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嬌
摘 要中國社會文化與時代的絞合,共同構(gòu)筑了教育愛之墻,阻隔了師生愛的融通。透過中西文化對愛本真之義的探討,觀照愛的應然向度,才能找出一條由實然通向應然的愛之路徑。
關(guān) 鍵 詞愛;教育愛;教育愛之義;教育愛之墻;教育愛之橋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7)03-00-05
人是愛的動物[1],人作為愛之在優(yōu)先于人作為認識之在和意愿之在。但當今時代,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驚天的“秘密”:我們不會愛了?!皭?,在我們這個時代,也許比其他任何時代更甚,已經(jīng)成為人生最大的支柱,或最后的支柱。但是這個支柱,在我們這個時代,也許比其它任何時代更甚,又變得極其脆弱,一觸即潰?!盵2]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人類愛的本能的退化?在愛感下降以至湮沒的當前社會環(huán)境乃至教育情境中,教師可以做些什么?
一、教育愛之義:在關(guān)系中給予
(一)愛的本真之義
愛沒有國界,愛是人類的永恒話題?!霸谖鞣骄裰?,受難的人類通過耶穌基督的上帝之愛得到拯救,人與親臨苦難深淵的上帝重新和好是最高的境界。”[3]西方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導出一種“愛感文化”,強調(diào)人之“罪”以及上帝對世人的寬恕與救贖?;谙2畞砭?,基督教背景下最高形式的愛是圣愛——上帝就是愛——一種自上而下垂直屬性的愛。這種愛具有超驗性質(zhì)。西方之愛中,水平方向的愛依賴于垂直方向的愛,即首先神愛世人,然后世人彼此相愛。中國人最高形式的愛則是孔子所主張的仁愛,即“仁者愛人”。其特點是既超越自我中心,又超越自然,而專屬于人。盡管中西方對愛的解讀不同,但把愛當作為一種超越自我中心的情感則是共識。正如榮格所說:“既然地球和人類都只有一個, 東方西方就不能把人性分裂成彼此不同的兩半。”[4]愛同此理。
愛既然具有超越自我中心的性質(zhì),那么與他人聯(lián)合就成為不可避免的選擇。弗洛姆認為,人渴望與他人建立關(guān)系,渴望與他人沖破分離而相融,因為“要求實現(xiàn)人與人的結(jié)合是人內(nèi)心最強烈的追求”[5];亞里士多德說“人在本性上是社會性的”;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zhì)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可見愛是一種個體超越自我中心且渴望與他人保持聯(lián)結(jié)的關(guān)系性產(chǎn)物,當然,人與人之間的相融與聯(lián)結(jié)是以保持個體獨立性為前提的。
既然愛是一種關(guān)系性產(chǎn)物,其存在就必然具有主體與客體(對象)。那么,愛是如何在二者間流動的?抑或說愛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本質(zhì)是什么?正如弗洛姆所言:愛的本質(zhì)不是獲取而是給予?!啊o是力量的最高表現(xiàn),恰恰是通過‘給,我才體驗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體驗到生命力的升華使我充滿了歡樂?!盵6]愛的本質(zhì)就是給予,給予的不僅僅是物質(zhì),更是心中的生命力。而在路易斯看來,愛不僅僅要給予,還有所需求。他把愛劃分為給予之愛與需求之愛,認為需求也是愛的一個維度。例如,我們通常認為母愛是一種無條件的給予之愛;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也是一種需求之愛,因為“她必須分娩,否則就會死去。她必須哺乳,否則就會疼痛”[7]。這就出現(xiàn)了一個悖論:“母愛是需求之愛,但她需求的是給予;母愛是給予之愛,但她需要被人需求?!盵8]誠然,對于一個家庭主婦來說,被需求的母愛意味著存在的價值。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在尋求愛與被愛,而是在尋求自我的存在感與自我肯定。既然愛本身存在主、客體,那么愛必然是一種雙向的流通,同時存在給予與索取兩個層面。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對“慷慨”一詞的界定是:雖然不愿意索取,但是為了給予也適度索取。[9]可見,愛的本質(zhì)是給予,但同時需要適度地獲取。
