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魏源與湖湘學人的學術交往

      2017-03-11 06:16:24謝輝元
      關鍵詞:陶澍經(jīng)世魏源

      謝輝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魏源與湖湘學人的學術交往

      謝輝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在魏源一生所與交往的眾多學人中,湖湘學人占了很大比例。在魏源成長的不同時期,他們是其經(jīng)世思想得以奠定的啟蒙者,學術關系得以拓展的引路人,學問見識得以砥礪的同道者,經(jīng)世思想得以踐履的支持者與繼承者??傊?,以湖湘文化關系為基礎擴展開來的經(jīng)世文化關系網(wǎng)絡,成為魏源經(jīng)世思想與實踐不斷飛躍的跳板。而在這種文化交往過程中蘊含的,則是魏源對讀書與交友問題的深刻思考。

      魏源;湖湘學人;學術交往

      魏源是引領晚清思想變革的重要人物,圍繞其學術交往的研究長期受到人們的關注,但以往研究多集中在他與單個人物如龔自珍、陶澍、林則徐、鄧顯鶴等的個人交誼上,地域性的、群體性的文化交往關系的考察則仍有待推進。魏源一生論學交友非常廣泛,師友“無類不備”,但就地域關系細究起來,其中湖湘學人以及江浙學人所占比例很大,且很多都對其學術生涯有重要影響。鑒于學界目前在魏源與湖湘學人群體交往關系問題的研究上,已做了許多細致的基礎性工作,而綜合的考察則較少見,本文擬就此做點拋磚引玉的探討工作。

      一、經(jīng)世思想根柢得以奠定的啟蒙者

      魏源于嘉慶元年(1794)生于湖南邵陽,其早年求學過程中,曾深受湖湘地域文化的影響。湖湘文化遠可追溯至屈原、周敦頤,但真正開湖湘文脈之統(tǒng)序的,則是南宋時期以胡安國、胡宏、張栻為代表的湖湘學派。胡氏父子與張栻師徒相繼,繼承北宋二程洛學余續(xù),在湖南衡陽、長沙等地潛研理學,設堂授課,先后著《春秋傳》《知言》等義理名著,終于在張栻一代成為與朱熹、陸九淵、呂祖謙并稱的理學大師,名滿天下。張栻沒后,門人逐漸分化,嚴格意義上的湖湘學派由是終結(jié)。胡、張等人的研究獨具特色,自成體系,朱熹較早以“湖湘學”概括之,曾言“湖湘學者崇尚《知言》”[1]。黃宗羲在《宋元學案》中明確肯定“湖湘學派”的存在,言“湖湘學派之盛,則先生(黎明)最有功焉”[2]1191,而全祖望亦強調(diào)胡宏的《知言》“東萊以為過于《正蒙》,卒開湖湘之學統(tǒng)”[2]1366?!昂鎸W派”一說由此相沿成習。張栻之后,學派雖未繼,學脈卻未息,湖南書院學統(tǒng)延續(xù)不絕,培養(yǎng)出繼承胡、張之學的一代代學人,由此形成獨特的湖湘文化傳統(tǒng)。作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是魏源之前湖湘文化的一位重要代表,對魏源思想有著重要影響,他曾修學于岳麓書院,“嘗讀胡氏《春秋傳》而有憾”,認為是書“著攘夷尊周之大義,入告高宗,書傳天下,以正人心,而雪靖康之恥,起建炎之衰,誠當時之龜鑒矣”[3],對胡氏父子思想深以為然。湖湘文化在歷史傳承中逐漸孕育了一些內(nèi)在要素,朱漢民先生曾將之概括為三點,即推崇理學、強調(diào)經(jīng)世致用、主張躬行實踐[4]。

