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
數(shù)的計算是“數(shù)與代數(shù)”教學內容,貫穿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始終,在整個小學數(shù)學教材中,計算教學占據(jù)著較大的份額。同時,運算能力是學生解決問題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是新課標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但是現(xiàn)實教學中,教師對計算教學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就計算講計算”“為計算而計算”的淺顯教學現(xiàn)象比較普遍,計算教學應有的教學價值和功能未能得到體現(xiàn),這樣就給計算教學帶來了很多缺憾。那么,如何演繹計算教學,計算教學又該關注些什么呢?下面結合蘇教版《教學》五年級下冊“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教學,談談自己的思考與實踐。
一、關注計算教學的理解度
毋庸置疑,估算、心算、筆算是學生計算的三種方式。比較簡單的計算可以用估算和心算很快得出結果。當數(shù)目比較大或估算、心算不能很快得出結果時,需要借助于筆算。筆算時需要把每一步計算的過程記錄下來,只有學生充分理解算理,計算才能順利、流暢地進行。算理一般由概念、定律、性質等構成,用來說明計算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只有著力算理的教學,放大算理教學過程,才能真正促進和加深學生的數(shù)學理解。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掌握數(shù)學知識,不能依靠死記硬背,而應以理解為基礎,并在知識的運用中不斷鞏固和深化。”計算的原理、規(guī)定等是學生已有的“舊知”和教學的依據(jù),對新知識的認識需要立足于“舊知”,需要用計算的原理和規(guī)定甚至是“舊知”來支撐學生的數(shù)學理解。另外,計算的原理和規(guī)定更是算法賴以成立的基礎和前提,是學生“知其所以然”的前提和條件。因此,計算教學中關注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和生長,讓學生充分體驗由直觀算理到抽象算法的過渡和演變過程,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對算理的深度理解,進而達成對算法的切實把握。
二、強調計算教學的準確度
所謂準確度,就是計算的正確率。計算的準確度是評價計算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jù)和直接體現(xiàn),這也是計算教學的核心。如果正確率不夠,計算教學將失去其教學的意義,但如果只講正確,而不求靈活、合理,同樣體現(xiàn)不出數(shù)學的學科特點,影響計算能力的提高。所以《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指出“計算能力達到熟練、比較熟練、會三個層次”,其意是指計算教學不僅要顧及計算的準確度,還要兼顧計算的靈活性,在靈活的基礎上講求計算的準確度。
首先,提高正確率須要摒棄過去計算教學以“算”為主的單一教學形式。在這樣的情境里,學生沒有“說”的表達機會,這種做法“為計算而計算”,個中弊端不言而喻。所以計算教學的手段不可單一,學生感悟問題的途徑不能片面。因此,計算教學時應重視“說”的訓練和相應的指導。
其次,計算教學應該培養(yǎng)學生認真、專注的精神,加強訓練是計算教學無法繞開的關鍵。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訓練是提高計算正確率的保證。例如,完成“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例題教學后,要進行必要的練習,這里的練習可以是書上的計算題和解決問題,也可以針對課堂上學生的反饋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拿結果沒有化簡的情況來說,我們可以先出示一組分數(shù)讓學生找出其中的最簡分數(shù),辨別之后,再出示這種類型的幾組式題來進行即時練習,強化學生“化簡”的意識。需要說明的是,在組織訓練時教師必須明確為什么練、練什么、要求達到什么程度。只有這樣,才能將計算教學的要求轉化成具體的教學措施,才能將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提高計算的正確率落到實處。
三、重視計算教學的創(chuàng)新度
創(chuàng)造力缺乏成為當下中小學教育的一種常態(tài)。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嘗試和標新立異,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創(chuàng)新題,將知識與生活結合起來,把前后知識融會貫通,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逐步形成創(chuàng)新的習慣。
例如,在“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教學中,當進行完本課教學后,教師可適當拓展與提升,將例題中的并提問:“三個分數(shù)相加可以怎樣計算?”大部分學生依據(jù)課堂所學知識,先通分再計算,教師追問:“還有不同的算法嗎?”如學生想不到其他的辦法,教師此時要適當引導:“給你一幅圖,看能不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屏幕上出現(xiàn)一個正方形(圖1)。然后根據(jù)分數(shù)的意義,順勢引出圖1。接著啟發(fā)學生:“想一想,涂色部分還可以怎樣計算得到?”觀察后,學生自然得出:“要求算式的和,就是求圖中涂色部分的面積,涂色部分的面積可以轉化成整體減去空白部分?!?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3/22/jxgl201702jxgl20170216-3-l.jpg" style="">
計算教學的創(chuàng)新還可以從改編題型設計入手,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本課教學中,可以將“練一練”和練習十二的1~4題設計成“闖關練習”。第一關:爭當計算小能手;第二關:我來當醫(yī)生;第三關:我會填一填;第四關:解決問題我能行。其中,第二關需要教師將課本中的某些計算題進行改編,呈現(xiàn)錯誤的算法,讓學生在辨錯、糾錯的過程中自主提升,積累經(jīng)驗;第三關,把練習十二的許多計算題改成填空題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又鞏固了以前求一個加數(shù)的知識;第四關,根據(jù)解決問題的難易統(tǒng)一設計在一個題組中,由易到難進行。每次闖關成功給相應的小組加分,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就會得到極大的提高,變枯燥的課堂為有趣的練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項細致的、長期的工作,除了要做好以上幾方面外,教師還應該做好對學生的個別輔導,對學生計算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解決并認真分析錯誤原因,找出規(guī)律,而且要做到經(jīng)?;⑾到y(tǒng)化、有計劃、有步驟,講究方法與技巧,在形式上、內容上要求靈活新穎。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