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云清
摘要:《孟子》中記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可見其學(xué)說在戰(zhàn)國時期影響之大,然而楊朱卻并無著作傳世,其思想散見于《莊子》、《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古籍之中,《列子》中有較為完整的《楊朱》一篇,但基本為學(xué)界定為偽作,故研究楊朱的思想,不得不研究先秦諸子中的楊朱形象。
關(guān)鍵詞:楊朱;貴己重生;全性保真;從性而游;貴己樂生
一、楊朱生平
歷代學(xué)者對楊朱及其生卒年都有很大的爭議。先秦古籍中多記載有陽子居、陽生,陽子、楊氏、楊子等稱謂,古人以陽、楊二字混用不分,故自古至今多有學(xué)者認為這些稱謂應(yīng)指楊朱。雖有持不同意見的學(xué)者,但一般我們認為古籍中的這些記載均指楊朱。楊朱為何地之人也是眾說紛紜,有秦人、魯人等說。家世邑里不詳,僅知有一妻一妾,有弟曰楊布。嘗見梁王(即梁惠王),孔孟老莊皆曾做官吏,而楊朱卻終生布衣,或曰為隱者。①
楊朱生卒年不祥,學(xué)者大致認為楊朱生活在墨子與孟子的年代之間,因《墨子》一書沒有提及楊朱,而在《孟子》中,“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對于生活在戰(zhàn)國前期的楊朱屬于百家爭鳴中的哪一家,學(xué)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楊朱的思想主要是貴己重生,故多數(shù)學(xué)者認為楊朱屬于道家。
二、先秦諸子中的楊朱形象
《孟子》中記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可見其學(xué)說在戰(zhàn)國時期影響之大,然而楊朱卻并無著作傳世,其思想散見于《莊子》、《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古籍之中,《列子》中有較為完整的《楊朱》一篇,但此書基本為學(xué)術(shù)界定為魏晉人之偽作,故先秦及漢代諸子中有關(guān)楊朱的記載是我們研究楊朱形象的主要史料。
(一)《孟子》中“一毛不拔”之楊朱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瓧钅啦幌?,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鄺钅?,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苎跃鄺钅?,圣人之徒也。”
《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雹?/p>
從以上言論可以看出,孟子口中楊朱的形象主要特點是“為我”,孟子對“為我”的闡釋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為了天下大利,拔其一根汗毛都不肯,更不用說為君而易其脛一毛,這對于以君國天下為重的儒家來說是無法容忍的,故孟子說其“是無君也”。但這是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場上刻畫的楊朱形象。實際上,這種“為我”,是楊朱貴己思想的體現(xiàn)。春秋戰(zhàn)國世道大亂,群雄逐鹿、戰(zhàn)爭四起,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活的百姓“老弱轉(zhuǎn)于溝壑”,全性保生成為百姓心中之理想,楊朱人人為自己的“貴己”思想正是民眾心聲的體現(xiàn),故“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但這種價值觀念卻與儒家道德理想大相徑庭,故楊朱的“為我”、“貴己”本無是非對錯,而孟子卻斥其“無君”,為“禽獸”,斥其思想為“邪說”,加之這種無視等級尊卑,人人為我的思想“盈天下”,已經(jīng)極大地影響到儒家的地位,故孟子對其極力排斥,這實際上是其為維護儒家地位,尊卑等級秩序而做出的偏頗言論。
(二)《莊子》中的辯者楊朱
《莊子·駢拇》:“駢于辯者,累瓦結(jié)繩,竄句棰辭,游心于堅白同異之間,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而楊墨而已。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p>
《莊子·胠篋》:“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嗽⑹?、楊、墨、師曠、工倕、離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亂天下者也,法之所無用也?!雹?/p>
楊朱向來以其重己貴生、全性保真的思想被學(xué)者劃分為道家,但同為道家的莊子在著作中對楊朱進行了嘲諷?!肚f子》中塑造的楊朱更多是以辯者的形象出現(xiàn)的?!肚f子·駢拇》一篇旨在闡明人的行為應(yīng)該和于自然,順人情之常,他認為楊墨二家“駢于辯者,累瓦結(jié)繩,竄句棰辭,游心于堅白同異之間”是為了求一時的名譽,這都是旁門左道而不是天下的正道?!睹l篋》篇認為楊朱、墨翟這類人都是向外炫耀他們的才能,這是正法所不取的,故要封住楊朱墨翟的口舌,擯棄仁義,這樣天下的人才能達到德性才能齊同的境界。楊朱固然善于辯論,但辯論并不一定都是為了沽名釣譽,思想爭鳴的時代,每一家學(xué)說都爭先對人事、社會開出自己的藥方,楊朱也不例外。從現(xiàn)有材料中看,我們確實沒能找到楊朱求一時名譽的言論,楊朱“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的思想似乎并沒有為莊子所重視,而是被其視為奔走游說沽名釣譽之士,莊子似乎也曲解了楊朱。
