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運用高速攝影技術,采取測量法,觀察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對腳背內側踢球動作的五個技術細節(jié)做力學分析,發(fā)現(xiàn)腳觸球的力量是決定踢球高度和遠度的關鍵因素。同時針對任意球,球門球,角球和球點球做出動作分析,指出踢球的力量和腳觸球的部位,方向是定位球踢出最佳效果的主要影響要素。為讀者和足球參與者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腳背內側踢球;動作分析;技術;踢定位球
腳背內側踢球技術是足球運動基本技術之一,它是用腳趾的多個跖趾關節(jié)和舟骨形成的足內側面觸擊足球的一種踢球方法,這種踢球方法經常是球隊防守反擊,長傳沖吊和射門的有力武器,在全隊比賽的大范圍戰(zhàn)術組織及定位球進攻中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通過高速攝影技術,三臺攝像機分別呈立體的90°布置,即地面兩臺與被攝者相距7.5米一側一后呈90°分布,空中與被攝者距離3米垂直于地面設置第三臺攝影機,三臺機器隨被攝者運動而移動工作。運用觀察法,比較法,測量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和文獻資料法分析研究腳背內側踢球技術全過程的運動生物力學指標,從中歸納總結腳背內側踢球的動作方法和出球的決定因素以及腳背內側踢定位球的技術要領和影響因素,為讀者和足球運動參與者訓練和比賽提供參考和建議。
1 腳背內側踢球動作分析
腳背內側踢球動作中球員身體重心變化,出球瞬間踢球腿的角速度,線速度以及身體位移速度的變化,踢球腿繞額狀軸運動的角速度,線速度發(fā)展變化趨勢和踢球的動量變化是本次研究的重點,經過這些研究,闡明腳背內側踢球的技術特征和最佳出球效果的影響因素。以下通過對助跑,支撐腿的選位,踢球腿的擺動,腳觸球和隨前動作這五個動作技術環(huán)節(jié)分別做分析論述。
助跑距離一般在3步到5步,可根據踢球實際的需要做出選擇,如果要踢出近距離的球,則助跑距離近,如果要踢出遠距離的球,則助跑距離相對遠一些。斜線助跑,助跑方向與出球方向約呈45°角,助跑開始時身體姿勢稍微前傾,身體重心下降,與地面所呈的角度約為70°至85°。助跑最后一步腳步步幅邁大,身體的位移速度降低,身體與地面的角度稍微增大,為支撐腿的站位做充分的準備。由于位移的加速度降低,這樣身體此時向前的沖力變小,以便使身體有一個穩(wěn)定的支撐。
下一步支撐腳的選位,支撐腳站在距離足球側后方20至25cm的位置上,此時身體向支撐腿方向傾斜,姿勢由助跑時的前傾逐漸變?yōu)樯韵蚝髢A斜,大約與地面呈95至115°夾角,膝關節(jié)股骨和脛、腓骨的角度由小變大直至基本伸直。其作用有二,第一,使身體獲得穩(wěn)固的支撐;其二,為踢球腿擺動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同時,身體也要隨支撐腳的站立而向內扭轉傾斜,此時產生扭矩,增加踢球時的力量。
踢球腿的擺動是腳背內側踢球的研究重點,踢球腿繞額狀軸做前后擺動,以此產生踢球的速度和力量,它的擺動順序是先繞髖關節(jié)向身體的后上方擺起,踝關節(jié)外旋腳面背屈,這一動作要和支撐腿選位的動作相協(xié)調,踢球腿擺起后大小腿折疊為60.85至81.49°,股骨由前向后上方做85.16至99.30°,角速度為2.85rad/s的鐘擺式擺動,從而獲得勢能。根據動能守恒定理,mgh=1/2mv2,可見擺動的高度決定踢球腿的擺動末速度,由于人體有用力的過程,末速度又和踢球人的用力大小關系密切。擺動腳的末速度是觸球的初速度,根據動量守恒定律公式:mv1+Mv2=mv1'+Mv2',其中m代表腿的質量,M代表足球的質量。從公式中得知當v2增大時,v1'增大。實踐證明踢球時獲得擺動腿的末速度快,那么足球離開腳的速度也就快,踢出的球穩(wěn)定性和準確性就增高。
腳背內側踢球助跑時身體姿勢由稍前傾與地面呈70°至85°逐漸后移到與地面呈約115°腳觸球動作,保持這個姿勢以發(fā)揮最大的觸球動量,踢完球以后身體與地面的夾角縮小為95°,來緩沖踢球的反作用力,踢球腿在觸球前的位移速度逐漸增大,身體重心的位移速度在支撐腳選位之前由快到慢,選位前的最后兩步上下起伏變大,重心位移的速度明顯降低,以利于腳觸球動作的發(fā)揮。身體重心的高度在垂直軸上隨時間的變化為助跑中——選位降低——腳觸球升高——隨前動作再略為升高。
