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
近期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lǐng)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強調(diào),要加大對各級政府和公務員失信行為的懲處力度,將危害群眾利益、損害市場公平交易等政務失信行為作為治理重點。在全國法院失信被執(zhí)行人名單信息系統(tǒng)中,被納入失信“黑名單”的“官員失信”案件目前已超過1100件,而這些失信中既有政務失信,也有個人失信,其債務則主要體現(xiàn)在工程款、借貸款等方面。
在政務失信中,地方舉債發(fā)展成為主要誘因。諸如政府蓋大樓拖欠工程款而被告上法庭就并非新鮮事。一方面,舉債主體是機關(guān)法人,而并非哪個具體的公務員個體;另一方面,此類債務往往周期較長、橫跨“數(shù)任”,前任舉債,后繼者“新官不理舊賬”,換了幾屆班子之后,這些歷史欠債就可能成為一筆糊涂賬。
而一些公務員失信,主要是個人擔保所致。比如有些基層金融機構(gòu)在發(fā)放貸款的過程中,為降低金融風險,指明要求公務員提供擔保才放款,一旦真正的借款人“跑路”,提供擔保的公務員往往缺乏償債能力,形成呆賬、壞賬。
從司法實踐來看,不履行法院判決確定的支付、賠償?shù)攘x務責任的地方政府和公務員,是法院執(zhí)行的難點,在建設法治政府的大背景下,這個難點有待突破。
政府行使的是公權(quán)力的載體,公務員是公權(quán)力的執(zhí)行者。在整個社會信用體系中,政務誠信是社會誠信的風向標,是整個社會信用水平的重要標志。
與個人失信相比,政務失信和公務員失信總量不多,但社會影響、對法治和政府公信的“殺傷力”卻不小。
“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焙苡斜匾獮檎块T及公務員量身打造“不愿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考核制度,架起一道帶電的“高壓線”。
就當前而言,須按照“誰欠賬、誰清償”的基本原則,對各地政府存量拖欠債務進行分析,明確清償兌付責任,在此基礎上,按照輕重緩急制定切實可行的消除債務時間表,還清存量債務,絕不再形成新“賴賬”。
此外,除司法機關(guān)在執(zhí)行和曝光上須更剛性外,未來有必要建立規(guī)則機制,明確責任,將失信行為與任職、評聘、晉升等掛鉤。只有從源頭出發(fā)、從制度入手,才能杜絕公權(quán)體系成為失信者的庇護所。
(摘自《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