      湖湘文化傳統(tǒng)是怎樣植根于魏源心中的呢?家庭教育無疑是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魏源父輩不乏素有德行學養(yǎng)之人,他們于魏源“實兼親師之誼”,對魏源經(jīng)世思想的形成頗有影響。父親魏邦魯曾從溆浦學者嚴如熤習“經(jīng)世之學”,“生平好讀《通鑒綱目》,歲必數(shù)過”[5]。嚴如熤有經(jīng)世實績,學術上尤重史地學,有《洋防備覽》《苗防備覽》《屯防書》《漢中府志》等著述。為學習經(jīng)世之學,嚴氏還曾帶子千里求師于岳麓。其經(jīng)世主張和實踐在湖南一帶頗有影響。魏源父子受其影響很大。魏源曾為之撰述碑銘,高度評價其經(jīng)世事功[6]323-328。而嚴氏之子嚴芝后又轉(zhuǎn)從魏源求學,體現(xiàn)了文化的薪火相傳。叔父魏輔邦肄業(yè)岳麓書院,甚得山長羅典器重。他特別重視對魏源等后輩的教育,“課子侄孫輩甚嚴,必延訪名師,不惜重聘,禮貌特隆。每日除塾師功課外,口講指畫,徹夜不休”。魏源的文章經(jīng)濟能“有聲名重華夷,多輔邦有以教之也”。五叔魏邦嵩亦是嗜學不輟之人,曾與魏源“同居京師,同治學業(yè)”,后竟因用功過度而病逝[7]10-11。魏氏家族還有自己的族學,魏源七歲入家塾時,魏輔邦掌管族學,先后延聘過歐陽炯明、劉之剛、劉若二等飽學之士來塾授課,這為培養(yǎng)幼年魏源的學識提供了良好條件。而受魏氏家族刻苦求學、注重經(jīng)世的淳厚家風影響,加上個人天分和努力,魏源早慧,“八歲受書,即解大義”[8]345。族兄弟魏顯達、魏進達等先后曾與魏源在族學中學習過,顯達博學能詩,年輕時與魏源過從甚密,其人善醫(yī)術,于杜甫詩極為熟稔,這從側(cè)面反映出他對民生疾苦的關心;進達早歲能文,后來到江蘇幫助魏源處理鹽務,協(xié)助改革弊政。魏源早年在家求學過程中的這些師長同輩都是魏源的良師益友,對培養(yǎng)其好學和聯(lián)系實際的學風有積極意義。

      湖湘文化傳統(tǒng)也曾通過學院教育的熏染烙印于魏源身上。魏源于嘉慶十二年(1807)十四歲時入邵陽愛蓮書院求學,這里是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的故居,而周敦頤也恰恰是湖湘學派學術思想的一大源頭。魏源在這里接受了系統(tǒng)的理學思想的教育,并在隨后的縣試、府試、院試中表現(xiàn)優(yōu)異,進入縣學,獲得秀才資格。從這時起,他開始“究心陽明之學,尤好讀史”[8]345。魏源在三年縣學結(jié)束考取廩生后,又著作了《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孟子年表考》[9]。至嘉慶十八年(1813),魏源來到岳麓書院就讀。在此期間,魏源由于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被當時的歷任湖南學政如李宗瀚、徐松、湯金釗,以及書院山長袁名曜所賞識。尤其袁名曜,是湖南寧鄉(xiāng)人,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講、侍讀,以留心經(jīng)世之學著稱,曾參纂《清高宗實錄》《湖南省志》,“足跡遍天下,尤留心輿圖厄塞,河渠險隘,古今沿革”,被譽為“楚南第一流人物”[10]。

      他曾在書院內(nèi)建“濂溪祠”紀念周敦頤,作《濂溪祠記》以冀望“鄉(xiāng)之人有能讀周子書,繼周子業(yè),而勃然興起者”[11]。在袁名曜等推崇以理學經(jīng)世的學人指導下,魏源的經(jīng)世思想逐漸奠定了基礎,這“成為其一生學術活動的最主要的精神支柱”。“可以說,岳麓書院求學期間打下了魏源學術思想的基礎?!盵12]14

      二、學術文化關系得以拓展的引路人

      嘉慶十九年(1814),魏源父親居喪后赴京辦理復職手續(xù),魏源亦隨父入京*李瑚先生通過對《李希濂墓志銘》和《圣武記敘》的比較,認為魏源在嘉慶十八年(1813)拔貢后曾到北京住過一段不長的時間,1814年則是魏源二次進京。參見李瑚:《魏源研究》(增訂版),朝華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頁。,開始了其學術人生的第一次飛躍。魏源抵京后,先是訪師問友,拜見恩師湯金釗(時任內(nèi)閣學士、詹事府詹事)和李宗瀚(時任左副都御史)*雖然湯金釗、李宗瀚并非湖南人,但也是魏源在湖南讀書時結(jié)下的師緣關系,故這里也一并予以簡單論列。,結(jié)識了同鄉(xiāng)陶澍(云汀)、周系英(石芳)、賀長齡(耦耕)、唐鑒(鏡海)、趙慎畛(笛樓)、歐陽輅(澗東)、李象鹍(云皋)、何凌漢(仙槎)、歐陽厚均(坦齋)等人,并經(jīng)常參加同鄉(xiāng)酒會。這些湖湘學人多主張明體達用之學,是清中晚期經(jīng)世文化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這種文化關系為基礎,魏源的學術交游得到擴展。如同鄉(xiāng)的推崇和幫助就為魏源學術關系網(wǎng)的形成提供了條件。李宗瀚將魏源延至官邸,“待之甚厚”,這既解決了魏源的生活問題(魏邦魯辦完手續(xù)后赴江蘇巡檢任去了),同時也令魏源聲名大張。時任兵部右侍郎的周系英偶見其詩敦雅,“四出揄揚,數(shù)日名滿京師,中朝公卿爭納交焉”[6]848。周氏還曾將魏源延至家館為幕僚。由于同鄉(xiāng)之誼在當時學界和政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加上魏源才華卓犖,周氏乃得如此推崇魏源這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后輩。

