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云云
我國司法公開的實踐探索與路徑思考
溫云云
司法公開是法治中國的重要內容,它是人民主體性理論在法治領域的深化體現(xiàn),也是憲法權威理論的應有之意,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方面的改革不斷在推進與深化,構建和完善了裁判文書公開平臺;確立了網(wǎng)絡司法拍賣全面公開原則;完善司法辦案責任制,強化監(jiān)督制約機制等,這些舉措取得了諸多積極的成效,增強了公眾對法院的了解與信任,也增強了法院的自信,同時也強化了法官的自我督促。而針對進一步的深化改革與完善,例如如何對司法公開和司法信息保密關系進行妥善處理,以及如何加大對司法的投入,縮小各地在落實司法公開工作上的差異等,亦需積極地思考具體的路徑選擇。
依法治國 司法公開 司法公正 司法改革
司法公開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之后,我國司法機關在 “依法治國”方略指引下進行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司法公開,是依法治國方略中人民主體性理論在法之領域的深化體現(xiàn),是憲法權威性在法治建設中的具體要求,也是“良法善治”理念的具體操作形式,對促進司法公正、提升司法權威等具有毋庸置疑的價值和意義。準確理解和把握司法公開的價值和意義,有利于進一步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推動社會沿著公平正義的良性軌道發(fā)展。
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憲法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中提到: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lián)系,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于群眾之上。種種法律法規(guī)、黨的規(guī)章充分表明,人民是國家的主體,是政權的主體,是國家法治治理的主體。
2012年12月4日,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我們要依法保障全體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權、財產(chǎn)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證公民的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努力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們要依法公正對待人民群眾的訴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盵1]這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對我國司法人民性本質的清晰判斷和認識,即司法本質上是人民群眾意志的裁斷,能夠為人民主體地位的法治防線提供保障,司法活動必須堅持以人民利益為最根本的出發(fā)點毫不動搖,努力實現(xiàn)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讓人民群眾在法治進程中切切實實地享受法治建設帶來的裨益。
完善司法公開,切實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司法活動的根本追求,有利于提高人民對司法活動的參與熱情,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的司法知情權,讓司法活動置于人民群眾的公開監(jiān)督之下,從而能有效地預防司法專斷主義,提高司法公信力,進而推動社會主義法治的建設。
結合人民主權原則可知,政府權力的來源及所屬對象皆為人民群眾,這也是人民在掌握國家政權后,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憲法中所體現(xiàn)的權力源屬。人民正是通過憲法的權威性確立了自己權利的范圍、邊界,通過憲法將屬于人民的權利針對性授予相應權力機構,例如檢察院、執(zhí)政黨、法院、人民代表大會以及政府等,由權力機關代為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權力。這也從側面說明憲法作為根本大法的地位性和重要性: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賴以成立和運行的基礎,憲法從根本法的角度回答了人民授權各類權力機關行使權力的目的,也通過授權這一法律行為表明了憲法的權威屬性。人民群眾通過憲法的權威性表達了對這些權力主體妥善用權,為人民服務、治國理政的希望,從人權方面來看,得到相應保障,官員權力治理更為合法、合規(guī)。
人民通過制定憲法,對國家權力進行分配,確立了憲法的權威性,為依法治國構建了法理的大前提。法律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不公開的秘密法并不能達到預期的威嚇效能,“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理論經(jīng)過實踐證明是無法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進程的。司法公開,是人民通過憲法治理國家的題中之意,也體現(xiàn)了依法治國理念中對公共權力予以公開監(jiān)督的要求———依法治國,核心是依憲治國,憲法的權威性通過法律確保了司法過程的公開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25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了法律規(guī)定的特別情況外,一律公開進行?!蓖ㄟ^公開審判,不僅使案件當事人消除對司法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司法腐敗的疑慮,更使社會民眾以看得見的方式見證司法的實現(xiàn)過程,感受司法權威,接受法治教育;同時,司法公開還使得當事人和社會監(jiān)督司法成為可能,真正實現(xiàn)司法人員不敢腐敗、不能腐敗、不愿腐敗的效果,從而在維護法律權威的基礎上,體現(xiàn)出憲法權威性的價值。
