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平
(鄭州電力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河南 鄭州 451450)
【文史論苑】
宋江不同人生階段的“忠”和“義”
朱艷平
(鄭州電力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河南 鄭州 451450)
小說《水滸傳》中,“忠義”宋江的形象極為豐滿??v觀宋江的人生歷程,我們能看到其在不同時期對“忠”和“義”有不同的選擇和演繹。探討不同時期宋江身上的“忠義”思想,以期幫助讀者對小說的主題有較為準確的把握。
忠;義;宋江
“忠義”思想是《水滸傳》的基本主題之一。梁山好漢因為江湖之義而聚嘯山林,揭竿造反,又有一個時常不忘“效忠皇上效忠國家”的領(lǐng)袖,“忠”和“義”交織演繹下的梁山起義只能以悲劇結(jié)局,而宋江成了這場悲劇的策劃者。探析宋江身上的“忠義”思想,對把握整個小說的主題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宋江是一名押司,是最底層的“官吏”,他對社會的現(xiàn)實有直接的認識,對百姓的疾苦、統(tǒng)治階層的腐敗有直接體驗,未上梁山前的宋江,江湖俠義在他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他幫助唐牛兒,也幫助王公公,還幫助流落到鄆城的閻婆惜,這些都是宋江對待弱小者的俠義之舉。初見武松,宋江便以酒肉相待,還送銀兩,剛識李逵,宋江慷慨贈錢不計回報,這些都是宋江對朋友和兄弟的俠義之舉。宋江俠義之事中最為閃光的是幫助晁蓋脫險。晁蓋事發(fā),宋江身為官府之人,知道私通盜匪的后果,但為了兄弟義氣,他沒有丁點猶豫之態(tài),通風報信,助友脫險。
走向梁山前的宋江是真正的俠義雄,但宋江“就是忠義的化身”[1],他的“忠君”思想被深深地印在心里。
宋江是被“逼”上梁山的,“殺惜”是宋江走向梁山的關(guān)鍵一筆。其實就是沒有這場事,一個在官道和匪道兩頭廝混的人物,也必定躲過江湖的是非風雨,因為宋江是“主流文化與江湖文化的整合者”[2],宋江早晚是要走上梁山的。
既然上了梁山,宋江就不得不為梁山利益而行仗義之事,更何況還有一個真正的大義之人晁天王主持梁山大局。這一時期的宋江,還在踐行他的“義”,三打祝家莊和攻打曾頭市是宋江上了梁山后最大的義舉,既顯現(xiàn)出了梁山的威嚴,更奠定了他在梁山的地位——天王晁蓋一死,宋江就毫無疑問地成為梁山的第一把手,一切水到渠成。
此時的宋江,“忠”和“義”有了沖突和博弈。梁山初聚義,李逵提出晁蓋當大皇帝,宋江當小皇帝,這么快意人心的主張卻被宋江當場否定;在“吳用賺金鈴吊掛 宋江鬧西岳華山”一回中,梁山大軍襲城得手,活捉了宿太尉,宋江卻不顧兄弟們的反對將他放了,兄弟之情難敵盡忠之心,梁山之“義”在宋江之“忠”面前開始動搖崩潰了。
晁天王走了,宋江成了梁山的第一領(lǐng)袖,宋江“上梁山又只是他盡忠的一個手段,因為只有他做了大哥才能率領(lǐng)眾好漢向君盡忠”[3],盡忠之路是宋江的必然選擇,而盡忠之路是不能顧及兄弟之義的。
梁山興旺之后,宋江便提出“望天王降詔,早招安”的打算,林沖、武松、李逵、劉唐、魯智深都堅決反對。反對歸反對,有吳用的智謀和勸說,有兄弟“前途”的“大義”當頭,一切反對都是無效反對。元宵節(jié)東京私會李師師,宋江終于向大宋皇上表明了自己的忠心,雖然招安過程因李逵扯碎詔書而一波三折,但在宋江百折不撓地努力下,他的“忠君”之夢和報國之夢最終成為現(xiàn)實。
招安前的宋江,對待兄弟還十分熱情,“義”字也常掛在嘴邊,但真正意義上的“義”已不復(fù)存在了。為了擴大梁山的知名度而實現(xiàn)招安之夢,宋江和吳用不惜用“陰招”算計“玉麒麟”盧俊義,又是“血光之災(zāi)”又是“題反詩”,一個好端端的員外被弄得走投無路,只得落草為寇。還有林沖,他刀劈“白衣秀才”王倫,開創(chuàng)了“俠義”梁山,功勞之大無人能當。但面對自己的仇人,林沖卻不能快意恩仇手刃死敵,眼睜睜地看著高俅走出梁山大寨,最后落了個抑郁而終。宋江綽號“及時雨”,但為了瘋狂盡忠早已忘卻了兄弟情誼。
招安后的梁山大軍,在宋江的帶領(lǐng)了開始了盡忠之路,但梁山好漢從未真正融入大宋官僚階層之中。因此,宋江帶領(lǐng)下梁山好漢的盡“忠”之路充滿悲劇色彩,是一條真正的不歸之路。
攻打方臘是梁山走向沒落的轉(zhuǎn)折點,而這一切都是在宋江的領(lǐng)導(dǎo)下進行的。同為揭竿而起的兩支農(nóng)民義軍,開始了同歸于盡的搏斗與毀滅。
梁山已經(jīng)支離破碎,大勢已去,但皇帝和他的奸佞手下還是不放心,通過各種下流手段殘害梁山為數(shù)不多的英雄,包括宋江本人。宋江臨死前還帶上了最忠實的兄弟李逵,怕他壞了自己的“忠義”美名。宋江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忠“君”之夢,而此時的宋江,只讓人們看到了一個為了盡忠而不顧一切的瘋子,一個扼殺梁山眾多兄弟性命的劊子手。
縱觀“忠義”宋江的一生,可以看到他在不同人生階段對“忠”和“義”有不同的選擇和演繹。飽受封建正統(tǒng)思想熏陶的宋江,他的人生選擇也許沒有錯,但他的的確確是梁山悲劇的制造者,是葬送梁山兄弟性命的劊子手。梁山好漢的聚義是一場悲劇,但這悲劇卻讓《水滸傳》的主題思想變得難以定論,留給后人無限遐想。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0.
[2]陳世東.主治文化與江湖文化的整合都——從吏人身份分析宋江的形象[J].社會科學論壇,2007,(16):34-35.
[3]岳磊.功名與忠義——淺析人物形象宋江的矛盾性[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7,(10):184.
【責任編輯:王 崇】
I207.412
A
1673-7725(2017)01-0213-02
2016-10-20
朱艷平(1981-),女,河南獲嘉人,助理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