      在同鄉(xiāng)引薦下,魏源遍求名師。他先后“從胡墨莊先生問漢儒家法”,“問宋儒之學于姚敬塘先生學塽,學《公羊》于劉申受先生逢祿,古文辭則與董小槎太史桂敷、龔定庵禮部自珍諸公切磋焉”[6]848。有研究者推測,由于陶澍當時發(fā)起并參加了有眾多名家學者與會的消寒詩會,也即宣南詩社,因此魏源很有可能得陶澍推薦而得以結(jié)識胡承珙、姚學塽等學人。[13]17,251詩會主要參加者除陶澍、胡承珙外,還有周之琦、陳用光、劉嗣館、朱珔、梁章鉅、錢儀吉、吳嵩梁、李彥章、林則徐、程恩澤、張祥河等,魏源其時雖因輩分和資歷問題不能作為詩會成員活動,但得以后輩弟子身份與會。在前面提到的魏源師事的學者當中,胡墨莊(承珙)是著名的漢學家,精于毛詩考據(jù),魏源從其學漢儒家法,“是后究心詩義,成《詩古微》”[7]18。姚敬塘(學塽)和董小槎(桂敷)都是著名理學家,兩人專攻宋學而都重視“修己”“躬行”,魏源從他們學宋儒之學和古文辭的同時,也感受到學行如一、體用一致的重要。劉申受(逢祿)則為晚清今文經(jīng)學大師,在《公羊?qū)W》的總結(jié)闡發(fā)上貢獻尤巨,魏源得其學之真?zhèn)鞫鴦e有新創(chuàng),最終引領了今文經(jīng)學的復興。

      魏源所與師事的這群學者專攻領域不同,但都眼界開闊,強調(diào)通經(jīng)致用,與湖湘學人強調(diào)兼收并蓄、經(jīng)世致用的文化訴求相一致。他們當中,攻漢學者強調(diào)學不分漢宋,唯在求是;治宋學者主張窮理貴在躬行,明體達用。

      通過同鄉(xiāng)關系網(wǎng),魏源還先后結(jié)識了一批有經(jīng)世救國理想的學友。魏源在京師求學的過程中,以同鄉(xiāng)關系為基礎,先后得識陳沆*魏源與陳沆相識是在1814年秋魏源初到北京不久之后,人生地不熟的魏源很有可能是經(jīng)湘人介紹才認識陳沆的。再者是年陳沆在兩人相識不久即離京赴湖南探親,且當時置酒送行的,除陳沆本人外,都是湘人,說明陳沆與眾多湖湘學人有著緊密聯(lián)系。這都可成為兩人結(jié)識的重要機緣。、龔自珍*魏源與龔自珍是同在劉逢祿門下受學時結(jié)識的。、林則徐*魏源與林則徐都曾參加消寒詩會,兩人很可能是在詩會上結(jié)識的。但考慮到林則徐與魏邦魯?shù)墓ぷ麝P系,通過魏父這一渠道相識也不無可能。等人,他們后來都成為魏源的莫逆之交。道光二年(1822)魏源中舉以后,被請到同鄉(xiāng)京官趙慎畛家授館,作為幕僚,與趙氏一起,同宗稷辰、梅曾亮、姚瑩等“類皆風骨嶒崚”的僚友“以道義、文章相砥礪”[14]。在上述諸人中,陳沆與魏源是“講學最契之友”[15],常與魏源就文學和理學問題相互質(zhì)難。魏源與龔自珍是同門至交,“自珍于經(jīng)學主今文家言,于史則好究本朝掌故,邊疆史地。于文則熔鑄諸子,取法先秦,蹊徑獨辟,不肯落人家窠臼。又好言時政得失,天下利病,以微秩末僚,而昌論天下大事,皆與魏源同,此所以相交二十余年,最稱莫逆也”[16]。兩人關系之親密,由龔自珍沒后魏源為之整理遺稿即可窺見一二。魏源與林則徐則有世交關系,魏父邦魯曾在林則徐手下當差并得林器重,魏源在陶澍幕府時又因公務與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多相往來。林則徐對魏源的經(jīng)世才學極為推重,《海國圖志》的編纂就是林則徐將未能完成的志業(yè)托付給魏源的結(jié)果,魏源對世界史地的研究、“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都受到了林的直接影響。至于姚瑩,其人擅長經(jīng)濟之學與邊疆史地的研究,魏源《皇朝經(jīng)世文編》中收有姚瑩的文章,增訂《海國圖志》時還根據(jù)姚著《康輶紀行》訂正廓爾喀地理。魏著《道光洋艘征撫記》,對于姚瑩、林則徐的抗英事跡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道光五年(1825)魏源到江蘇后,在賀長齡和陶澍幕府結(jié)識了包世臣、周濟等人。包世臣與魏源在賀氏幕府相識,賀氏曾多次派魏源去向包世臣請教經(jīng)濟之學,魏源在漕政、鹽政、河工方面的知識很多都得益于包氏。魏源在撰成《圣武記》后曾寄請包氏指正,包氏在全書體例、具體內(nèi)容上都曾提出見解[17],為該書的修訂工作作出了貢獻。

