人之間的“愛”異化在宗教之中。因此,必須揚棄使人的類本質和類生活異化的宗教,實現(xiàn)人作為人的真正回歸,即實現(xiàn)以友好和善意的關系以及愛和友誼的類意識為前提的類生活——這種類生活是由人和自然界及其相互關系預先決定的。既然馬克思從費爾巴哈的類概念出發(fā)把人的類本質規(guī)定為自由自覺的類活動,那么改變私有財產和異化勞動的非人性,實現(xiàn)人作為社會存在物的類意識和類本質,就成為理論的關鍵任務?,F(xiàn)實如何達到應當呢?顯然是通過揚棄。換句話說,直接對現(xiàn)有狀態(tài)S進行揚棄(保存性否定),使之達到其應然狀態(tài)P。在馬克思看來,異化的生成和揚棄走的是同一條道路,揚棄異化勞動、揚棄異化財產實際上是同一個歷史過程的兩個方面,其最終的結果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注意,馬克思這里所說的共產主義不同于原始共產主義,也不同于政治共產主義,而是一種特有的共產主義,這種共產主義 “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復歸、是自覺實現(xiàn)并在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實現(xiàn)的復歸。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1]185-186。從這里可以看出,共產主義是:①是對人的類本質的真正復歸和占有;②它建立在保存以往發(fā)展一切成果的基礎上,它與資本主義不是直接對立的關系,而是超越性、遞進性的關系;③它實現(xiàn)了自然和人、人道主義和唯物主義、歷史和現(xiàn)實、思維和實在的統(tǒng)一,是歷史之謎的解答。因此,自然界不再是外在于人,與人對立的存在,而是通過人,為了人,屬于人的世界?!吧鐣侨送匀唤绲耐瓿闪说谋举|的統(tǒng)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xiàn)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xiàn)了的人道主義”[1]187。

      這種共產主義有兩個方面的理論資源,一是以費爾巴哈的類本質理論為基礎的人本主義哲學,一是對各種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的批判性吸收。前者是馬克思批判國民經濟學造成的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這樣的非人“事實”的方法論框架,后者則是批判之后如何解決現(xiàn)實問題走向未來的解答。這樣,馬克思就不僅以抽象倫理學和價值應然性理解并切入了現(xiàn)實,同時他也認為自己以這種方式解答了歷史之謎,實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的批判和超越??梢?,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的類本質哲學是他此時借以批判國民經濟學的顯性的、支配性的框架。正如馬克思在《手稿》序言中所認為的那樣:“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以及整個實證的批判,全靠費爾巴哈的發(fā)現(xiàn)給它打下真正的基礎。從費爾巴哈起才開始了實證的人道主義的和自然主義的批判”[1]112。

      四、對象化勞動與工業(yè)實踐:走向現(xiàn)實和歷史的潛在努力

      但是,僅僅通過“S應當是P”和“S現(xiàn)實的不是P”之間的矛盾及其揚棄并不能真正找到解答現(xiàn)實之謎的鑰匙,因為 “揚棄”僅僅是一個抽象無規(guī)定的哲學概念,站在道德和倫理的高度批判現(xiàn)實表面看起來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卻并不能真正地改變現(xiàn)實,更不能實現(xiàn)“應然的”理想,而理想如果沒有通達它的實際道路只能成為虛妄。在《手稿》中,馬克思并沒有真正將實證的、歷史地超越現(xiàn)實的研究置于內容結構的關鍵位置,亦沒有成為馬克思此時思想的顯意識。但是,從手稿中大量有關的內容片斷來看,馬克思的確從哲學和政治經濟學兩個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回答,從而體現(xiàn)了走向現(xiàn)實和歷史的潛在努力。

