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為西藏民族大學2016年高水平人才班科研項目“胡塞爾視域下王陽明心學中的‘意之研究”成果。其項目號:(YG-2016AYG1409)]
摘要:王陽明心學中的“意”與胡塞爾現(xiàn)象學中的“意向性”理論,有著較為相似的地方,以胡塞爾意向性理論的視域去審視王陽明心學中的“意”,不僅可以使人們更為清晰地理解王陽明心學中的“意”的范疇,而且能夠使王陽明心學中的認識論有更廣闊的理論闡發(fā)空間。在胡塞爾視域下,王陽明心學中的“意”具有了主體性、指向性、構成性和道德性等特征。
關鍵詞:王陽明;意;主體性;構成性;道德性
一、王陽明心學中的“意”之主體性
王陽明哲學中的“意”有兩層含義,其一,“意”主要是指由“心”所發(fā)出的意識活動。其二,“意”是指由該意識活動所產(chǎn)生的關于物的觀念和意義。由胡塞爾意向性理論,去審視王陽明的“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這句話,那么王陽明的這句話,道出了“意”的一個特性,那便是其主體性。
在胡塞爾的意向活動中,總是預設了一個發(fā)出該意向活動的意向主體,而在其現(xiàn)象學中,他將其稱為先驗自我。正是有了先驗自我的存在,胡塞爾的意向行為活動才能夠存在,也正是因為有了先驗自我的存在,他的意向行為活動才有了主體性。與胡塞爾的意向行為活動一樣,王陽明心學中的“意”也有發(fā)出其活動的意向主體,也具有主體性的特征。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圣人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以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①,所以事實上,王陽明哲學中的“意”,根本上說是“心”應物而所發(fā)的活動?!耙狻弊鳛橐环N意識活動,其實與胡塞爾意向性理論中的意向活動頗為相似,而“心”作為“意”的發(fā)出者,其實就相當于意向性理論中的意向主體。當作為意向主體的“心”,看到客觀存在的素材(客觀的事與物)時,便會產(chǎn)生意向活動。
王陽明說:“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辯他吉兇災祥?天地鬼神離卻了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我的靈明離卻了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了?!雹谠谕蹶柮鞯恼軐W中,他已經(jīng)將人的主體性,提高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他認為正是有了人“心”的存在,意向活動才能產(chǎn)生,進而天地萬物才能成為意義存在之物,離卻了人心,便不會有構成客觀萬物意義存在的“意”之活動,那么天地萬物便沉寂于毫無意義的世界之中?!耙狻睂θf事萬物的意義構成活動,是由“心”所發(fā)出的意向活動,被“意”所構成的萬事萬物的意義,是由“心”所體驗和承載其意義的。 “心”作為“意”的意向主體,使得“意”之活動具有主體性的。
二、王陽明心學中的“意”之指向性
與胡塞爾“每個表達不僅意味著什么,而且涉及到某種東西;它不僅有意義,而且與某個對象發(fā)生關系”③的認識相同,王陽明也認為“意未有懸空的,心著事物”。胡塞爾認為意向活動是關于某物的意向活動,意向活動中必定存在意向對象。“我的靈明離卻了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了”,與胡塞爾的認識一樣,王陽明也認為“意”總是關涉于事、物的“意”,沒有事、物的存在,沒有客觀的天地萬物鬼神,便沒有了引起“心”發(fā)動的客觀素材,因而“意”也便不會產(chǎn)生,我的靈明也便沉于虛寂。王陽明在此只是強調“意”一定有其對象,有其內容,而至于此對象是否實在并不是很重要,事可以是實在的事與物,也可以是觀念中的事與物。
“在意向中有對象被意指,被作為目標”④,在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中,意向行為對意向對象有一種指向性的性質,它是通過意向內容指向意向對象的。與胡塞爾的看法相似,王陽明也認為“意具有一種對對象的指向性質,物只是作為意的對象才有意義?!雹荩?“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陽明認為“意”是由“心”所發(fā)出的活動,但最后指向并著落于事與物。 “凡意之所用無有無物者,有是意即有是物,無是意即無是物”,只有被“意”所指向的事、物才是有意義的事、物,而不被“意”所指向的事、物,只能是沉于虛寂的無意義之物。
王陽明的“意”與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相似,都具有指向性的特點。在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中,意向行為通過意向內容指向意向對象,而在王陽明的心學中,“意”通過事、物的觀念和意義指向事、物。正是“意”的這種指向性,事、物被構成其意義存在的意向行為活動才有了可能。
三、王陽明心學中的“意”之構成性
在胡塞爾的意向性活動中,意向行為是通過意向內容指向意向對象的,也就是說意向行為在指向意向對象的同時,賦予了意向對象意義,因而意向對象才變成了意義的存在,因此說意向行為構成了意向對象的存在。與胡塞爾意向性理論頗為相似,王陽明心學認為“意之所在便是物”,他認為“意”在指向事、物的同時,也構成了事、物的意義存在。因此說“意”除了具有指向性的特征之外,還具有構成性的特征。
