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玲
【摘要】 目的 探討傳染科護理中的危險因素, 完善傳染科護理感染的預防對策。方法 對60例次傳染科發(fā)生的護理行為危險事件的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60例次危險事件, 其中交叉感染29例次, 占48.3%, 消毒液處理不當13例次, 占21.7%, 針刺傷12例次, 占20.0%, 肺部感染6例次, 占10.0%。實施預防措施前, 620例次護理行為中, 危險事件54例次, 危險事件發(fā)生率為8.7%;實施預防措施后, 708例次護理行為中, 危險事件11例次, 危險事件發(fā)生率為1.6%;實施預防措施后危險事件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實施預防措施前,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傳染科護理人員發(fā)生感染的危險因素頻率較高, 應當注意提高護理人員自身的素養(yǎng), 規(guī)范感染科護理工作, 從而降低醫(yī)護人員感染的發(fā)生率。
【關鍵詞】 傳染科;危險因素;護理;預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4.087
我國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以及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 一些傳染性疾病呈現(xiàn)出高發(fā)的趨勢[1, 2]。為了保證傳染科護理工作的正常開展, 本研究主要探討在傳染科護理中出現(xiàn)的危險因素, 并提出完善護理感染的預防措施?,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8月~2016年3月本院傳染科發(fā)生的護理行為危險事件共60例次, 對事件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事件當中主要的護理人員性別均為女性, 年齡22~35歲, 平均年齡(27.8±2.6)歲, 護理年限1~15年, 平均護理年限(9.3±2.1)年。
1. 2 方法 對2015年8月~2016年3月傳染科發(fā)生的護理行為危險事件60例次的資料進行分析, 針對這些危險因素采取措施進行預防。比較實施預防措施前(2015年10月~ 2016年3月)、實施預防措施后(2016年4~9月)危險事件發(fā)生率。
1. 3 預防措施
1. 3. 1 健全安全質量制度 對傳染科患者進行護理的時候, 需要對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進行嚴格的遵守, 對于相對薄弱等環(huán)節(jié)進行重點的規(guī)范, 對銳利器械進行嚴格的控制, 廢棄標本以及具有感染性的敷料進行妥善處理, 在規(guī)定地點進行統(tǒng)一銷毀處理[3-5]。使用一次性的消毒物品, 并構建消毒隔離常規(guī)和質量分析, 在醒目的位置貼放宣傳標語。護士應當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 同時依據(jù)病情的具體情況, 提高自身的防護意識[3, 6]。
1. 3. 2 加強護理人員的個人防護 傳染科護理人員需要加強自己的個人防護。首先是注重手的清潔, 手是醫(yī)院醫(yī)院交叉感染的傳播途徑之一, 在護理過程中應當是一人一巾一消毒, 在護理前后都應當使用肥皂在流動水中洗手, 必要時候對手部進行消毒[7, 8]。另外將與手部接觸的各類器械和衛(wèi)生用具也進行消毒處理。在自身出現(xiàn)患病、手外傷的情況下盡量避免接觸病人, 避免交叉感染?;颊叩难汉腕w液應視為有血源性傳染疾病的傳染源, 與此接觸的時候應當戴上手套, 降低傳染的可能性, 加強自身防護意識[9-11]。
1. 3. 3 加強對物品的消毒 對傳染科患者進行輸液的時候, 應當一人一管一帶, 每天更換濕化瓶內(nèi)的無菌蒸餾水, 每周使用消毒液浸泡濕化瓶兩次, 使用一次性吸痰管, 嚴格把握吸痰時間, 防止吸痰過程中對氣道黏膜的損傷[12, 13]。對于患者使用過的穿上用品等放置到專用的污染袋當中, 并且送到專門的污染室進行消毒處理。患者的口杯、臉盆、痰盂等也應當每日進行更換, 一次性物品使用之后進行統(tǒng)一的回收, 并進行無害化的處理。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危險因素分析 2015年8月~2016年3月本院傳染科共發(fā)生60例次危險事件, 其中交叉感染29例次, 占48.3%, 消毒液處理不當13例次, 占21.7%, 針刺傷12例次, 占20.0%, 肺部感染6例次, 占10.0%。見表1。