(二)教育愛的涵義
觀照愛的本真之義,我們認為教育愛是教育的本質(zhì)動力, 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以愛為根本的文化傳遞過程。[10]狹義的教育愛是指教育實踐中教師對學生生發(fā)的一種超越血緣、超越自私的自覺、崇高、永恒的教育情感;廣義的教育愛不僅僅是教師的愛, 而更是組織群體的愛,包括代表國家和各級政府意志的教育決策者、教育組織者、教育實施者。[11]不管是狹義還是廣義,都只是主體范圍上的變化,而實施對象是不變的。
從教育愛的流通層面分析,上述定義中的教育愛是一種單向度的,從“上級”到“下級”的愛的流通。但愛是雙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師對學生真摯的熱愛, 以及由此生發(fā)的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愛戴,是師生互愛的統(tǒng)一?!跋灎T精神”“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等口號式的贊美,只強調(diào)教師無條件、單向度對學生的愛,其實質(zhì)是對教師精神和道德的綁架。
二、教育愛之墻:文化與時代的絞合
20世紀中期,繁華的資本主義制度背后衍生出一系列社會問題,導致人們處在一種道德、精神的空虛與危機之中。而當今中國,愛的匱乏與放逐同樣已經(jīng)成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并漫延到教育領(lǐng)域。那么,是什么原因?qū)е逻@一現(xiàn)狀的產(chǎn)生,又是誰建構(gòu)了這堵高墻?
(一)愛的本體論缺失
中國文化是一種基于“德感”的“樂感文化”,以“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假設(shè)為基調(diào),但這種德性的“自盈”容易導致人缺乏懺悔意識,從而意識不到人性的虧缺與德性的虧虛。[12]在這既超越自我但又囿于自我(對自我的“善”充滿自信,否定自身的“不善”)的愛中尋找出路與超越的儒家“仁愛”精神,常常會導致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交流的中斷,從而無法使愛在兩者之間流轉(zhuǎn)。在中國的愛感情境中,大多數(shù)人所持有的是余虹所說的“世俗之愛”,即“以親疏敵我區(qū)分為基礎(chǔ)的愛”和“以善惡是非區(qū)分為基礎(chǔ)的愛”[13]。前者是一種自私自利的、基于親緣關(guān)系的愛,具有典型的自我中心趨向。后者則通過是非善惡來決定人的愛恨情感,但這種講事實論公正的善惡之分的愛過于剛硬,少了愛所應有的柔軟與寬容。
毋庸置疑,愛理應包含寬容抑或?qū)捤〉囊蜃?。中國人也講寬容、寬恕,但這種寬恕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帶有“和為貴”“得饒人處且饒人”等功利主義色彩,并不是無條件的愛。而在西方語境中,寬恕是指上帝對罪惡者無條件的愛。誠然,只有認識到自我德性虧虛才會希望獲得別人的寬恕,但是如果處于德性“自盈”狀態(tài),或者僅僅因為今天寬恕你,是因為我犯錯的時候也期待獲得寬恕,那就不是真正的寬恕,當然也不存在愛的流通。從中國文化“人性善”的假設(shè)中可以推出人犯錯的概率是很低的,即使犯錯也只是因為環(huán)境等外在因素的影響,那么他尋求的寬恕就不是因為自身的“惡”,而是外在環(huán)境所造成的暫時的“惡”,如此,寬恕的力度大大減弱,愛的流通也大大減緩了。因此,面對中國古已有之的愛的話語體系,我們只有深刻反思基于“人性善”的功利性寬恕理念,才能建構(gòu)一種關(guān)乎生命情懷、真正能踐行寬恕的教育愛。
(二)教育的異化