      正所謂同氣相求,魏源通過同鄉(xiāng)關系所結(jié)識的這群學人,與魏源認識的多數(shù)湖湘學人一樣,有著深厚的經(jīng)世情懷和學問,代表了晚清經(jīng)世派的崛起。而魏源正是在這種學術圈子里逐漸浸潤成長,深化拓寬了他在家鄉(xiāng)就已鋪墊下的學術道路。

      三、以學識相砥礪的同道摯友

      魏源在湖南和京師求學期間,結(jié)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湖湘學子,并與之相互磨礪詩文學術,提升了個人學識和能力。如在周系英家里,魏源認識了其子周詒棫、周詒樸,并與他們保持了長期的友誼關系。后來魏源又先后認識了何凌漢之子何紹基、何紹祺,以及陳起書、易潤槐、楊季鸞等年輕輩的湖湘學人,而對魏源經(jīng)世思想影響最深的,則是同魏源一樣被稱為“湖南四杰”的益陽湯鵬、郴州陳起等,以及同學何慶元、李克鈿等。

      這其中首推與魏源同年的湯鵬,兩人博學而相善,“人稱湯魏”[18]。他們與陳起詩、姚瑩等曾同在趙慎畛家為幕友,姚瑩著《湯海秋傳》言自己在京師與湯鵬、魏源、張際亮、龔自珍等交往,稱“是四人者,皆慷慨激厲,其志業(yè)才氣,欲凌轢一時矣”[19]5,足見其志氣之相投。湯、魏兩人常在一起探討學術和時局,暢聊到深夜,湯鵬曾有詩句描述當時的場景:“徼福非所希,避禍敢不慎?!c子閉戶坐,默默觀大運。”*湯鵬:《湯鵬集》(二),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1079頁。該詩是據(jù)明代劉基《旅興五十首》詩改成,除“何如坐蓬蓽”一句改為“與子閉戶坐”外,其他內(nèi)容均同。湯氏曾著《浮邱子》,凡二十余萬言,“論軍國利病,吏治良窳,人事情偽”,強調(diào)則古、尚變、改革弊政,學術上“其指務在剖析天人王霸,發(fā)抒體用本末,原于經(jīng)訓,證于史策,切于家國、天下,施于無窮。其心務在琢磨主術臣道,護持國勢民風”[20]。魏源對該著深有了解,常對人說“是書可傳也”[7]50,體現(xiàn)出對其中思想的高度肯定和認同。湯氏另一本書《明林》探討明代政事得失,對魏源的明史研究也深有啟發(fā)。

      魏源還與同為湯金釗拔貢門人的陳起詩、何慶元、李克鈿等交游,“相與為古文”,“以古誼相切劘”。陳起詩“有志經(jīng)世學”,“自經(jīng)史及宋、元、明、當代儒生之書,悉究其源流而務適于用”。魏源在京師時,和陳“相與講求天下利病”,“益窮究天文、輿圖、禮樂、財賦、兵陣,下逮中西算法,佛老家言”。陳氏還以興水利為急務,魏源在陶澍幕府擘畫淮北票鹽法時,陳氏曾相與劃策。何慶元也是“沉浸六籍,涵茹百家”之士,因善講說程、張朱子學而“一時聲譽赫然,楚南人士爭向附之”,魏源等人“爭師友之”[7]40-42。李克鈿善詩文,“通六經(jīng)諸史百家之說”,縣令曾聘修縣志,“克鈿仿史傳例,敘序嚴謹”[21]。這些人與魏源都是“俱抱濟世之才而憤于亂世者”,在經(jīng)史之學上有較深的功力,他們與眾多湖湘學人一樣,都講求文章經(jīng)濟之學。他們常常聚在一起,“學識相切磋,詩文相砥礪”,可惜都生逢亂世,多不得志。魏源與他們有著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共鳴,曾以詩送之:“我有蒼茫萬古愁,欲起靈均訴澧茝。……宣室他年問鬼神,定向長沙起年少?!盵7]44-45這群與魏源“文同”“志同”“道同”的青年學人在魏源思想的形成過程中無疑起到了重要砥礪作用。

