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一飛
【摘要】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相較于其他教學方法,“行為導向”教學法能更好地適應中職學生的學習需求并貼合實際。將“行為導向”教學法理論運用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能有效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幅度提升教學質量。但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依然會遇上多種問題。本文從“行為導向”教學法的概念出發(fā),結合中職德育教育的現(xiàn)狀,提出解決“行為導向”教學法實踐中難題的方法。
【關鍵詞】中職德育教學 行為導向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055-02
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德育教育是其學習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對他們在面臨人生的各種困境時,德育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穩(wěn)定他們的道德品質,同時又能在心理素質及人文科學等精神上有著引導作用。德育課程是中職院校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在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進行德育課程的過程中需要中職教師更有針對性更高效地進行相關的教育教學活動。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德育課程,才能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綜合型人才。
1.“行為導向”教學法
由于我國的教學主要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在德育方面略顯不足。而“行為導向”教學法卻在一塊提升了教學質量?!靶袨閷颉苯虒W法是一種以學生為核心,以教師指導為輔,摒棄一沉不變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從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1.1 “行為導向”教學法的概念
“行為導向”教學法,就是將學生的個性作為發(fā)展的核心,以職業(yè)選擇為導向,集合多種感官來進行學習的全新教學模式?!靶袨閷颉苯虒W法的主要目的,是從提升學生主觀能動性出發(fā),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教學內容。這種與眾不同的教學方法是由上個世紀的德國教育學家凱恩斯首次提出的。同時,“行為導向”教學法又是以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為導向的,也是較為成熟的職業(yè)教育方法。
1.2 “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內涵
在中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行為導向”教學法是一種從學生角度出發(fā),鼓勵學生自發(fā)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在這種新型教學模式中,學生從簡單的聽從者轉變?yōu)榻虒W活動中的主體,教師則成了指導者。“行為導向”教學法需要實現(xiàn)因材施教的教學手段。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調整以尋求到最適合學生的方法來促進學生的成長。在這一階段,需要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不斷向學習的目標前進。
2.中職德育教學中現(xiàn)存的問題
2.1 中職學校德育教學在認識上存在缺陷
現(xiàn)在的中職德育教學過于理論化,將課堂灌輸作為主體,而德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實踐活動則十分缺乏。隨著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而德育課堂教育也不僅僅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而是需要讓學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讓他們成長為綜合能力高思想道德優(yōu)良的社會人。
2.2 中職學校德育教學效果不理想
中職院校為了追求高就業(yè)率,在課程設置和教師培養(yǎng)上都非常關注學生的職業(yè)技能。中職學生自然而然認為進入中職院校主要學習的就是專業(yè)技能,而不是德育文化。這種不全面的學習觀念,導致學生對德育教育課程的漠視。教師僅僅是照本宣科,學生則是完成任務,這種僅僅流于形式的教學,無法形成對學生的有效影響。
2.3 少數(shù)學生缺乏學習動力
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大部分選擇職業(yè)學校的理由是由于自己考不上高中。一些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聽不懂一些課程就選擇放棄;同時他們對于自己的未來發(fā)展目標不明確不清晰,在對未來的規(guī)劃方面也沒有理想,得過且過;還有一部分學生對于學習毫無興趣,僅僅是被父母逼迫,學習習慣也成問題;還有部分學生對于自己的就業(yè)問題缺乏信心。針對這些問題,現(xiàn)在的中職德育教育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缺乏實操性和實效性,與現(xiàn)在的實際情況脫節(jié)成了最大的問題。這樣的德育教育不僅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會導致學生對于德育教育的忽視。
2.4 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zhàn)
“行為導向”教學法對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zhàn)主要是兩個方面。其一,長期的思維定勢使教師不愿意改變。陳舊的德育教育方式中,對于課堂的掌控更加完善。而在運用“行為導向”教學法的課堂會出現(xiàn)多種狀況,需要教師從容應對,這種情況對于教師的臨場反應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其二,是原先的知識體系不適應新式教學法。教師經(jīng)歷了多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后,原先的知識結構開始成為了德育教師的瓶頸?!靶袨閷颉苯虒W論則是完全不同的教學模式,學生的需求變得更加綜合多樣,需要教師不斷地吸收新知識,補充新技能。
2.5 對教材教學方法的挑戰(zhàn)
現(xiàn)在的教材設計的核心是教師,相比于“學”,現(xiàn)在的教材更適合“教”。在教育的過程中,大部分教師更傾向于原先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習慣。而現(xiàn)在的教材是從整體的知識體系出發(fā),在編寫的過程中主要是以原理和理論為主,在整體上缺乏實踐與練習。這一點在德育課上顯得尤為明顯,教師在講得激情澎湃的同時學生卻絲毫不感興趣,這和我們原先期待的教學效果相距甚遠。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原先教材的基礎上更新思維,將教材的原有體系打破,重新設計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
3.“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實施方法
3.1 需要德育教師進行角色上的轉變
這種觀念的轉變是“行為導向”教學法進行的前提。雖然“行為導向”教學法是以學生為核心,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也同樣十分重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不同的身份來引導和教育學生,成為朋友、引導者等等身份。同時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將學生作為課堂教育的主體,從灌輸知識變?yōu)橹鲃优囵B(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這些要求都對教師的自身成長和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也給了教師更多的壓力。第一,需要根據(jù)原先的教材,由學生自發(fā)提出學習方案及學習任務,而教師則是輔助學生理解及實行其提出的學習方案及學習任務。第二,學生因為沒有完全自主設計課程的能力,教師需要在“行為導向”教學法實踐的過程中進行協(xié)助,確定相關的步驟并完善整個教學過程,并提醒學生對于教學課程的細節(jié)進行修正。第三,教師需要鼓勵學生根據(jù)學習計劃進行實踐活動,而不僅僅將學習計劃的制定流于表面。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進行補充。第四,需要學生在結束學習實踐后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實施進行復盤。
3.2 需要德育教師自主提高綜合素質
在實施“行為導向”教學法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對于教學領域有著廣泛的認知,除了對于心理學教育學有充分的掌握以外,也需要對社會時事和各類歷史等等知識有著綜合的認識和掌握。只有對于這些知識進行綜合運用,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并解決他們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而現(xiàn)有的德育考試方式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傳統(tǒng)的考試試卷,僅僅是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法進行考試復習。這樣的考核標準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德育教學的重要意義。在“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有一種新的考核方法來對學生的實踐成果進行評價,鼓勵他們將在德育教育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以方案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老師進行評分,從方案的完整程度和學生的現(xiàn)場表現(xiàn)來綜合評定學生的成績。
總之,“行為導向”教學法是一種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力作為主要培養(yǎng)目標,通過各類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的教學方法塑造學生的各類綜合學習能力,彌補學生在多方面的不足。所以,在實踐“行為導向”教學法中需要總結在教學過程中的各種經(jīng)驗教訓,讓“行為導向”教學法能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出一份力。
參考文獻:
[1]陳士亮,王曉望.行為導向教學論綜述[J].教育與職業(yè),2005(12): 50- 52.
[2]尹維偉.談行為導向教學法在高職教學中的運用[J].遼寧高職學報,2009(6).
[3]魏靜萍.行為導向教學法在電子商務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創(chuàng)新,2009(8).
[4]管建莉.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價值追尋及實踐反思[J].高教高職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