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獻信息采訪工作對于文獻信息資源建設,乃至圖書館的全部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做好此項工作,必須做到采訪要有計劃性,進行充分地調研,盡力保證所采文獻信息的新穎性,并采用現場采訪和書目采訪相結合的采訪方式。
關鍵詞:文獻信息;采訪;計劃性;新穎性;方式
20世紀中期以來,世界范圍內的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知識總量翻番,知識更新周期縮短,人類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帶來了文獻信息的爆炸式增長:新的文獻類型不斷涌現,數量也極為龐大,導致圖書館的服務和功能發(fā)生一系列變化,紙質文獻信息的霸主地位受到了極大挑戰(zhàn)。盡管如此,圖書館利用文獻信息為讀者服務的這一基本特征沒有改變,這是圖書館服務與其他服務的最根本的區(qū)別。
在圖書館工作中,文獻信息采訪工作具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她為圖書館工作奠定了物質基礎;是整個圖書館工作,尤其是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工作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直接關系到分類、編目、流通、保藏、文獻信息開發(fā)利用等環(huán)節(jié)的進程和質量,因此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文獻信息采訪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樣,有著自己的特點和規(guī)律。根據筆者的體會,做好文獻信息采訪工作,必須遵循圖書館的方針和任務,貫徹文獻信息采訪的基本原則,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閱讀需要。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任務?筆者以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1 采訪工作要有計劃性
為了避免采訪工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采訪工作組織更有效,讓采訪人員有所遵循,并便于對采訪人員進行控制,使采訪工作具有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逐步形成館藏特色,采訪工作要有計劃性。制訂采訪計劃,首先要確定采訪目標,包括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特色目標,采訪圖書的金額、類型、數量、品質。二是要制訂采訪的方法步驟,就整個文獻信息資源建設來說,每次采訪都是實現總目標的一部分,即每采訪一次、每采集一件文獻信息都是向這一目標的邁進和靠近;就每次采訪而言,確定本次采訪的重點,制訂采訪目錄,完成采集器的數據處理。確定采訪地點或優(yōu)秀書商,并進行現場或書目采訪。還要確定采訪任務完成的具體時間和質量控制標準。
2 進行充分調研
采訪工作開始之前,要經過充分調研。首先,要調研本館的性質和任務。由于各個圖書館的讀者對象不同,必然具有不同的特點和性質。比如,綜合性院校圖書館和純工科或純文科院校圖書館的性質和特點不同,綜合院校圖書館和師范院校圖書館的性質和特點也不一樣,在向工科轉型的師范院校圖書館的性質和特點同傳統的師范院圖書館也不盡相同:既有師范院校的需要,又要考慮工科專業(yè)對文獻信息的需要。
其次,要對本館館藏進行調研,包括本館所藏文獻信息的特點、優(yōu)劣,學科結構和專業(yè)結構上缺藏情況,文獻信息的配套成龍情況,即大型叢書、多卷書是否完整等。這就要求采訪人員,經常深入館藏,研究館藏,對于缺藏的重要文獻信息要作好記錄并加以整理。
再次,要進行讀者需求的調研,尤其是知名專家、教授的閱讀傾向和閱讀需求,知道讀者學習、教學、科研最需要的文獻信息是什么,文獻信息類型是什么等,學術研究的深淺,使采訪的文獻信息更有會對性,更為讀者所喜愛和閱讀。
3 要保證采訪文獻信息內容的新穎性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fā)展,科學知識量也以同樣的速度突飛猛進,大量新理論、新知識、新觀點、新技術不斷涌現,同時也導致大量的知識老化、被更新和被淘汰。20世紀四十年代國外有關的研究表明,五年內知識老化25%,十年內知識老化50%,而現在,知識新陳代謝更快、周期更短。作為記錄人類科學知識的文獻信息不僅數量繁多,而且類型復雜,半衰期更短。所以作為一個教學科研人員需要學習新技術、新知識,汲取新的知識營養(yǎng)。為此,圖書館必須保證采訪文獻信息內容的新穎性。 首先,要采訪新近出版的文獻信息,一般來說,出版時間越久遠,文獻信息,尤其是自然科學方面的文獻信息內容老化的可能性就越大,當然,社會科學方面的文獻信息,尤其是工具書老化的速度會慢一些。所以,最好采訪新近一、二年內出版的文獻信息。其次,除了出版時間,更重要的是要審查文獻信息的內容,看其理論觀點、數據參數、引述的論點論據等是否為學術界的最新觀點,是否反映了最新研究成果。
