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白效應
麥克白效應是美國行為學家發(fā)現(xiàn)的一種心理學現(xiàn)象,受其影響的人會試圖通過清潔自身來對抗道德焦慮感。這一名詞源于莎士比亞的名劇《麥克白》,劇中的麥克白夫人在謀殺之后總想洗手,以洗掉手上想象出來的血跡。
另外,研究者還發(fā)現(xiàn),洗滌身體的確可以幫助人釋放良心上的不安。研究者啟發(fā)志愿者回想自己有過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為,同時進行填詞測試。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志愿者在回想自己過去的不道德行為時,更容易將“W____H”填成“WASH”(洗),將“S____P”填成“SOAP”(肥皂),而讓他們選擇免費禮物時,也更喜歡要消毒紙巾而不是鉛筆。
在另一個實驗中,研究者讓志愿者回想自己的不道德行為,然后讓其中部分人洗手,之后再詢問全體志愿者是否愿意參加義務活動。結(jié)果,那些沒洗手的志愿者有74%的人同意去幫忙,而洗過手的志愿者中同意幫忙的只有41%—— 似乎沒洗手的人良心上存在更大的不安,因此更愿意幫助他人。
科學家還發(fā)現(xiàn),暴力游戲也可以導致麥克白效應。在這個實驗中,志愿者先是玩暴力游戲15分鐘,隨后被要求在列表中選擇一個東西作為禮物。不習慣于暴力游戲的志愿者更傾向于選擇衛(wèi)生用品或者與之相關的事物,比如沐浴露、牙膏、體味清除劑等等;而經(jīng)常玩暴力游戲的志愿者在選擇時對衛(wèi)生用品沒有明顯傾向。另外,不習慣暴力游戲的志愿者比他們的對照組顯示出“更強的道德壓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