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班 固
國學選萃
天地
[東漢]班 固
天者,何也?天之為言鎮(zhèn)也。居高理下,為人鎮(zhèn)也。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地者,易也。萬物懷任,交易變化。
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煦缦噙B,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然后判清濁,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精者為三光,號者為五行。五行生情性,情性生汁中,汁中生神明,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故《乾鑿度》云:“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zhì)之始也。陽唱陰和,男行女隨也?!?/p>
天道所以左旋,地道右周何?以為天地動而不別,行而不離,所以左旋。右周者,猶君臣陰陽,相對之義也。
男女總名為人,天地所以無總名何?曰:天圓地方不相類,故無總名也。
君舒臣疾,卑者宜勞,天所以反常行何?以為陽不動無以行其教,陰不靜無以成其化。雖終日乾乾,亦不離其處也。故《易》曰“終日乾乾”,反覆道也。
(原文據(jù)中華書局1994年版《白虎通疏證》)
【譯文】
什么是天?天就是安定的意思。天在高處治理萬物,實現(xiàn)人的安定。地,是元氣所生的,是萬物的始祖。地,就是變化。地育養(yǎng)萬物,是不斷變化的。
開始有太初,然后有太始,萬物開始萌蘗,這就是太素。太素是混沌狀態(tài),看不見,聽不著,此后清濁之氣分判,便有了日月星辰的羅列以及萬物的產(chǎn)生?!熬笔侨?、月、星三光,“號”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生成情性,情性生成中和之氣,中和之氣生神明,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所以《乾鑿度》說:“太初,就是氣的開端。太始,就是萬物的開端。太素,就是物質(zhì)的開端。陰陽一唱一和,男女相互伴隨?!?/p>
天道為什么左旋?地道為什么右轉(zhuǎn)?天和地是相對變動但不分離的,所以天是左旋的。所謂右轉(zhuǎn),就好像君與臣、陰與陽之間關系,是相對而言的。
男女可共稱為人,天地為什么沒有總名?答案是: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兩者不同,所以沒有總名。
君主舒緩而臣子勞攘,地位低下的適合勞作,天為什么違背自己的常行?因為陽氣不動的話就無法施行其教化,陰氣不靜的話就無法成就其教化。雖然陽氣無時無刻不在運動,但卻從來不離自己的分位。所以,《周易》說“終日乾乾”,就是這種道理。
【簡析】
自從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等人的提議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漢代的經(jīng)學被立為官學,并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但到東漢時期,經(jīng)書的知識系統(tǒng)內(nèi)部產(chǎn)生了很大的歧異與混亂,作為經(jīng)學載體的章句也變得繁瑣不堪。建初四年(79年),漢章帝接受楊終的建議,召集諸儒,整飭經(jīng)學,共正經(jīng)義,其最終成果即《白虎通》(又稱《白虎通義》等)。《白虎通》幾乎涵蓋了漢代的思想、社會、政治、禮俗等方面的內(nèi)容,可謂漢代思想的百科全書。
本選段體現(xiàn)的是漢人的宇宙生成論,以及以“一體”“感應”為核心內(nèi)容的天人關系說。以《白虎通》一書中的觀點,宇宙經(jīng)歷了太初、太始、太素三個本源階段,然后產(chǎn)生元氣,元氣裂變?yōu)殛?、陽,從而進一步產(chǎn)生天地、三光、五行以及世間萬物。《白虎通》之所以要敘述宇宙論,正是要為其政治觀念建立一個“天經(jīng)地義”的基礎。由此,陰陽的原則就是君臣、夫婦、父子關系展開的原則,體現(xiàn)出將天道與人事捏合為一體的整體性思想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