4 要采取以現場采訪為主,書目采訪為輔的采訪方式
書目采訪具有書目信息量大、選擇范圍廣,信息資源穩(wěn)定、系統性強,采訪成本低廉、查生準確快捷等優(yōu)點,但也有很多缺陷,如一些書目提供的信息欠真實和準確,文獻信息到館率低、到館周期長等等。根據書目數據采訪的文獻信息,文獻信息到館率普遍在70%以下;根據圖書館有關業(yè)務規(guī)定 ,85%的文獻信息應在45天內到館,從實際情況看,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有些預訂的文獻信息很難在規(guī)定時間內到館,有的甚至是遙遙無期。比較而言,現場采訪最為可取?,F場采訪好處很多,主要有:一是能保證文獻信息的質量。采訪人員不僅能看到文獻信息的名稱、作者、出版單位等簡單的書目信息,而且直接接觸文獻信息,既可以掌握她的書目數據、全部內容、章節(jié)結構、學術觀點、學術傾向、學術品位、作者及出版單位信譽資質等,又能看到裝幀格調、校對水平、印刷質量,甚至使用的介質等級等,因此,能較好地把握所采文獻信息全部信息,從而避免單憑文獻名稱等簡單書目數據采訪,避免以偏概全、瞎子摸象,避免采進陳舊過時、質量低劣、有政治或學術錯誤、印刷裝幀粗制濫造的文獻信息,以致于降低館藏文獻信息的質量,給讀者的閱讀帶來這樣或那樣的不良影響。 二是現場采訪往往能獲得到左右逢源、觸類旁通的效果。比如,能在眾多同名、同類或相鄰類別的文獻信息中取舍比較,大大拓寬選擇文獻信息的范圍和視野,優(yōu)中選優(yōu),從中找到最符合本館需要的文獻信息,書目采訪很難有這樣的效果出現。 如果找不到想要采訪的某件文獻信息,可以甄別比較,從文獻信息中找到可以替代的文獻信息。三是采訪周期短?,F場采訪是采訪人員在新華書店或文獻市場采訪,文獻信息集中,往往一兩個工作日就能完成幾萬件甚至十幾萬件文獻信息的采訪任務。四是文獻信息到館周期短。每當完成一批文獻信息的采訪任務后,文獻信息供應商經過配貨和書目數據加工后,很快就能到館、與讀者見面。
當然現場采訪也有一些不足。一是查重質量不高,容易造成重購。一方面,由于現場采購一般是利用采集器通過書商提供的 ISBN號文獻信息來查重 ,有些文獻信息由于ISBN 號不準確,或者一號多書,這時查重就會不準確。另一方面,利用文獻采集器查重有時間差的局限性。通過采集器對本館的書目數據進行查重后,才把需要購買的書目信息提供給供應商,然后再由供應商根據本館采集器采入文獻信息的訂單組織貨源、發(fā)貨,而這期間其他文獻的采購工作也在同時進行,這樣,對于在這個時間范圍問內已購買的文獻無法提供查重數據,導致重購的結果。二是采訪廣度不夠,容易出現漏購現象。由于現場采集時間緊,館藏信息難以使用或來不及使用,對一些大型叢書或多卷書等成龍配套的系列文獻,最容易漏訂。另外,因為圖書館文獻采購具有品種多、冊數少、單冊價格低,采購數量大,又要求進行分編加工等特點,特別是一些學術性、專業(yè)性比較強的圖書,由于利潤低等原因,供應商往往不愿意提供貨源,這樣就會容易造成漏購現象。
所以,必須采取以現場采訪為主,書目采訪為輔的采訪方式,從效益、效率、成本、質量等幾方面去考慮,在采訪經費有限的情況下,采訪工作必須遵循美國著名圖書館學家杜威先生提出的“ 三最”原則,即用最小的成本為最多的讀者提供最好的圖書。
5 信息靈通
一個好的采訪人員,要像新聞記錄那樣,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要有靈敏的文獻信息嗅覺和分析判斷、去偽存真的鑒別能力,善于捕捉和掌握新文獻信息的消息,掌握文獻信息出版的脈絡和氣候,掌握有關部門和讀者的科研動態(tài),掌握教材編印出版的動態(tài),以及國內外文獻信息出版、發(fā)行新動向。利用各種機會搜集、了解出版信息。如文獻信息展覽會、新聞發(fā)布會、推介會等,廣開文獻信息之源。采取各種途徑,郵購或外出購買,千方百計地搜集、訪求、交換和購買。利用各種媒介和手段搜集文獻信息出版信息,除了傳統的電視、報紙、雜志等媒介外,還應重視互聯網、手機、微博、微信、公眾號和客戶端等新興媒介。
參考文獻
[1] 張麗萍.高校圖書館采訪方式與質量控制[J].榆林學院學報,2008,18(6):95— 6.
[2] 陳學清.中文圖書采訪決策模式的選擇性分析[J].圖書館論壇. 2010 ( 4 ):14.
作者簡介
趙元章(960-),河南省寧陵縣人,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和圖書館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