隨著工具理性的盛行,“知識就是力量”成了絕對真理。我們把知識當作萬能良藥,以為有了知識就有了一切。殊不知“有知識”不等于“有文化”,更不等于“有智慧”。而知識又常常與成績劃上等號,于是成績也就“陰差陽錯”地等同于文化了。也就是說,只要成績好,就是有文化、有智慧的人。所以現(xiàn)今學校、家長甚至學生自己紛紛陷入“唯成績論”的泥沼也就不足為奇了。隨著基礎(chǔ)教育應試化傾向的日益加劇,被裹挾其中的學校與家長早已忘卻了教育的目的?!拔ǔ煽冋摗苯o中小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升學壓力。有研究者稱,人在持續(xù)高壓的狀態(tài)下,往往會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抑郁自殺,另一種是苦毒積壓太久,心理扭曲從而去殺人。恰如懷特海所說:“當理想降低到實踐的水平,其結(jié)果就是停滯不前。特別是當我們把智力教育看作僅僅是獲得機械呆板的大腦能力……”[14]
“唯成績論”背后是教育精神的“迷失”,其后果是學生成為生產(chǎn)分數(shù)的奴工和“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對于美好人生的態(tài)度與規(guī)劃沾染上了功利色彩,越來越缺失了本屬于人的靈動?!罢嬲慕逃粌H應該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靈魂,擁有堅定而明確的價值追求”[15]。精神是教育的靈魂,是教育愛之標桿。一旦教育精神出了錯,一切教育都會失去意義。教育愛存在的意義是協(xié)助完成教育目的,教育精神的迷失加重了教育愛內(nèi)在關(guān)系的失衡,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教師的權(quán)威與學生的弱勢,即教師以愛之名對學生的命令與統(tǒng)治;二是教師對學生的放縱與漠視。前者是中國教育關(guān)系中長期存在的一大頑疾。在這種關(guān)系中,一方成為另一方的統(tǒng)治者,是一種不對等的關(guān)系。而“唯成績論”加劇了這種不平等。平等先于尊重,尊重先于愛。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地位上的平等,又何談尊重和愛呢!而在后者,教師漠視與放縱的對象大多是那些邊緣學生。受“唯成績論”的影響,這些邊緣學生中學習成績較差者居多。愛的對立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教師冷漠的情感換來的只能是教育愛的冷漠。
(三)教育愛的技術(shù)困境
科技的迅猛發(fā)展特別是現(xiàn)代電子媒介的泛濫對當代學校教育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電子媒介(電視、網(wǎng)絡(luò))催生了大量的旁觀者[16],使更多的人變成道德冷漠之人。與此同時,在網(wǎng)絡(luò)化和機器人時代,社交軟件“橫行于世”,人們既處在一個被拉近的世界中,又處在一種被疏遠的距離中?,F(xiàn)實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有意無意地生活在這樣的悖論當中:既希望與別人無時不刻地實現(xiàn)聯(lián)結(jié),又希望擁有獨屬自己的瓦爾登湖畔。科技的發(fā)達使彼此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而這種“陌生”的狀態(tài)加劇了相互間情感的冷漠。當前,學校使用電子媒介進行教學的現(xiàn)象日益增多,電子技術(shù)的進步對教育產(chǎn)生了積極的效應,但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如果教師過度或不恰當?shù)厥褂秒娮用浇檫M行教學,不僅會影響教學質(zhì)量,同時也會給學生帶來負面的影響,使學生沾染上冷漠的因子。
除了現(xiàn)代電子媒介對教育愛的技術(shù)性影響,家長“侵略式”介入與“卸責式”心理同樣影響著教育愛的生成與交流。今天,越來越多的家長擁有了豐富的知識和較高的文化,他們有能力質(zhì)疑教育者的專業(yè)性、干預學校的教學活動甚至管理行為,要求學校為他們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家長與學校教師的聯(lián)系與互動有效規(guī)避了以前家長在教育上的“離席”,卻無形中加重了教師的壓力。家長面對的只有自己的孩子與教師,是教師面對的卻是整個班級及背后所有的家長。家長的過度干預或監(jiān)督,會使教師產(chǎn)生極大的不適與壓力,導致對學生產(chǎn)生不敢管理的心態(tài),從而造成愛的放縱。與“侵略式”介入相反,一些家長不想承擔應有的教育責任,一旦牽涉到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就把責任統(tǒng)統(tǒng)推給學校與教師。這同樣會使師生之間的教育愛產(chǎn)生裂隙。
