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興義
(淮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徽州傳統(tǒng)建筑與天井的文化藝術特色
甘興義
(淮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天下建筑看中國, 中國建筑看徽州”, 徽州傳統(tǒng)建筑歷史悠久, 具有濃厚的人文思想理念。 色彩渾厚的建筑風格與自然界巧妙地融為一體, 呈現(xiàn)出典型而獨具特色的徽派建筑風格。 天井的空間格局在現(xiàn)代徽派建筑風格中獨樹一幟, 四水歸堂、 寓意吉祥,文化內(nèi)涵豐富, 藝術特色鮮明。 徽州天井作為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古典建筑風格, 激發(fā)了我們對獨具特色建筑風格的探究與深思, 賦予人們了解特定歷史時期的建筑文化與藝術風格特色。 關鍵詞: 徽州; 傳統(tǒng)建筑; 天井文化; 藝術特色
徽州地區(qū)河流縱橫、 重巒疊嶂、 平原遼闊。 一省之內(nèi), 地區(qū)不同, 建筑風格各異。 徽州古府是徽州傳統(tǒng)建筑較為集中的區(qū)域。 徽州古府地處山區(qū), 山巒層疊, 傳統(tǒng)建筑的選址與建造、 布局與色彩等與自然界融為一體, 依山傍水、 粉墻黛瓦、 錯落有致, “人在山中行, 如入圖畫中”, 逐漸形成了典型而獨具特色的徽派建筑藝術風格, 成為長江流域重要的建筑流派之一。
徽州歷史悠久, 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令世人矚目,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勤勞人們, 用他們的智慧、 聰明、 才智, 創(chuàng)造出了燦爛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 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江淮兩岸數(shù)千年的滄桑變遷賦予了徽州村落建筑的文化格調(diào), 文化內(nèi)涵十分豐富的徽州傳統(tǒng)建筑呈現(xiàn)出了具有鮮明特色的藝術風格, 尤以黃山境內(nèi)西遞村與宏村的村落建筑最為顯著。 明嘉靖《新安名族志》載:“其地羅峰高其前, 陽尖障其后, 石獅盤其北, 天馬靄其南。 中有二水, 環(huán)繞不之東, 而之西, 故名西遞?!被罩菟赜小肮琶窬咏ㄖ囆g的寶庫”“東方文化的縮影”之美稱。 20世紀初, 隨著封建社會宗法制度的解體, 西遞村與宏村的發(fā)展也變得逐漸緩慢。 徽州村落建筑由于建造選址的優(yōu)越地勢, 免遭了戰(zhàn)亂的侵襲, 因而較好地保存了原始形態(tài)風貌, 更好地再現(xiàn)了歷史發(fā)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又被我國園稱為“西遞庭院”。
建筑有著強烈的文化性、 區(qū)域性, 從而構建了濃郁的村落建筑文化藝術氛圍。 隨著歷史的變遷, 徽州村落建筑留下了歲月斑斕的道道痕跡, 色彩格外飽和, 殘留瓦片錯落有致, 建筑間炊煙繚繞, 宛若一幅幅具有中國民族區(qū)域文化特色的優(yōu)美圖畫。 著名作家曹雪芹說道:“偌大景致, 若干亭榭, 無字標題, 任是花柳山水, 也斷不能生色?!盵1]色彩豐富多變的殘墻與青瓦的殘缺相呼應, 形成了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 更加突顯了徽州建筑的精神內(nèi)涵與外在特色鮮明的結(jié)構特征。
徽州傳統(tǒng)建筑的結(jié)構特征與藝術風格主要體現(xiàn)在外部造型上, 聚散適度, 比例和諧, 線條流暢, 錯落有致, 尤以強烈的黑白色彩對比取勝, 有別于我國眾多的建筑流派風格。 村落空間的變化韻味有致, 建筑色調(diào)樸素淡雅, 體現(xiàn)了徽州古村落特有的文人氣質(zhì)。 漫步在村落間, 隨處可見鱗次櫛比、 漏窗鑲嵌的建筑, 相互緊鄰, 層層疊疊, 墻接瓦連, 節(jié)奏有序, 形成了迷人的村落輪廓, 清晰可見。 馬頭墻最為獨特, 它打破了傳統(tǒng)形式上白墻的單調(diào), 進一步豐富了結(jié)構造型語言, 完善了建筑造型的美感。 突兀多姿的馬頭墻, 形成了一組組連續(xù)、 漸變、 交錯、 起伏的馬頭墻樂章。 無論是在一座座青山下、 一片片綠原上, 還是枝繁葉茂的翠竹間與綠油油的田野畔無不點綴著晶瑩潔白的玲瓏樓舍, 黑白相間、 起伏交錯、 層層疊疊、 云霧繚繞、 參差輝映, 不僅體現(xiàn)出了“天人合一”的人文建筑理念, 更是道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唐代大詩人李白贊美道:“磨盡石墨嶺, 潯陽釣赤魚。 靄峰尖似筆, 堪畫不堪書?!鼻宕鞂毶嘤性娫疲骸拔襾硇邢驏|, 溪水流向西。 百尺古鴨腳, 下撇千稻畦。 郁蔥氣佳哉, 中有清云梯?!?/p>
宏村素有“中國畫里的鄉(xiāng)村”的美稱, 但宏村最讓人稱奇的并不是它的美, 而在于宏村是一個按照中國傳統(tǒng)風水理念設計而成的村落。 它的四面青山如屏, 悠然的古藤繞在村巷里, 形成了“山因水青, 水因山活, 樹因水綠”的勝景。 徽州人獨具匠心, 建造出了令世人矚目的人工水系村落, 形成了一個宏大的古典園林, 真可謂:“不設藩籬, 恐風月被他拘束; 大開門牖, 放江山入我襟懷?!?宏村俗稱“牛形村”, 全村以雷崗山為“牛頭”, 以古樹為“牛角”, 以樓房為“牛身”, 以荷塘為“牛肚”, 以木橋為“牛腿”, 猶如一頭強壯的水牛俯臥在青山綠水之中, 栩栩如生, 悠然自在, 堪稱:“山為牛頭樹為角, 橋為四蹄屋為身。” 徽州村落建筑是我國傳統(tǒng)建筑中具有區(qū)域性、 民族性、 典型性的一種建筑形式, 是人們改善環(huán)境、 適應自然的建筑創(chuàng)造, 是世界建筑史中的一幅美麗畫卷。