2. 2 實施預防措施前后危險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實施預防措施前, 620例次護理行為中, 危險事件54例次, 危險事件發(fā)生率為8.7%;實施預防措施后, 708例次護理行為中, 危險事件11例次, 危險事件發(fā)生率為1.6%。實施預防措施后危險事件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實施預防措施前,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傳染病是一種具有傳染性質的疾病, 能夠在人群中相互的傳播, 病原體會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傳染到不同的個體[14-16]。傳染科護理人員由于對于傳染病患者有直接的接觸, 因此在護理過程中具有傳染 的危險因素, 因此有必要加強對這些危險因素的預防。另外, 傳染科護理人員應當在日常工作中保持穩(wěn)定的情緒和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對自身的護理行為進行規(guī)范, 出現(xiàn)情況需要運用專業(yè)知識進行合理的判斷, 沉著冷靜[17, 18]。
本研究結果表明, 60例次危險事件, 其中交叉感染29例次, 占48.3%, 消毒液處理不當13例次, 占21.7%, 針刺傷12例次, 占20.0%, 肺部感染6例次, 占10.0%。實施預防措施前, 620例次護理行為中, 危險事件54例次, 危險事件發(fā)生率為8.7%;實施預防措施后, 708例次護理行為中, 危險事件11例次, 危險事件發(fā)生率為1.6%;實施預防措施后危險事件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實施預防措施前,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傳染科護理人員發(fā)生感染的危險因素頻率較高, 應當注意提高護理人員自身的素養(yǎng), 規(guī)范感染科護理工作, 從而降低醫(yī)護人員感染的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 劉紅蓮.傳染科護理行為中的感染危險因素研究.中外健康文摘, 2013, 49(49):58-59.
[2] 武傳霞.傳染科護理行為中的感染危險因素及其管理對策.健康必讀(旬刊), 2013, 12(10):430.
[3] 張春艷, 常瑞.傳染科護理行為的感染危險因素探討.按摩與康復醫(yī)學(下旬刊), 2012, 3(3):134-135.
[4] 譚雙燕.傳染科護理行為中的感染危險因素臨床研究.醫(yī)學信息(下旬刊), 2010, 23(5):190.
[5] 葛金英. 傳染科護理工作中的危險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大眾健康(理論版), 2012(11):298.
[6] 鄧德慧. 傳染科護理風險分析及防范. 大家健康(旬刊), 2014(6):264-265.
[7] 李新, 薛芬. 傳染科護士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 醫(yī)藥論壇雜志, 2011(17):130-131.
[8] 劉寶咸, 李娜. 傳染科護士面對的危險因素及防范措施. 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 2009, 20(12):123-124.
[9] 張麗梅. 淺談傳染科的護理風險及防范措施. 當代醫(yī)藥論叢, 2013, 11(11):245-246.
[10] 林小娟, 洪清慧. 傳染科護士職業(yè)暴露的危險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 2011, 25(5):112-113.
[11] 楊瑩. 傳染科護士職業(yè)暴露的危險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中國保健, 2009, 25(19):886-887.
[12] 張友誼. 對傳染科護士面對危險因素及其防范措施的探討. 中外醫(yī)療, 2009, 28(26):118.
[13] 王雄心, 魏娜. 傳染科護士職業(yè)危險因素與安全防護. 臨床醫(yī)藥實踐, 2010(8):507-508.
[14] 段秀芬. 基層傳染科護士風險因素分析及防范對策. 健康大視野, 2013(2):294.
[15] 劉瑞平, 張義文. 傳染科護理風險與防范措施. 健康必讀(旬刊), 2012, 11(9):120.
[16] 劉鳳惠. 傳染科護士職業(yè)暴露的危險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母嬰世界, 2015, 25(2):263-264.
[17] 王靜, 王婷, 劉紅. 傳染科護士發(fā)生職業(yè)暴露危險因素及防護措施. 中國保健營養(yǎng)(旬刊), 2013(12):701-702.
[18] 徐從翠. 感染科護士職業(yè)暴露的常見危險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4, 12(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