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杰
(河北省巨鹿縣醫(yī)院,河北 巨鹿 055250)
自擬開竅通腑湯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
孟祥杰
(河北省巨鹿縣醫(yī)院,河北 巨鹿 055250)
目的 觀察自擬開竅通腑湯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療效及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方法 將患者12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兩組患者入院后給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口服開竅通腑湯,兩組均治療14 d。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以及自理能力評分,評價臨床療效,測定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及血清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漿內皮素(ET-1)、一氧化氮(NO)的表達水平,記錄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3.33%,高于對照組的68.33%(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以及Barthel(BI)指數(shù)評分較治療前均得到顯著改善,且觀察組兩項評分的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礎動脈內徑值,F(xiàn)MD,NID與治療前測量相比均有所增高,且觀察組增高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 (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中vWF、ET-1的表達水平與治療前相比有所下降,且觀察組下降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而兩組患者血清中NO的表達水平與治療前相比有所升高,且觀察組升高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當(P>0.05)。觀察組雖然腹瀉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P<0.05),但不影響治療。結論 自擬開竅通腑湯可顯著提高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療效,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和認知功能及血管內皮功能,且不增加臨床使用風險,不良反應較輕。
急性腦梗死 開竅通腑湯 血管內皮功能 臨床療效
急性腦梗死是最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其發(fā)病機制為腦動脈管腔出現(xiàn)狹窄甚至阻塞而導致腦血流局部循環(huán)障礙,導致腦組織局部缺血、缺氧出現(xiàn)水腫或軟化病灶,最終可引起腦功能或肢體功能障礙等表現(xiàn)[1-2],患者起病較急,在發(fā)病數(shù)小時至數(shù)日內病情可呈進行性加重,伴有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且具有高致殘、致死率。研究發(fā)現(xiàn)[3],血管內皮功能受損可參與腦血管局部斑塊形成及破裂,是導致本病發(fā)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血管內皮功能良好與否往往與本病的發(fā)生及預后存在相關性。急性腦梗死在中醫(yī)學中又名缺血性腦卒中[4],致病因素為風、痰、瘀,治療多以醒腦開竅,活血化瘀為法。自擬開竅通腑湯[5]具有化痰醒腦,開竅滌痰等功效,臨床可用于急性腦血管疾病。本研究觀察自擬開竅通腑湯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納入標準:均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6];此次為首次發(fā)作的急性腦梗死或既往急性腦梗死病史但愈后良好未遺留神經肢體功能障礙;從發(fā)病至入院時間不超過48 h,均經頭部CT及MRI明確診斷為單個病灶,且無合并腦出血或占位性病變;具有明確神經系統(tǒng)缺損體征且與病灶定位相符合;無意識障礙。排除標準:合并感染者;合并外傷或活動性出血病灶者;合并凝血功能異常、低血壓者;既往出現(xiàn)腦血管疾病且遺留有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合并其他嚴重的重要臟器疾病、免疫系統(tǒng)疾病、腫瘤患者;依從性較差者,對本組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在本院診斷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入組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血壓、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給予低流量吸氧及動態(tài)監(jiān)測血壓、心電圖、血氧飽和度等。根據(jù)患者病情不同合理選擇藥物進行降低顱壓、抗血小板聚集、調血脂、控制糖、適當控制血壓(不過度降壓)、降纖、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以及營養(yǎng)支持等,并積極防治并發(fā)癥。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口服自擬開竅通腑湯:冰片10 g,酒大黃20 g,水蛭10 g,川芎15 g,川牛膝20 g,白茅根15 g,石菖蒲15 g,丹參15 g,如上藥物加水煎煮至200 mL,每日1劑。兩組均治療14 d。