徽州是徽商的發(fā)祥地, 徽州古民居的建筑文化中打上了深刻的徽商烙印。 徽州商人雖“雄踞神州半壁江山, 富甲天下”, 但長期以來一直被“重農(nóng)抑商”政策所束縛, 徽州建筑中的天井便由此而興。 人們可以通過天井觀測天氣的變化, 從而獲得“天人合一”之靈氣, 又有“頂天立地”之滿足。 “天井”一詞最早見于《孫子兵法》:“凡地有絕澗天井、 天陷、 天隙, 必然遠之勿近也?!?《辭?!分袑μ炀慕忉屖恰八膰蛉娣课莺蛧鷫χ械目盏?。 其形如井露天”依定義看天井至少由三面房屋圍合以上方可。[2]6“天井”意為四面陡峭、 溪水所歸、 天然之井。 天井上由屋頂四周坡屋面圍合成一個敞頂式空間, 形成一個漏斗式的井口, 匯四水歸堂(塘), 天井下底面設池塘、 留有溝防、 做路徑、 安石埠, 立基劃界“以滴水為界的天然之井”, 故取名“天井”。
天井在徽派建筑與古屋祠堂中最富個性, 天井的建造在構思上具有極高的藝術性, 深沉獨到的文化蘊涵構建了優(yōu)美、 精湛、 和諧的視覺效果。 徽州天井大致有4種樣式:四面均是住宅樓房圍成的長方形天井; 一面廳堂、 兩側(cè)廂房與一面高墻圍成的長方形天井; 一面廳堂與三面高墻圍成的庭院式長方形天井; 一面廳堂與兩面高墻圍成的三角形天井。 徽州天井造型獨特, 寓意深刻。 其中, 四水歸堂是徽州天井的主要表征。 從我國傳統(tǒng)哲理中可以看出, 天井和“財?shù)摗泵芮嘘P聯(lián)。 徽商之道, 是以聚財為核心, 天井的逐漸形成與興建, 寓意著使天降的雨露與財氣相互聚集, 合二為一, 財源滾滾。 四水歸堂, 四面八方的財源就像天上之水一般, 源源不斷地流入千家萬戶。 故而, 四水歸堂包含著聚水、 聚財、 聚福氣。 四水歸堂, 已成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建筑風格之一。
(一)徽州天井的文化理念
徽州天井是一個具有象征性的空間。 在這個空間里, 人們可以自由活動, 在住宅內(nèi)就可以觀看天氣, 感受自然的萬千變化, 也是主人情懷的一種寄托。 因此, 天井在徽州村落建筑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成為建筑整體極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徽州天井的設計理念重在以人為本, 集中體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以及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天井建筑的周邊精雕細刻著徽州傳統(tǒng)文化的紋樣與圖案, 寓意著和諧盛世的社會景象。 天井的下方可以飼鳥養(yǎng)魚、 植樹栽花, 有效地拓展了室內(nèi)的空間、 光線、 層次感, 使得客廳顯得格外寬敞、 明亮、 高大、 開闊, 可謂在咫尺天地中, 盡覽人間春色, 時刻感受著變化萬千的自然氣息。
徽州天井與宗法禮教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可以說, 徽州天井的設計與建造既迎合了風水中的陰陽和諧, 又合乎情理地順應了宗法禮教制度的行事準則。 正如《陽宅十書》中所稱:“夫宅者, 乃陰陽之樞紐, 人倫之軌模?!笨梢?, 在徽州傳統(tǒng)文化的洗滌下, 徽州天井文化在不同層面深受宗法禮教制度的深刻影響, 也體現(xiàn)出了徽州的禮制是較為嚴明的, 宗法禮教的指導思想已經(jīng)滲透到徽州天井建筑之中。 此外, 徽州天井與儒家思想也有一定的內(nèi)在關聯(lián), 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的仁愛、 中庸思想的謙恭。 正是這種仁愛與謙恭, 讓“圍合”的建筑契合了中國人的思想理念。 當然, 徽州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與習慣也讓天井在徽州村落建筑中獨樹一幟。
(二)徽州天井的傳統(tǒng)理念
天井是徽州人對天、 地、 人三者關系思考的表現(xiàn), 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體現(xiàn)。 “天井把人們的視線引向蒼天, 中堂上的祖位正對天井, 敬天和敬祖思想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 廂房在天井兩旁, 正房中也可直觀天井, 人們圍著天井起居。 天、 地、 人三者在視線與思維上成了一直線, 產(chǎn)生了天人共在的感情。 每逢過年都要早起拜天地, 開了門則怕財氣外流, 而在天井對著天拜, 解決了這個問題?!盵3]另外, 天井使室內(nèi)的空間與外部的自然空間融為一體, 寓意“聚財”, “肥水不外流, 財氣聚家中?!?/p>
徽州天井在防范意識與安全方面有著一定的作用, 由于徽州男子大多數(shù)常年在外經(jīng)商, 為了家人和財產(chǎn)的安全, 在建筑風格上通常是墻高窗小。 由此一來, 高高的圍墻將院落圍成一個向內(nèi)封閉的空間, 建筑內(nèi)部的光線主要靠天井進行采光。 《禮記·坊記》開宗明義地寫道:“君子之道, 辟則坊與, 坊民之所不足者也。 大為之坊, 民猶遺之。 故君子禮以坊德, 刑以坊淫, 命以坊欲?!泵耖g流傳的“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人之心不可無”正是這種防范心理的體現(xiàn)。[4]116
