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辰
摘 要:《金瓶梅》在中國小說發(fā)展史上的具有里程碑意義,作者在書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本文選取潘金蓮這一形象進行分析,深入發(fā)掘潘金蓮妒婦形象在文中的展現(xiàn),從而探索小說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關鍵詞:《金瓶梅》;潘金蓮;妒婦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5-0-02
妒婦在古代中國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她們在家庭內部明爭暗斗往往讓男人無可奈何。因妒婦的行為與封建禮教所強調的賢良淑德形象相差甚遠,所以正史當中少有記載,往往只在小說中有描寫?!督鹌棵贰愤@部世情小說中塑造了眾多品性各異的女子,潘金蓮作為其中主人翁之一,“妒”是她性格中最突出的方面之一。
一、潘金蓮“妒婦”表現(xiàn)分析
“妒”字,《說文解字》中說,“婦妒夫也,從女戶聲”[1],可見《說文解字》將女子嫉妒丈夫的解釋為妒。在封建社會中,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人則要“從一而終”,稍一出軌就會被譏為不守婦道,長期的束縛必然會導致女性的不滿與怨恨,“妒”就是這種不平的心態(tài)在現(xiàn)實當中的表現(xiàn)之一。筆者認為,潘金蓮“妒”的具體體現(xiàn)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
(一)語言上綿里藏針,飽含醋意
潘金蓮的語言很有個性,張竹坡說她“一路開口一串鈴”便鮮明的點出潘金蓮的語言藝術極富特色。在她的語言當中,有很多都體現(xiàn)了妒婦的本色。在第三十回中,李瓶即將生產(chǎn),得子之后的李瓶必然受到西門慶的寵愛,于是她滿懷妒意的說:“若是八月里孩兒,還有咱家些影兒,若是六月的,踩小板凳兒糊險神道——還差著一個帽頭哩!”[2]潘金蓮暗指此子并非西門慶的親生,意在挑起事端,包藏禍心。隨后又說道“仰著合著,沒的狗咬尿胞虛歡喜”[3]這一番話極盡嘲弄戲謔,充滿諷刺挖苦包含著一個妒婦的深深的恨意。在害死官哥之后,潘金蓮在妒意的驅使下落井下石,指桑罵槐的嚷道,“賊淫婦!……你斑鳩跌了蛋──也嘴答谷了。春凳折了靠背兒──沒的椅了。王婆子賣了磨──推不的了。老鴇子死了粉頭──沒指望了”[4],這里潘金蓮連用四個歇后語,不依不饒,處處擊中要害,通過語言上的侮辱與嘲弄給李瓶施加了巨大的精神壓力,企圖將情敵李瓶除去,這里的這些語言其實正是潘金蓮內心嫉妒的表現(xiàn),妒婦彪悍的一面在此也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二)行為上不擇手段,處心積慮
彪悍兇狠是妒婦的重要特征,潘金蓮迫害府中其他女人毫不手軟,只要是礙于自己的人她都會想方設法的加以構陷。在西門慶府中這樣的一個封建大家族里面,一切都在圍繞著西門慶一個人而進行,府里眾多女人盡管在私下里蠅營狗茍,但是只要到了西門慶面前便是低眉順眼百般邀寵。潘金蓮尤其如此,當她看到生了孩子的李瓶在西門慶面前寵幸日盛的時候,妒心大起,設計害死李瓶母子。這一系列歹毒行為都是妒婦潘金蓮處心積慮的結果,她為了寵幸,在嫉妒之心的驅使下,心里早已扭曲變態(tài)無藥可救了。
妒婦在行為上還表現(xiàn)為喜好捕風捉影,對于他人的私密問題非常喜歡窺探,對丈夫的行蹤往往要想盡辦法了解掌握。潘金蓮便是如此,他對于西門慶的風流事向來都是時時在意的。當西門慶偷情宋惠蓮被潘金蓮發(fā)現(xiàn)之后,她“摘去冠兒,輕移蓮步,悄悄走來竊聽”[5]。張竹坡在此評論道“寫聽籬察壁,固是金蓮本性,而一聽即著,愈使后文一步不肯松也。妒婦之不容人,大半怕人好此”[6]張竹坡點明了竊聽偷情是妒婦的典型表現(xiàn)。另一方面,博得寵幸是潘金蓮爭風吃醋的主要原因,當她聽到西門慶夸李瓶身上白凈時,就將茉莉花蕊碾碎抹在身上以博得西門慶的歡心,潘金蓮的邀寵手段實在令人哭笑不得。
二、潘金蓮妒婦成因分析
《金瓶梅》中刻畫了潘金蓮這樣一個妒婦的形象,她集中的展現(xiàn)了妒婦的心態(tài)和行為,其所作所為令人發(fā)指。潘金蓮并非生而就是妒婦,她成為妒婦是由于后天的環(huán)境造成的,總體來看,其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以下的三點。
(一)低賤的出身以及坎坷的人生歷程
潘金蓮父親早亡,母親將她賣入王招宣府,王招宣死后,又被賣入張大戶家,被張大戶強占。二人之事被張大戶之妻發(fā)覺后,金蓮被一頓痛打,配給武大郎。遇見武松之后,想與其私通卻被拒絕。在潘金蓮看來,上天似乎在捉弄她,她所渴望的一切似乎都永遠得不到,留給她的只有苦難,至此潘金蓮好妒的性格便形成了。另外,潘金蓮實際上是一個出身于社會底層的未受到過良好教育的市井女子,她沒有像李瓶和吳月娘那樣的閨秀氣質,只有一股濃重的市井小民的脾氣,暴戾刁鉆兇狠好妒。潘金蓮違背倫理道德勾引武松,毒死武大郎,嫁入了西門府,似乎有了一個依靠。然而低賤的出身及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使潘金蓮沒有安全感,一旦得到西門慶,便想方設法籠絡西門慶,對于那些威脅到自己地位的女人心懷妒意。
