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麗曼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昆明 650500)
昆明呈貢新區(qū)失地農民就業(yè)問題調查:以大河口為例
艾麗曼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昆明 650500)
昆明呈貢新區(qū)的建設開啟了農民土地被征收的過程,大河口從傳統(tǒng)農業(yè)村轉向城鎮(zhèn)化后,勞動力難以實現(xiàn)就地轉移,出外租地、打工成為村民謀生的主要手段。從農民轉為市民,后續(xù)對城市生活的應對和適應需要一個漫長過程。而土地作為一種情節(jié),將長久存在于他們深層的精神依托中。
失地農民;就業(yè);大河口
2003年云南省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現(xiàn)代昆明發(fā)展的戰(zhàn)略決策,提出了“一湖四環(huán)、一湖四片(城)”的戰(zhàn)略構想,昆明城市按北城(主城片區(qū))、東城(呈貢片區(qū))、南城(晉寧片區(qū))、西城(??谄瑓^(qū))進行規(guī)劃,力爭到2020年,城市建成規(guī)模達46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450萬。①呈貢新區(qū)作為未來云南省教育文化中心、昆明市行政中心和滇中城市圈經濟發(fā)展的核心區(qū),先行啟動建設。
“呈貢”為彝語地名“柴谷”的譯音,意為盛產稻谷的海灣壩子。因靠近滇池,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以生態(tài)農業(yè)、瓜果蔬菜和鮮花種植業(yè)為主,地區(qū)生產總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在昆明市處于前列。原呈貢縣包括龍城鎮(zhèn)、洛羊鎮(zhèn)、斗南鎮(zhèn)、吳家營鄉(xiāng)、大漁鄉(xiāng)、馬金鋪鄉(xiāng)160平方公里區(qū)域。2008年5月,呈貢縣馬金鋪鄉(xiāng)、大漁鄉(xiāng)、洛羊鎮(zhèn)由呈貢縣人民政府分別委托昆明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管理委員會、昆明滇池旅游度假區(qū)管理委員會、昆明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管理委員會管理,由四個功能區(qū)構成:北部王家營作為現(xiàn)代物流和制造業(yè)區(qū);西部斗南作為國際花卉交易中心;中南部吳家營作為國際行政商務區(qū)、大學發(fā)展用地和居住區(qū);建城區(qū)與滇池環(huán)湖公路之間建成高標準花卉產業(yè)示范區(qū)。 現(xiàn)已初步形成4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qū),人口突破40萬。
在新的城市發(fā)展戰(zhàn)略部署下,呈貢新區(qū)開始了農村城鎮(zhèn)化,農民土地被征收的過程。新城建設開始后,31萬呈貢人由農民轉變?yōu)槭忻瘢守暤诙?、三產業(yè)發(fā)展滯后,農村勞動力難以實現(xiàn)就地轉移,失地農民的未來發(fā)展成為新城建設中的關鍵問題。
農村城鎮(zhèn)化是由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現(xiàn)代城市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過程,是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其有三層涵義:一是農民市民化,人口規(guī)模擴大;二是農業(yè)用地轉化為非農業(yè)用地;三是農村產業(yè)轉化為城鎮(zhèn)工業(yè)和服務業(yè)。在農村城鎮(zhèn)化進程中,土地城鎮(zhèn)化是必經過程,即農村土地轉變?yōu)槌擎?zhèn)經濟社會用途土地的過程。農村土地征收是國家根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強制將原屬于農民集體的土地收歸國有的行為。農村集體土地一旦變成建設用地要首先經由政府征地變?yōu)閲型恋兀侔凑呓o農村集體和農民進行補償。其中征地補償是征地問題的核心,也是爭議最大的問題,而農民再就業(yè)則是關乎自身、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所在。