三、教育愛之“橋”:理念與技術(shù)的鑄構(gòu)
如何摧毀愛的教育高墻,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愛?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只有重回愛的懷抱,重溫愛的本真之義,探討由實然通向應然向度愛之表達與建構(gòu)的實踐路徑,才有希望看見墻倒之后的光明。
(一)教育愛的理念路徑
1.愛的異象
愛需要超越血緣,超越自私,需要植根于對每個生命的珍視。愛需要格局,如果不經(jīng)常目睹偉大與崇高,愛便無從談起。人只有擁有無條件的大愛,才能學會寬恕。愛不是一個乏善可陳、高高在上的詞,特蕾莎修女一生所踐行的“懷大愛心,做小事情”就是最好的注釋?;氐浇逃?,教師應使自己充滿愛,成為愛的發(fā)電機。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要學著用愛來滋潤學生的心靈?!澳愕慕瘫尴掠型咛兀愕睦溲劾镉信nD,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教師應該弘揚愛心,邁向超越,而不是冷卻愛心,自求超脫。用愛喚醒愛,才能激活學生對教師的愛戴與崇敬。正如懷特海所言:“教育的本質(zhì)在于它那虔誠的宗教性。宗教性的教育是這樣一種教育:它諄諄教導受教育者要有責任感和崇敬感?!盵17]
2.“種子說”
很多人信奉這樣的教育假設(shè):孩子是一張白紙。教育者是主人,是畫家,是書法家,他們按照自己的構(gòu)思在這張白紙上描繪?!疤热舨怀晒Γe處絕對不在紙身上,而是因為書法家或畫家無知之故”[18]。在這樣的假設(shè)中,我們夸大了教育者以及知識的作用,忽略了孩子自身發(fā)展的可能性。須知,孩子是種子,教育者是仆人、園丁,只能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去培植,而不是去改變。讓孩子像一棵樹一樣自由地生長,像一朵花一樣自由地綻放,這是美好的盼望與期許。所以,當前教育的拯救之路必須返回到起點,重新校準前提與假設(shè)。唯有教育者顛覆習以為常的教育假設(shè)——“孩子是張白紙”,認識到“孩子是種子”,孩子才能在愛和尊重中享受自由,否則只能在填鴨式教育中備受奴役,在“唯成績論”的推崇中成為分數(shù)的奴工。
(二)教育愛的技術(shù)出路
1.適切的愛之語
教育者需要對受教育者用行動施予愛的養(yǎng)料,從而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愛感與愛能,引導其走上“成人之道”,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教育愛在實然通往應然的道路上,需要在師生關(guān)系中形成對等的關(guān)乎愛的生命對話。蓋瑞·查普曼認為人們有五種愛的語言:肯定的言詞、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19]將關(guān)于愛的五種語言引入教育愛的關(guān)系中,不僅可以增加愛的豐富性,還可以給教育愛施予新的養(yǎng)料。
第一,肯定的言詞。鼓勵并不是給學生施加壓力,而是給予他們勇氣去發(fā)展自己的興趣,對他們積極的行為給予贊美與認可。第二,精心的時刻。教師與學生進行真摯溝通,對學生所處的情境保持同理心,善于傾聽學生的訴求,才能獲得學生的信賴從而打開師生交流的通道。第三,接受禮物。禮物本身是思念的象征,其價值只與愛的程度有關(guān)。教師要學會用禮物獎勵學生,這個禮物既可以是物質(zhì)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教師甚至可以把自己“在場”當成禮物送給學生,用象征愛的禮物激發(fā)學生愛的能力與情感。第四,服務的行動。教師幫助學生,為學生服務,通過愛的行動、合理的請求引導愛的流通。第五,身體的接觸。一個溫柔的擁抱可以對任何人傳達愛。每個學生的愛語都是不同的,教育者需要發(fā)現(xiàn)并學會“說”受教育者鐘愛的語言,當他們情緒的愛箱被填滿的時候,舉止就會不一樣。觀照教育愛的內(nèi)涵與教育的目的,期望通過愛之語的技術(shù)路徑達至師生之愛的相融。
2.愛的共同體:家校“團契”