1.4 觀察指標 1)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以及自理能力評分:評定標準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及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數(shù)(BI)進行評價,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范圍為0~39分,BI指數(shù)評分評定患者自理能力,由10個部分組成,范圍為0~100分。2)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測,測定位置均為以肘上肱動脈2~5 cm為定點,與心電圖同步,當顯示出現(xiàn)R波時測量患者肱動脈前后內膜間距離,分別測定平穩(wěn)狀態(tài)下基礎動脈內徑值,及給予袖帶充氣加壓阻斷血流后再釋放時動脈內徑值,以及舌下含服銷酸甘油(400 μg 5 min后動脈內徑值。3)計算兩組患者內皮依賴性舒張變化率 (FMD%)=加壓后數(shù)值-基礎值/基礎值×100%及兩組患者內皮非依賴性舒張變化率(NID%)=含服硝酸甘油后數(shù)值-基礎值/基礎值×100%。評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漿內皮素(ET-1)、一氧化氮(NO)的表達水平: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外周血,離心后收集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測定。在治療期間密切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及生化指標,記錄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如有異常及時對癥治療。
1.5 療效標準 參照文獻[7]擬定。據(jù)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療效統(tǒng)一評定標準,以NIHSS評分減少程度作為療效判定標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為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5%且<90%為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且<45%為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為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加為惡化。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總例數(shù)× 100%。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以及BI指數(shù)評分比較 見表2。治療前,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以及BI指數(shù)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以及BI指數(shù)評分較治療前均得到顯著改善,且觀察組兩項評分的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以及自理能力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結果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3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 見表4。治療前,兩組患者基礎動脈內徑值、FMD、NID的測量數(shù)值相當(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礎動脈內徑值,F(xiàn)MD,NID與治療前測量相比均有所增高 (P<0.05),且觀察組增高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組別時間 NID(%)基礎動脈內徑值(mm) FMD(%)觀察組 治療前 20.09±3.13(n=60)治療后 22.59±4.23*△對照組 治療前 20.12±3.23 3.69±0.20 3.57±0.51 3.89±0.54*△12.12±1.51*△3.70±0.12 3.56±0.48(n=60)治療后 21.24±4.11*3.81±0.44*10.09±1.23*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中vWF、ET-1、NO的表達水平 見表5。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中vWF、ET-1、NO的表達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中vWF、ET-1的表達水平與治療前相比有所下降(P<0.05),且觀察組下降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而兩組患者血清中NO的表達水平與治療前相比有所升高(P<0.05),且觀察組升高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中vWF、ET-1、NO表達水平的比較(±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中vWF、ET-1、NO表達水平的比較(±s)
別 時間 NO(μmol/L)vWF(%) ET-1(ng/L)察組治療前 60.07±11.13 60)治療后 94.53±16.33*△照組治療前 60.12±11.23 183.37±21.10 83.57±16.51 119.89±18.24*△50.13±13.31*△183.70±23.12 83.13±15.42 60)治療后 79.21±14.12*133.24±19.44*65.09±13.21*
2.5 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 見表6。觀察兩組患者發(fā)現(xiàn),用藥后不良反應主要為惡心嘔吐、腹瀉,觀察組腹瀉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過程中主要并發(fā)癥為血糖升高、肺部感染、水/電解質紊亂及神經源性心臟損害等。兩組患者在治療中如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當(P>0.05)。且所有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均予對癥處理,不影響治療。
表6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n(%)