      湖湘學人中還需要提到的是與魏源有深交的鄧顯鶴、鄒漢勛。鄧氏其人被梁啟超稱為“湘學復興之導師”[22],同樣講求經(jīng)濟之學,注重整理地方史料,發(fā)揚湖湘文化,著有《南村草堂文鈔》,編有《資江耆舊集》《寶慶府志》《武岡州志》,搜集并??恕锻醮竭z書》。魏源與鄧氏終生為友,曾一并赴京師應考、求學,在史學上也可謂互加青眼。魏源曾幫鄧顯鶴的《沅湘耆舊集》《寶慶府志》收集資料、提供編輯意見,對鄧氏刊刻船山著作的宏愿也是大力支持。魏源自己的史著《圣武記》《海國圖志》等也曾寄請鄧氏指正。鄧顯鶴對于魏源的史才給予充分肯定,以魏源進士及第后未能入史館為憾事,魏源則表示自己志不在此,并批評當時的史官“日以蠅頭小楷、俳體八韻為報國華國之極事,源廁其間,何以為情?不若民社一隅之差為近實耳!”[8]293由此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史學經(jīng)世立場。鄒漢勛擅長漢學、音韻學、史地學和歷算學,其《音韻表》《五韻論》“說尤精粹,時以江、戴目之”。在京師時,鄒氏與魏源同樣以博聞出名,當時流傳著“記不清問漢勛,記不全問魏源”*李抱一著,黃林編:《李抱一文史雜著·亂楮間雜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頁。另說則為“記不清,問默深;記不全,問魏源”(姚永樸著,張仁壽校注:《舊聞隨筆·魏默深先生》,黃山書社,1989年版,第109頁),專指魏源一人。的說法。鄒氏曾應聘??锻醮竭z書》,聘修寶慶、貴陽、大定、興義、安順諸郡志,曾與魏源共撰《堯典釋天》。魏源稱自己寫作《書古微》時,漢勛“千里相訪,為我豁疑,兼為余繪唐虞天象總圖,次璇璣內(nèi)外之圖,次玉衡三建”[23]。太平一役中,鄒漢勛曾拜訪時任高郵州牧的魏源,“互出所著相參證”,魏源還將《遼史稿》及生平未刻稿相囑[7]90-91。以遺稿托付,足見二人交情之深。

      此外還有道州何紹基,通經(jīng)史,精小學,工詩文、書法。他是前述戶部尚書何凌漢之子,與魏源惺惺相惜,直至末年仍相往來,咸豐年間何氏更因太平軍興而至興化依棲魏源。道光二年(1822),他曾以詩勸諫魏源留心科考:“蕙抱蘭懷只自憐,美人遙在碧云邊。東風不救紅顏老,恐誤青春又一年?!盵24]道光二十四年(1844),何紹基又與魏源、湯鵬等一起聚資建顧亭林祠并公祭之[13]379,體現(xiàn)出對顧氏經(jīng)世才學的敬重。魏源沒后,紹基還為編訂詩集。紹基弟紹祺也同樣與魏源是“少年交”,“在杭常相過從者也”[6]859。湘鄉(xiāng)謝興峣,于西域地情精熟,為《圣武記》《海國圖志》撰述提供了重要的一手材料,尤其是其屯練主張對魏源經(jīng)世主張有重要影響,是魏源的“多聞益友”[7]144。善化陳岱霖,關心實務,對于苗疆實務、漕運弊政皆有獨到看法,曾與魏源論國事,魏源為其《云石詩存》題詞,曰“民謠但溯國風初,三百篇中即諫書……要知江畔行吟句,半出田間疾苦余”,以關心民眾疾苦相勉,而陳氏也以詩表示自己對魏源才學的欽佩與理解:“驚人每憶縱談初,拄腹撐腸萬卷書。直與乾坤開奧窔(君近著《圣武記》一時紙貴),豈徒箋注到蟲魚。”[13]392-393這里,他們“縱談”的學問無疑都是事關國祚民瘼的經(jīng)世之學了。魏源所與交往的上述湖湘同輩學者,對其經(jīng)世思想的啟發(fā)與形成,史著的撰述與修訂,都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四、經(jīng)世思想得以踐履的支持者與繼承者

      魏源的幕府生涯長達20年,這是他學術思想和創(chuàng)作最為新銳的時期,賀長齡、陶澍、李星沅、黃冕等湘籍經(jīng)世官員群體的知遇為魏源學術思想的豐富、成熟、踐行提供了重要平臺。在這些人中,李星沅去職快,魏源受其影響不大,反而是在陶、賀幕府的14年間,受知最深,而黃冕作為深得陶、賀器重的下屬,則是魏源在幕府期間的重要同事。

