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少蓮
【摘要】20世紀60年代“交往教學論”提出“教學過程是一種交往過程”,其觀點影響深遠。該理論尊重學生人格,強調學生自主發(fā)展,創(chuàng)設互動教學環(huán)境等主張,符合當今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引進“交往教學論”的科學部分,構建交往互動式課堂,不失為英語教學的新思路。
【關鍵詞】初中英語 交往教學論 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1A-0025-02
交往教學論(Kommunikative Didaktik)是德國的K.沙勒和K.H.舍費爾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理論,以“教學過程是一種交往過程”觀點為基礎,以師生的互動、共享、共創(chuàng)過程為價值導向,用整體交往觀來建構理想的教學交往活動。該理論運用于英語課堂教學對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等都有一定的意義,能使學生走出過度依賴教材、教師、教輔的局面,在實踐交往的過程中主動挖掘有價值的信息素材,幫助他們強化理解感知。該理論的運用有助于實現(xiàn)語言學習的有機轉化,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方位、全視角地與他人交往,更有利于幫助他們增強認知感悟,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一、聽前預測,篩選信息
交往教學論關注客體與主體之間的互動,更注重發(fā)揮主體(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自我篩選和主動積累的過程中形成更為堅實的學習基礎。教師在教學時應讓學生對聽力素材進行自我預測、揣想,引導學生主動挖掘其中有價值的信息內容。
聽前預測,有助于他們獲得有效信息。在人教版英語教材八年級上冊Unit 1 “Where did you go vacation?”的Section 2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結合單元導入中的有關內容,圍繞“Where did you go vacation?”表達主題,引導學生設想: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vacation?讓學生從旅游的角度來揣測相關的內容,幫助他們形成一定的認知感悟素材。在此基礎上,可結合2a和2b中Grace、Kevin、Julie等人物各自的對話,就“Where did they go?”和“What did they want to do?”進行設想,找出其中的一些關鍵詞匯,篩選出相應的信息內容,依據(jù)相關素材進行組合整理。
圍繞不同的聽力素材,引導學生將自己預測的內容與聽力素材相互融合,在主動篩選中學生獲得豐富感悟。引導學生根據(jù)聽前題目,指導他們就相關內容主動摘錄篩選,有助于幫助他們形成認知,獲得有效信息。
二、角色扮演,生動對話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進入課堂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地獲得認知,幫助他們在主動對話的過程中相互學習。角色扮演,讓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實踐轉變,讓他們獲得了更多的實踐,給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載體。
角色扮演使得學生的交往不再局限于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而是傾心融入教材,讓他們有更多的鍛煉機會。在八年級下冊的Unit 8“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教學中,教師可建議學生模擬朋友生日的場景,以“What are you going to get your friend?”為主題,扮演同學、家長、教師等不同角色,以“Why dont you……”為開頭,向其他同學推薦相應的禮物??梢髮W生就“What does he(she) like best?”“How are you going to get her the gift?”等進行相互交流,讓他們能夠根據(jù)生活實際靈活運用課程知識要點,幫助學生在對話交往中加深印象,掌握課程知識。
運用角色扮演,有助于學生跳出自我朗讀和跟讀學習的模式,讓他們在主動發(fā)揮自身想象思維的基礎上形成更為深刻的感知過程。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多給他們實踐的機會,讓他們主動圍繞相關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合作,幫助他們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增強理解與感悟。
三、介紹背景,填補空白
介紹背景,有助于學生補充自身認知空白,有針對性地調整閱讀感知,積淀語言文化知識,使閱讀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和生機盎然。
介紹背景能使學生對閱讀有更深的感知。如,在九年級Unit 1 “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的3a“How I learned to learn English?”閱讀指導中,針對“Wei Fen find it difficult to learn English”表達重點,教師不妨給學生介紹“The knowledge about English”和“Something about English movie called Toy story”,幫助他們從中摘錄出與英語相關的信息。這些背景知識的介紹,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的閱讀素材,還能夠幫助學生在主動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信息線索,便于他們主動拓展延伸。
教師重視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給他們更多的額外補充,能讓他們在主動接受相應知識的過程中開闊視野。背景知識介紹讓學生有了更為豐富的文化知識,有助于他們彌補自身的認知空白。
四、深度挖掘,巧妙構思
讓學生跳出思維局限,鼓勵他們運用多樣化的對話形式感悟課程內涵,能豐富他們的認知思維,讓他們的認知更有深度和廣度。學生深度挖掘的過程,也是他們認真構思、不斷深入的過程。
教學八年級下冊Unit 10 “Its a nice day, isnt it?”時,結合“The people do different every day”表達主題,教師不妨建議學生就“Can you tell us about your interesting thing every day?”進行主動介紹,讓他們結合實際主動篩選出相應的表達素材。通過這樣的指導點撥,讓學生在閱讀感知的基礎上主動表達觀點,在主動和文本、文本人物進行對話的基礎上找到更多的表達素材,幫助他們有針對性地深化自己的理解感知。經過深入挖掘,學生在積累相應語言表達素材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寫作表達靈感,進一步開闊視野。
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篩選的有關情況,建議他們以相關的素材為表達主題,鼓勵他們就英語書面表達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幫助他們深化認識。教師可建議學生闡述各自的理解感悟,讓他們在對話過程中相互學習,補充認識。
如上所述,在英語課堂實踐交往教學論,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靈感,讓他們主動轉變角色,發(fā)現(xiàn)更多有意義的學習素材。在交往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聽說讀寫等搜集素材,有利于激活他們的思維靈感,使他們從被動應付交往向主動融合溝通轉變,給他們更多的目標指導,幫助他們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的生成、發(fā)展目標。
(責編 秦越霞)