(二)對西門慶的愛
潘金蓮愛著西門慶,她依賴西門慶,了解西門慶。在第八回中,潘金蓮期盼西門慶到來時就說過,自己不曾愛錢財,進入西門府后,金蓮也曾經(jīng)向西門慶要過東西,然而她要東西的原因是要強和好面子。另外,從文中對于性事的描寫來看,潘金蓮對西門慶的愛是世俗的。潘金蓮全身心的投入與西門慶的房事中,但西門慶卻用情泛濫,這就讓她對別的女人心懷妒意,必欲處之而后快。潘金蓮對西門慶很上心,處處留意西門慶是否關心自己,在三十四回中,平安兒提著燈籠來接潘金蓮,潘金蓮便問是不是西門慶讓他來的,張竹坡評道“隨處關心,是妒處,亦是愛處”[7]。之后,潘金蓮又打聽西門慶的去向??梢姡私鹕弻ξ鏖T慶是有感情的,她留心著西門慶的所作所為,哪怕是一個細節(jié)也不放過。在市井社會當中,愛情并非如同文人小說中寫的那樣高雅斯文,花前月下與才子佳人的浪漫對她們而言遙不可及。肉體上的滿足與物質上的豐裕更加符合他們的現(xiàn)實需要,因而他們的愛情更多的是表現(xiàn)在欲望上的傾訴與渴求。正是潘金蓮對西門慶的愛而不得,使她漸漸的由愛轉向了對其他女人的妒忌。
(三)對欲望的放縱與不滿足
潘金蓮是欲望的化身,她一切行為的最原始出發(fā)點就是“欲”,她貪戀肉欲,對西門慶這位浪子有著深深的癡迷與依戀。潘金蓮毒殺武大郎,嫁入西門慶家中,唯一乞盼的就是西門慶的寵愛。所以,當她看到西門慶冷落自己,在李瓶兒房里過夜,不禁妒火中燒,恨意綿綿。在對西門慶的爭奪中,潘金蓮在嫉妒之心的驅使下步步緊逼,機關算盡。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無限的,面對無限的欲望,人們總要做出抉擇。人性總是脆弱的,它在欲望面前往往卑微的不堪一擊,人們?yōu)榱藵M足欲望往往會放棄倫理道德,放棄尊嚴,放棄理智。所以潘金蓮在發(fā)現(xiàn)自己的欲望發(fā)泄對象西門慶去寵幸別的女人而不斷冷落自己的時候,產(chǎn)生了妒恨心理是在所難免的,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提高自己的地位,她要不顧一切的鏟除這個情敵,搶會應該屬于自己的東西。
三、潘金蓮妒婦形象在小說中的意義
正如魯迅所說“作者之于世情,蓋誠極洞達,凡所形容,或條暢,或曲折,或刻露而盡相,或幽伏而含譏,或一時并寫兩面,使之相形,變幻之情,隨在顯見,同時說部,無以上之”[8],《金瓶梅》改變了傳統(tǒng)小說的敘述模式,由強調歌頌轉變成著力暴露社會的丑陋現(xiàn)實,整部作品盡情的書寫社會的陰暗,人性的丑惡。潘金蓮是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她的妒行是導致整個西門家族敗亡的重要推手。筆者認為,作者刻畫潘金蓮這樣一個欲壑難填的妒婦形象,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警示世人。
潘金蓮的妒恨之心推動了西門慶家族的破亡,她的妒言妒行讓府中雞犬不寧,使整個西門慶家族走向了悲劇。在文中,吳月娘與潘金蓮形成了對比,吳月娘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大,對西門慶十分順從,百依百順。潘金蓮則兇狠好妒,縱欲放浪,對西門慶看管甚嚴,對與西門慶通奸的女人不擇手段。兩人最終的結局也有著很大的不同,潘金蓮多行不義,最終身首異處,而吳月娘則得以善終。作者以不同的結局告誡世人,要注重修養(yǎng)德行,切不可放縱欲望,肆意而為。人性是卑微的,在無窮的欲望面前,尊嚴與理性往往渺小的不堪一擊。作者意識到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因而希望通過潘金蓮這一妒婦形象來反映社會中的種種現(xiàn)實,并以潘金蓮的悲慘下場告誡當時的妒婦們,要恪守婦德,切不可放縱自己,為所欲為。人的趨利性會使人們在面對欲望時不顧及道德尊嚴,然而人有別于禽獸的,人有明辨是非善惡之心,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對于不符合正道之事即便有利可圖有德之人也堅決不做。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總結出,《金瓶梅》的作者從語言行動等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的刻畫了潘金蓮這樣一個個性鮮明的妒婦,并通過潘金蓮的悲慘結局,表現(xiàn)“以淫止淫”勸人向善的目的。同時,潘金蓮也是當時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反映,作者寄意于世俗,通過潘金蓮展現(xiàn)了當時社會風貌。
注釋:
[1][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3][4][5][7][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M].濟南:齊魯書社,1991.
[6]朱一玄:《金瓶梅資料匯編》[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
[8]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