      賀長齡、陶澍當時是以經(jīng)世見稱的地方名臣,他們作為魏源同鄉(xiāng),都曾在岳麓書院求學,并與魏源父親有深交,思想的共鳴更使他們與魏源“以文章經(jīng)濟相莫逆”[6]848。嘉慶二十四年(1819),時任山西學政的賀長齡曾邀請魏源入幕,魏源不久因事去職。道光五年(1825),賀長齡任江蘇布政使,再邀請魏源入幕。賀氏以理學經(jīng)世,學術上主張兼通漢宋,反對理學、心學門戶之爭,只以實用為本,在湘時曾與其兄賀熙齡“以經(jīng)世致用相倡導”,“故理學不流于空談心性,而多發(fā)為事功”,被推為“湘學正宗”[25]。道光七年(1827),賀長齡調(diào)任山東布政使,魏源入江蘇巡撫陶澍幕,直至道光十九年(1839)陶澍逝世。陶澍頗重史志輿地之學,認為“學術之得失,所系重焉”[26]276,“有實學,斯有實行,斯有實用”[26]99。而在陶澍逝世的次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同鄉(xiāng)兼舊友的江蘇候補知府黃冕邀請魏源至寧波,參與對英軍俘虜軍官安突德的審訊,魏源將審訊材料予以增補后寫成《英吉利小記》,成為中國較早系統(tǒng)介紹英國情況的文章,這也開啟了魏源對西洋的關注。嗣后,魏源又得黃冕推薦進入裕謙幕府參與抗英斗爭。

      在賀、陶等的支持下,魏源通經(jīng)致用的主張得到了踐履的機會。施政方面,他在江淮一帶先后輔助兩位地方長官推行漕運、河工、鹽政改革,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經(jīng)濟效益,并撰成集中反映其改革主張的《籌漕篇》《籌鹺篇》《湖廣水利論》《淮北票鹽志略》等著述。學術方面,在賀長齡幕中魏源主持《皇朝經(jīng)世文編》編纂工作。編輯過程中,他接觸了大量雍正以后的奏疏文獻,對清代有關國計民生的財政、兵政、漕政等眾多領域的政策制定和沿革情況有所知悉,也為其經(jīng)世思想和改革主張的形成提供了助力;同時還著述了《詩古微》《兩漢經(jīng)師今古文家法考》,這兩書表明,魏源在今文經(jīng)學領域的研究漸成規(guī)模和體系,標志著魏源已從公羊?qū)W的后進成長為今文經(jīng)學的中堅[12]26。在陶澍幕府期間,魏源還完成了《圣武記》和《明代食兵二政錄》,前者“托空言以征往事”,以康熙帝在處理邊疆問題上的強盛武功反照清廷在鴉片戰(zhàn)爭中的進退失據(jù),探討一代盛衰得失,是魏源最為著名的著作之一,后者雖然遺失,卻也是魏源以史學經(jīng)世思想轉(zhuǎn)型的重要表征。

      至于太平一役和洋務運動中崛起的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諸人,則因為晚了魏源將近一個輩分*魏源生于1794年,曾國藩生于1811年,相差17歲;左宗棠、胡林翼生于1812年,相差18歲。,生活、經(jīng)歷上少有交集,加上理念上的差異*如曾國藩的觀念更為正統(tǒng),而魏源則有“走偏”之嫌;曾國藩中進士后,入翰林院為穆彰阿門生,善于從時流以進階,魏源在中進士后則拒絕了穆彰阿籠絡,不善逢迎以榮身;曾國藩殘酷鎮(zhèn)壓太平軍,魏源則對之有同情,等等。,交往不多,留下來的交往史料亦有限,不過在講實學、重經(jīng)世一點上則有共鳴。且由于都是在朝為官的湘人,因而也曾在一起探討過學問。他們雖然不是魏源經(jīng)世思想的直接支持者,但某種程度上卻是其經(jīng)世思想的繼承者和延續(xù)者。

