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紅
(甘肅農業(yè)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作物栽培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析
高玉紅
(甘肅農業(yè)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強化實踐教學是“作物栽培學”課程的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已成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優(yōu)良素質的有效手段.加強作物栽培學課程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增加研究性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和實踐動手操作能力,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至關重要.筆者根據“作物栽培學”課程的教學特點,探索形成了適應生產實踐和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需要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為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奠定了基礎.
作物栽培學;教育教學方法;改革;教學質量
“作物栽培學”課程涵蓋作物的生長發(fā)育、產量和品質形成規(guī)律及其與環(huán)境條件的關系等相關內容.課程主要以大田作物為對象,其涉及領域和內容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季節(jié)性、綜合性和持續(xù)性等共同特征.有關“作物栽培學”課程教學法改革的文獻報道較多,但多為單一教學方法的改革[1-4],如何在“作物栽培學”課程教學中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的文獻尚未見報道.在甘肅農業(yè)大學農學專業(yè)的“作物栽培學”課程教學中,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和培養(yǎng)目標,綜合運用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單獨設課,增加實驗學時,同時參加科研活動,增加研究性教學內容,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做到了教學以理論為主導、實踐為目的,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效地互動起來,這種教學方法使得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如何培養(yǎng)出理論基礎扎實、實踐操作技能與科研能力較強的新型農業(yè)人才,是當前“作物栽培學”課程教學方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5].本文就近幾年“作物栽培學”課程開展理論、實踐、研究相結合的教學效果,對“作物栽培學”課程教學中開展的狀況進行了研討,以期為今后“作物栽培學”課程教學提供借鑒.
在“作物栽培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廣泛應用網絡、多媒體、視頻資料等教學資源,開展現(xiàn)代化教學,使教學效果更直觀、更高效,從而達到感知與認知的高度統(tǒng)一,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在課程教學中積極采用課堂理論教學與現(xiàn)場觀摩相結合的方法,可以極大地加強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直觀認識與接收力度.例如:作物的形態(tài)特征觀察、苗情診斷及生長發(fā)育特征等內容的授課方法,可以采用上課前由教師或輔助人員準備課程內容所需要的各種現(xiàn)場,教師先講授基本理論知識,然后進行田間現(xiàn)場觀摩,并根據課堂上所講的理論知識讓學生在現(xiàn)場開展自主觀察和診斷,課后進行分組討論和相互評價,并提交小組觀摩報告.這種教學方法既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直觀認識,又便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有關各種作物具體栽培技術的教學內容部分是非常形象的.各農業(yè)院校農學專業(yè)的學生普遍缺乏對農業(yè)實際生產知識的感性認識,認為“作物栽培學”課程內容抽象、乏味、難理解、難記憶.筆者通過借助多媒體課件,運用大量的圖片或視頻開展課堂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旱地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教學內容時,教師先展示旱地玉米在覆膜前和覆膜后的兩張圖片,先講授玉米的植株形態(tài)特征和田間長相,再講授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對玉米生長的作用,然后通過不覆膜和覆膜處理下旱地玉米生長狀況的兩張圖片,講授具體的覆膜栽培技術.通過運用圖片開展課堂教學,使無形、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形象、直觀,便于學生接受,還使得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和直觀形象的圖片有機結合,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課堂教學內容.
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而實踐教學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基本上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即使是來自農村的學生,也很少甚至從未參與過實際農業(yè)生產,對各種農作物的感性認識極其薄弱,實際動手能力較差.為了使農學專業(yè)的學生在畢業(yè)后能夠盡快勝任相關農業(yè)部門的工作,筆者提出了突出作物栽培學課程實踐教學的改革.
在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教學的同時,開展相關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強化“作物栽培學”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筆者對所在學校農學專業(yè)的“作物栽培學”課程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在第6學期進行“作物栽培學”課程的理論教學的同時,安排32學時的實驗教學,讓學生了解各種作物的植株形態(tài)特征及大田生長狀況,掌握不同作物群體的調查方法.在第8學期安排1周的專業(yè)綜合實習,讓學生親手種植各種主要農作物,掌握不同作物的種植方式、田間診斷與高產田的栽培管理措施,熟悉各作物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有利于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專業(yè)基礎理論知識,強化實踐技能.