急性腦梗死的病理過程為腦局部血管的動脈粥樣斑塊狹窄阻塞供血或斑塊脫落形成血栓閉塞血管而導致局部腦組織發(fā)生供血不足繼而出現(xiàn)的腦組織急性壞死的過程。在本病發(fā)病過程中,動脈斑塊的形成以及血管內皮功能的減退均是誘發(fā)本病的重要因素[8]。早期研究認為,合并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慢性基礎病的患者其血液成分以及血流動力學均發(fā)生改,易在血管壁上形成動脈粥樣斑塊,同時代謝產物如膽固醇、三酰甘油沉積于血管內皮也會導致血管內皮功能發(fā)生改變,首先受代謝產物影響,患者血管壁彈性下降,血管自身收縮舒張功能出現(xiàn)障礙,易發(fā)生血管痙攣及狹窄,其次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血管平滑肌增殖會導致附著在表面的斑塊發(fā)生破裂,斑塊內釋放大量炎性因子及凝血因子,而同時受損的血管內皮細胞不再發(fā)揮抗凝活性,而平時用來維持血管舒張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NO及其他活性物質會大大減少,相反內皮細胞還會釋放相關促凝因子,加速斑塊破裂后血栓的形成,加劇了這一病理過程[9]。且越來越多研究認為血管內皮功能受損程度以及相關表面活性因子的釋放均與疾病的預后存在肯定聯(lián)系。因此,臨床治療上可將血管內皮功能作為疾病預后的一個重要指標[10]。
中醫(yī)學認為疾病的發(fā)生是由于風痰外邪阻絡,局部氣血瘀滯,患者氣血運行失和,發(fā)生閉證,繼而出現(xiàn)相關的功能性損害,具體急性期治療上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為原則,多采用活血化瘀,開竅醒神,通腑邪熱之法[11]。自擬通腑開竅湯中酒大黃軍通腑祛邪,冰片,石菖蒲開竅醒神化痰,芳香化濁,配以川芎,丹參養(yǎng)血活血,白茅根祛風,全方共奏祛邪醒神活血之功。
NIHSS評分及BI評分是腦梗死患者評價神經功能恢復的量表,F(xiàn)MD,NID是評價血管舒張功能的重要指標,vWF是血管內皮及血小板上共同表達的一種具有黏附功能的大分子糖蛋白,具有促進血小板黏附,激活凝血系統(tǒng)的作用[12]。而ET-1廣泛存在于血管內皮中,在外界刺激如高凝狀態(tài)下,易被激活,從而發(fā)揮較強的收縮血管作用,進一步加重局部缺血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療效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自理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開竅通腑湯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同時觀察組的血管內皮功能較對照組有所改善,血管內皮相關表達因子如vWF、ET-1的表達較對照組降低、NO的表達較對照組升高,與其他研究結果相符,也與本研究臨床療效結果相一致。結果提示開竅通腑湯有可能是通過改善了患者血管內皮功能而發(fā)揮的治療作用。同時,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當,而觀察組雖然腹瀉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雖相比對照組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不影響進一步治療。
綜上所述,自擬開竅通腑湯可顯著提高急性腦梗塞患者臨床療效,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和認知功能及血管內皮功能,且不增加臨床使用風險,不良反應較輕。
[1] 林曉東,趙麗.急性進展性腦梗死的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07,1(3):215-217.
[2] 付文亭,李清,邵長娟,等.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與急性腦梗死進展發(fā)生的關系[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10):1061-1064.
[3] 笪正,翟正平,閆福嶺,等.急性腦梗死進展發(fā)生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4,11(11):569-575.
[4] 鄧麗,劉曉冬,張擁波,等.急性腦梗死的治療進展[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8):825-829.
[5] 何小剛,蔡秋芳,馬海蓉,等.涼血通瘀湯治療急性腦梗死昏迷(瘀熱證)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4,23(10):1938-1940.
[6] 王以翠,常煥顯,孔令勝,等.阿加曲班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及炎癥因子的影響[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5,36(6):870-876.
[7] 馬欣,屈曉霞.舒血寧注射液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內皮素和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J].中國藥業(yè),2014,23(16):39-41.
[8] 朱廣旗,胡蓉,吳遠華,等.醒腦陰陽透刺法對急性腦梗死患者VEGF的影響[C].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2011:81-87.
[9] 李明芬,黃曉琪,林英輝,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與血管內皮損傷標志物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7):1119-1121.
[10]羅鋼,白雪,楊思進,等.蛭龍活血通瘀膠囊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及血管內皮分泌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0,19(4):545-547.
[11]郭華,陳炅,索冬衛(wèi),等.依達拉奉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炎癥因子、6-酮-前列腺素F1α、血栓素B2、血管內皮功能、和肽素及N末端腦鈉素原的影響[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5,40(4):77-80.
[12]陳立,李蘭,韓悅,等.化瘀通腑開竅法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及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3,22(12):2027-2028.
R743.9
A
1004-745X(2017)02-0366-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2.060
2016-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