      曾國藩與魏源的交往雖未見史料有多少記載,但曾氏對魏源編著的《皇朝經(jīng)世文編》和《圣武記》都曾反復閱讀,說明他對魏源經(jīng)世之學非常重視。左宗棠與魏源的關系則深厚得多,兩人在道光年間曾一起探討經(jīng)世之學,左氏曾言:“五十年間志愿,到今尚行之不盡,而當時相與商榷之友朋無一存者矣。道光朝講經(jīng)世之學者,推默深與定庵,實則龔博而不精,不如魏之切實而有條理。近料理新疆諸務,益嘆魏子所見之偉為不可及?!盵27]54左宗棠承認魏源是當年商榷經(jīng)世之學的“友朋”,且數(shù)十年后益嘆其學問之切實與宏偉,說明兩人當時是有著較多交往與了解的。左氏曾認真研讀過《海國圖志》和《皇朝經(jīng)世文編》,認為前者“尤足稱也”[27]548,還為后者作序以為“體用俱備,案頭不可一日離也”[28]。所謂“體用俱備”,體現(xiàn)出對魏源經(jīng)世思想和主張的認可。而在太平軍興后,左宗棠“重其以儒者負當世才,蠲金為修墓”[8]356。事實上,道光年間左宗棠正逢科場失意,苦力研求經(jīng)世之學的時期,他師從賀熙齡,結(jié)姻陶澍,賀長齡、林則徐等都以國士待之,處于這種同樣的關系網(wǎng)絡中,兩人相交的機會不為不多。且林則徐曾與左氏暢談西北軍政,尤其是新疆防務,而魏源有關新疆治理的觀點又深為左氏所推服,相信不論出于人情還是學術,林、賀、陶等人在魏左相交問題上都應該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從結(jié)果看,魏源這位學界咸與推重的同鄉(xiāng)前輩對于左宗棠這位后來者無疑有著積極影響,左氏就曾“用其言以我疆我理,改建行省”[29]。也正因此,有學者才認為左宗棠是魏源思想的后繼者[30]。再看胡林翼,他是陶澍之婿,篤嗜史學與經(jīng)世之學,道光年間曾在陶澍兩江總督任所目睹陶澍諸項改革事業(yè),“精神殊為一變”。魏、胡兩人當時無疑是相熟的,不過反映兩人交往的材料同樣不多。魏源在陶澍沒后多年曾給胡氏寫信,言自己出任東臺知縣時因漕務受前任所累而賠墊四千金,生活落入“生平所未嘗”的窘?jīng)r,并請胡為族兄魏顯達謀一館職,還談到江省錢漕日累一日的問題[13]399-400。一方面,這說明兩人保持了長期交往與聯(lián)系;另一面,信中言及生活、人情和時務,說明兩人關系匪淺。而從該信內(nèi)容來看,兩人與何紹基、何紹祺、嚴正基(即嚴如熤之子)等湘人俱熟稔,表明鄉(xiāng)土熟人關系是連接魏源與胡林翼等湖湘經(jīng)世學人的重要紐帶。

      總的來看,在魏源晚年崛起于晚清政壇的曾、左、胡等重要湘軍人物,雖然在思想和行動上與魏源存在差異,交往上也不甚緊密,但在經(jīng)世思想上則有許多共同之處,如都強調(diào)以理學和史學經(jīng)世,注重經(jīng)濟之學與西學,強調(diào)邊疆防務,主張練本地兵,等等。他們儼然成為魏源經(jīng)世思想的后繼者和發(fā)展者,而這與他們都是在相近的地域文化及其人際關系網(wǎng)絡中成長起來息息相關。

      五、結(jié)語

      魏源一生之交友并非盲目而無所抉擇。從其所與交游的人來看,雖然不同類型的人都有,但客觀上看也有所偏重。就階層而言,其中許多都是富有才華并有經(jīng)世思想和實績的傳統(tǒng)士大夫;就地域而言,以湖湘和江浙一帶的人居多,這無疑與兩地經(jīng)世文化氛圍濃厚有關??偟膩碚f,魏源的交友活動多指向經(jīng)世致用這一最終目的,這實際彰顯了魏源一生的交友觀。這種觀念的思想根源是魏源“及而后知”的帶有唯物性質(zhì)的認識論:“絕世之資,必不如專門之夙習也;獨得之見,必不如眾議之參同也。巧者不過習者之門,合四十九人之智,智于堯、禹,豈惟自視欿然哉?道固無盡臧,人固無盡益也。”[6]35而從結(jié)果來看,魏源確乎從交友中錘煉了自己的經(jīng)世思想?!澳钍贾谓?jīng),已更悉心時務。”[19]5從“治經(jīng)”到“悉心時務”,反映了魏源在交友過程中思想的某種變動。李瑚先生將魏源“通經(jīng)致用”思想的形成劃定在道光初年,即魏源進京結(jié)識到很多頗有抱負的友人以后[13]123,實際極大地突出了交友之于魏源思想的巨大影響。如果說魏源早年理學經(jīng)世理念的萌芽得益于湖湘文化的滋養(yǎng),其后來“悉心時務”的經(jīng)世主張的發(fā)展,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湖湘文化關系為基礎擴展開來的經(jīng)世文化關系網(wǎng)絡的砥礪。

      魏源早年曾為魏宅撰過一副楹聯(lián),曰:“讀古人書,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謀救時方?!盵8]313讀書與交友,是魏源一生非常重要的兩種學術活動,兩者互相補充和激勵,但都是手段,其共同目的,在于修身和救時,兩種目的同樣也是互相完善的。從讀書到修身是向內(nèi)的,從交友到救時是向外的,合起來體現(xiàn)出作為儒者的魏源在學術活動中“內(nèi)圣”與“外王”的兩重精神追求,它們是一個濡養(yǎng)于傳統(tǒng)儒學經(jīng)世文化之中、面對時勢劇變而不甘沉淪與寂寞的士大夫的自我實現(xiàn)和超越的人生路徑。魏源的一生像眾多湖湘學人一樣,走了一條通經(jīng)致用的人生道路,其學術經(jīng)世的理想引導了其交往和改革的實踐,這種實踐反過來又推進、深化了其學術思想。而在這個過程中,湖湘文化關系網(wǎng)絡為魏源學術經(jīng)世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養(yǎng)料、進步要件和踐履平臺。

      [1] 朱子語類:第4卷[M].黎靖德,校.長沙:岳麓書社,1997:2328.