3.1 在第6學期完成“作物栽培學”課程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后,開展實踐教學,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熟悉主要農作物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長發(fā)育狀況,掌握不同農作物的關鍵栽培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3.2 理論與實踐教學結束后,第8學期進行為期12周的畢業(yè)綜合實習,讓學生參與科研項目,開展與之相關的作物生產實踐或科學試驗研究,有利于增強學生對“作物栽培學”課程相關知識掌握和應用,強化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改變傳統(tǒng)教學法中“滿堂灌”、“說教式”、“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教師鼓勵學生對課堂內容及教學活動積極參與,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就課程內容開展小組討論.小組討論以4-5個學生為一組,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討論結束后每組派一個代表對討論結果進行講解.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和課堂教學質量.教師也可以根據下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結合相關內容的學科前沿及熱點問題,預先布置課后討論題,各小組組長在課后及時組織本組同學進行討論,上課前提前寫好討論結果.在組織課堂討論時,各小組逐一發(fā)言,每組發(fā)言完后,組外成員自由提問,提出質疑.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對討論過程中存在的一些誤點、疑點和難點進行相應的解釋和補充.在討論中,教師要以身作則,引導學生認真傾聽、不隨意打斷發(fā)言者的發(fā)言,隨時做好相關記錄,使學生在傾聽中學會歸納發(fā)言者對問題的看法,吸取與自己有差異的正確的、獨到的見解.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由原來的“被動聽講”變?yōu)椤爸鲃铀伎肌?,即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能力,又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高等教育提倡產、學、研相結合,亦即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6].在“作物栽培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通過應用所學專業(yè)知識解決生產實際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學研究.學生通過參與科學研究可以有效的鞏固所學專業(yè)知識,挖掘自身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科學研究是一種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更深一步的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會被直接或間接應用.“作物栽培學”課程教學要穿插相關內容的科學研究問題及研究進展,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對于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培養(yǎng)是十分重要的.學生通過“作物栽培學”課程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后,進行科研性問題探討,并引導學生在參與的科研項目中得到應用和驗證,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做到學以致用.學生通過參與科研項目,可以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論文的撰寫,可以將所學專業(yè)知識串聯(lián)起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教師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幫助學生將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科技活動,學生要對“作物栽培學”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做到活學活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學生在科學試驗研究中會遇到一系列的理論與實際問題,要解決問題,就得突破原有的知識范圍,自覺學習一些課堂之外的知識結構.
“作物栽培學”課程的考核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將課程內容分為理論與實踐兩個部分,每部分的成績比例又分為三個不同的考核方式.其中理論部分:考試成績占70%,課堂討論成績占20%,平時成績占10%.實踐部分:實驗成績占70%,課堂操作占20%,平時成績占10%.這種考核方式改變了過去單一的以期末考試成績評定學習效果的做法.課堂討論成績由學生在課堂上評定,任課教師要保證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的機會是均等的.學生之間課堂討論成績的差異主要由學生根據小組課后討論質量及是否積極參與發(fā)言形成.平時成績由教師根據學生課堂出勤率及回答問題情況進行評定.期末考試成績即為期末考試試卷卷面成績.實踐教學部分成績主要根據學生實驗報告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而評定,與以往的評分比例相比,學生課堂操作的成績比例明顯增加.
7.1 強化實踐教學
長期以來,在高等學校各門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或多或少的都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動嘴、輕動手”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實踐教學在知識結構中的地位.以往“作物栽培實驗”課程的授課內容中驗證性實驗較多,例如:在講授各種作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等器官的形態(tài)特征時,教師在理論部分的授課過程中已經講授過其形態(tài)特征及其功能特性,在實驗部分的授課過程中讓學生進行實物辨析和驗證,以強化課程內容.驗證性實驗內容往往只是根據文字描述對實物進行識別,比較簡單,不足以引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重視,也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必須打破過去實驗項目依附于單門課程的常規(guī),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為教學目標[7],以實驗內容為主導,實驗方法為主線,重新組合實踐教學的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將實踐內容部分單獨設課,加大實踐教學內容的比例,編寫新的教材,構建新的實驗課程體系,減少驗證性、重復性實驗內容,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實驗內容[8].教師要鼓勵學生開展各種“作物栽培學”課程的專項實驗,積極申報學校的SRTP項目,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作物栽培學”課程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得以鞏固.通過增加實踐教學內容的學時,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身體驗理論知識在實際生產中的指導作用,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是有差異的,教師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通過強化實踐教學,使學生的專業(yè)素質獲得全面提升.