      第一,哲學的解答,即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勞動觀的批判。在整個黑格爾哲學的“秘密誕生地”《精神現(xiàn)象學》中,歷史被設定為絕對精神自我外化和異化及其揚棄這種外化和異化的過程。但在其中,黑格爾卻通過自己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運用異化理論闡發(fā)了人類借助勞動創(chuàng)造歷史、實現(xiàn)自我意識的重要思想。馬克思指出:“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生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作非對象化,看作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可見,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xiàn)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盵2]雖然黑格爾的勞動僅僅指一種精神勞動,但是剝去其無批判的唯心主義外衣,卻可以發(fā)現(xiàn)內涵于其中的合理成分:它揭示了勞動作為自我喪失和自我創(chuàng)造相統(tǒng)一的活動的本質,展示了主體辯證法的耀眼光輝。在黑格爾那里,對象化和異化實際上是精神活動的不同側面,并無好壞之分。由于受到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類哲學的影響,在對對象化勞動和異化勞動進行了二元化區(qū)分的前提下,馬克思指出對象化勞動是現(xiàn)實勞動的肯定方面,而異化勞動則是其否定方面。因此,揚棄異化,無非是對勞動進行“棄惡揚善”的處理。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對勞動的這種區(qū)分雖然受到了費爾巴哈的影響,但卻與費爾巴哈不同,因為費爾巴哈僅僅從感性直觀和自然性角度分析人的活動(主要訴諸自然的情感、友情和愛等),而馬克思則是從人的社會存在出發(fā),通過人改造自然、生成社會和自身的活動來發(fā)現(xiàn)、觀察勞動。正如馬克思所說:“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就是說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做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做類存在物?!盵1]162可見,同樣是研究人的本質,馬克思此時雖然處于費爾巴哈的思想框架之下,但是其思想內部卻包含著更多現(xiàn)實的、能動的內容,對此需要仔細辨識。

      第二,政治經濟學的解答,即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歷史性考察。馬克思從哲學人本學的角度批判國民經濟學,揭露雇傭勞動制度的非人化的同時,也考察了其勞動價值論演化過程及其合理成分,并由此審視了工業(yè)實踐活動對人類歷史的重大意義。在馬克思看來,重商主義和貨幣主義者僅僅將貴重金屬,即對人而言的客觀存在物視為財產,因此財富的自然屬性被視為普遍的東西;而重農學派則認為,財富源于對土地的耕作,作為自然存在物的土地僅僅被當作資本的一個特殊存在形式,這樣,財富的本質屬性就被移入主體的活動,即勞動。盡管這里的勞動僅指農業(yè)勞動,但它卻體現(xiàn)了走向一般勞動的可能性,因此具有進步意義。到了斯密和李嘉圖,財富的本質就不再是特定的勞動,而是摒除具體內容的抽象勞動和一般勞動。在《手稿》中,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時代的一般勞動就是工業(yè)活動,他認為:“一切財富都成了工業(yè)的財富,成了勞動的財富,而工業(yè)是完成了的勞動,正像工廠制度是工業(yè)的即勞動的發(fā)達的本質,而工業(yè)資本是私有財產的完成了的客觀形式一樣”[1]182。可見,他并沒有完全固步自封于人本主義的哲學框架,而是以對時代精神的敏銳把握考察了工業(yè)實踐活動的現(xiàn)實意義。在他看來,“工業(yè)的歷史和工業(yè)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1]192,因此人的本質力量不是情感力量,也不是純粹的思辨的活動,而是在工業(yè)活動中得到體現(xiàn)的對象性力量。正因為如此,自然界的神秘性質才能被剝離,自然界的屬人性和人的自然性才能真正統(tǒng)一,科學才能成為自然科學與人的科學的真正融合,歷史才能成為感性的自然界向感性的人生成的歷史。因此,對于社會主義的人而言,“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它是從把人和自然界看做本質這種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感性意識開始的”[1]196-197。

      以上兩方面的分析說明,當馬克思在解決現(xiàn)實與應然之間的矛盾的時候,他不是簡單地從僵死的經驗事實和片段中實證主義地尋找問題的答案,也不是簡單地訴諸理想主義和道德主義的價值批判,而是通過現(xiàn)實和理論的邏輯互動推進理論、推進對現(xiàn)實的認識。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當理論不能對現(xiàn)實問題和矛盾給予完滿地解答的時候,它反思自身、改進自身、轉化自身的缺口就被打開了,理論本身的“修正”“擴容”“轉變”的過程就是現(xiàn)實本身更好地呈現(xiàn)自身的過程。在《手稿》中,馬克思通過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透視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現(xiàn)實,不僅僅發(fā)現(xiàn)了它存在的問題,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哲學自身的缺陷和不足——這看起來是意外收獲,實際上卻是理論切入現(xiàn)實、現(xiàn)實推動理論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而馬克思對對象化勞動和工業(yè)實踐的深入透視——盡管僅僅是一種不自覺的、非主導的話語形態(tài)——則為以后建立以物質生產理論為基礎的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奠定了基礎。