愛的共同體是以對人格自身之愛而建立起來的倫理共同體,是所有成員相互幫助以實現(xiàn)真正自我的共同體。[20]實踐中,我們知道教師、學生、家長是不可分離的重要團體,所以亟需這種愛的共同體的建構(gòu)。近幾年,家校合作成為全球家校關(guān)系發(fā)展的一個趨向。毋庸置疑,家校合作可以豐富學校教育內(nèi)容,克服學校自身的封閉性,同時保證家長對學校工作的監(jiān)督,有助于創(chuàng)造雙方平等對話的平臺。然而,家校合作的要旨雖然是教育者和家長共同承擔學生成長的責任,培育學生成才,但事實上,雙方的合作悄然間偏離了培育學生成才的內(nèi)涵,而只是為了成績的提高。
“團契”(fellowship或communion)源自《圣經(jīng)》中“相交”一詞,意為相互交往和建立關(guān)系,指上帝與人和基督徒之間相交的親密關(guān)系。他們有著堅定的信仰,追求真理與自由。借鑒“團契”的精髓與內(nèi)涵,筆者認為家校的合作,不應該只是學校、家長(社區(qū))的參與,還需要第三者的介入,即“真理”。家?!皥F契”的重點不在于學校或者家長,而在于多方合力讓學生追求生活的意義與美好的信心與仰靠;不只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引導學生回到自己生命的過程。家?!皥F契”的建構(gòu)契合了趙汀陽所說的:教育愛“不是單純地滿足于對受教育者知識記憶、操作技能等功利性目的的追求,教育愛……帶給學生的是追求意義與美之后的暢快,是達到真和善之后的恬淡,是包含人性情感光輝與理想追求的充實和坦然”[21]。
參考文獻:
[1]高德勝.論愛與教育愛[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03:1-6.
[2][7][8]路易斯.四種愛[M].汪詠梅,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27,27
[3]劉小楓.拯救與逍遙[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0.
[4]何光滬.“這個世界最需要愛”——讀劉小楓《拯救與逍遙》[J].讀書,1989(06):5-17.
[5][6]艾.弗洛姆.愛的藝術(shù)[M].李健鳴,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22,28.
[9]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98.
[10]陳東升.試論教育愛的三種模式[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4(02):57-59.
[11]謝桂新,柳海民.教育愛的新視界[J].教育科學.2011(03):17-23.
[12]呂麗艷.論道德教育中的愛感生成——對中西人性體認的再思[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80-84.
[13]余虹.有一種愛我們還很陌生[J].意林,2008(20):43.
[14][17]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53.26.
[15]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M].長沙:岳麓書社,2007:65.
[16]高德勝.電子媒介與“旁觀者”的生產(chǎn)——論道德教育在電子媒介時代的選擇[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04):30-37.
[18]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12.
[19]蓋瑞·查普曼.愛的五種語言[M].王云良,陳曦,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20]曾云.愛與倫理共同體——胡塞爾的社會倫理現(xiàn)象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16-22.
[21]趙汀陽.論可能生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44.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
江蘇南京 210097)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