7.2 開展研究性教學
開展研究性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讓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的教學方法,能夠滿足學生對前瞻性科學知識的心理需要和欲望.更重要是通過參加科研活動或將科研知識引入課堂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在專業(yè)知識方面的不足,意識到進一步進行知識積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性教學要求教師要讓學生擺脫課本知識的束縛,拓寬視野,積極吸取課堂以外的知識.這就要求學校既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既要調動學生對課本知識的學習興趣,又要激發(fā)學生對課本以外知識的學習主動性.通過調查,有95%的學生認為開展研究性教學是非常必要,只有5%的同學表示無所謂;有90%的學生有參與科研項目的意向,5%的學生表示不愿意參加,5%的學生表現(xiàn)為無所謂的態(tài)度.說明,當大部分學生對研究性教學的興趣很高,有參與研究性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筆者通過結合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發(fā)現(xiàn)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升,上課聽講過程中對課堂內容的關注度明顯提高,結合課堂小組討論,教學效果明顯得以提升.
7.3 促進專業(yè)教學改革
高等院校培養(yǎng)的是與社會接軌的、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級科技人員,而農業(yè)院校的農學專業(yè)培養(yǎng)的是能夠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作物栽培學”作為農學專業(yè)的主干課程之一,在該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強化實踐教學,開展研究性教學是檢驗人才培養(yǎng)方案是否符合社會需求的最直接的手段.通過實踐教學和科學研究中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的不足,從而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yǎng)方案,修訂教學計劃,有助于推動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進一步改革.
7.4 促進教師隊伍建設
增加“作物栽培學”課程實踐教學內容和研究性教學內容,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教師隊伍建設.學??赏ㄟ^教師到實習基地指導畢業(yè)生實習的機會,讓教師直接參與農業(yè)生產活動,把從農業(yè)生產活動中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帶到學校的課堂授課中,這樣既提升了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又實了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效果明顯.尤其是鍛煉了青年教師的職業(yè)技能,有助于完善教師隊伍.
7.5 提高教學效果
“作物栽培學”課程通過增加實踐教學內容和研究性教學內容,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加深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改革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跟上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步伐,為社會培養(yǎng)大批的實用性人才.
實踐證明,通過改革“作物栽培學”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可以逐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高等教育中通過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fā)學生對專業(yè)知識學習興趣來開展相應的教學內容,培養(yǎng)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實用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學中不變的宗旨和主要任務.
〔1〕肖關麗,郭華春,李富生.作物栽培學“教—學”互動模式探索與實踐[J].農業(yè)教育研究,2008,56(3):30-31.
〔2〕朱新開,郭文善,李春燕.作物栽培學課程組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35):227,230.
〔3〕劉艷陽.關于多媒體教學在作物栽培學教學中應用的思考[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16):145.
〔4〕郭偉,孫海燕,于立河.案例教學法在經濟作物栽培學教學中應用的理論與實踐[J].科技信息,2008(16):10,87.
〔5〕王冀川,高山.“作物栽培學”構件式開放教學模式的探索[J].高等農業(yè)教育,2011(6):86-89.
〔6〕那軍,欒鵬.高等學校的素質教育與教學方法改革[J].大連大學學報,2005,26(3):90-91.
〔7〕王伯倫,王術,張文忠,等.基于總論角度提高作物栽培學教學質量的思考與實踐[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8,(3):56-58.
〔8〕李天來.提高高等學校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幾點思考[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2(8):9-12.
G642.0
A
1673-260X(2017)04-0181-03
2017-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