法律是治國重器,良法乃善治前提。就治國理政而言,“良法善治”是為基礎,其同時也是依法治國的狀態(tài)呈現(xiàn)。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對依法治國目標進行了明確,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以及法治國家的建立,同時優(yōu)化國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在治理現(xiàn)代化、依法治國工作的推動方面,“良法善治”的影響巨大。只有具備良法,才能夠實現(xiàn)善治,治國理政的達成與良法體系緊密相關。良法創(chuàng)制指的是國家制定、構建的制度體系,具備系統(tǒng)化、科學性特征,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即良法。全面推行依法治國提倡的法治基本價值,等同于評價法是否為“良”的尺度,在創(chuàng)制良法體系的價值追求以及實現(xiàn)善治方面,充當倫理導向角色。良法必須是體現(xiàn)廣大人民意志的法,是順應世界潮流、符合時代要求的法,最重要的是,良法應該是可以操作的法律條例。
對于法律來說,生命力在操作、實施方面有所體現(xiàn),法律的權威亦是如此。司法公開,使法律須通過公開的、宣示的方式來實現(xiàn)正義,司法活動是抽絲剝繭、去偽存真、查明真相的過程;辨明是非的最好方式是使用公開且為大眾所了解知曉的統(tǒng)一的法律規(guī)范決疑斷案,讓涉訴各方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讓人民群眾對司法運行予以監(jiān)督。
司法的規(guī)律表明,無論是正義昭示、是非辨別、還是事實查證,都需要通過公開方式實行。只有基于公平、公開的程序和方式,正義才能夠被昭示。只有基于公開性的制度框架,司法機關對于案件的依法判定,才能夠公正,從而實現(xiàn)良好價值和意義的詮釋,體現(xiàn)正義內涵。
自2012年起,黨中央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希望建立完善的國家治理體系,同時結合現(xiàn)代化治理能力,對司法體制變革藍圖進行規(guī)劃和實施。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建設方面,高度關注和重視,保證其權威性、高效性和公正性,新一輪的司法體制改革正式拉開序幕。在這場改革中,提高司法透明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舉措,這一舉措的重要目標是提高人民群眾在司法案件中對于正義、公平的感知,所以說,本輪司法改革的重要內容,即為司法公開。
其實自2008年底上一輪司法改革實行開始,改革工作的重心就一直是司法公開,對此,我國人民法院曾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司法公開的文件,如2009年12月8日出臺的《關于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jiān)督的若干規(guī)定》、《關于司法公開的六項規(guī)定》等,接著,為總結推廣各地法院推進司法公開的有效措施和寶貴經(jīng)驗,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10月15日頒布了《關于確定司法公開示范法院的決定》,規(guī)范了首批“司法公開示范法院”名單的同時,確立了示范法院標準和規(guī)定。各示范法院在其后的實踐中積極拓展司法公開的廣度和深度,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科技手段,為推動人民法院整體工作水平的提高,規(guī)范司法行為,實現(xiàn)司法公正,促進審判和執(zhí)行工作科學、健康、有序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2012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決定進一步擴大示范法院的范圍。經(jīng)各高級人民法院推薦及專項領導團隊的研究,國內第二批“司法公開示范法院”名單得以確立,其中包括北京市東城區(qū)人民法院等百余個法院,中級人民法院36個,專門法院1個,基層人民法院63個。[2]為貫徹落實審判公開原則,保障公眾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規(guī)范人民法院在互聯(lián)網(wǎng)公布裁判文書,促進司法公正,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11月8日出臺了 《關于人民法院在互聯(lián)網(wǎng)公布裁判文書的規(guī)定》,有力地貫徹落實審判公開原則,擴大法制宣傳效果,規(guī)范人民法院庭審直播、錄播活動。
2013年7月初,最高人民法院正式成立并開通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同年,政府出臺了《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書上網(wǎng)公布暫行辦法》。隨著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的開通,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判文書實現(xiàn)公布。裁判文書的及時、有效公布,能夠消除各方質疑,維護法院良好形象,切實提升司法公信力。2013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通過并頒布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在互聯(lián)網(wǎng)公布裁判文書的規(guī)定》,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規(guī)定對公開裁判文書的實行原則進行了確立,即規(guī)范、依法、及時和真實,特殊情況除外,其余裁判文書皆存在公布于網(wǎng)絡的需要。