田野點大河口村(現(xiàn)稱大河口社區(qū)居委會)屬大漁鄉(xiāng)(現(xiàn)稱大漁街道辦事處),位于滇池東岸,面積25.7平方公里,滇池湖岸線長14.7公里,是呈貢縣滇池湖岸線最長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昆玉高速公路和昆洛公路從大漁東部而過,松白公路貫穿鄉(xiāng)域南北,是進入呈貢新區(qū)的南部門戶區(qū)。原大漁鄉(xiāng)轄7個行政村即大漁、月角、大河口、海晏、新村、常樂、石城,有23個自然村,現(xiàn)由昆明滇池旅游度假區(qū)管理委員會管理,未來將發(fā)展為以特色生態(tài)、文化、旅游、醫(yī)藥產品開發(fā)利用、高品質居住區(qū)、特色生態(tài)產業(yè)為支柱的休閑之都。
原大河口村轄4個自然村,大河口村、中和村、羅居村、土居村,9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2690,以漢族為主,常駐流動人口198,②來自昭通大關縣、魯甸縣、巧家縣,主要給當地村民種地打工。行走在大河口,兩三層高的白色磚瓦房中點綴著黑色的木質老屋,有的幾近坍塌,屋前屋后是村民利用零星空地種的蔬菜。村子的西頭矗立著魁星閣,供奉著魁星。據村民介紹建于清朝中期,文革被毀,2007年重建,看護魁星閣的都是女性,年長的已經80多歲。經歷了動蕩和破壞,魁星閣仍然頑強地延續(xù)著村民的信仰。和村莊遙相對望的32層高樓是村民的安置小區(qū),而村民們似乎沒有多少熱情,依舊對老的居住地流露出留戀和不舍。村口離最近的公交車站C85還需走20分鐘的路程,村民的出行并沒有因為新城的建設變得快捷方便。矗立在公路旁邊的大河口,和其他的村莊一樣,被周圍不斷聳起的高樓大廈包圍,面臨著即將拆遷的命運。
作為中國農村土地上一個普通的村莊,大河口的命運同樣是隨著國家政治和經濟制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大河口是傳統(tǒng)農業(yè)村,最早以種植稻谷為主。1984年實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后,每個村民加秧田和自留地平均分得1畝土地。1989年有人開始嘗試種蔬菜,出現(xiàn)種植模式的初級轉型。1992年開始大規(guī)模土地經營轉換,大批村民經營蔬菜、花卉,廣東、廣西、福建、成都、重慶的商販涌進昆明做蔬菜生意。1996年到1998年大河口村經濟騰飛,畝產毛利潤達到1.5萬到2萬,凈收入1畝1萬到8千左右,1家3口純利潤在3萬左右?;ɑ?、蔬菜直銷廣州,有的菜品好直銷深圳,再銷往香港。種蔬菜花卉村民主要雇外地工干活,自己只需負責澆水、打藥、施肥、賣菜相對輕松的活計。
2003年現(xiàn)代昆明發(fā)展戰(zhàn)略決策提出,呈貢新區(qū)啟動新城建設,大河口面臨新的際遇。從2006年開始零星征地,每畝征地補償款85000元,2009年每畝征地補償款提高到175000元,2010年除村莊占地面積,3200多畝耕地全部征完。土地補償款以每畝補償款金額×征地總數÷人口數計算,地多人少村民分得補償款多,人多地少分得就少,如第7村民小組每人分得21.7萬,第8村民小組每人15萬。土地補償款全部兌換村民手中,村委會沒有提留。房屋置換以土木結構1平方米兌換0.8平方米,磚木結構1平方米兌換1平方米的規(guī)定執(zhí)行,每人可以分得100平方米的安置房面積,超出原有住房面積的部分以每平方米480元的價格購買。人口數以戶口在本村為依據,沒有遷出戶口的即使本人不在村里居住,同樣可領取土地補償款。過去一般女性出嫁戶口也會隨之遷出,現(xiàn)在多是獨生子女,女兒外嫁不遷戶口是普遍現(xiàn)象,如果對方村子經濟條件比自己好,也有愿意把戶口遷出去的。獨生女中招贅婚現(xiàn)象增多,主要是在本村打工的外地偏遠山區(qū)人家的孩子。離婚的婦女只要戶口在本村,仍有土地使用權。征地開始后,村民基本是人動戶口不動,2009年以后戶口遷入及出生孩子沒有征地補償款。
對于男性60歲女性55歲的村民,養(yǎng)老保險采取昆明滇池旅游度假區(qū)管理委員會出資80%村民出資20%的比例購買,每月可領取465元養(yǎng)老金。1986年前出生的村民可以購買城鎮(zhèn)居民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全部由昆明滇池旅游度假區(qū)管理委員會出資,對于養(yǎng)老和醫(yī)療保險的政策,村民普遍表示滿意。
2012年大河口村民的農村戶口全部轉為城鎮(zhèn)戶口,與其他地方的失地農民一樣,無地可種后,單純依靠政府的土地補償款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如何維持和提高現(xiàn)有的生活水平,在失去土地之后不至于生活沒有保障,是每個村民的心頭大事。
據調查,村民在征地后對生計方式的選擇主要是不同年齡段采取不同方式。老年村民對于自己未來的日子擔憂不大,所得征地補償款一部分給子女用于結婚、購房、經營生意,剩余存入銀行,只要身體健康不得大病,利息加上養(yǎng)老保險作為日常開支基本足夠。他們擔憂的是子孫未來的生活,沒有土地作為保障,沒有固定工作,他們的前途會是怎樣。
