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臻/ 湖南省長沙市明德中學教師
重新審視“靜以致遠”
馬臻/ 湖南省長沙市明德中學教師
學習需要沉靜,但更需要精神上的流動和感動。
作為教育者,我們常常都會向?qū)W生提倡一種“靜以致遠”的學風,要求學生沉靜下來,安安心心、踏踏實實地學習。這一理念的出處,是諸葛亮《誡子書》里的一段名言:“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礪精,險躁則不能冶性。”這段精粹的話語,我深信不疑。不過,我認為需要重新審視。
我作為交流團的老師,到過許多學校參觀,發(fā)現(xiàn)許多班級的文化布置,大多有“靜以致遠”之類的話。不少學校將“靜、凈、競、敬”四字箴言高懸在黑板上和教室兩旁的墻壁上,還有“靜能生慧、凈能生美、競能生優(yōu)、敬能生德”等豐富漂亮的勵志話語。這本來都很好,可是再仔細一看,就覺得“味道”不對。因為和這些標語掛在一起的,是諸如“拼一個春夏秋冬,換一生無怨無悔”“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題名誓不休”“今日拼搏努力,他日誰與爭鋒”“勤學苦練、輝煌初三”之類的勵志格言,格言的下面,往往是一摞一摞的復習資料、考試試卷,不僅高中如此,連初中也是如此。我在初一年級的班級里走動,發(fā)現(xiàn)每張課桌上都貼著一張表格,里面有孩子們的勵志格言,還有他們下一次月考或者期中考試的沖刺對象、挑戰(zhàn)目標、年級名次,書寫著要與某某一決高下的豪言壯語。我突然強烈地意識到,我們常常提倡的“靜以致遠”,缺少了一點什么。它在這個環(huán)境中,已經(jīng)變得很荒誕,變成了一種對孩子們的壓迫。
是的,我們只有靜以致遠的“靜”,卻沒有靜以致遠的“遠”。我們沒有理想的高度和溫度,只有分數(shù)和排名;我們沒有鼓勵孩子們在書海里遨游,獲得思想智慧、陶冶品格情操,卻讓他們在無邊的題海里苦苦跋涉;我們用所謂的夢想來激勵他們,可是夢想早已被我們置換成一個共同乃至雷同的夢想——為了更好的物質(zhì)生存去考一個好的學校。我們用“靜以致遠”來要求他們刻苦攻讀,可是我們提供的“遠方”卻變成了一所有名的中學和大學。這樣的遠方有多遠呢?他們真的能夠通過學習,發(fā)現(xiàn)自己內(nèi)心的向往、點燃自己內(nèi)心的熱情、培育批判與創(chuàng)造的能力,并找到自己廣闊的遠方嗎?在這種環(huán)境中要求他們“靜以致遠”,就是要求他們一心只盯著眼前的課本和試卷,刻苦訓練,多做習題,鼓勵他們起早貪黑,埋首作業(yè)。這是多么可怕、多么壓抑的一種“靜”啊!沒有了遠方、沒有開闊的精神氣象的“靜”,只是一種功利的催逼,是對孩子們精神視野的殘忍扼殺。長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孩子不可能“靜”,更不可能“遠”。
在諸葛亮的原文中,“淡泊明志”乃是“靜以致遠”的前提。只有視野開闊、志向遠大,不將學習和現(xiàn)實利益野蠻掛鉤地淡泊而學,從容而學,才能明志,才能致遠。但這一點幾乎被我們忽略了,我們的教育似乎從來沒有淡泊過。我們總在宣言“愛拼才會贏”的人生哲學,我們總在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按名次排列高下,并拼命鼓勵他們朝前拼搏,獲取所謂的輝煌。在一個無法淡泊的環(huán)境中提倡寧靜,這種寧靜,其實就是一種麻醉和逃避,就是要學生自我麻醉,變得麻木,不再獨立思考和判斷,不再堅持自己的思想與自由,只能像一個機器那樣,安安靜靜、認認真真、如癡如狂地向高考和中考沖刺。事實上,某些軍事化管理的名校,確實做到了這種可怕的“靜以致遠”,走在那些校園里,無論上課下課,都很寧靜。甚至連食堂吃飯的孩子們都行色匆匆,背著英語單詞。這些學校在成績上大多輝煌,讓無數(shù)的同行驚羨。
其實,與“靜以致遠”意思相近,但含義更微妙、更明白的是“靜水流深”。不少學校也在提倡“靜水流深”,但沒有將這四個字講透。靜水之所以流深,是因為在表面的平靜下,有著深深的涌流,它永遠在向前流動,在表面的平靜下,充滿了鮮活的生機、不竭的動力。學習要達到“靜水流深”的狀態(tài),就意味著孩子們在表面的平靜下,要有學習的激情、思考的樂趣、心靈的波動乃至感動;要有因發(fā)現(xiàn)而引起的驚奇與感嘆,因批判與創(chuàng)造而帶來的精神的活力,因個性張揚、思想獨立而孕育的無限生機?!办o”下面必須要有“流”和“動”,而且是真正的精神上的波動、流動、激動、感動。這樣的“靜水流深”才是本意上的靜水流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與學習。
學習需要沉靜,但更需要精神上的流動和感動。“動”與“靜”必須深層次地融合在一起。否則,“靜水”就會變成一潭死水,精神上的死水。當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發(fā)表演講,特別向?qū)W生指出:“諸君終日伏首案前,蕓蕓攻苦,毫無娛樂之事,必感身體上之苦痛。為諸君計,莫如以正當之娛樂,易不正當之娛樂……”要學生將娛樂和學習兼顧,便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