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頒布于2013年11月召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在深化改革措施中,對司法體制改革進行了明確。對于完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改革而言,主要內容即對于法律文書說理性的強化,從而實現(xiàn)法律生效裁判文書的公開。為此,必須不斷推進檢務和審判的公開,對庭審資源實行錄制、保留,使法院生效裁判文書的公開性提升。可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基于法治建設,提出了人民法院推行司法公開的更好要求和標準,同時對檢察機關提出了檢務公開的要求。
最高人民法院在2013年末召開了有關司法公開規(guī)范性文件的發(fā)布會,會上更新、發(fā)布了《關于人民法院在互聯(lián)網(wǎng)公布裁判文書的規(guī)定》等系列法案,以主動、外部、全面公開,取代原有的變動、內部及選擇性公開形式,成為主導內容。另外,法案中提及,要對執(zhí)法信息公開平臺、裁判文書公開平臺以及審判流程公開平臺進行構建和完善。
從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建設方面來看,具體為:首先,基于信息化方式之上,進行審判流程公開平臺的構建,同時對審判流程中信息的公開加以推進,例如審判、聽證、立案以及合議等。在此方面,將正式開通中國法院庭審直播網(wǎng);其次,建立健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法院需要遵循公開原則,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布裁判文書,且不得進行任何障礙的設置,對此,將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全面公開四級法院依法作出的裁判文書;其三,對信息查詢系統(tǒng)進行構建和實施,通過聽證重大執(zhí)行案件和同步錄像錄音,公開限制高消費、限制出境以及公開失信人員的名單,有機結合社會誠信體系,對執(zhí)行信息的公開進行推進??偟膩碚f,各類規(guī)范性文件的出臺,為司法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案及措施,基本實現(xiàn)了規(guī)則意義上的司法公開變革。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相關部門的努力,當前司法公開進展飛速,基本達成全方位公開的目標。[3]
2014年1月,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核并發(fā)布了 《關于深化司法體制與社會體制改革的意見》,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原則和目標得以確立,除此之外,還制定了改革工作時間表、路線圖;此后不久,《上海市司法改革試點工作方案》、《關于司法體制改革試點若干問題的框架意見》陸續(xù)頒布,七大政策導向得以確立,其中第四項是完善辦案責任制,加大司法公開力度,強化監(jiān)督制約機制。
2014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對《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 (2014-2018)》進行了發(fā)布,綱要中確立了未來法院變革的思路和方向,“令人民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正義與公平”即為綱要目標,遵循公正司法、司法為民原則,重點解決對司法能力及公正性產(chǎn)生影響的問題,如此,法院依法實行獨立審判權才能夠得到保證,并推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建設力度。在2018年前,建立并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判權力運行機制與體系,即為綱要的最終目標。除此之外,還對人權司法保障力度的加大、審判權運行機制的完善以及四級法院職能定位等內容進行了確立,并針對性提出了相應要求和規(guī)則。
2014年10月20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本次全會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主題,在三中全會基礎上對保障司法公正作出了更深入的部署。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的最后防線就是司法,假設司法的公信力缺失,必然會影響到社會公正性,社會和諧目標無法實現(xiàn)。此論斷對象是當前現(xiàn)實中存在的各類突出問題,例如部分司法人員的腐敗、司法公信力低、公正性欠缺以及關系案等。這些問題的產(chǎn)生根源皆為司法體制的不健全、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缺失且相關權力運行機制與職權配置不合理。為此,四中全會決定指出,提高司法民主,保證民眾在各類司法活動中的參與度,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與構建陽光司法機制等。
2014年,司法公開拓展到了檢務領域,檢察機關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積極推行檢務公開工作,對要案信息發(fā)布機制進行健全。同年4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利用自媒體,發(fā)布職務范圍要案,這也是其常態(tài)化的標志。6月底,《最高人民檢察院新聞發(fā)布會實施辦法》出臺,對重要突發(fā)敏感事件、各類司法解釋和活動、工作部署、規(guī)范性文件及方針等的社會發(fā)布提出了要求。此后不久,《人民檢察院案件信息公開工作規(guī)定》等文件發(fā)布,提高了案件程序性信息網(wǎng)絡查詢工作的進度,同時實現(xiàn)了重要案件信息發(fā)布機制的構建和完善,法律文書的公開力度提升。就公開案件過程信息以及法律文書而言,具備重大現(xiàn)實意義,這也是三大公開平臺構建后,檢務公開基本實現(xiàn)的標志。