      [2] 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 王夫之.船山全書:第11冊[M].長沙:岳麓書社,1988:234.

      [4] 朱漢民,陳谷嘉.湖湘學派源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336-341.

      [5] 鄧顯鶴.寶慶府志:第3冊[M].長沙:岳麓書社,2009:1823.

      [6] 魏源.魏源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6.

      [7] 李柏榮.魏源師友記[M].長沙:岳麓書社,1983.

      [8] 魏源.魏源全集:第14冊[M].長沙:岳麓書社,2011.

      [9] 李瑚.魏源詩文系年[M].北京:中華書局,1979:12.

      [10] 楊布生.岳麓書院山長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184-186.

      [11] 吳道行,趙寧.岳麓書院志[M].長沙:岳麓書社,2012:642.

      [12] 陳其泰,劉蘭肖.魏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3] 李瑚.魏源研究[M].增訂版.北京:朝華出版社,2008.

      [14] 趙慎畛.榆巢雜識(附錄)·武陵趙文恪公事略[M].北京:中華書局,2001:246.

      [15] 孫文光,王世蕓.龔自珍研究資料集[M].合肥:黃山書社,1984:77.

      [16] 齊思和.魏源與晚清學風[J].燕京學報,1950(39).

      [17] 包世臣.齊民四術[M].潘竟翰,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1:366-369.

      [18] 顧云.盋山志[M].張增泰,點校.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26.

      [19] 湯鵬.湯鵬集(一)·湯海秋傳[M].長沙:岳麓書社,2011.

      [20] 湯鵬.浮邱子[M].長沙:岳麓書社,1987:403.

      [21] 劉華邦,郭岐勛.桂東縣志(卷15)[M].1866(清同治5年修):73.

      [22]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7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283.

      [23] 魏源.魏源全集:第2冊[M].長沙:岳麓書社,2011:13.

      [24] 何紹基.何紹基詩文集:卷3[M].龍震球,何書置,校點.長沙:岳麓書社,1992:57.

      [25] 張舜徽.清儒學記[M].濟南:齊魯書社,1991:320-322.

      [26] 陶澍.陶澍集(下)[M].長沙:岳麓書社,1998.

      [27] 左宗棠.左宗棠全集·書信三[M].長沙:岳麓書社,2009.

      [28] 左宗棠.左宗棠全集·書信一[M].長沙:岳麓書社,2009:84.

      [29] 錢基博.近百年湖南學風[M].長沙:岳麓書社,2010:12.

      [30] 沈傳經(jīng).左宗棠是林、魏的后繼者[N].光明日報,1982-10-06(3).

      責任編輯:仇海燕

      K252

      :A

      :1007-8444(2017)05-0440-07

      :2017-06-21

      謝輝元,歷史學博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

      猜你喜歡
      陶澍經(jīng)世魏源
      陶澍:道光時期第一賢臣
      同舟共進(2022年6期)2022-07-11 00:50:03
      論魏源早期理學思想及其轉(zhuǎn)變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00
      熊十力《儒行》詮釋中的經(jīng)世意蘊
      曾國藩“以禮代理”的經(jīng)世思想產(chǎn)生緣由
      贏未來(2018年12期)2018-12-13 10:32:00
      歷史與記憶
      漫畫
      讀書(2014年11期)2014-09-10 07:22:44
      魏源對西漢四家詩的評說
      渟涵無際 瑰辯洪音——評陳蒲清《陶澍傳》
      春溫秋肅 干國良臣
      書屋(2013年6期)2013-04-29 00:44:03
      讀陳蒲清《陶澍傳》——兼談陶澍傳記研究及其發(fā)展與展望
      城市學刊(2012年3期)2012-04-02 08:18:44
      酉阳| 南京市| 太和县| 南丹县| 隆化县| 长泰县| 新营市| 奇台县| 盐池县| 普宁市| 神池县| 康乐县| 威海市| 华容县| 青阳县| 肥东县| 京山县| 前郭尔| 正阳县| 嵊州市| 新竹市| 镇坪县| 信阳市| 衡东县| 正阳县| 惠州市| 宝清县| 梁山县| 高密市| 福贡县| 清水河县| 凤翔县| 丰都县| 隆德县| 彰化县| 左贡县| 和静县| 拜城县| 香河县| 鄂伦春自治旗| 定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