由于大多數失地農民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偏低,在務農以外的其它工作崗位競爭中處于劣勢,難以找到新的就業(yè)機會。中年村民有的在呈貢各高校、住宅小區(qū)、公園從事蓋房、修路、保安、清潔等工作,少數開出租、出外租地、租商鋪。對于五十多歲的村民,出外找活干歲數大,呆在家里又閑不住,一些村民表示只要有活干能掙錢就行,苦累不怕,但是這類收入不高的就業(yè)崗位也很難找。
因為受教育程度不高,年輕的村民在未征地前以在本地務農為主,這一群體仍舊發(fā)揮了自己種地的專長,以外出租地為主要方式。大河口有500來戶在外租地,規(guī)模從10畝到100畝不等,主要在玉溪、嵩明、陸良、祿勸、晉寧、安寧、石林、丘北等地。租地前期投入資金主要是征地補償款,有盈利也有虧損,風險較高。
呈貢雖然進入新城建設中,由于遠離昆明市區(qū),流動人口少,不像市區(qū)的城中村那樣以對外租房為主要盈利手段。有個別村民把征地款給公司放高利貸,公司垮臺后借出的錢要不回來;有的不干活拿征地補償款去賭錢,賭光后一無所有。
從以下幾個案例可以看出不同年齡、性別的大河口村民在土地被征收后的不同應對方式和心理態(tài)度。
案例1:李××,男,56歲,高中畢業(yè),大河口務農
我的家庭收入還是比較好的,我們當時征地款一個人21.7萬,我家4口人,我、媳婦、姑娘、姑爺,分了80多萬,我們老兩口留30萬,剩下50萬給姑娘姑爺去創(chuàng)業(yè)。他們到光大銀行貸了一部分款,116萬買了一個挖掘機,三年就還清貸款,第四年又花46萬買了一個渣土車,兩輛車一年毛利潤就80萬。他又買了一輛32萬的轎車,開了兩個化妝品店,這兩個店如果效益好每年掙個一、二十萬沒問題,但是現(xiàn)在一個店要投入十幾萬。我們家現(xiàn)在的資金大部分都投資了,可能二、三年成本才收回來?,F(xiàn)在我手里就這點小工資不足兩千塊維持家用,500塊是鄉(xiāng)政府發(fā)的值班費,500塊是晚上值班費,還有村上的七八百塊年底才發(fā),媳婦打點零工。去年我和一個浙江老板包了一個綠化地澆水,我攢了有個7、8萬塊,姑娘用錢就給她了。
現(xiàn)在我們希望政府多把這些占用土地全部利用起來,不管開發(fā)什么總是需要人吧,年輕的老的都可以進去打工,或者政府直接給你安排個工作,希望政府把精力多放在建設上,力度再大一點。
案例2:孫××,男,49歲,初中畢業(yè),大河口務農
家里4口人,我平常在村委會上班,有時到玉溪幫兒子照看地。村委會上班一個月800元,算上加班、年底獎金一個月有1000多元。媳婦在漁浦路做保潔,一個月1500元。兒子初中畢業(yè),25歲,和兒媳在玉溪租地27畝,一畝租金2100元,10年合同,主要種蔬菜,今年是第四年,每年除地租、田地各項開支,凈賺10萬,平均一畝一年凈賺4000多一點,利潤一般。家里有3畝多地,征地款人均分到21.3萬,3個人60多萬。征地款用于包地,第一年投入50萬。
征地后生活開支高的多,老兩口一個月需要生活費1500元。最擔心沒有經濟來源,風險大。在村委會上班不是長期的,還是想出外打工,但是年齡大,學歷低,沒有單位要。作個保安啊什么的都可以,討個生活費。參加過電腦、綠化培訓,時間一個月,是政府組織的,一個班有80多人,還是有用的。
對于征地款村里老人三分之一滿意,三分之二不滿意,滿意的老人認為每個月四百多塊養(yǎng)老金加上征地款利息,夠吃就行。土地補償還是太少,政府應該改進養(yǎng)老、住房補貼問題。
案例3:杜××,男,78歲,小學畢業(yè),大河口務農
我和老伴分征地款40來萬,買了高價養(yǎng)老保險,兩個人一次性繳5萬5千6百元,兩個人每月領取2200元,其余的存銀行。
案例4:袁××,女,78歲,小學畢業(yè),大河口務農
我21歲結婚,丈夫是河南人,招贅在大河口,沒有地,是派出所所長,當時(1960年)他每個月有55元的工資,有4個孩子。丈夫已經去世10年,因為是南下干部,政府每個月給500元生活補貼。我每個月能領1200元養(yǎng)老保險,在村委會旁邊開了一個小商店,賣日常用品,一個月有500收入,加起來每個月有2200元。家里原有3畝7分地,征地款分了3個人的62萬,我、小兒子和14歲的孫子,我一個人是20.7萬,給4個孫子孫女一人1萬,剩余的17萬存銀行。
大河口原村民基本依靠農業(yè)生活,是純農業(yè)戶,這部分人中年老體弱的,對于自己未來的生活沒有太多擔憂,只要不得大病,養(yǎng)老保險和征地款利息夠吃飯就行,他們更多擔憂的是子孫的未來。中年村民因為年齡和能力的限制,就近找活路是他們理想的方式,但是因為呈貢新區(qū)建設時間不長,一些項目還待開發(fā),沒有足夠多的就業(yè)崗位供他們選擇,有的農民仍然處在失去土地后“無地可種、無工可打”的雙重困境。因此較多的村民選擇依靠老本行出外租地,這一重任主要由年輕人承擔。老年人看家照顧孩子,中年人就近找活路,年輕人出外租地,成為大河口征地后村民新的生活模式。租地利潤是重要經濟來源,但是租地基本依靠征地補償款作為投入成本,一旦出現(xiàn)大的虧損,村民將承擔很大風險。