2015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guī)定》,并對五起相關案件予以通報。
2016年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85次會議通過《關于人民法院網(wǎng)絡司法拍賣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出于對競買人知情權的保護考量,最大限制降低權力尋租空間,新文件確立了網(wǎng)絡司法拍賣全面公開原則。根據(jù)該規(guī)定,網(wǎng)絡司法拍賣應向社會全程、全面、全網(wǎng)絡化地公開。其中全程角度基于時間推移之上,在公告發(fā)布、成交確認以及出價競賣等全過程中貫穿公開。全面公開對象分別是信息內容的廣度、競買人條件、產(chǎn)品狀況、價格等,公開所有對拍賣、權屬轉移具備意義的信息。全網(wǎng)絡化立足于公開的地域范圍之上,網(wǎng)絡司法拍賣的平臺是互聯(lián)網(wǎng),而不是局域網(wǎng)等封閉網(wǎng)絡,只要互聯(lián)網(wǎng)能覆蓋的范圍都應進行公開和發(fā)布。[4]
裁判文書公開不斷推進的同時,社會各界開始愈發(fā)關注、重視裁判文書公開工作,受此影響,公開范圍、力度等要求顯著提高,在促使法官責任意識的強化以及審判質效功能的提升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出于對新形勢的適應,最高人民法院遵循問題導向原則,不斷對社會關切予以回應,持續(xù)修訂“文書網(wǎng)上規(guī)定”以此實現(xiàn)相關工作的推行。2016年中旬,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發(fā)布了新版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在互聯(lián)網(wǎng)公布裁判文書的規(guī)定》,這一次的修訂貫穿公平精神,對及時、依法、全面和規(guī)范原則進行了確立,除非特殊情況,其余裁判文書皆存在網(wǎng)絡公開規(guī)定,實現(xiàn)了裁判文書公開工作制度層面的保障。
完善司法公開制度,是中央部署的一項重要司法改革任務,也是人民法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深化司法民主的一項重要舉措。本輪司法改革過程中,司法公開力度較之過去有了極大提高。從2014年開始,國內三千余家法院的裁判文書實現(xiàn)了網(wǎng)絡公布;在檢務公開方面得到推進,最高人民檢察院建立健全了各類法律文書公開制度,例如不起訴決定書、不立案制度等;除此之外,公安部也構建了互聯(lián)網(wǎng)執(zhí)法公開平臺,執(zhí)法信息得到全面化公開。
2014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全國2995家法院的3281名新聞發(fā)言人的聯(lián)系方式,其中包括新聞發(fā)言人的姓名、職務、電話、聯(lián)系地址等信息數(shù)據(jù),法院系統(tǒng)也因此成為全國第一個公布全系統(tǒng)內新聞發(fā)言人的部門。
法院通過司法公開增強了公眾對法院的了解與信任,也增強了法院的自信;裁判文書的公開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源,也搭建了全面展現(xiàn)法官法律素養(yǎng)、文字水平和價值取向的平臺。同時,裁判文書的公開強化了法官的自我督促,成為法官接受監(jiān)督、自律他律的重要機制。在執(zhí)行信息的公開方面,通過對失信被執(zhí)行人信息的公布,有力地震懾了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的當事人,有效地保障了債權人的利益。通過審判流程的公開,使公眾可以參與、知曉、監(jiān)督法院的審判工作,有效地推進了司法公開的進程。通過新聞發(fā)言人及新聞發(fā)布會制度,進一步加強了法院與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和溝通,保障了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的知情權,使法院更好地接受社會各界對法院工作的監(jiān)督。
首先,擴大司法公開的案件范圍,應當形成這樣的機制,越是民眾關注的熱點案件、敏感案件,越要及時公開、完整公開,除非不宜公開或公開會導致更重要利益損害,唯有如此才能滿足和回應民眾的關切,實現(xiàn)其知情權,重塑司法的公信力。
其次,妥善處理好民眾旁聽和媒體介入。通過有效管理旁聽及庭審報道規(guī)則的建立,基于制度化之上,落實并實現(xiàn)公眾與媒體的司法參與權、知情權以及監(jiān)督權,消除公眾和媒體對司法機關的疑慮和困惑,提升民眾的司法信任度和公正感。具體而言,對于民眾的旁聽要求不能設置不必要的條件和障礙,民眾關注的熱點案件、敏感案件,法院可以根據(jù)公眾的旁聽需求,選擇能容納更多人的大法庭開庭,仍然不能滿足要求的,可以通過搖號抽簽等方式確定進入現(xiàn)場旁聽的人員,其他人員可以通過庭審直播視頻等方式來實現(xiàn)旁聽。對于媒體記者的旁聽和報道要求,應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予以滿足,甚至可以通過設置媒體專門旁聽席、新聞發(fā)布會等方式,積極回應媒體的需求。通過多種舉措,妥善處理好與媒體的關系,讓媒體更真實地了解司法審判的實情和審判規(guī)律,進而如實報道、全面報道,還原司法的權威性和公正性。
第三,在公開事項方面,應當形成一種機制,即不僅要公開工作結果,更要公開工作過程。嚴格執(zhí)行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審判工作的各個流程節(jié)點向當事人公開的文件精神,重視庭審的實質公開,真正體現(xiàn)“以庭審為中心”的審判過程,全面摒棄庭審走過場的錯誤做法。
