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醫(yī)(中)ù 診療方法
民族醫(yī)藥小板報
彝醫(yī)藥具有獨特的理論基礎,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還積累了豐富的診病經驗。診斷是彝醫(yī)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通過望、聞、問、切四診,觀察和檢查患者的全面情況和現癥的本質,以掌握診斷必須的依據,然后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進一步了解疾病的一般規(guī)律和特殊變化,對疾病作出正確的判斷。
1.望患者形體(胖、瘦)、精神、臉色、膚色、白睛色澤、翳膜血絲、指甲色澤(查血虛程度)。
2.望舌色、舌苔,舌下筋脈若變粗變黑起疙瘩者為病情嚴重,病程長或有淤阻。
3.望頭發(fā)光澤,發(fā)根有無水珠。有水珠者,則血虛不嚴重;無水珠者,則血虛較重。
4.望耳后血管顏色和分岔,可察兒科病情。色黑、岔寬為病重,病程長;色淡黃為小兒水腫,病程長,治療困難。
5.水腫患者,從其肩部向雙手指端擠壓,然后用繩線捆扎十指的第二關節(jié)處,并在指尖放水。若水出清稀透明者,為易治;水出渾濁而稠,起絲者為難治。
6.望膝彎處血脈變粗而黑為淤血,多為腰扭傷等。
7.在患者背上噴酒或水,察看其汗毛,若交織者為中狂犬毒。
8.取病位的血,水洗觀察,可辨其箭毒。
1.聽患者呼吸聲、呻吟聲、腸鳴音?;颊吆粑鶆驗檎?,呼吸短促為病情重。呻吟大者為疼痛劇。腸鳴音強為虛寒腹痛。
2.嗅患者的瘡瘍、膿血,以及鼻涕的氣味。腥臭者,為熱重;無腥臭穢氣者,為病輕。
1.問患者病史、家庭史、起病原因,以判斷疾病的病程、病情輕重及預后。
2.詢問患者的自覺癥狀。
3.詢問患者飲食、口味、喜惡、痰涎及二便情況。
4.讓患者服食生黃豆,查問其味覺,并觀察其癥狀,以辨別其是否患狂犬病。
5.讓患者服食生魔竽,察問其味覺及感覺,可診查是否患“羊毛痧”病。
6.讓懷疑中蠱毒的人服食煎雞蛋,可辨是否已中蠱毒。
1.彝醫(yī)切脈部位為頸動脈、手腕脈、足三里處脈和腹溝脈。手腕脈,除通常用的切脈點外,彝醫(yī)還以內關穴為切脈點。彝醫(yī)認為,若人的五臟發(fā)生病變,或已腫,內關穴部位的脈就會跳甚,且有擺動態(tài);若臨診時,患者腹溝動脈的搏動未被觸及,則表示患者病情危險難治。
2.切摸患者小腹部,察其柔軟豐滿度,以判斷其生育能力,并查其有無包塊及其形狀、大小、軟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