在城鎮(zhèn)化發(fā)展過程中,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沒有“腳踏實地”的感覺,由此產生的恐慌和憂慮是必然的,后續(xù)對城市生活的應對和適應需要一個漫長過程。而土地作為一種情節(jié),將長久存在于農民深層的精神依托中。
注釋:
①昆明城市化進程調查報告,云南省政府信息公開門戶網站市政府研究室,發(fā)布時間2008-12-09。
②數據于2016年3月由大河口村村委會提供。
[1]鐘一軍.呈貢大學城就業(yè)的失地農民工作滿意度研究[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4(2).
[2]梁武,李秋生,曾健國,等.昆明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yè)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4(9).
[3]李彩洋.云南城鎮(zhèn)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yè)水平評價體系研究——基于昆明新城產業(yè)基地馬金鋪街道的調查分析[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4.
[4]鄭鋼.昆明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失地農民養(yǎng)老保障問題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4.
[5]夏云娟.昆明市呈貢大學城失地農民的安置問題研究——以柏枝營、郎家營小區(qū)為例[J]. 價值工程,2012(3).
[6]蔣治民,王鐘書,劉煥鵬.昆明呈貢雨花吳家營片區(qū)失地農民安置問題及對策[J].中國商界,2010(2).
[7]楊麗坤.呈貢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培訓現(xiàn)狀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6.
[8]李冬蓮.現(xiàn)代新昆明南城建設中的“三農”問題及其解決途徑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6.
[9]鐘曉麗,張海華. 云南失地農民問題探究[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5(21).
[責任編輯龍倮貴]
Research of the Employed for Land-requisitioned Farmers in Kunming Chenggong New District :Taking Dahekou as Examples
AI Li-man
(Yunnan Provincial Institute for Ethnic Study,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China)
Construction of Kunming Chenggong new area in the processing the farmers' land expropriation, Dahekou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village to urbanization, labor transforming is difficult to realize , leasing and working become the main means to make a living. From farmers into citizens needs a long process to deal with city life, land will exist for a long time in their deep spirit as a kind of plot.
Land-requisitioned; Employment; Dahekou village
Q98
A
1008-9128(2017)01-0047-03
10.13963/j.cnki.hhuxb.2017.01.013
2016-07-12
2015年云南省教育廳一般項目:云南昆明呈貢新城失地農民就業(yè)問題研究(2015Y228)
艾麗曼(1973-),女(蒙古族),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