      五、幾點啟示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三點啟示。

      第一,現(xiàn)實并不具有直接的確定性和自明性,不同的觀察者所討論的現(xiàn)實是不同的。根據漢森的“觀察滲透”理論,任何觀察都不可能完全排除主觀性,具有不同立場態(tài)度、價值觀念和知識背景的人理解的同一事物可能呈現(xiàn)完全不同的狀態(tài)。因此,無論是國民經濟學家和馬克思本人,他們在把握現(xiàn)實時所滲透的思想立場和價值前提不同,其對現(xiàn)實的描述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方式也就不同。國民經濟學家站在資本家和私有財產的立場,用貌似價值中立的態(tài)度審視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和分配活動,其批判現(xiàn)實的觀察方法的實質就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無批判地承認。而馬克思則站在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價值立場觀察世界,對他而言,現(xiàn)實不是僵死事物的堆積,而是同時具有經驗實證性、實踐生成性 、價值批判性、歷史超越性四重特征,歷史中產生的事物必然在歷史和實踐中被超越。

      第二、現(xiàn)實邏輯和價值邏輯是貫穿于馬克思一生的兩條理論邏輯,不可偏廢?,F(xiàn)實的S與應當的P的關系在馬克思那里雖然存在誰強誰弱的問題,但卻不存在誰消滅誰的問題。在歷史發(fā)展的每一個階段,現(xiàn)實與應當都是內在統(tǒng)一的,即任何階段的現(xiàn)實都存在著與之適應的價值,并以此階段性地推進事物的發(fā)展。由此,社會發(fā)展過程中S轉換為P的過程就應該由“S1→S2→S3……Sn→P”創(chuàng)造性地表述為“s(1)p(1)→s(2)p(2)→s(3)p(3)……s(n)p(n)→SP”①的過程。馬克思以思想切入現(xiàn)實從而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并不是因為他放棄了人本主義的價值追求(主體維度)從而完全墜入生產方式理論的必然性邏輯(客體向度)之中,而是由于馬克思立足于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和總體趨勢理解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實現(xiàn)的實踐活動,在“向下植根”的基礎上做到了“向上超越”。因而必須從主體性與客體性統(tǒng)一、合規(guī)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統(tǒng)一的方式理解“現(xiàn)實”和“應然”的矛盾并把握其內在張力。

      第三、和出入于書房與社會一樣,出入于哲學與政治經濟學之間是馬克思思想批判和理論建構的重要方法,研究馬克思的思想要將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與哲學語境中的經濟學話語結合起來。就《手稿》而言,馬克思把對工人的價值關懷與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哲學相結合,并以此來透視古典政治經濟學存在的問題。由此馬克思收獲了兩方面的成果:一是將人本主義價值觀注入政治經濟學和歷史研究之中,發(fā)現(xiàn)社會現(xiàn)實應有的屬人性以及實際的非人性;二是通過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以及對工業(yè)實踐活動的研究,逐漸找到了推動揚棄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可見,馬克思的哲學是在他研究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他對現(xiàn)實認識深入一步,其哲學也就前進一步。正是哲學與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xiàn)實的雙向邏輯互動,馬克思才得以真正面向歷史本身,找到深入理解世界和人的存在方式的寶貴鑰匙。

      注釋:

      ①用大寫的S和大寫P分別表示最終要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狀態(tài)和最終要實現(xiàn)的“理想”狀態(tài);小寫的s(n)和小寫的p(n)分別意味著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數字n)不停的 “現(xiàn)實”與“價值”的發(fā)展的程度;大寫的S與P的結合意味著歷史發(fā)展無限接近的、最終的理想結果,即與價值相符的事實和與事實相符的價值相統(tǒng)一的狀態(tài)。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0.

      [責任編輯 勇 慧]

      2016-07-08

      董 彪,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社會發(fā)展理論研究.

      A121

      A

      10.3969/j.issn.1009-3699.2017.02.010

      猜你喜歡
      對象化手稿異化
      作家手稿
      綠洲(2022年3期)2022-06-06 08:17:22
      作家手稿
      綠洲(2022年2期)2022-03-31 08:37:08
      農村聘禮的異化與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視角
      商品交換中的所有權正義及其異化
      對象化的思想:人類生活中的信息
      丟失的手稿
      學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38
      “非對象化”及其人本價值
      異化圖像的人文回歸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手稿
      作品(2017年2期)2017-02-23 14:51:46
      阜平县| 德庆县| 东乡县| 莆田市| 裕民县| 扎鲁特旗| 章丘市| 静宁县| 鹤壁市| 云安县| 昌黎县| 瑞昌市| 射洪县| 偏关县| 淮北市| 周口市| 阳山县| 曲松县| 和龙市| 襄樊市| 汝州市| 潮安县| 抚松县| 井冈山市| 太谷县| 呼和浩特市| 祁门县| 青阳县| 密山市| 大丰市| 望都县| 南川市| 枝江市| 铜鼓县| 繁昌县| 海兴县| 高陵县| 通许县| 洪洞县| 贺兰县| 南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