徽州天井的下方是家人活動的場所, 這與室外活動空間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 通常情況下掘有水井魚池, 栽植果木花卉。 整個院落點綴得十分對稱、 和諧。 “天井是大自然的住宅化, 又是住宅的大自然化。”[5]111天井體現(xiàn)了徽州人與大自然之間的親密無間, 寓意著其樂融融的美好生活。 同時, 也揭示出了天井是徽州人與住宅間聯(lián)系的紐帶, 息息相關。 正如《休寧縣志》中說道:“天下之民寄命于農(nóng), 徽民寄命于商, 而商之通于徽者, 取道有二:一從饒州、 鄱、 浮(江西), 一從浙省杭、 嚴(浙江), 皆壤地相鄰, 溪流一線, 小舟如葉, 魚貫尾銜, 晝夜不息。”[6]從傳統(tǒng)建筑風水學的角度而言, 一般情況下要求平面布局模式為(前朱雀、 后玄武、 左青龍、 右白虎)前低后高, 中軸對稱, 前有池堰。 因此, 徽州村落建筑中天井的設計遵循了建筑風水理念, 天井下的設置與綠化意識都受到風水觀念的影響, 陳設追求自然和諧, 最終實現(xiàn)了“天人合一”理想與和諧的居住環(huán)境。
[1] 陸林.徽州文化全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 眭謙.四面圍合[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
[3] 梁雪.傳統(tǒng)村鎮(zhèn)實體環(huán)境設計[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4] 《中國建筑史》編寫組. 中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2.
[5] 王名居,王木林.徽派建筑藝術[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6] 休寧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休寧縣志[M].合肥:黃山書社,2012.
[責任編輯 湛貴成]
Huizhou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Cultural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Patio
GAN Xing-yi
(ArtSchool,HuaibeiNormalUniversity,Huaibei235000,China)
“Chinese architecture represents world architecture at a glance; Huizhou architecture represents Chinese architecture at a glance.” Huizhou architecture enjoys a long history and is charged with profound humanistic elements. Color-rich architectural style blends ingeniously with natural elements, bring out the typical and unique Hui-school architecture. The special configuration of patio plays a unique part in modern Hui-school architecture. Four eaves gathering rain water into the patio, this is an auspicious significance that also projects rich cultural implication and vibrancy of art. Huizhou patio, a unique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inspires our exploration and contemplation of characteristic architectural styles, with the intention of providing knowledge about architecture cultures in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s.
Huizhou;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patio cultur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2017-03-26
2015年度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AHSKY2015D135); 2016年度安徽省級質(zhì)量工程項目(2016gkk030)
甘興義(1977—), 男, 河南永城人, 碩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TU-238 K203
A
1009-4970(2017)04-00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