王陽明說“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⑥。王陽明此處所說的物是指“事”,指一切倫理生活中的事?!耙狻痹谥赶蚴掠H的同時,又賦予了事親以道德意義,因此事親這一道德事務才能存在,同樣的道理,“意”在指向其他事的同時,也賦予了其他事以意義,所以如事君、仁民愛物、視聽言動等事才具有了存在的意義?!耙狻睂κ碌闹赶蚺c意義賦予,其實就是“意”對其事意義存在的構成。王陽明答友人問時,承認了物有客觀實在之物的含義,并認為“意”對“物”的構成,并不只是對于倫理生活中的道德事務的構成,它還包括“意”對于客觀事物的構成。心之所發(fā)的“意”在指向客觀實在之物的同時,賦予了它以現(xiàn)實存在的意義。
我們所處的世界雖然是自然存在的客觀世界,但是我們人的存在,卻是有思維、有意識的主體性的存在。相對于自然客觀世界,存在這一個我們所意識到的主觀的意義世界。事實上,無論是王陽明還是胡塞爾,他們最終是承認自然客觀世界的存在的,只是對于主體的人來說,只有被意識到的主觀的意義世界的存在,才是有意義的。而王陽明心學中的“意”之構成性,便是相對于意義世界而言的。
四、王陽明心學的“意”之道德性
王陽明心學中的“物”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自然客觀之事物,一是指事親、事君等倫理之事務?!白蚵勏壬?,亦影影見得功夫須臾是如此,今聞此說,益無可疑。愛昨曉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從心上說。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心外之物?!雹唠m然王陽明哲學中的“物”有自然客觀事物的含義,如“巖中花樹”之說,但是在王陽明哲學中,不管是“格物致知”還是“心外無物”等“物”都主要是指事,是指構成人類社會實踐的政治、道德等活動。
陽明心學中“物”主要指倫理生活中道德的“事”的現(xiàn)象,使得陽明心學中的“意”,主要是指指向并構成倫理生活中的道德事務的意向活動。正因如此,陽明心學中的“意”在具有指向性和構成性的同時,也具有了道德性。“盡管王陽明的意向性無疑具有認識論的功能,但比起胡塞爾的意向性來說其更富倫理學的特質意義”⑧。由于“意”是“心”應物而所發(fā)的活動,“心”在應物的同時,對物有一種觀照。若“心”能夠朗照物,即“心”對其自身的自然傾向有一種自覺,則“心”所發(fā)之“意”是善“意”;若“心”由于被私欲蒙蔽,不能朗照事、物,即“心”對于自身的自然傾向不能自覺,則所發(fā)之“意”為惡“意”。所以“意”有善有惡,善惡分明。王陽明認為“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對于發(fā)出“意”的心體來說,其含納良知,并且傾向于認同良知。由于心含納良知,所以當心在發(fā)出“意”的同時,對“意”有一個監(jiān)督的功能。當心發(fā)出的惡“意”時,意違背了心的自然傾向,所以“心”便產(chǎn)生一種不舒適之感,良知便要求“心”回歸其自然傾向。因而就必須使惡的“意”得到糾正,使得心之所發(fā)的“意”符合良知的要求。當“心”之所發(fā)的“意”皆符合良知要求時,心也便回歸于傾向認同良知的本性。進而由心與意所促發(fā)的行為活動,便會符合良知要求,符合于天理的要求。
正是“意”之道德性,使王陽明心學中的“意”與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意向性理論有了本質區(qū)別。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是單純的現(xiàn)象學的認識論范疇,而王陽明所言之“意”則是主要是心學的倫理范疇。雖然陽明心學之“意” 與胡塞爾現(xiàn)象學之意向性理論,有許多相似之處,其本身也具有認識論的意義,但“意”歸根結底屬于倫理范疇,王陽明的心學歸根結底屬于倫理哲學,因而“意”具有道德性是必然的。
【注釋】
①王陽明.王陽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7.
②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24.
③胡塞爾.邏輯研究(第二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46.
④施太格繆勒.當代哲學主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99.
⑤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50.
⑥王守仁.傳習錄(上)[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5:6.
⑦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6.
⑧張再林.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與王陽明的”意“的學說[J].青海社會科學,1997(04).
【參考文獻】
[1]王陽明.王陽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胡塞爾.邏輯研究(第二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3]施太格繆勒.當代哲學主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4]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張再林: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與王陽明的”意“的學說,青海社會科學,1997(04).
作者簡介:程國棟(1990.04-),西藏民族大學14級中國哲學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哲學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