以右腳踢球為例,踢球腿從左腿支撐腳腳后跟外側落地選位的瞬間,以額狀軸為軸向身體后上方,大小腿折疊,做快速鐘擺式的運動,腳隨之做背屈。當大腿向后擺到大約90.30°時,再做近端固定的向前擺動,當大腿擺至與支撐腿接近同一平面時,小腿做爆發(fā)式的前擺,同時小腿以膝關節(jié)為固定點繞垂直軸做內旋,腳跖屈腳尖外轉腳面外翻,直至腳觸球。腳觸球時,踢足球的后中或是后下部,踢球合力通過足球的重心,使足球產生足夠的初始動量,在空中平穩(wěn)的飛行;或者是踢在球的側后下、側后底部,合力偏離足球的重心,出球后依據伯努利定律產生左右方向的壓強差,足球發(fā)生繞垂直軸自轉同時側向的旋轉,在空中左右橫向漂移亦或是劃出美妙的弧線。
踢完球以后,人體由于助跑的慣性向前移動,支撐腿與地面的夾角進一步縮小,身體重心升高。同時踢球腿的肌肉做退讓性工作后隨慣性繞額狀軸繼續(xù)向前向內側擺動,大小腿之間的角度為170.2°至175.8°,腳順勢繼續(xù)跖屈朝前,以這樣的動作平衡身體的慣性和反作用力。
2 腳背內側踢定位球分析
腳背內側踢定位球主要是指踢任意球,球門球,角球和球點球的技術原理和動作特征,通過對踢這四種定位球的運動學研究,分析得出最佳踢球效果的影響因素。
2.1 腳背內側踢任意球分析
腳背內側踢任意球,踢球動作與前面所述動作基本一致,如果踢出的是弧線球或是突然下墜的“電梯球”,則有一些動作上的不同。踢弧線球時腳觸擊足球的后外側下方,合力∑F不通過足球的圓心,而是偏向一側,足球產生左右的壓力差,使其繞垂直軸旋轉,在出球后劃出美妙的空中弧線?!半娞萸颉笔翘咔蛲仍跀[動過程中,大腿擺幅縮小,加快小腿的擺速和力量使其做高速有力的擺動,觸球時踢球的后中下或是中底的部位,踢球的合力∑F不通過足球重心,球體產生上下壓力差,從而使踢出的球帶有繞額狀軸的旋轉,在空氣動力學的相互作用下,(包括空氣摩擦力和風阻)有高度和速度的急劇變化,因而有了急速下墜的效果,好像坐電梯一樣忽上忽下,故稱為“電梯球”。
2.2 腳背內側踢角球分析
腳背內側踢角球,由于場地的原因助跑距離有限,可通過腿部爆發(fā)力的和觸球角度的調整,將足球踢向罰球弧位置的方向和后點位置,依據進球規(guī)律,促使攻方進更多的球。
2.3 腳背內側踢球點球分析
腳背內側踢球點球,主要追求的是出球的力量,但是由于腳觸球的面積相對較小,所以踢球時的精準程度會差一些。具體動作是45°斜線助跑后,可瞄準球門的左中右方向觸擊球,同時通過身體姿勢的變化迷惑對方守門員,尋找破綻,將足球踢進球門。有一種踢“勺子球”的點球射門動作,可稍作助跑并以假動作迷惑對方守門員,腳觸球時踢在足球的后下或者底部,把足球送進球門,只是這種射門動作的難度比較大,球員稍不留神,就會射失。
總之,腳背內側踢定位球時,踢球的力度不同,腳觸球的部位不同,那么出球后所產生的飛行路線,方向和角度會各有差異。踢球的球員可根據文中所分析的方法,通過不斷的練習,踢出隨心所欲的飛出的足球。
3 結論
腳背內側踢球的基本動作是通過45°助跑,支撐腳積極站位于足球的側后方,身體重心逐漸升高和前移,踢球腿以大腿帶動小腿向身體側后方擺動,以獲得最大的觸球速度。腳跖屈外旋迅速接觸足球的后中或是后下方,足球踢出以后,身體重心前移上升,姿勢不變,踢球腿順勢向前擺動,肌肉做退讓性的工作以緩沖踢球時的力量和慣性。踢球的力量是決定出球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1]王剛,宋丹云.國家女足腳背內側踢定位球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1993(10):24-26.
[2]陸仲元.榮志行腳背內側踢香蕉球“圓錐式”擺腿動作的技術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983(03):29-34.
[3]陸仲元,陸煜.腳背內側踢側旋弧線角球的技術分析[J].體育科學,1995(06):44.
作者簡介
高波(1977-),男,漢族,陜西省咸陽市人。體育碩士學位?,F(xiàn)為陜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研究。
作者單位
陜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陜西省咸陽市 7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