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紅琴
摘 要:實驗證明,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能改變高中生的學習態(tài)度、目的以及焦慮的情感因素。通過對問卷調查顯示的數(shù)據(jù)以及英語成績實驗過程的測驗數(shù)據(jù)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結果表明,合理地運用合作學習不僅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英語成績,還能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關鍵詞:合作學習;實驗證明;把握教材
自20世紀以來,合作學習的方式在英語教學及其他學科領域備受矚目,因此其存在的優(yōu)勢也在諸多的實驗中得到了證實。研究人員察覺了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并且對合作學習運用在教學方面獲得的成果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關于通過合作學習提高高中生英語成績這方面的探討較少,文章也只能通過實驗的方法來對合作學習對高中生英語成績的影響進行討論。
一、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發(fā)源于20世紀的美國,合作學習的定義是指,學生為了達成共同的目標,有目的性和明確責任分工來互相學習。到20世紀末我國也開展了對合作學習的實驗與研究,并且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果。研究表明合作學習不僅培養(yǎng)了高中生的學習興趣,加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還為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增添了新鮮活力。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小組學員進行溝通和交流,共同分享學習的資源,從而緩解怕出錯和丟面子的憂慮心理,有助于減輕寫作時的憂慮情緒,繼而提升寫作水平。因此,文本以高中生的英語成績?yōu)檠芯空n題,采取定性與定量研究相融的方式,探討合作學習對高中生英語成績的影響。
二、合作學習的方法
對學生合理、科學的分組是成功實施合作學習方法的關鍵,應該對學生進行小組模式分配。
1.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變化多樣,能有效提高高中生學習的效率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單一乏味的教學方式只會增強學生對學習的厭倦,只有保持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老師根據(jù)學習任務和內容對小組進行劃分,比如,可以在語音和口語的教學中,將小組內部再進一步劃分,以兩人的形式,相互變音,模擬對話。還可以四人的形式進行無限討論,根據(jù)環(huán)境設定情景表演以及各小組之間展開辯論。在閱讀的教程中采取“切塊拼接”方式,每個小組分別負責同一篇閱讀的內容,輪流傳遞所學的內容。
2.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質及道德素養(yǎng)
國家倡導的高等教育理念就是“教書育人”,學習者不僅在小組合作中學到了豐富的知識與技能,還可以通過相互協(xié)作的學習過程,培養(yǎng)顧全大局及團隊合作的意識。為了實現(xiàn)共同目標,每個人都能及時完成各自承擔的任務,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提升了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
三、完美把握材料難度,科學設定討論題目
不論是過于難或者過于簡單的閱讀材料,對學生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進而會使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淪為形式化,所以,教師要為學生選取題材各異且豐富多樣的閱讀材料。把握好文章內容的深度和詞量,既能提高學生現(xiàn)有的閱讀能力,又略微具有挑戰(zhàn)性,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上網(wǎng)查資料以及查閱字典的方法找到答案,進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自愿地加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去。另外,布置給學生的作業(yè)也應當切合學生的實際能力,難度適宜并生動有趣,繼而提高學生對合作學習的興趣。
四、合作學習的方法促進高中生英語成績的有效提升
結合學習問卷調查統(tǒng)計,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的興趣由之前的48%增長至70%;感覺課堂氣氛、環(huán)境、教學以及教材對教學的影響由實驗前的40%增長至75%;成績動機由實驗前的60%增長至75%。除媒介動機有所下降,出國動機與之前基本一致。然而未采取小組合作策略的班級,除情境、興趣及責任動機略微增長外,成績和發(fā)展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可見,不同水平的英語學習者的小組合作學習確實有助于增強他們的英語學習動機。
本文針對高中生英語成績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驗和探究,敘述了合作學習方式對于現(xiàn)代教學的重要意義,同時為現(xiàn)代教學注入了新鮮活力,繼而提高了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其中也有諸多不足,譬如,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在學習小組該如何有效地進行操作,如何合理地將教師講解與小組合作相結合,怎樣評估各小組學習效果,這些問題都將為以后合作學習對高中生英語成績影響的實證研究提供參考依據(jù)。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2]徐錦芬,曹忠凱.不同結對模式對大學生英語課堂生生互動影響的實證研究[J].中國外語,2012,(5):67-77.
[3]吳育紅.合作學習降低非芙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寫作焦慮的實證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6).
[4]保繼哲.利用合作學習降低英語學習焦慮[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