(三)《韓非子》中“輕物重生”之楊朱
《韓非子·六反》:“楊朱、墨翟天下之所察也……今世主察無用之辯,尊遠功之行,索國之富強,不可得也?!?/p>
《韓非子·顯學(xué)篇》:“今有人于此,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世主必從而禮之,貴其智而高其行,以為輕物重生之士也?!雹堋俄n非子》中,楊朱也是作為一個反面形象出現(xiàn)的。韓非站在法家立場上,以天下君國之利為重,對楊朱做出評價。韓非子認為楊朱墨翟之辯為無用之辯,對國家富強并無用處。除此之外,韓非以為楊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以為輕物重生之士也”,顯然,韓非和孟子對此都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楊朱是主張“為我”而輕君,但楊朱并不是一個完全的自我主義者,《老子》言:“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如果有人能像愛自己一樣愛天下,那么天下如何不能寄托給他呢?如果連愛自己都不能,卻要求其凡事以天下為先,這更像在要求一種理想人格,或者說是儒法兩家為人所做的一種規(guī)定性,以維持綱常倫紀(jì),君國大利。而楊朱的思想則是符合當(dāng)時的百姓心理,他不否定在戰(zhàn)亂年代百姓對于生的渴求,同時,他又講“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可見,在他貴己樂生的背后也有一個天下大治的理想,只不過是采用個人自足的形式來達到,與儒法二家途徑不同罷了。
三、先秦諸子中楊朱負面形象的原因
從上述材料我們可以窺見,先秦諸子筆下的楊朱幾乎都是負面的形象,各家對楊朱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其“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的貴己重生的思想,這大概有一下幾個原因。
首先,不同學(xué)派之間的思想沖突應(yīng)是造成此種現(xiàn)象的最主要的原因。百家爭鳴固是美談,它同時帶來各種思想的激烈碰撞,各家黨同伐異,與自己思想完全不同的學(xué)說成為是爭論沖突的焦點。孟子以“圣人之徒”的身份對楊朱進行肆意詆毀,是因為他完全不能接受楊朱的思想。在他的意識中根深蒂固著儒家尊君重禮的觀念,若人人都持楊朱的觀點,則綱常倫紀(jì)會繼續(xù)崩塌,這是令孟子極為痛心的,故在《孟子》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其對楊朱的描繪帶有著強烈的感情色彩。韓非子對楊朱的排斥大抵也是如此,一方面,他師承儒家,其學(xué)說不免帶有儒家色彩;另一方面,他又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以君國利益為標(biāo)桿斥楊朱思想為無用之辯。
其次,思想沖突必然會帶來學(xué)派之爭。不同學(xué)派之間相互攻訐,以確立自己學(xué)派、自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楊朱學(xué)派不論是持怎樣的觀點,都會受到其他學(xué)派的質(zhì)疑和攻擊,因此各家在著述中塑造一個負面的楊朱形象也就不足為奇。
再次,楊朱的負面形象與其自身思想也有一定的關(guān)系。楊朱對名聲虛譽并不看重,故他有可能并沒有寫過著作以追求“立言不朽”,又或許他曾經(jīng)寫過著作,但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沒有弟子替其整理編訂,故已亡佚?,F(xiàn)在有關(guān)楊朱的史料均來自于其他學(xué)派的著作中,連僅有的《列子·楊朱》一篇也被學(xué)術(shù)界定位偽作,故他沒有“證據(jù)”為自己辯解,也就只能放任“一毛不拔”的負面形象流傳后世。
最后,不論楊朱及其后學(xué)有無著述,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幾乎使其學(xué)說消亡。再到后世《孟子》被列為十三經(jīng),其中塑造的楊朱形象就成為了主流,這也是楊朱負面形象為主的一個原因。
注釋:
①顧實《楊朱哲學(xué)》岳麓書社,2011:16.
②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12:165,345.
③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232,259,638.
④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2013:421,456.
參考文獻:
[1]楊伯峻.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清)王先慎.韓非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漢)高誘.呂氏春秋注[M].上海:上海書店,1986.
[5]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史新編[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