第四,關于裁判文書的公開,一是要嚴格執(zhí)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裁判文書上網(wǎng)的規(guī)定,按照規(guī)定的時間節(jié)點將文書上傳;二是在裁判文書的內容方面,個案裁判文書說理釋法需要強化,人民法院可以通過監(jiān)督檢查、文書質量評比等方式促進文書質量提高,對個案裁判文書的說理水平、心證過程等核心內容可以進行專項督查。保證辦理的每一個案件經(jīng)得起法律的檢驗,經(jīng)得起歷史的檢驗,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讓人民群眾,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正義與公平。
第五,對司法公開和司法信息保密關系進行妥善處理。一是要注意保護當事人的隱私,為此,必須嚴格執(zhí)行人民法院在互聯(lián)網(wǎng)公布裁判文書方面的規(guī)定,當前最高人民法院已經(jīng)對公開文書的范圍、當事人姓名屏蔽方式及其他應屏蔽隱私信息范圍作了劃分,實踐中應當加強指導和強化監(jiān)督檢查。二是要注意保護法院審判的司法信息。如三大訴訟法規(guī)定合議庭實行秘密合議,則合議庭不同意見不應當公開,除非修改立法;再者,審委會不同意見能否公開,也取決于法律規(guī)定。如果需要公開此類信息,則必須在立法的指引下或者有專門的文件規(guī)定,有序進行推進或嘗試,而不能通過超越法律邊界等方式擅自公開,使社會民眾對司法公開形成混亂的認識。
第六,加大對司法的投入,縮小各地在落實司法公開工作上的差異,尤其是在硬件方面,并實現(xiàn)司法公開保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司法公開需要財政支持和技術支撐,對立案大廳、戶外電子顯示屏、案件信息查詢顯示屏、審判法庭安全檢查設備、法院門戶網(wǎng)站、審判法庭“三同步”系統(tǒng)等司法公開的硬件設施,各級法院應當加大投入比例,提供資金、設施、技術保障,加快“數(shù)字法庭”建設,尤其要加快以法院公眾服務網(wǎng)為載體的司法公開平臺建設,用科技手段打造陽光司法,提高科技裝備的應用普及。對一些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司法硬件投入,國家財政應當給予足夠的經(jīng)費支持,逐步建立起保障司法公開的相關措施及硬件條件。
第七,進行司法公開管理體制與考核機制的建立。各級法院應當把推進司法公開落實到各項具體工作中,絕不能僅停留在文件或者形式上,為此,不僅需要建立和形成司法公開的長效工作機制,配備專門機構和人員落實這項工作,更要完善司法公開的監(jiān)督考核機制,將司法公開工作納入各級法院的績效考核范圍。
[1]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2年12月5日
[2]李文廣:《全國第二批司法公開示范法院確定》,《人民法院報》2012年12月29日,第1版
[3]徐昕 黃艷好 汪小棠:《中國司法改革年度報告 (2013)》,《政法論壇: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第82~102頁
[4]徐雋:《最高法修訂司法改革白皮書、司法公開白皮書》,《人民日報》2017年 2月28日,第11版
Practice and Route of Judicial Publicity in China
Wen Yunyun
Judicial disclosure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it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theory of the people’s subjectivity in the field of the rule of law,and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itutional authority theory.Since the 18th CCP’s Conference,Judicial discolosure has developed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open platform of the referee instruments;to establish the principle of comprehensive public openness of the network judicial auction;to improve the accountability system of judicial handling,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etc.These initiatives have achieved many positive results,enhanced public understanding and trust of the court,while also enhanced the self-confidence of the court;also strengthened the judge’s self-supervision.And for further deepening reform and improvement,such as how to enforce judicial disclosure,how to handle judicial information confidential relations properly,how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the judiciary,and how to redu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judicial work in the differences,etc.,which are needed to actively think specifically and find the path of choice.
ruling by law,judicial publicity,judicial fairness,judicial reform
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